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清华设计科学大会
基本信息
2022-05-28
2022-05-29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世界建筑》杂志
会议文集
21. 基于建筑气候空间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
摘要: 通过建筑作为资源管理系统的模型构建,解释在建筑空间、建筑结构及建筑环境控制系统中,物质、能源、信息的相关对应关系,并强调空间设计是建筑学科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地域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营造智慧的提炼,提出"建筑气候空间"概念,并从空间系统的角度讨论其低碳绿色价值.通过3个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房屋设计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将气候空间规律应用于当代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有效性,并明确建筑气候空间作为可持续建筑设计策略的价值.
提交时间:2022-05-28
22. 基于浮力效应的建筑顶部开口设计研究
摘要: 风压和热压为建筑自然通风的两种基本形式,建筑自然通风往往是两种形式的综合作用.其中热压通风依托浮力效应原理,借助建筑顶部开口可以改善自然通风.论文从建筑环境对自然通风需求的提升、现代建筑对垂直通风的关注、设计科学与技术策略的丰富、零碳建筑的重要被动策略等方面梳理了其发展变迁的规律,探讨了建筑顶部开口改善自然通风作为设计策略的设计科学方法.
提交时间:2022-05-28
23.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品质解析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品质认知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本研究采用人因工程学中的眼动追踪技术,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及人的空间感知经验判断开展实验,尝试搭建起对传统村落空间品质认知的方法与机制.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李巷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眼动仪对被试者观察的过程进行采集记录,运用眼动分析软件生成相应的数据,结合基于语义差别法而设置的主观问卷的分析结果,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品质进行科学的解析.
提交时间:2022-05-28
24. 多元诉求影响下国际学校的设计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哈罗礼德国际学校为例
摘要: 国际学校的设计往往为社会多方立场及其不同诉求交织下的产物,具有较大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本文以重庆哈罗礼德国际学校为例,从场地、形式与内部功能空间3个方面探究多元诉求下国际学校的建筑设计逻辑.
提交时间:2022-05-28
25. 失序与转向——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思维范式之刍议
摘要: 风景园林设计有其特殊性,与作为人的设计本位意义的控制性对应的是自然力作用下的空间失序,人力与自然力形成永恒的博弈关系,失序应被视为设计科学时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的特质和契机.通过对专业设计历史的回顾,从设计意志与场地关系的二元动态视角梳理风景园林设计思维的流变,得出新型设计秩序的产生将基于场地特征认知的强化并在当代发生纵深性转向的结论,进而提出"层化—透析—转置"这一面向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新的思维范式.
提交时间:2022-05-28
26. 建筑数字底层模式的革新——小库科技ABC智能云模助力新型建筑工业化
摘要: 2020年9月,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筑业正向着新型建筑工业化加速迈进.笔者从行业实践角度出发,介绍实践载体小库科技提出的建筑底层模式及相应的工作模式.为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小库自研建筑数字化新底层模式——智能云模,智能云模具有"数—模—规"一体联动的特性,能够优化现有的生产作业模式,进一步促进建筑产业升级.
提交时间:2022-05-28
27. 建筑智能——走向后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数字未来
摘要: 在全球文化、环境以及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人文主义时代对于建筑创作研究的狭义理解正面临重新思辨与讨论.后人文主义时代的到来并不是"反人文",而是一次"再人文".设计科学的全面介入是这次转变核心推动力,而数字建筑学则是范式转型的抓手和实现手段.本文聚焦近期在"建筑智能增强设计与建造"设计研究与实践成果,思辨建筑智能融入建筑学的思维方法 、工具平台以及设计流程等,全面面向文化在地、环境友好、生态伦理及高效创新的建筑数字未来.
提交时间:2022-05-28
28. 建筑设计中科学的边界问题
摘要: 本文简要讨论了建筑理论史上关于科学边界问题的不同看法.在维特鲁威时代,这种边界并不存在,新科学的发展让边界问题凸显出来,双方的争论从18世纪延续至今.在今天的设计科学讨论中,这可能仍然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提交时间:2022-05-28
29. 当今建筑领域的三个趋势
摘要: 在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从思维模型、建造工具、生产关系3个方面,对建筑领域发生的变革进行梳理,并尝试指出其发展趋势.首先,突破传统二维工具的限制,空间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其次,数字工具让人对世界的精微控制加强,生产力的分辨率提高;最终,个体化、精细化的建造活动有机会成为主流,有助于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使得城乡面貌趋于多样.
提交时间:2022-05-28
30. "形—量—形"视角下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
摘要: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工作面临着本体问题日益复杂所带来的挑战和技术手段不断革新所带来的机遇.相关工作需要建立从现状(形)到特征(量)再到设计(形)的工作流程,需要通过数字信息的传递和转译来完成特定风貌的准确解读,从而完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提交时间:2022-05-28
31. 扩展的边界——探索设计教育的新维度
摘要: 中国的设计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在大的时代变局背景下,高等教育为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更加凸显.探索设计教育的新维度,不仅是对世界整体趋势、国家发展需要和当前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工作的回应,更是基于设计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交时间:2022-05-28
32. 挑战与提升——基于多参数耦合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舱人机环设计
摘要: 本文对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显示屏前景色/背景色视觉搭配、关键信息显示位置布局设计、持续性注视显示装置布局设计、持续性操纵装置布局设计、反复性操纵装置布局设计以及主驾驶座椅设计进行了系统性测评.通过分析耦合舱内人员的心电、脑电、脑血流、连续血压、眼动等生理参数、主观舒适性、状态—焦虑等心理参数以及反应时、正确率等绩效指标,初步建立了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舱人机环设计评价模型.
提交时间:2022-05-28
33. 支持性能优化的建筑设计技术方法研究——以控碳为例
摘要: 本文应用定量化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研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自动计算技术研究和优化设计软件研发,建立了支持碳排放性能优化的建筑设计技术方法,实现了设计过程中建筑碳排放分类量算和建筑设计方案碳排放性能优化的目标.同时基于BIM信息模型的智能运维设计管理平台,实现了建筑建造、运维和再利用阶段智能控碳,支持设计优化成果应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的目标.
提交时间:2022-05-28
34. 数字孪生在室内空气物理环境评估中的初步探索与应用
摘要: 针对传统室内空气物理环境监测方式无法充分表征物理场全局分布特性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数值模拟与数据同化为核心的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在虚拟模型中融合观测数据来实现室内空气环境可视化.以博物馆展厅为例展开的应用测试表明,该技术能够结合少量的现场实测数据来求解空间中物理场的分布状态,并且模拟结果较为准确.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直观判断室内是否存在空气状态未达标的空间区域,为室内环境控制提供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
提交时间:2022-05-28
35. 数字建筑设计与研究——一种广义的空间认知
摘要: 围绕建筑的"使用—设计一建造"3个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简要介绍了团队在大数据行为分析、算法辅助设计、数字化建造3个研究方向中的研究实践与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包含广义的认知主体和认知活动的"人机结合的空间认知"的概念,其中既包含了在建成空间使用过程中的一般意义的"空间认知",也包含了建筑创作中的思维活动——"设计认知",而与建筑设计密切融合的数字化建造,也作为一种具有认知特性的工程系统被纳入其中.
提交时间:2022-05-28
36. 数字技术影响下未来城市系统变革与响应模式初探
摘要: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信息空间作用于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三者彼此交织,使城市体系及其各系统面临巨大的变革.本文提出将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生产与转移方式作为基本要素,把各系统和横向、纵向相关系统充分解耦,并思考基于数字技术的全新组织方式.以交通、能源等系统为例,各系统下相对独立的网络、技术,重新组合成一个分布式、松耦合的新系统的基本方式,并由此设想空间系统的变革和主动响应方式.
提交时间:2022-05-28
37. 数字科技叠加美学创新——解锁建筑艺术新时空
摘要: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艺术领域的美学创新和语言表达,还在数字内容创作和演绎的过程中,为建筑设计拓展了新思路.本文以文化空间建构为例,结合前沿实践,探讨数字艺术影响下,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建筑定位、建筑功能等维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提交时间:2022-05-28
38. 数据增强设计的三种范式——框架、进展与展望
摘要: 随着数据环境的改善,数据密集型的第四研究范式渗透到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由数据驱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新模式"数据增强设计"也应运而生.本文回顾了DAD的内涵、特征,以及面向不同城市发展场景的3种范式(存量型、增量型和未来型),总结了不同范式下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同时基于当下3种范式中已暴露出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以期对DAD后续的发展完善提供方向性的参考.
提交时间:2022-05-28
39. 村景AI助力乡村建设评价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化,通过乡村建设评价查找和解决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村庄的分布散、规模庞大的特征,基于问卷统计的传统调查方式在收集乡村人居环境数据的工作中十分耗时耗力.研究借助互联网开发了乡村建设协作平台——"村景拍拍",通过众包的方式收集乡村图文,建立全国性的大规模村景图片数据库.本文进一步借助人工智能图像解译技术对村景图片的要素进行检测、识别与评估,初步实现对乡村建设的智能化评价.
提交时间:2022-05-28
40. 柏林洪堡论坛:有争议的记忆——柏林宫局部重建
摘要: 1970年代末起,柏林一直是以"欧洲城市批判性重建"为主题的有趣的城市复兴实验室.这一理论首先由作为柏林国际建筑展(1984-1987)的负责人何塞普·保罗·克莱休斯提出,直到现在还被视作柏林城市规划的官方意识形态.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柏林恢复了首都地位,但从这一刻起,政治权力表现出与历史记忆的暧昧.洪堡论坛近期的开放,代表了复杂的长达30年的对城堡"非批判性重建"的结论.1976年建成、曾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议会的共和国宫被夷为平地,并被柏林宫的"历史赝品"取而代之.克里斯蒂安·盖恩施特在文中精准描绘出其政治决策背后的矛盾与模棱两可:可以将这最终结果解释为一种"带装饰的棚子","现代"内部与"历史"外墙严重脱节,不幸的是,其夸张的纪念性缺乏文丘里的讽刺和批判维度.
提交时间:202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