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来源:中文会议(科协)
中文摘要

近10年,因种植面积的减少,长江流域棉花产量持续下降,而提高棉花单产是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途径。麦/油后直播棉是长江流域缓解土地矛盾,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而且已经形成了以“晚播、增密、减氮、见花一次施肥、秸秆还田、阈值管理”为特点的“减投不减产”高效种植模式。在此基础上,试图以“增产不增投”为目标,通过进一步增加密度,探究提高棉花单产的路径。试验以华棉 2270为材料,在华中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2022年5月13日播种,4次重复。探讨6个密度处理(D1、D2、D3、D4、D5、D6分别为7.50、8.25、9.00、9.75、10.50和11.25株·m-2)对棉花冠层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棉花株高、株宽、主茎节位数、果枝数和果节数均随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D4处于中等水平;第一果枝着生节位无明显变化,但第一果枝着生高度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4达到最大值。果枝长度、第一果节长度和第一果节直径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果枝节位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度增加密度,使棉花株型更加紧凑,有利于冠层光分布和中下部棉铃发育。(2)使用Logistic函数和 Beta 函数对生殖器官和棉株的生物质积累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两者结果表明,增加密度,生殖器官和棉株的最大干物质质量和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快速积累期的起始和终止时间均提前,同时缩短了快速积累期的持续时间。D4具有最大的干物质质量、积累速率和平均生长速率,表现最优。(3)皮棉产量以D4最高,为989.2kg·hm2,较D1和D6分别提高9.4%和1.8%,且随密度增加,产量向冠层中下部集中;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铃数以D4最高,为97.9个·m-2,较D1和D6分别增加20.1%和4.4%;各处理铃重和衣分并没有差异。(4)密度不影响棉花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但长度整齐度指数以D4最高,为85.5%,而中下部棉铃生育期长,光热资源充足,其品质优于上部棉铃。综上,D4(9.75株·m-2)具有较优的株型,有利于对冠层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促使棉花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形成,进而提高产量。

彭杰;谢晓麒;姚晓芬;邱深;顾晓娜;王玉洁;王晨晨;张钊;陈丹丹;杨国正;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23年年会

棉花 农艺特性 株型 生物质 产量 品质

37-37 / 1

评论

上述内容所涉观点、意见仅代表作者,与国家学术会议平台无关。

国家学术会议平台已取得上述相关成果授权,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用作他途,一经发现,相关法律后果自行承担,国家学术会议平台保留向相关侵权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