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
基本信息
2016-06-17
2016-06-19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介入学组;世界卒中组织(WSO);Interventional;Neurology杂志
会议文集
1. 1例脑高灌注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1例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极重度狭窄(程度90%以上)行左侧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给予合理护理措施.结果:狭窄率大于80%时颈动脉术后易发生高灌注综合症,而狭窄率在95%-99%发生高灌注综合症的危险性最高.结论:控制血压治疗的护理是支架植入术后重要的护理方法之一,术后血压的调控对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提高护理人员对高灌注综合症的早期认识以及防范意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提交时间:2016-06-17
2. 2例脑梗塞的病因探讨及治疗
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因头昏、视物模糊1天入院·既往有有高血压病史8年,自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控制血压.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血压:135/80mmHg,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直径3毫米,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颅神经未见异常,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指鼻试验以及跟-膝-胫试验阴性,闭目难立征查体不配合.NIHSS评分4分.木次报道的2例脑梗塞病人均是颈部大血管病变引起的,1例为双侧颈动脉瘤,1例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通过药物、手术等综合治疗,病情稳定出院。
提交时间:2016-06-17
3.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阳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在全面检查后进行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隐源性卒中;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及神经影像学等资料. 结果:TCD发泡试验阳性46例(39.0%);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4.48岁,男性36例(78.3%);常见卒中危险因素较低,而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65.2%.临床上表现为脑梗死39例(84.8%)、TIA7例(15.2%);前循环脑梗死33例(84.6%),后循环脑梗死6例(15.4%);多发病灶34例(87.2%),单发病灶5例(12.8%);NIHSS评分0~3分27例(69.2%),4~10分8例(20.5%),11分及以上4例(10.3%);微泡分级Ⅰ~Ⅱ级39例(84.8%),Ⅲ~Ⅳ级7例(15.2%). 结论:TCD发泡试验阳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以前循环多发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相对较轻,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较少,但高血压病发生率较高.
提交时间:2016-06-17
4. 中老年人头颅MRI上的脑白质病损
摘要: 脑白质病损(white matter lesions,WMLs)是指脑影像学检查显示脑白质区域出现的异常征象,特别是MRIT2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灶.随神经影像学技术普及和受检者增多,在老年人群发现WMLs特别常见,有提出30%-86%的65岁以上人群可表现有WMLs:更有系统性综述分析提出,根据不同纳入标准和检查方法,社区老人WMLs发现率在5%~100%不等.所以,临床上对老人WML性质判定是确定受检者病损性质、发生原因等极为重要的基础.
提交时间:2016-06-17
5. 基于综合评估的缺血性脑卒中处理策略
摘要: 脑卒中是中国城镇居民最主要的致死病因.而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超过70%,是脑卒中的最常见亚型,带来巨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多年来,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临床从业人员的努力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经典理念和方法使实际治疗效果已经获得一定提升.但也必须看到,循证医学模式下的标准治疗在部分患者中并不能得到满意的临床疗效,相反,各种并发症风险的存在反而降低了临床获益,这就要求重视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在制定预防治疗策略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综合评估.
提交时间:2016-06-17
6. 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再通后联合高压氧干预的疗效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急诊行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或支架取栓)获得血管再通后联合高压氧干预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5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动脉内溶栓或支架取栓获得血管再通后仅采取常规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使血管再通基础上于24h后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h、术后11d(观察组高压氧干预10d)时NIHSS评分,及90d后改良Barthel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1例术后出现左侧小脑大面积梗死而终止研究.两组间在术前、术后24h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1d后(高压氧干预10d)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后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显著改善患者长期日常生活能力.
提交时间:2016-06-17
7.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在脑组织的表达
摘要: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在脑组织于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及意义,探讨MMP-9在脑组织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方法:取wistar大鼠72只,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30min组(Ⅰ组)、缺血30min+再灌注0h组(Ⅰ/R0h组),Ⅰ/R2h组、Ⅰ/R4h组,Ⅰ/R6h组、Ⅰ/R8h组,Ⅰ/R10h组、Ⅰ/R12h组.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的病理改变,取端脑、脑干作连续切片后用MMP-9免疫组化染色,PCR法.观察MMP一9于不同时间段在蓝斑、杏仁核、海马的阳性细胞数. 结果:在杏仁核、蓝斑、海马中,MMP-9在对照组表达极低,随着再灌注的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数增加,着色深,形成团块.Ⅰ、Ⅰ/R2h、Ⅰ/R4h、Ⅰ/R6h、Ⅰ/R8h、Ⅰ/R10h、Ⅰ/R12h组间比较MMP-9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MMP-9表达在杏仁核、蓝斑,于8h时达高峰,MMP-9表达在海马,于4h时达高峰,局部神经细胞溶解、液化性坏死.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脑组织损伤.MMP-9在脑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其中杏仁核、蓝斑、海马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
提交时间:2016-06-17
8. 少见疑难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摘要: 卒中为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此次主要介绍缺血性卒中.根据TOAST分型可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型:(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心源性栓塞型(CE);(3)小动脉闭塞型(SAO);(4)其他明确病因型(SOE);(5)不明原因型(SUE).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其中的第4型,即其他明确病因型脑梗死的病因.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介绍CADASIL , CARASIL,药物滥用致脑梗死、噬血细胞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所致的脑梗死、神经白塞氏病等多个真实的病例来学习各种罕见病因所致脑梗死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诊断标准及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
提交时间:2016-06-17
9.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 缺血性脑梗死严重威胁现代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对其防治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建立接近临床的实验动物模型对探究脑缺血的病理机制及研发新的治疗药物至关重要.目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分为全脑性和局灶性两种,以后者最常用,并包含血栓法、线栓法、光化学法、开颅机械闭塞法等多种方法.文章总结了不同模型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各自的特点,从而为该疾病模型的制作与研究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16-06-17
10. 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机械取栓病例报告
摘要: 患者女,73岁,于2月29日22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行走时右足拖地,右手持物不稳,伴前额部肿痛,阵发性发作,进行性加剧,未向其他部位放射.入院后采取头颅CT、心电图辅助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自由基、营养神经、在全麻下进行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术。患者术后仍出现左侧额叶及内囊区局部梗死,最终导致运动型失语和右侧肢体轻偏瘫。
提交时间:2016-06-17
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出血并发症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4.5小时内的静脉溶栓和6小时内的血管内治疗其疗效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是目前神经科医生的标准治疗方案,随之而来的出血风险也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无论静脉溶栓或是动脉取栓,都增加了出血风险,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有可能导致恢复延迟.
提交时间:2016-06-17
12. 急性脑出血瘀热病机单元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瘀热病机单元的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量表标准制作程序设计测量问卷,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的方法现场采集急性脑出血中医瘀病机25个相关条目四个时间点测量数据,依据中医先验理论建立测量模型,采用LISREL8.70软件分别拟合时间序列测评数据的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瘀热病机单元的测量模式,应用计算因子得分的方法观察瘀热的动态变化规律. 结果:数据拟合结果显示测量模型可接受,瘀热病机单元分为实热、虚热、血瘀和神志四个量表测量维度,因子得分反应了瘀热病机单元四个维度的动态变化.四个维度从初诊到21天得分逐步下降,反应了疾病随着瘀热得分下降而有所缓解. 结论:因子得分能定量地反应瘀热病机单元的动态变化规律.
提交时间:2016-06-17
13. 急性脑梗死动脉取栓的思考
摘要: 静脉溶栓仍然是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手段,但对于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联合标准静脉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动脉内取栓治疗已经成为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此方法,使越来越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再通,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减少了致残率.然而,动脉内取栓治疗仍然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解决.
提交时间:2016-06-17
14.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与脑微出血的相性研究
摘要: 目的:脑小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关联最密切,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可能增加患者出血性卒中风险,而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正是具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病.本研究拟采取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KD与CMBs的发生及部位进行探讨.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所有发病7d内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序和梯度回波T2加权扫描,详细记录患者人口学、实验室资料、临床相关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CKD-EPI)公式来计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CKD定义为eGFR<60mL/min/1.73m2.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3例患者中,最终共147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入组患者中平均年龄(65.65±8.63)岁,NHISS评分为3(2-5)分.其中女性63例(42.9%),CKD患者19例(12.9%),CMBs阳性患者58例(39.5%).将患者按照eGFR水平分成CKD阳性组和阴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P=0.003)和CMBs(P=0.001)在两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将CMBs按照部位进行细化,卡方分析提示CMBs在CKD两组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纯深部CMBs[OR=6.67,95%CI2.46-14.45,P=0.001]与CKD的发生呈独立相关,而单纯脑叶CMBs和混合部位CMBs与CK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CKD的发生与单纯深部CMBs独立相关,而与单纯脑叶CMBs和混合部位CMBs无明显相关性.
提交时间:2016-06-17
15. 早期弥散加权成像假阴性脑梗死的相关特点及原因
摘要: 脑梗死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特点,早期快速诊断是及时治疗、改善预后的关键.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已成为诊断脑梗死超急性期最主要辅助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线工作中.但近年来国内外有少量文献报道显示脑梗死超急性期的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会出现假阴性,其特点和原因各异,给临床诊疗带来挑战和风险.因此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和研究,比较研究间差异和共性,以期总结早期弥散加权成像假阴性脑梗死的相关特点,并深入分析可能机制和原因.本文通过阐明早期弥散加权成像假阴性脑梗死相关特点和原因,提醒临床一线医生在工作中需注意该现象的存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此认识和理解,避免单纯和过度依赖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助于脑梗死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特点,早期快速诊断是及时治疗、改善预后的关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被认为是目前诊断早期脑梗死最敏感的成像方式,已成为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最主要依据.但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并非100%,越来越多的报道和研究显示在脑梗死早期DWI可以出现假阴性,发生率在3%~31%之间.就早期DWI假阴性脑梗死相关特点及原因作一综述.
提交时间:2016-06-17
16.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预防脑出血肠屏障损害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给予早期肠道营养预防肠屏障发生损害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来本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24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全部给予临床常规肠外营养,试验组患者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 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消化道症状、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情况,虽有差异,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L/M均比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试验组治疗后L/M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说明肠内营养使肠粘膜通透性明显改善.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病人的身体营养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脑出血后的肠屏障有维护其完整性及正常功能的作用.
提交时间:2016-06-17
17. 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54例临床疗效及安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4例以后循环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椎动脉狭窄≥70%的患者,给予支架进行治疗.术后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12月起每年均复查颈部动脉彩超及CTA,同时观察缺血复发事件及并发症情况、支架再狭窄率、术后用药情况. 结果:54例患者的支架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70%~90%,平均为(82.88)%;术后狭窄率10%,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24个月患者中一例再发小脑梗死,24月随访CTA16例,狭窄5例,36月随访CTA18例、狭窄6例;停药1年以上8例、失联2例. 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中短期疗效明显,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诊观察.加强支架治疗术后疾病宣教工作不容忽视.
提交时间:2016-06-17
18. 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功能预后相关.但是关于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也尚未阐明.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4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9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将卒中分为轻型卒中(NIHSS≤3分)和重型卒中(NIHSS>3分).受教育程度分: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3组.把受教育程度作为社会经济状况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受教育程度与卒中严重的关系,校正性别、TIA史、房颤、入院收缩压、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 结果:共纳入900例首次卒中患者,其中轻型卒中组共365例,重型卒中组共535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性别、入院收缩压、房颤、TIA史、空腹血糖水平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后,与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患者相比,小学及文盲患者(OR=1.456、95%CI:1.049,2.021、P=0.025)、初中文化水平(OR=1.610、95%CI:1.126-2.304、P=0.009)患者更倾向于患重型缺血性卒中. 结论:受教育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较低受教育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即是对卒中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之一.
提交时间:2016-06-17
19. 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关联性的研究概况
摘要: 卒中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研究显示社会经济状况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的关联性在医学及流行病学领域也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社会经济状况与卒中的关联性.大部分研究显示SES等级与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功能预后成负相关,即SES等级越低,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越高且功能预后情况越差。低SES者比高SES者的卒中风险高30%。可能的原因是低SES人群收人较低,居住地的医疗卫生情况较差,具有更多的高血压、吸烟等卒中危险因素,但有研究表明卒中危险因素情况并不能全部解释不同等级的SES与卒中风险的差异性。较高的教育水平不仅意味着具有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收人,所获取的健康知识也更多,对卒中的认识更充分。低SES的卒中患者获得的卒中治疗率低于高SES者,但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尚需要更多的研究。部分研究表明,SES与卒中的发生率、死亡率之间存在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的差异。
提交时间:2016-06-17
20. 糖脑清颗粒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眼动脉硬化血流灌注改善研究
摘要: 目的:临床运用糖脑清颗粒对微血管眼动脉血流储备及血管反应性研究,探讨其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门诊及病房随机抽取20例年龄在40-55岁之间2型糖尿病患者40只眼,排除高血压病,行眼底镜检查Scheie分级在2-3级,经1个月控制血糖及口服糖脑清颗粒后,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服药前后患者眼动脉(O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屏气后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屏气后的搏动指数(PI')、屏气指数(BHI)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口服糖脑清颗粒1月后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O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屏气后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屏气指数(BHI)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OA的脑血管反应性检测,糖脑清颗粒对微血管眼动脉血流储备及血流灌注起到改善作用.
提交时间:2016-06-17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