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基本信息

第二十五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西安

2021-04-01

2021-04-0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 21. 成渝地区PM2.5污染传输特征及其对联防联控的启示

    摘要: 以成渝地区重庆市为例,基于后向轨迹模型计算2015~2019年PM2.5污染期间气流后向轨迹,利用轨迹聚类和潜在源贡献算法,分析了不同年份的PM2.5输送特征.重庆市PM2.5污染主要受西偏南方向(56%,长距离为主)、北偏西方向(27%,中距离为主)和南略偏西方向(17%,短距离为主)传输影响.2018年以来,重庆本地PM2.5污染源贡献占比明显降低,但是川东北城市群的污染贡献依然显著,川南城市群的污染贡献存在“回弹”的不确定性.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十四五”PM2.5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应聚焦于川东北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强化三个“统一”,即统一重点行业高架源排放标准,统一规划区域性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以及统一污染天气的应对措施.

    作者:

    李振亮;蒲茜;曹云擎;张卫东;翟崇治;;;;;

    提交时间:2021-04-01

  • 22.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LTO循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研究

    摘要: 天府国际机场是成都市的重要交通枢纽,飞机尾气排放将对当地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为探究天府国际机场飞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本研究通过调研获取了飞机的起飞降落次数,参考同类研究获取了飞机排放系数,按照LTO循环数对机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随着LTO循环次数的不断提高,机场的大气污染物也逐年增加,2022-2025年间PM、NOx、CO、HC和SO2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56%、11.39%、13.56%、13.57%和13.50%,其中NOx和CO的排放量占比最大.与国内其他同类机场相比,天府国际机场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与LTO数据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天府国际机场飞机预测排污量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

    作者:

    范武波;陈军辉;李媛;张懿;唐斌雁;骆丽红

    提交时间:2021-04-01

  • 23. 成都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及对臭氧污染影响分析

    摘要: 为了研究成都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及对臭氧污染的影响,利用成都1993~2020年太阳总辐射数据和2015~2020年空气质量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28年太阳总辐射总体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31.63MJ/(m2·a).太阳总辐射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第三,冬季最低,月变化呈现"双峰"型;月累计太阳总辐射与月均地面臭氧浓度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且均呈周期性变化;臭氧AQI等级较低时,太阳总辐射的增强对于臭氧AQI等级的升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当臭氧AQI等级达到4级及以上,臭氧AQI等级的变化与太阳总辐射无明显关系.

    作者:

    Zhao Xiaoli;赵晓莉;曹杨;Cao Yang;Du Yunsong;杜云松;Cheng Xiang;成翔;Liu Weihua;刘炜桦;Yang Jingchao;杨景朝;杜筱筱;Du Xiaoxiao;Wang Chenxi;王晨曦

    提交时间:2021-04-01

  • 24. 我国涉VOCs重点企业排放标准及配套气体标准样品现状

    摘要: 随着VOCs重点污染源排放标准、《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及《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的陆续出台和落实,中国不断推进VOCs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VOCs排放的监测与管控.作为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VOCs标准气体的配套应用及其管理思路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挑战.本文通过中国VOCs类标准气体对涉VOCs企业污染物监测和管理支撑现状的梳理,指出了VOCs监测管理中对标准气体的应用要求尚待细化、已有VOCs标准气体应用不够充分、VOCs标准气体对排放标准实施的精准支撑作用不足等问题.在探究了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细化VOCs排放监测对标准气体应用要求、加强企业自行监测中VOCs标准气体的应用指导、加强短缺标准气体的研制与应用的建议.

    作者:

    杨静;高冰;李宁;封跃鹏;倪才倩

    提交时间:2021-04-01

  • 25. 我国移动污染源废气排放执法监管体系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类移动污染源的数量迅猛增加,移动源废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本文总结了中国移动源排放标准体系的发展过程,归纳了移动源废气排放的相关标准与测量方法,分析了目前中国移动污染源废气排放检验制度的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动污染源废气排放执法监管体系亟需解决的问题及管理建议.

    作者:

    史双昕;杨文龙;董亮;刘金林;郑磊;张秀蓝;郭婧;黄业茹;李发泉;刘林美

    提交时间:2021-04-01

  • 26. 有机胺湿法脱硫中丙三醇抑制亚硫酸盐的宏观氧化动力学

    摘要: 为提高有机胺湿法脱硫过程的经济性和循环性能,必须对亚硫酸盐的氧化副反应进行控制.本文利用间歇式反应装置,研究了有机胺HPP-HEP中丙三醇(Gly)抑制亚硫酸盐氧化的宏观动力学,讨论了初始S4+浓度Cs0、Gly浓度CGly、胺浓度CN、pH值及温度T对氧化反应速率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5.5~6.5范围内,r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pH、Gly浓度和胺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2.22kJ/mol.并建立了有机胺体系中Gly抑制S4+氧化的宏观动力学方程为r=29.25/(1+5.22CGly)(1+2.60CN)Cs·exp(-12.22×104/RT)·10(-0.29pH).

    作者:

    ZOU Yongchang;邹勇昌;YAO Gang;姚港;WANG Qilin;王麒麟;WEI Fengyu;魏凤玉

    提交时间:2021-04-01

  • 27. 武汉市浮尘和生物质燃烧污染天气颗粒物碳成分比较分析

    摘要: 基于武汉市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以及颗粒物自动监测分析仪监测数据,比较分析了武汉市2012年6月10日至12日、2014年6月11日至13日两次典型生物质燃烧影响的灰霾天气与2014年5月25日至27日和2017年5月5日至7日两次典型沙尘传输天气的细颗粒物中有机碳元素碳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浮尘天气PM2.5/PM10、TC/PM2.5、OC/EC都会明显下降,最低分别为:18.7%、3.1%、1.0;在生物质燃烧引起的灰霾天气里,上述三种比值都明显上升,最高分别为:95.4%、70.9%、11.8;2014年5月底的浮尘天气,既受到北方沙尘的影响,又受到周边地区生物质燃烧的影响,二者在整个污染时间段先后影响武汉市,使得污染来源变得复杂,对污染过程判断变得更加困难;有机碳元素碳监测数据,尤其OC/EC比值对于判别区分沙尘与生物质燃烧污染并分辨是否裹挟其他污染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

    钟章雄;陈安雄;段佳鹏;骆颖;胡柯;李蒲;郁佳

    提交时间:2021-04-01

  • 28. 氧化亚氮在Cu-ZSM-5催化剂上的分解及反应机理研究

    摘要: 以工业己二酸和硝酸工厂N2O尾气为对象,制备了Cu-ZSM-5分子筛催化剂,研究了Cu-ZSM-5催化剂在不同气氛下催化剂分解N2O性能,采用原位红外方法分析了N2O分解反应机理.

    作者:

    宋永吉;徐庆生;王新承;张伟;张晨;王虹;李翠清

    提交时间:2021-04-01

  • 29. 氨法脱硫的硫酸铵结晶影响因素探究

    摘要: 介绍了氨法脱硫工艺原理、硫酸铵结晶原理,并针对氨法脱硫中常见的硫酸铵结晶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对硫酸铵结晶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讨论了pH、烟气温度、杂质对硫酸铵结晶过程的影响,并针对各种影响因素找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作者:

    祁晓晖;冯想红

    提交时间:2021-04-01

  • 30. 水泥分解炉煤粉气化分级燃烧技术研究

    摘要: 文章选取吉林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的分解炉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FD软件进行仿真数值计算,探究煤粉气化分级燃烧与煤粉燃烧两种布置形式的运行效果,并得到分解炉内部热态规律.结果表明,煤粉分级气化燃烧技术在保持与煤粉燃烧几乎一致的生料分解效率的同时,通过可燃气分散布置的形式,避免了极端高温的出现,从而较大程度降低热力型NOx的生成量,有效降低后续脱硝后处理成本.

    作者:

    Zhang Leyu;张乐宇;Wei Xiaolin;魏小林;Li Sen;李森;Chen Lixin;陈立新;Cheng heng;程珩

    提交时间:2021-04-01

  • 31. 江苏臭氧污染的天气特征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江苏省70国控点2013-2017年臭氧浓度资料和同期气象要素进行分析,获得了江苏臭氧污染特征及与其气象要素的关系.按500百帕划分高污染臭氧日天气形势可分为三类:(Ⅰ)高压脊或脊前西北气流(61%),(Ⅱ)副高或副高边缘(30%),(Ⅲ)其它,如平直气流或槽前(9%).按照地面形势主要有四类:(1)均压或弱气压场(26%),(2)高压后部(56%),(3)低压(倒槽)前部弱气压场内(17%),其它(1%).其中I型和Ⅱ型小时最大臭氧浓度和日最大臭氧八小时浓度均略高于Ⅲ型;Ⅱ型Tmax明显高于Ⅰ型和Ⅲ型,高臭氧浓度日最高温度跨度大,在18.4-40度均有出现,平均高于27度;三种类型相对湿度I型略低,日平均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风速三者相差不大,多在5m/s以下,平均1.98m/s,平均日照60%以上,其中Ⅱ型达到70.7%低云量对太阳光照的影响更为重要.分析表明产生高浓度臭氧污染是多项有利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气晴朗,辐射较强,相对湿度低,气温较高是大范围污染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利的风场也容易将上游污染物输送至本地,致使本地光化学污染上升;另外,早上高浓度的前体物也对当日午后臭氧浓度上升提供充足的原料.

    作者:

    严文莲;张静;刘端阳;王磊

    提交时间:2021-04-01

  • 32. 滨海城市秋冬季PM1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摘要: 对2018年11月1日~2019年1月31日与2019年10月28日~2020年1月20日连续两年青岛市秋冬季节大气PM1监测,获取了PM1中金属元素质量浓度数据,结合国控站点常规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站相关气象数据,分析了颗粒物(PM10、PM2.5、PM1)及PM1中金属元素浓度变化特征,结合了富集因子法、主成分分析法解析了PM1中各元素来源.结果表明,2018、2019年秋冬季PM1质量浓度分别为42.26±24.11、43.60±30.60μg/m3.2018、2019秋冬季PM1中金属元素浓度水平没有呈现显著变化,分别占PM1质量浓度的2.96±4.75%、2.87±4.20%.2018、2019年观测期间Ca浓度峰值分别为5047.57、9178.97ng/m3;PM2.5/PM10值分别为0.54、0.58.受来自西、西北方向沙尘气团影响,气团裹挟着来自地壳尘中的Ca元素,传输至青岛地区后造成颗粒物中Ca浓度处于较高水平.2018、2019年秋冬季Mg富集因子最小,分别为0.85、1.29.Cd、Pb富集因子远高于其他元素,均与燃煤源排放有关,表明青岛地区燃煤源是由于人为活动造成影响较大的源.对2018、2019年秋冬季各元素主成分分析后均解析出4种因子,其中因子1解释贡献率分别达47.63%、60.18%,均表征地壳源.

    作者:

    刘子杨;张厚勇;张宜升;赵娇娇;彭倩倩;王新雨;刘晓环;王娇;薛莲

    提交时间:2021-04-01

  • 33. 烟气脱硫的研究进展及煤基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摘要: 大气污染是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各类化学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中最常见的污染源.同时,对于工业上煤基固废物(粉煤灰,煤矸石等)的二次利用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关键问题.煤基固废物的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面积,同时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本文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首先以处理方法为主线,介绍了湿法脱硫,干法及半干法脱硫,国内脱硫脱硝一体化等方法的工艺特征,每种方法提出了一到两种实际案例进行陈述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其次简单介绍了煤基固废物用于烟气脱硫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烟气脱硫治理进行了展望.

    作者:

    荆楚瑶

    提交时间:2021-04-01

  • 34. 烧结烟气SCR脱硝反应器流场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

    摘要: 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组分运输模型、化学反应模型对SCR脱硝反应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同时,基于响应面法研究了催化剂入口风速、反应温度、氨氮摩尔比三个因素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三个要素影响脱硝效率的二次多项模型,并且基于非均匀入口温度,对热风管结构和导流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脱硝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且催化剂入口风速、反应温度的交互影响显著;对热风管结构和导流板进行优化,可以提高脱硝效率和出口NO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改善速度分布均匀性,避免催化剂的磨损.本文针对SCR脱硝反应提出了合适的数值模拟模型,并建议考虑入口温度的不均匀性,使脱硝效果的优化更加合理.

    作者:

    叶蒙蒙;钱付平;高艺华;鲁进利;韩云龙;黄乃金;徐兵;吴昊

    提交时间:2021-04-01

  • 35. 焦化行业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分析

    摘要: 选取某典型以湿法熄焦为主的焦化企业,对其脱硫塔入口以及熄焦塔熄焦时进行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汞及其化合物的测定,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结果表明:①检出的VOCs包括卤代烃、烷烃、酯类、芳香烃等七大类,共69个物种;②不同环节排放的VOCs浓度差异显著,其中脱硫塔入口VOCs总排放浓度最大,为1254.1μg/m3;其次是熄焦塔熄焦过程,VOCs总排放浓度为646.05μg/m3;③不同环节排放的VOCs种类不同,但均以卤代烃和芳香烃为主,其中,苯、甲苯、四氯乙烯等是需要重点减排的物种;④对汞及其化合物的检测,测得熄焦塔熄焦过程中汞的浓度为0.0025mg/m3,脱硫塔入口处汞的浓度为0.0045mg/m3.

    作者:

    XIAO Kai;肖凯;ZHANG Xiaowei;张晓伟;WANG Ziqiang;王自强

    提交时间:2021-04-01

  • 36. 燃煤电厂掺烧污泥的协同处置研究

    摘要: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水厂污泥的产量逐年增加,污泥的妥善处置受到了社会大众与政府的广泛关注.土地资源的稀缺导致污泥填埋场的选址越发困难,污泥独自焚烧稳定性不足且投资需求大.燃煤电厂掺烧污泥由于其燃烧工艺成熟、烟气净化设备完善、新增投资小等优点,是污泥处置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以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协同焚烧北湖污水厂240吨/天(以含水率60%计)的污泥为例,从热力学分析、烟气净化工艺等方面系统阐述燃煤电厂掺烧污泥的工艺.根据热力学分析,在不改变现有锅炉燃烧工艺的条件下,污泥协同焚烧的最佳掺烧比为5%.掺烧5%污泥的工况下电厂布袋除尘、催化剂、引风机等均能在其设计允许范围内运行;烟气污染物排放表明燃煤电厂现有烟气净化工艺可以有效处理掺烧污泥后的烟气,在实现SO2、NOx和烟尘减排的同时,二噁英和重金属排放浓度也在标准限值以下,能满足煤电厂的正常运行与生产.

    作者:

    陈君;夏成功;谢则明

    提交时间:2021-04-01

  • 37. 生产企业周边大气中六溴环十二烷含量水平

    摘要: 本文初步调查了山东省潍坊市某HBCDs生产企业周边大气中六溴环十二烷(HBCDs)含量水平,大气中ΣHBCDs浓度范围为92.0ng/m3-224ng/m3,其中α-HBCD浓度分别为31.2ng/m3、16.5ng/m3,β-HBCD浓度分别为28.7ng/m3、14.4ng/m3,γ-HBCD浓度分别为164ng/m3、61.1ng/m3.γ-HBCD为主要成分,占HBCDs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3.2%、66.4%.研究区域大气中HBCDs主要来源于工业源污染,浓度水平远高于一般城市大气中HBCDs浓度水平,生产企业周边HBCDs环境风险应引起关注.

    作者:

    YANG Wenlong;杨文龙;朱超飞;ZHU Chaofei;SHI Shuangxin;史双昕;Guo Jing;郭婧;Zheng Lei;郑磊;Du Bing;杜兵;董亮;Dong Liang;HUANG Yeru;黄业茹

    提交时间:2021-04-01

  • 38. 生物柴油对港作机械尾气排放特征影响研究

    摘要: 为研究港作机械实际工况下的排放特征,确定生物柴油对柴油机尾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天津港两种类型堆高机械在燃用普通国Ⅴ柴油及生物柴油的工况下,进行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排放特性实测试验,并对燃油经济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使用生物柴油后,港作机械的CO排放因子降低,NOX排放因子升高,颗粒物排放呈现单峰分布,数浓度降低较为明显.生物柴油的使用节油效率在4.26%-7.88%.

    作者:

    YANG Lei;杨磊;ZHANG Yanjie;张衍杰;LV Zongyan;吕宗焱;ZHANG Qijun;张启钧;WU Li;吴琳;MAO Hongjun;毛洪钧

    提交时间:2021-04-01

  • 39. 用于高温气体除尘的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过滤元件的制备

    摘要: 多孔陶瓷过滤器是解决高温含尘气体净化问题的有效材料之一.在本工作中,采用干压成型的工艺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强度的陶瓷纤维过滤元件,可以用于高温含尘气体的净化过程,脱除颗粒污染物(PM).X射线衍射仪(XRD)结果,高温粘结剂通过原位反应生成了莫来石.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莫来石纤维之间桥连,具有较多连结点位,相互搭接形成具有三维网络状的整体结构.然后对原料配比,烧结制度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得到的最优条件下的多孔陶瓷纤维过滤元件的抗折强度达13MPa,具有高孔隙率>60%,以及窄的孔径分布结果,平均孔径约15μm,具有良好的耐酸腐蚀性,并且在连续热震循环试验中,仍然保持较高的强度不变.因此,制备的多孔陶瓷纤维过滤元件在高温气固分离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

    Yanmin Gong;公衍民;Zhaoxiang Zhong;仲兆祥;Weihong Xing;邢卫红

    提交时间:2021-04-01

  • 40. 甲醛的常温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摘要: 甲醛(HCHO)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它严重影响了室内空气的质量.常温催化氧化法是去除HCHO的有效方法,该方法能够在室温下将HCHO完全转化CO2和H2O.本文主要介绍了两大类常温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和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讨论了不同催化剂载体的类型、载体的结构以及单金属氧化物、复合金属氧化物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常温催化剂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前景做了简要论述.

    作者:

    JIE Zhu;朱杰;Qiong Huang;黄琼;LeTong Huang;黄乐同

    提交时间: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