第二十四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基本信息
2020-08-27
2020-08-27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1. Ca掺杂对煤基多孔炭的结构调控及甲苯吸附机制研究
摘要: 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多孔炭吸附法在VOCs处理技术中应用广泛,然而传统煤基多孔炭存在孔隙不够发达、传质过程受限等问题.本文围绕多孔炭制备过程的结构原位调控以及VOCs在孔道内的扩散/吸附机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褐煤为原料,通过酸洗和Ca(NO3)2浸渍预处理,在碱煤比2/1条件下制备多孔炭,并选择甲苯作为目标VOCs进行吸附研究.结果表明,Ca掺杂后碳芳香片层的堆叠高度(Lc)减小、层间距离(d002)增大,说明碳微晶的破坏程度加深,有利于孔隙的形成.PC-Ca0.2在甲苯分子直径1~3倍范围(0.57nm~1.71nm)具有最高的孔容积,同时也具有最高的甲苯吸附容量(746.2mg/g).采用Weber-Morris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甲苯吸附的速率控制步骤,发现吸附过程由内扩散和外扩散共同控制,PC-Ca0.2具有最大的吸附速率常数和最小的扩散边界层常数.因此,当多孔炭在甲苯分子动力学直径1~3倍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孔容积时,更有利于甲苯吸附过程的扩散传质.
提交时间:2020-08-27
2. CO2化学吸收系统有机胺排放与控制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CO2化学吸收系统运行过程中有机胺的排放和控制进行了探究.AMP/MEA混合胺测试研究表明,吸收塔后有机胺排放随烟气凝结核浓度上升而显著升高,且水洗塔的控制效果随凝结核上升而下降;烟气CO2浓度的上升时,有机胺的排放先上升后下降,吸收塔水洗塔分别在CO2浓度12%、8%时达到排放峰值;提高贫液进口温度会使挥发排放增大,吸收塔后有机胺排放显著上升,而水洗塔后排放量变化不明显;贫液负荷升高会使吸收剂反应活性和挥发性降低,吸收塔和水洗塔的有机胺排放都显著减少,可以作为排放控制手段.中试平台测试了上述吸收剂液气比和级间冷却工艺对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塔后液气比变化对排放影响不大,级间冷却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水洗塔能有效控制90%的吸收塔有机胺排放,水洗塔液气比的上升和水洗温度降低都有利于有机胺排放的控制,但液气比过高时塔内带液会导致胺排放激增.
提交时间:2020-08-27
3. N2O分解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 N2O是《京都议定书》限制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催化分解法是消除N2O的有效方法,即在催化剂作用下将N2O分解为无毒无害的N2和O2.依据活性组分的不同,可分为离子交换分子筛、负载型贵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等类型催化剂.本文对近年来报道的有关催化剂进行了分类总结。其中,分子筛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较高,但提高水热稳定性是应解决的问题。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应抑制较高温度时贵金属粒子的聚集长大,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价格上有优势,应通过改性提高其低温活性。
提交时间:2020-08-27
4. 区域大气灰霾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科技以及化工产业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城市的空气质量随之下降,从世纪初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酸雨现象、灰霾污染等大气污染问题就开始频频发生,各种污染物高浓度混合,逐渐形成了大气复合污染体系,随时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近些年,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地区一度出现呈区域性、辐射性的严重灰霾污染,甚至影响到我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区域大气污染亟需进行系统的调控和治理.本文主要从我国目前区域灰霾污染治理现状、当前的治理困境以及对策建议等进行了综述分析.
提交时间:2020-08-27
5. 固定污染源废气VOCs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了我国VOCs排放管控的政策要求及管理现状,分析了固定污染源废气VOCs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结构和技术特点,同时,结合VOCs在线监测设备在排污单位的应用现状,提出了VOCs在线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与需求.
提交时间:2020-08-27
6. 基于OMI数据的南京臭氧总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市的臭氧污染问题也愈发突出,研究利用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的卫星观测数据对南京市2008~2017年臭氧总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遥感反演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0年间南京上空臭氧总量总体缓慢上升,最低值出现在2008年(284.46DU);最高值在2010年(297.27DU).春季臭氧总量最高,秋季最低.10年中,冬、春季臭氧总量波动上升,而夏、秋季则相反.臭氧总量的月变化呈周期性分布,4月和10月分别为峰值和谷值.臭氧总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的纬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探讨了近10年南京上空臭氧的变化特征,可为寻求当地空气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提交时间:2020-08-27
7. 基于走航监测的医化及合成革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分析
摘要: 为推进城市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实现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源精准管控,利用VOCs高时空分辨率走航监测车对台州市某园区开展VOCs走航监测,绘制了走航期间全域的VOCs以及特征因子的走航图,了解了VOCs区域的浓度分布情况.摸清医化园区主要物种甲苯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合成革园区主要物种DMF对恶臭异味影响最大.夜间ΣVOCs均值区间明显高于白天,约是白天的1.7倍.建议依据初步走航结果,开展长期走航监测,加强夜间监管,减少活性VOCs排放,实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提交时间:2020-08-27
8. 基于远程在线排放监控系统的国Ⅴ柴油车NOx排放特征研究
摘要: 远程在线监控技术能够实现柴油车尾气净化装置运行情况和排放情况的全天候监控,可以用来快速获得不同类型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NOx排放因子.本文开展了基于重型柴油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控技术的不同类型柴油车排放因子研究,通过实时车速v(km·h-1),发动机进气流量mintake(kg·h-1),发动机燃料流量Lfuel(L·h-1),发动机转速Ne(r·min-1),发动机扭矩负荷R(%),发动机尾气氮氧化物浓度ΦNOx(10-6),获得了单位里程、油耗、功率NOx排放因子.研究共对38辆国五重型柴油车实测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监控,结果显示被监测车辆单位里程NOx排放因子为(3.8±2.0)g·km-1与排放清单指南水平相当,单位功率Nox排放因子分别为(2.6±1.6)g·kWh-1和是国家标准的1.3倍.为了克服有些重型柴油车监测数据不全的问题,基于监测结果提出了由Nox浓度分布特征驱动的与不同类型Nox排放因子的计算模型.
提交时间:2020-08-27
9. 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溯源与管控
摘要: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本文以曲阳县为例,对VOCs的监测溯源和管控技术进行简析,并对相关的管控政策提出指导,以期提升VOCs监测和管控的整体水平.
提交时间:2020-08-27
10. 多尺度大气边界层过程与大气污染成因机制研究
摘要: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成因机制具有多因素、多尺度性,主要与大气边界层过程、天气过程、地理环境形成的大气环流输送、大气污染跨区域水平输送有关.为了理清我国区域大气污染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PM2.5逐小时数据和中国气象局探空观测资料(图1(a)),NCEP-FNL再分析资,WRF和WRF-Chem模式,基于模拟得到的4维高分辨率气象场,系统研究了大气边界层和天气过程对我国典型重污染区域(图1(b)京津冀、东北、华北、华东和四川盆地)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建议.
提交时间:2020-08-27
11. 实际道路行驶条件下清净剂对汽油车燃油经济性及尾气排放特性影响
摘要: 选取一种典型的市售燃油清净剂,采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实际道路行驶条件下汽油车的燃油经济性以及尾气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尾气污染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种清净剂后受试轻型汽油车的油耗减少2.2%,并且尾气中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的排放因子分别降低55.4%及13.1%,但是氮氧化物(NOx)的排放因子却升高了53.6%.对于尾气中VOCs来说,使用清净剂后受试汽油车尾气中总VOCs的排放因子由30.9mg/km减少到9.4mg/km,下降69.6%;主要是减少其中的芳香烃、烷烃及烯烃组分.同时,使用清净剂也能使尾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大幅降低(75.9%),对改善城市大气臭氧污染问题有着积极作用.
提交时间:2020-08-27
12. 建筑陶瓷行业发生炉煤气站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 煤气发生炉技术适应了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能源资源实际,为我国能源安全和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电解铝、冶金和建筑陶瓷行业作为我国煤气发生炉使用较为集中的行业,煤制气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和煤气站设施周边群众的关注.本研究结合资料调研和现场调研,收集了建筑陶瓷行业煤气发生炉信息,分析其产排污环节和造成的主要污染问题,梳理并凝练提出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管理措施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深入推进陶瓷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决策支持,对进一步削减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提交时间:2020-08-27
13. 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污染来源及控制区划分
摘要: 为划分我国臭氧污染控制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臭氧污染控制措施,根据2018年地面臭氧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臭氧超标情况,利用TCEQ方法计算出各城市的本地生成O3量与区域传输O3量,对本地生成O3量与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决定系数(R2)确定了各城市臭氧污染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121个城市O3浓度超标,超标率达35.8%;104个城市本地生成O3对当地O3污染影响较大,是O3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234个城市O3污染的主要来源则以区域传输O3为主.利用城市O3超标情况与O3污染来源将城市分为四类:超标-以本地生成O3为主的城市(E-L)、超标-以区域传输O3为主的城市(E-T)、达标-以本地生成O3为主的城市(R-L)、达标-以区域传输O3为主的城市(R-T).最终根据各个省份中四类城市的占比,将全国划分为三类控制区:重度控制区、中度控制区及一般控制区.重度控制区中的E-L城市在三类控制区中占比最多(20.3%),污染最为严重;中度控制区中四类城市的占比均属于中等水平;一般控制区中R-T城市占比最多(65.4%),污染程度较轻.
提交时间:2020-08-27
14. 新形势下基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固定源精细化管控思路研究——排污许可限值优化核定技术体系研究
摘要: 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改革举措,生态环境部正全面推进,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正在加快形成.许可排放量是排污许可证中重要的许可事项,是推进环境质量改善,落实城市、行业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火电行业作为排污许可制改革的排头兵,按照计划将率先在2020年开展许可证换发工作.建议在火电行业许可证换发工作中,建立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排污许可优化技术体系.
提交时间:2020-08-27
15. 机动车颗粒物无人监测系统
摘要: 为了适应机动车排放监管工作的快速发展,解决目前存在的颗粒物检测效率低和人工检测风险高等问题,本文基于图片识别技术、电荷法检测原理、数据传输协议设计了一种机动车颗粒物无人监测平台.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定位排气管,连续测量颗粒物浓度,并对检测数据进行无线传输,实现云端监测.该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简化了传统检测繁琐的人工操作步骤.它能够满足现行车辆排放法规的高标准要求,极大地加快了可移动源的排放检测工作的进展,最终实现环保部门的监管和控制.
提交时间:2020-08-27
16. 涂料制造业VOCs全过程控制对策
摘要: 我国是涂料制造和消费大国.涂料制造业是我国VOCs污染重点防控行业之一,行业中约有80%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设备水平参差不齐、自动化控制程度较低、VOCs无组织排放突出等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涂料制造工业的几种主流生产工艺,并论述了各类涂料中的VOCs占比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清洁生产理念,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及环境管理等角度,提出涂料制造业VOCs全过程控制对策,以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VOCs污染防治技术指导.
提交时间:2020-08-27
17. 温室气体(CO2、N2O)转化与乙苯脱氢耦合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
摘要: 乙苯脱氢是生产苯乙烯的主要方式,但反应温度高、催化剂易积碳.乙苯氧化脱氢是放热反应,可降低反应温度,因氧化剂的加入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无需在反应体系中通入过热水蒸气.将CO2、N2O作为氧化剂引入反应体系,使温室气体转化与乙苯脱氢反应相耦合,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本文对近年来报道的CO2、N2O氧化乙苯脱氢催化剂进行总结.CO2是一种弱氧化剂,在乙苯脱氢的同时发生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使乙苯转化率有所提高,催化剂有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基催化剂以及分子筛。可变价的Fe,Co,V为活性组分,Ce的加入可进一步提高催化剂性能。碳基负载型Fe催化剂中,活性中心除了分散态的Fe以外,还有活性碳表面的含氧基团。除了上述两类催化剂,Fe-ZSM-S也是活性较好的催化剂。
提交时间:2020-08-27
18. 石家庄市PM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
摘要: 于2018年6月—2019年4月,在石家庄市区采集PM2.5样品,研究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石家庄PM2.5中水溶性离子占PM2.5年均质量浓度的47.04%,其中二次离子占所测离子的77.2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为燃煤和二次源、土壤尘和建筑扬尘源.
提交时间:2020-08-27
19. 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
摘要: 为研究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选取2018-2020年颗粒物的在线数据、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监测的离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监测期间鹿泉区第一、第四季度污染浓度高于第二、第三季度,但相比于其他县市区,鹿泉区第一、第四季度空气质量排名相对较好,反而在扩散条件转好后,鹿泉区空气质量排名逐渐较差.(2)监测期间鹿泉区环保局点位空气质量相对较差,采暖季受燃煤源、机动车尾气源、工业工艺源和二次无机源影响较大,其中燃煤源呈现出夜间高于白天,受西南风影响较大;工业工艺源日高峰出现在10:00~21:00,受风向影响较小,但西南风时污染明显加重;机动车尾气源在11:00~21:00高于其它时段,除去西南风外,其它风向下的机动车尾气比例明显增大.(3)夏季鹿泉区环保局点位受机动车尾气源、燃煤源和工业工艺源影响较大;其中机动车尾气源在2:00~6:00占比稍高,高值区沿东西方向分布较多;燃煤源占比高峰出现在7:00~9:00、14:00~15:00,在偏南方向尤其是西南方向出现明显污染高值;工业工艺源比例高峰时段出现在5:00~9:00,其中在西风作用下污染占比明显增大.
提交时间:2020-08-27
20. 街道峡谷中绿化和高宽比对城市热环境的综合影响:缩尺尺度实验
摘要: 城市绿化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能耗和改善行人区热舒适的潜力.然而,由于城市的复杂性,绿化和街道高宽比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很难进行综合的定量评估.利用缩尺尺度实验,在南北向的二维街道峡谷中,定量研究了城市绿化对街道热环境的影响,涉及的参数包括街谷高宽比(建筑高度/街道宽度,H/W=1,2,3;H=1.2m)、树种(大树冠阔叶树和小树冠针叶树)以及绿化种植密度(ρ=1,0.5,其中1表示绿化区连续不间断,0.5表示有间隔且绿化区占50%).实验结果总结如下:(1)在种植密度为1时,白天,大树冠阔叶树降低了街谷行人区的空气温度(0.8℃)和侧壁温度(6.0℃),而小树冠针叶树反而提高了街谷内的温度;(2)绿化种植密度降低为0.5会削弱大阔叶树/小针叶树的降温/增温效果;(3)由于树冠和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大阔叶树会提高树冠以上高度的侧壁温度,从而可能导致建筑高层耗能的增加.实验结果显示,为了缓解热应力,改善室外热舒适,对街道的绿化种植进行合理设计是必要的.
提交时间:2020-08-27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