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23年年会

基本信息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23年年会

CAASS Cotton Science Society 2022 Annual Meeting

1

湖南省长沙市

2023-08-17

2023-08-19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

湖南棉花科学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学会;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会议论文集/摘要集

  • 1.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 Bt棉对位叶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理

    摘要: 为研究外源生长调节剂对Bt棉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以Bt棉常规品种泗抗1号(SK-1)为试验材料,2021年于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温室进行试验。试验设计如下:白天(7:00-19:00)温度分别为34℃和38℃和32℃;夜间温度均为28℃;土壤水分含量设3个处理,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60%和75%。胁迫7d后喷施生长调节剂,分别为缩节胺(DPC)、水杨酸(SA),设置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外源 DPC、SA可显著提高高温干旱胁迫解除后Bt棉杀虫蛋白的含量,但无法恢复到胁迫前水平。外源生长调节剂提高了氮代谢过程中关键酶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等酶的活性,增加了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同时降低了蛋白酶、肽酶活性。

    作者:

    吴天凡;宋慧贤;刘震宇;李涵佳;冷鑫华;徐泽;陈媛;陈德华;陈源;张祥;

    发布时间:2024-06-13

  • 2. 高表达的 BZR转录因子赋予棉花多重耐受性

    摘要: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是植物体内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光形态发生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等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RASSINAZOLE-RESISTANT(BZR)转录因子是BR信号通路的核心组成部分,参与了许多植物的发育过程。为了探究BZR基因在棉花中的功能,对BZR基因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将67个BZR基因划分为3个亚家族,并通过保守基序和保守结构域分析验证了这一划分。分析了BZR基因在冷、热、盐和干旱处理下的表达水平,以预测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功能。BZR基因启动子分析表明,光信号可以增强BZR的转录活性。上述结果结合GhBZR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表明 GhBZR与PIF4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棉花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对 GhBZR互作网络中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讨论。这些发现为进一步了解BZR在棉花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

    白志刚;崔爱花;刘帅;胡启星;孙巨龙;

    发布时间:2024-06-13

  • 3. 陆地棉和海岛棉纤维发育特征及其与品质-产量协同改良的关系探究

    摘要: 棉花纤维品质和产量主要相关性状之间通常呈现显著的遗传负相关,严重制约了其协同改良。前人已对棉花纤维发育全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尚未将纤维发育各时期的特征与纤维品质-产量协同改良的关系进行系统鉴定。本研究从基因表达、细胞形态、物质代谢、激素响应等多方面系统梳理了棉花纤维生长发育全时期[开花前3d至开花后60d(-3~60 days post anthesis,-3~60DPA)]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通过系统比较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和陆地棉(G.hirsutum)在各时期纤维发育的特异性,初步明确了海岛棉和陆地棉在纤维发育过程中对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协同改良具有重要影响的三方面典型发育特性:(1)在纤维起始期,陆地棉胚珠表面积更大、胚珠表面纤维原始细胞突起的密度更高,细胞突起的数目占表皮细胞总数的20%~30%,在总生物量积累的极限范围内,更多纤维细胞的发生有利于纤维总产量的提高,但与之相应,单个纤维细胞的生物量积累受限,不利于单个细胞的持续发育;(2)在纤维快速伸长生长期,海岛棉中大多数相关同源基因的表达比陆地棉更活跃且更持续,并伴随纤维细胞胞间连丝的持续开放,有利于蔗糖从种皮细胞运输到发育的纤维细胞,促进物质积累和维持更高的细胞膨压,有利于海岛棉纤维细胞的充分伸长;(3)在纤维素合成并向细胞次生壁沉积期,海岛棉的纤维素合成与沉积呈现缓速但持久的模式,海岛棉在25 DPA原棉纤维晶区的纤维素大分子优先排列出高取向并保持恒定,在30~45 DPA 纤维素合成与沉积速率达到峰值,保证了30 DPA前后大晶粒形成时期有充实的纤维素沉积,且使全铃期沉积的纤维素在纤维超分子结构中得到充分利用,配合已有的高取向逐渐优化形成富含紧实大晶粒的高结晶结构,从而在纤维素大分子链之间形成物理交联,能够阻止被拉伸时相互滑脱,从而改善了纤维束的力学性能,这是海岛棉发育成高强纤维的重要机制;与之相对,陆地棉在25 DPA纤维素合成与沉积速率提前达到峰值,且在此之前,陆地棉纤维素合成与沉积的平均速率普遍大于海岛棉,有利于大铃和高衣分的形成,但随后其纤维素合成与沉积速率显著下降,导致在30~45 DPA大晶粒和高取向形成的关键期纤维素的沉积不足,造成高结晶结构不够紧实;虽有部分陆地棉品种在45 DPA之后还会第2次出现纤维素合成与沉积速率高峰,但此时纤维超分子结构已基本成型,富余的纤维素只能在外围沉积形成粗纤维,这可进一步提高衣分并形成大铃,但有损纤维品质。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海岛棉和陆地棉在纤维发育各时期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初步明确了纤维的发育过程与纤维品质-产量协同改良的关系,对今后聚焦棉花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协同改良及其分子机制的解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

    李邵琦;崔淑芳;王广恩;钱玉源;张曦;刘祎;李俊兰;

    发布时间:2024-06-13

  • 4. 不同播期与播种量对棉林套播油菜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

    摘要: 为探明不同播期与播种量对棉林套播油菜产量及其抗倒性的影响,在赣北植棉区,以油菜阳光131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10月10日(T1)、10月20日(T2)、10月30日(T3)和5个播种量:3.75 kg•hm-2(D1)、4.50 kg•hm-2(D2)、5.25 kg•hm-2(D3)、6.00 kg•hm-2(D4)、6.75 kg•hm-2(D5)。结果表明,播期对油菜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对油菜产量、单株角果数有极显著影响。油菜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后减,播期为T1时D3处理的产量最高,播期为T2、T3时D4处理的产量最高;千粒重和每角粒数随着播期的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抗倒性方面:播期显著影响纤维素含量、茎秆倾斜度及基部茎粗,播种量显著影响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以及茎秆倾斜度。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后减,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综上,在赣北植棉区棉林套播油菜的栽培模式中,为获得高产兼顾抗倒性,油菜的最佳播期应为10月20日,播种量为 6.00kg•hm-2左右。

    作者:

    程慧煌;夏绍南;陈俊英;秦宇坤;张丽娟;

    发布时间:2024-06-13

  • 5. 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动态调控机理的探讨

    摘要: 了解低氮供应条件下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机理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关键。旨在阐明低氮(0.5mmol•L-1)和高氮(5.0mmol•L-1)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棉花的形态、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对氮素吸收、同化和利用的潜在机理,选用了氮高效型(HM-2270、GH-Uhad)和氮低效型(Z-50、FH-444)棉花材料。HM-2270的根系和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最大,而FH-444和Z-50的最低。HM-2270的叶面积、上表皮细胞面积、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最高,下表皮气孔密度最大、气孔指数最高。在所有条件下,GH-Uhad和FH-444分别在叶片上、下表皮表现出更大的表皮细胞面积。FH-444的胞间CO2浓度较高。氮高效型棉花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方面表现相似,但与氮低效型差异显著。此外,HM-2270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蔗糖磷酸合成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均较高,GH-Uhad次之。氮处理在6~24h后,诱导了硝酸盐转运体NRT1.1、NRT2.1和 NRT 2.2 编码基因的表达。在氮高效基因型棉花中观察到硝酸盐转运体基因表达的最大峰值,与氮低效基因型相比,它们保持其表达的时间更长。综上所述,氮高效基因型棉花的氮响应介导了发育可塑性,而这些发育可塑性与高效的氮素吸收、较高的酶活性和维持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有助于维持植株体内的氮稳态和促进植物生长。

    作者:

    Wajid Mahboob;陈丹丹;卢丽文;谢晓麒;杜轩;彭杰;孟令浩;Muhammad Akhter;杨国正;

    发布时间:2024-06-13

  • 6. 外源添加物质包衣对棉花幼苗生长生理特性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摘要: 长江流域是我国棉花主要产区之一。棉花前茬作物(油菜或小麦)收获后易残留种子在土壤中,重新萌发后与棉花幼苗竞争生长空间和养分。种子包衣可促进棉花种子萌发及棉苗生长。为提高棉花幼苗竞争力,使其占据更多生长空间并抑制棉田杂草生长,进行了种子包衣试验。采用土培方式,选用华棉 3097(Gossypium hirsutumn L.)为材料,迈舒平为基础种衣剂,分别添加3种物质(K、G、M),均设置4个质量浓度梯度,其中物质K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g•L-1(TK1)、2g•L-1(TK2)、4g•L-1(TK4)、8g•L-1(TK8);物质G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6g•L-1(TG1.6)、3.2g•L-1(TG3.2)、4.8 g•L-1(TG4.8)、6.4g•L-1(TG6.4);物质M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mg•L-1(TM5)、20 mg•L-1(TM20)、80 mg•L-1(TM80)、320mg•L-1(TM320)。设置未包衣对照(CK1),基础种衣剂包衣对照(CK2)。以探究外源添加物质包衣对棉花幼苗形态、干物质积累量、叶片表皮细胞显微结构等的影响。结果如下:(1)棉种发芽率随物质K、G、M质量浓度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TK4、TG4.8和TM20发芽率最高。(2)叶面积、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和比叶重随物质K、G、M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TK4、TG1.6和 TM20叶面积最大,较 CK1和CK2分别提高123.7%和109.0%、119.2%和106.0%、119.0%和105.6%。(3)叶片细胞面积和上表皮气孔密度随叶面积增大而增加,上、下表皮细胞密度和下表皮气孔密度随叶面积增加而减少。(4)棉花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TK4的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较 CK1和CK2分别增加126.4%和120.7%、115.0%和115.3%、146.8%和125.7%、127.0%和117.9%。(5)幼苗光合特性比较,TK4的叶绿素 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和总光合色素含量较CK1和CK2分别增加138.9%和125.0%、113.2%和107.1%、114.9%和109.3%、114.5%和108.4。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均以TK4表现最优。综上,TK4处理增加了棉花幼苗叶面积,叶面积增大与细胞面积增加有关,同时增加了叶片上表皮气孔密度,降低下表皮气孔密度,这可能有利于叶片进行气体交换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叶面积增大提高植株光合能力,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

    作者:

    卢丽文;邱深;孟令浩;陈丹丹;谢晓麒;彭杰;杨国正;

    发布时间:2024-06-13

  • 7. 花铃期土壤幹旱影响棉仁油分、蛋白质形成的生理机理

    摘要: 棉花是集“纤维、油脂、蛋白质”为一体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关于幹旱胁迫影响棉花纤维发育的研究较多,而其对棉籽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德夏棉1号和豫早棉9110为材料,进行花铃期土壤水分管理[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75%±5%(适宜含水量,CK);60%±5%,45%±5%]盆栽试验,研究幹旱对棉籽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RWC60%±5%对棉仁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的影响较小,SRWC45%±5%显著降低了UFA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UI);SRWC45%±5%还显著提高了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终导致脂肪酸营养品质指标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显著增加、健康促进指数(HPI)显著降低,使脂肪酸营养品质下降。幹旱对棉仁非必需氨基酸(NAA)、必需氨基酸(EAA)、总氨基酸(TAA)含量的影响较小,显著增加了脯氨酸含量,降低了赖氨酸含量,但氨基酸主要营养品质指标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营养指数(NI)、蛋白质效率(PER)的變化均较小,说明幹旱对棉仁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较小。干旱下,棉仁油分合成关键基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GhPEPC1)、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GhDGAT)表达显著下调,PEPCase、DGAT活性降低,抑制了脂肪酸合成前体乙酰辅酶A和三酰甘油的产生,显著降低了油分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因此油分含量降低;幹旱下,棉仁蛋白质合成关键基因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hGS)、谷氨酸合酶基因(GhGOGAT)表达显著上调,GS、GOGAT活性增加,有利于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的生成及蛋白质合成,而且幹旱促进了棉株15N向棉仁的分配,显著增加了蛋白质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因此蛋白质含量增加。

    作者:

    胡伟;李玉霞;

    发布时间:2024-06-13

  • 8. 钾钠比对盐胁迫下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摘要: 【研究背景】棉花是我国集棉、油、饲为一体的经济作物,也是重要的纺织原料。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棉花种植向盐碱旱地转移,盐碱地土壤钾钠比过低,过量的Na+与K+竞争抑制棉株对K+的吸收,严重影响纤维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研究土壤钾钠比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有助于探索棉花耐盐的调控途径,为盐碱旱地提高棉纤维产量、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计】选用耐盐型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在江苏南京(118°50'E,32°02'N)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开顶式防雨棚中进行棉花盆栽试验。土壤盐分处理是将盐碱地主要钠盐(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添加到基础土壤中,使土壤含盐量达到0.35%,模拟中度盐碱土(中盐);在此盐分基础上设置土壤钾钠比(K+与Na+物质的量之比,即K+/Na+)为1:18、1:12、1:9、1:7,分别用 SK0、SK1、SK2、SK3表示。非盐碱土(含盐量0.05%)置土壤钾钠比为4:1(对照),用CK表示。所用钾肥为硫酸钾(含 50%的K2O),作为基肥施入。于成熟吐絮期,采收10株棉花上直径大于2cm的成熟棉铃,待风干后测铃数、铃重和籽棉产量,轧花后测定皮棉产量和单铃棉籽数,计算单铃纤维生物量和单籽纤维生物量。采取 USTER HVIMF100 测试系统测定最终纤维品质,包括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等指标。【结论】盐胁迫显著降低棉花铃数、铃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单铃棉籽数、每粒棉籽的纤维生物量、棉花单铃纤维生物量。提高钾钠比能缓解盐胁迫对棉花产量与产量构成的负面影响,SK2(即K+/Na+为1:9)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的缓解效果最好。在盐胁迫下,提高钾钠比显著提高棉纤维品质,SK2(即K+/Na+为1:9)对棉花的纤维品质有更好的缓解作用,且对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和长度的缓解效果优于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

    作者:

    孙丽园;王卓;周治国;陈兵林;

    发布时间:2024-06-13

  • 9. 生物炭还田优化棉花蕾铃结构、协同提高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

    摘要: 在麦棉轮作制度下,以中棉425为材料,进行了为期7年(2015—202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4种秸秆还田处理:不添加秸秆或生物炭(CK)、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翻埋还田(SI)和生物炭还田(SBI),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棉花养分吸收分配、蕾铃结构、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差异。第5年至第7年(2019—2021年)的结果表明,与CK相比,SBI、SI和SM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籽棉产量(24.5%~30.7%、12.6%~20.4%和4.7%~11.0%)、纤维长度(3.6%~6.7%、4.0%~9.5%和2.4%~7.1%)和纤维断裂比强度(8.0%~13.0%、6.2%~10.7%和4.4%~5.7%)。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籽棉产量和纤维断裂比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SBI最高,其次是SI和SM。与SM和SI相比,SBI促进了棉花养分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提高了节枝比并降低了蕾铃脱落率;且在温光高效期内有最大现蕾速率(7.5×104~8.4×104个•hm-2•d-1)、成铃速率(2.9×104~3.3×104个•hm-2•d-1)和成铃占比(45.4%~58.1%)。这促进了棉花温光高效期内集中现蕾成铃,提高了铃数和铃重,进而协同提高棉花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

    作者:

    金文;刘志涛;周治国;孟亚利;

    发布时间:2024-06-13

  • 10. 转录组、sRNA及降解组测序分析表明 miRNA 调节 CMS棉花的花药发育

    摘要: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表型性状,它的利用可以降低制种成本,提高制种纯度。miRNA在植物花粉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阐明miRNA-靶基因在棉花不育系ganmian15A及其保持系 ganmian15B中的作用,本研究对2个材料在花粉败育时期(3~4mm花蕾时期)的花药进行了转录组、sRNA及降解组测序。结果显示,ganmian15A与ganmian15B中共有339个已知的 miRNA和961个保守的miRNA,其中124个miRNA在2个材料间差异显著。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鉴定了11对与花粉发育相关的 miRNA-靶基因。其中,9个miRNA(4个新的和5个已知的)首次被发现与棉花 CMS的发生有关。miRNA38和miRNA23的靶基因与花粉发育时期的细胞壁发育有关,它们可能通过延缓绒毡层细胞降解而在棉花的 CMS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发现揭示了CMS发生的遗传调控新机理,这将有助于棉花新不育系的选育。

    作者:

    李永旗;聂太礼;张梦;张学贤;Kashif Shahzad;郭立平;戚廷香;唐会妮;王海林;乔秀琴;冯娟娟;吴建勇;邢朝柱;

    发布时间:2024-06-13

  • 11. 高温对棉铃对位叶蔗糖合成和转运的影响及其与铃重的关系

    摘要: 高温通过影响棉铃对位叶的生理代谢,进而影响棉花产量。为研究高温对棉铃对位叶的影响及其与棉花产量的关系,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为期7d的高温试验(对照 28℃;高温 34℃)。结果表明:高温显著降低铃数,但铃重和纤维品质显著提高。高温处理7d,棉铃对位叶的13C分配比例下降,而棉铃的13C分配比例增加。对高温处理7d的棉铃对位叶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参与细胞分裂素和茉莉酸合成的基因以及 SWEET15表达上调,正向调控光合作用和蔗糖转运过程,导致铃重增加。温度恢复后7d,棉铃对位叶的13C分配比例增加,而棉铃的13C分配比例降低;此外,棉铃对位叶的蔗糖转运蛋白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而主茎叶和铃壳中的蔗糖转运蛋白相关基因表达上调,铃重增加。因此,高温处理促进棉铃对位叶的蔗糖合成和转运,且温度恢复后主茎叶和铃壳的蔗糖供应能力增强,最终导致收获期的铃重显著增加。

    作者:

    杨锍琰;段佳豪;刘玉;刘星科;王友华;周治国;赵文青;

    发布时间:2024-06-13

  • 12. 早熟常规棉品种赣棉K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 赣棉K11是2022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早熟转基因抗虫棉常规品种,在江西省植棉区夏播生育期99.4d,株高95.7cm,单株结铃11.0个,铃重5.2g,衣分41.7%,霜前花率96.1%,耐枯黄萎病,抗棉铃虫。在2020—2021年江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90.6kg、79.6kg、76.5 kg。

    作者:

    邓艳凤;王涛;杨秀;杨绍群;李永旗;孔清泉;杨笑敏;萧远龙;柯兴盛;程慧煌;肖水平;

    发布时间:2024-06-13

  • 13. 陆地棉 CBL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功能分析

    摘要: 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在植物非生物逆境应答以及钙信号转导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CBL基因在棉花非生物胁迫响应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陆地棉 CBL家族成员的鉴定,利用转录组数据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陆地棉 CBL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对 GhCBL10-1基因进行沉默并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在陆地棉中获得25个 CBL基因,该基因家族成员蛋白的理化性质差异不大,CBL蛋白中的氨基酸大部分为酸性。系统进化树分析将陆地棉的CBL蛋白分成了2个组,其中A组包括GhCBL4-1、GhCBL4-2、GhCBL4-3、GhCBL4-4、GhCBL4-5、GhCBL8,其他成员属于B组;通过结构域和保守基序分析发现所有的 CBL基因均含有至少1个 EF-hand结构域。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同一类群中外显子-内含子结构比较相似,不同组之间的基因结构差异较大。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 24个 CBL基因被定位在19条染色体上,其中13个 CBL基因定位在A亚组染色体上,GhCBL1-7不能定位到任何染色体上,剩余的基因定位在D亚组染色体上。陆地棉 CBL家族基因成员启动子区域中均含有多个能够应答逆境和植物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在盐胁迫下,15个基因在叶和根中有显著的差异表达,且在根和叶中的差异表达模式不同。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成功沉默 GhCBL10-1的棉株相较于对照更加不耐盐。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陆地棉 CBL基因家族的进化与功能,为后续研究其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

    杨秀;邓艳凤;王涛;肖水平;

    发布时间:2024-06-13

  • 14. 赖氨酸二羟基异丁酰化和琥珀酰化修饰介导的叶绿体蛋白调控植物光合和免疫

    摘要: 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必须在生长和防御之间进行有效能量分配。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为严重病害,虽然报道了一些抗黄萎病基因,但由于植株的免疫和生长存在广泛拮抗作用,这些抗病基因对植株生长和产量的综合影响往往被忽视,限制了其进一步育种利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发现叶绿体介导的抗病反应是植物应对逆境胁迫的另一重要途径。叶绿体作为产能细胞器协同调控植株抗病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首次发现赖氨酸2-羟基异丁酰化(lysine 2-hydroxyisobutyrylation,Khib)和琥珀酰化(lysine 2-succinylation,Ksuc)修饰是棉花抗黄萎病反应中的重要调控方式。大丽轮枝菌胁迫下,棉花多个蛋白的Khib/Ksuc修饰水平发生显著改变,且集中在光合作用途径,表明棉花叶绿体蛋白可能通过光合途径协同调控产量和抗病性。ChIP-qPCR研究发现 Khib修饰能够特异地调节棉花PR和SA信号通路,GhHDA15和GhSRT1分别作为Khib和Ksuc修饰的“Eraser”,分别通过去除 Khib和Ksuc修饰负向调节黄萎病抗性,且以GhHDA15为主导。进一步研究发现,接菌后GhHDA15基因的转录水平在感病棉花中显著提高,而在抗病棉花中无明显变化。增多的GhHDA15蛋白增强了对GhPSB27蛋白的去乙酰化修饰,导致GhPSB27保持较低的修饰水平。相比之下,抗病棉花中,较低的GhHDA15转录水平能够保持GhPSB27较高的乙酰化修饰状态,可以提高光合系统核心成员D1蛋白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和副产物cROS的产生,从而提高植物的生物量、种子产量和抗病性。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叶绿体蛋白通过表观调控实现作物高产与抗病性平衡的分子机制,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策略。

    作者:

    陈斌;刘洁;张冬梅;王国宁;柯会锋;杨君;孙正文;谷淇深;王星懿;吴立柱;吴金华;吴立强;张桂寅;王省芬;张艳;马峙英;

    发布时间:2024-06-13

  • 15. DNA 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 GhDMT6 触发了棉花对干旱和盐胁迫的反应中的 C5-MTase

    摘要: DNA甲基化是基因组DNA修饰的重要表观遗传模式,是维持表观遗传含量和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胞嘧啶-5 DNA甲基转移酶(C5-MTase)是 DNA甲基化过程中的关键酶。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棉花中C5-MTase 进行分析的研究。本研究利用棉花基因组信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棉花 C5-MTase编码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鉴定了33个 C5-MTase,其中8个属于雷蒙德氏棉(D基因组)、9个属于亚洲棉(A组)、16个属于陆地棉(AD组)。系统进化分析将33个基因分为4个亚家族,包括4个MET同源蛋白、18个CMT同源蛋白、8个DRM同源蛋白和3个DNMT2 同源蛋白。对棉花C5-MTase蛋白结构域进行比对发现,33个参与甲基化修饰的蛋白C末端有6个保守基序,表明 C5-MTase具有基本的甲基化催化功能。N末端差异将蛋白质分为4类,其中DNMT2缺乏N末端调控结构域。不同胁迫处理下棉花不同部位编码 C5-MTase的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说明棉花 C5-MTase基因家族的功能多样性。VIGS沉默 GhDMT6的棉花幼苗在不同胁迫处理下表现出明显的表型差异。与野生型的棉苗相比,沉默 GhDMT6的棉苗表现出明显的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C5-MTase可能参与了棉花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为进一步研究C5-MTase 调控非生物胁迫下细胞周期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

    杨笑敏;

    发布时间:2024-06-13

  • 16. 50%呋虫胺对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摘要: 【目的】评估 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防效)。【方法】采用喷雾法进行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的室内生物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50%呋虫胺对扶桑绵粉蚧3龄幼虫、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值分别为25.8297mg•L-1、49.5898mg•L-1,说明其对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显示,相同的处理时间,呋虫胺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效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关系;C1(0.125g•L-1)、C2(0.167g•L-1)处理在药后7d达到最高防效,14d后防效下降;C3(0.200g•L-1)、C4(0.250 g•L-I)和C5(0.500g•L-1)处理的防效与药剂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关系;C5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d、7d的校正防效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处理的同期效果,药后14d的防效为92.08%,显著高于C1、C2和C3,与C4差异不显著。【结论】研究表明,50ы虫胺水分散粒剂可有效防治扶桑绵粉蚧。在进行防治时,综合考虑防治效果、防治成本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建议使用浓度为0.250g•L-1,当绵粉蚧虫口基数较大时,可在药后10~14d进行2次用药。

    作者:

    吴珍平;吴洁;乔艳艳;

    发布时间:2024-06-13

  • 17. 热胁迫下棉花 CMS-D2恢复系花粉育性相关环状 RNA 鉴定及功能初步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工杂交制种成本的逐年提升,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已逐渐成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棉花 CMS系中,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CMS-D2)胞质是目前生产上推广种植的棉花“三系”杂交种的主要胞质来源。然而,其恢复系育性容易受夏季持续高温胁迫影响,这严重制约了“三系”杂交种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尤其在夏季温度更高的长江流域棉区)。已有一些研究发现非编码 RNA参与调控植物对外界热胁迫的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编码 RNA类型,环状 RNA(circular RNAs,circRNAs)在基因转录和转录后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 circRNAs在热胁迫下棉花 CMS-D2恢复系雄性育性稳定性中的调控角色目前仍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选用一套同核异质近等基因恢复系NH(耐高温)和SH(以前命名为ZBR,高温敏感型),分别种植于黄河流域棉区河南安阳和长江流域棉区江西九江,利用高温胁迫下其成熟花粉构建去核糖体 RNA测序文库并进行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到967个 circRNAs,其中250 个circRNAs在高温胁迫下差异表达。随机选取12个差异表达 circRNA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circRNAs,DECs)并设计发散引物和聚合引物,以经 RNase R酶消化处理后的花粉 cDNA 为模板进行 PCR扩增和Sanger测序,其中有8个DECs的反向剪接位点得到了验证。利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分析5个已验证的 DECs在2个材料根、茎、叶和花粉中的表达模式,发现这些circRNAs在根、茎、叶中均低表达或不表达,但在花粉中相对高表达,且相比NH来说,在SH中均显著下调表达。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 DECs 对应的亲本基因显著富集在一些可能与花粉育性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如花粉管引导、细胞壁组织、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类固醇生物合成和N-聚糖生物合成途径等。此外,还构建了高温胁迫下棉花花粉发育相关DECs介导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共包含21个DECs、8个miRNAs及22个潜在mRNA靶基因。其中,circRNA346-miR159a-MYB33和 circRNA484-miR319e-MYB33 这两个 ceRNA模块可能对热胁迫下 CMS-D2恢复系花粉育性稳定性调控至关重要。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棉花花粉中circRNAs 的丰度、特征、组织表达模式及其潜在功能,并初步构建了热胁迫下circRNAs参与调控 CMS-D2 恢复系花粉育性稳定性的ceRNA网络,为进一步揭示棉花 CMS-D2育性恢复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生产上解决恢复系花药发育对高温胁迫敏感的育种瓶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

    王瑞杰;张梦;陈亮亮;张学贤;郭立平;戚廷香;唐会妮;王海林;乔秀琴;吴建勇;邢朝;

    发布时间:2024-06-13

  • 18. 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毒力及龟纹瓢虫安全评价

    摘要: 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半翅目:粉蚧科)最早于2008年6月传入中国广州,10多年间已扩散至中国18个省区,共记录有166种寄主植物,其中棉花受害最严重。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该虫的重要防控手段。本研究旨在探索4种植物源农药对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的毒力,评价其对龟纹瓢虫卵及成虫的安全性,为扶桑绵粉蚧的绿色防控提供理想药剂和理论依据。采用喷雾法测定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3龄扶桑绵粉蚧的毒力和龟纹瓢虫卵孵化率的影响,采用滤纸接触法测定2种对扶桑绵粉蚧高效的植物源杀虫剂对天敌龟纹瓢虫成虫的毒力,并评价其对龟纹瓢虫的安全性。结果表明:4种植物源杀虫剂处理扶桑绵粉蚧3龄幼虫24h后的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1.3质量分数,下同)苦参碱水剂(AS)(LCo为81.283 1mg•L-1)、0.5%藜芦碱可溶液剂(SL)(LC50为112.8811 mg•L-1)、2.5%鱼藤酮乳油(EC)(LC50为208.9296mg•L-1)、5%桉精油 SL(LC50为343.092 0 mg•L-1);与化学对照药剂22.4%螺虫乙酯 EC相比,相对毒力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1.3%桉参碱AS(3.302 5)、0.5%藜芦碱 SL(2.3780)、2.5%鱼藤酮 EC(1.2048)、5%桉精油 SL(0.782 4);用几种杀虫剂的田间最大推荐剂量和对扶桑绵粉蚧的LC50剂量处理龟纹瓢虫卵后,孵化率差异不显著;苦参碱 AS和藜芦碱 SL对龟纹瓢虫成虫的LC50高于对扶桑绵粉蚧的LC50;结合益害毒性比和安全系数,2种药剂对龟纹瓢虫卵和成虫安全。综上,1.3%苦参碱AS和0.5%藜芦碱SL对扶桑绵粉蚧有明显的控害作用,且对龟纹瓢虫卵和成虫的毒性较低、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扶桑绵粉蚧绿色防控的理想药剂。

    作者:

    吴洁;吴珍平;乔艳;

    发布时间:2024-06-13

  • 19. 鄱阳湖地区扶桑绵粉蚧发生及其寄生性天敌鉴定

    摘要: 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半翅目:粉蚧科)是重要的入侵性害虫,对棉花危害严重。为明确扶桑绵粉蚧在鄱阳湖地区发生危害情况,掌握其寄生性天敌的种类、寄生特点及生态控害功能,对鄱阳湖周边地区扶桑绵粉蚧及寄生天敌概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形态学结合mtCOI基因序列分析对寄生蜂鉴定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扶桑绵粉蚧发生较为普遍,寄主植物种类较多,共涉及26科59种,棉花、胡麻等大田经济作物发生较重,辣椒等部分蔬菜、马齿苋等部分杂草类也是该虫的偏好性寄主;扶桑绵粉蚧寄生蜂共有2科4种,分别为跳小蜂科的班氏跳小蜂 Aenasius bambawalei、南京刷盾跳小蜂 Cheiloneurus nankingensis、原长缘跳小蜂 Prochiloneurus sp.和蚜小蜂科的豹纹花翅蚜小蜂 Marietta picta,其中班氏跳小蜂是初级寄生蜂的优势种,其余3种均为重寄生蜂,而南京刷盾跳小蜂为重寄生蜂的优势种。班氏跳小蜂与南京刷盾跳小蜂寄生的僵蚧所占比例分别为47.91%、32.89%孵化出的寄生蜂数占全部寄生蜂总量的13.26%、79.05%且南京刷盾跳小蜂始终伴随班氏跳小蜂的发生而发生,对后者控害功能具有巨大的干扰作用。通过Kimura2-Parameter(K2P)计算4种寄生蜂的mtCOI序列的遗传距离为0.0602~0.3355,平均遗传距离为0.1026。基于鄱阳湖地区扶桑绵粉蚧发生的普遍性,利用班氏跳小蜂的寄生功能,是控制扶桑绵粉蚧种群数量的重要方法,但降低南京刷盾跳小蜂的重寄生干扰,是发挥班氏跳小蜂生态控害功能的关键。

    作者:

    乔艳艳;吴珍平;吴洁;

    发布时间:2024-06-13

  • 20. 澳洲棉 REVEILLE2 调控茉莉酸防御信号提高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机理

    摘要: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VW)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 Kleb.,Vd)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其菌丝能侵染入木质部维管组织中,在防治上尤为困难,植物一旦发病将很难防治。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控制黄萎病策略,而深入解析植物-黄萎病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挖掘棉花近缘种中的优异抗病基因,能为棉花抗性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基因资源。棉花的野生近缘种澳洲棉(Gossypium australe,2n=G2G2=26)是1个对枯萎病、黄萎病兼抗的二倍体野生棉种,对黄萎病多个菌系具有广谱抗性,是棉花抗病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为了缩小澳洲棉抗病基因的发掘范围,首先鉴定出1个抗黄萎病的陆地棉-澳洲棉易位系TA01-7G。对TA01-7G根部进行 Vd接种前后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12个来自于澳洲棉的候选基因。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和转基因过表达技术鉴定出MYB类转录因子(MYB-like)RVE2抗病基因,并对其抗性功能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在TA01-7G中,沉默 RVE2的表达降低了棉花对 VW的抗性。随后,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RVE2增强了拟南芥对VW的抗性。为了解析RVE2的抗性分子机理,通过酵母双杂交试验筛选RVE2可能的互作蛋白,结果表明RVE2与 TPLESS/TPL-related proteins(TPL/TPRs)和MPK3/6蛋白互作。随后,通过双分子萤光互补试验(BiFC)、萤火虫荧光素酶分离试验(Split-LUC)、Pull-down和体内Co-IP试验验证了RVE2与TPL/TPRs存在互作。而多蛋白的 Split-LUC、Pull-down和 Co-IP试验均表明RVE2与TPL/TPRs的互作能干扰 NINJA招募TPL和TPR1,进而释放被JAZ(Jasmonate ZIM-domain)抑制的MYC2活性。释放活性的MYC2正向调节茉莉酸信号通路,激活对VW的抗性反应。此外,ChIP-qPCR、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和双荧光素酶(Dual-LUC)试验表明,MYC2能结合RVE2的启动子,激活其转录,形成了反馈调节回路。此外,对陆地棉自然群体的RVE2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了其D亚基因组中广泛存在1个独特的截短RVE2,GhRVE2D。Dual-LUC试验表明,GhRVE2D能够抑制MYC2激活 GhRVE2A启动子的活性,而不能抑制MYC2对 GausRVE2和 GbRVE2的启动子激活活性。随后,在拟南芥突变体、转RVE2基因的烟草和棉花中干扰茉莉酸信号通路导致RVE2介导的抗病能力丧失。RVE2的过表达显著增强了对VW的抗性。最后,通过瞬时表达试验发现RVE2的抗性依赖于BAK1和SOBIR1介导的免疫反应。GhRVE2D 同样干扰 MPK3/MPK6与GhRVE2A的相互作用。基于上述结果,认为RVE2是1个新的调控子,其与MYC2一起精细调控茉莉酸防御信号通路。本研究完善了对棉花VW抗性机理的理解,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提供了新基因。

    作者:

    刘富杰;刘康;周宝良;

    发布时间:2024-06-13

  • 21. 播期与密度互作对直播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摘要: 为明确油(麦)后直播条件下中早熟棉花品种不同播期的最适密度,为油(麦)后直播棉轻简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赣杂棉0906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设3个水平;副区为密度,设4个水平,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会使棉花生育期缩短。在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中,5月15日播种、密度为6.75万~9.7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成铃数相对较高;播期与密度互作对铃重和衣分均没有显著影响;播期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因各年份气候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在本试验的播期范围内,赣杂棉0906只要配合适宜的密度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4月底5月初播种,密度不宜超过6.75万株·hm-2;5月中旬播种,最佳密度为6.75万~9.75万株·hm-2;5月下旬播种,收获密度至少为8.25万株·hm-2。

    作者:

    张丽娟;陈俊英;秦宇坤;

    发布时间:2024-06-13

  • 22. 棉花品种资源黄萎病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

    摘要: 通过田间抗病性鉴定和分析,掌握种质抗病性,筛选抗黄萎病核心资源,经遗传改良,定向选育与新疆棉花产业需求相吻合的抗病品种,并探讨病害治理策略。以收集的396 份陆地棉品种资源为鉴定对象,2018—2019年,通过自然病田小区试验,在6月底(蕾期)和8月底(铃期),采用5级分级法,对品种资源进行黄萎病抗病性鉴定和评价。供试陆地棉种质具备丰富的抗病遗传多样性,种质间黄萎病变异系数高,可选择抗病种质利用。年度间各材料发病程度差异大,2018年发病明显重于2019年,但材料间发病趋势基本相同;蕾期发病较轻,铃期发生重。2年自然病田鉴定平均:73.3%的材料蕾期未发病;铃期相对病情指数(病指)超过20的材料占比46.0相对病指在0.1~20.0的占比50.4%,未发病的占3.6%。铃期发病最重材料的发病率达100%,病指高达75.0;2018年铃期参与鉴定材料的平均发病率和病指分别达38.8%、19.2,比2019年分别高19.0百分点和8.7。发病率与病指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3;发病率和病指:蕾期比铃期变异系数大,蕾期与铃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32。鉴定出 36 份抗黄萎病优异资源(自然病田铃期黄萎病病指≤10、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mm、断裂比强度≥29.0cN•tex-1、马克隆值3.5~4.9、皮棉产量≥2250kg•hm-2),这些资源地域来源较广,抗黄萎病能力较强,与产量、品质匹配较好,可在抗病育种遗传改良中利用。

    作者:

    曹阳;严玉萍;朱波;周小凤;吕博;房健;张燕;方瑞;冯振秀;

    发布时间:2024-06-13

  • 23. 不同密度条件下油后直播棉冠层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6个密度处理:15000株·hm-2、37500株·hm-2、60 000 株·hm-2、82500株·hm-2、105000株·hm-2和127500株·hm-2,全天监测棉花倒四叶温度及冠层温度,定期测定棉花各器官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等农艺性状,探索不同密度条件下油后直播棉冠层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赣早5号冠层温度随密度的升高而升高;与2021年相比,2022年高温干旱条件下赣早5号整体营养生长更加旺盛,株高较高,棉花成铃更加均匀,脱落率较高,但单株结铃数明显下降。因此,土壤水分的补充是决定赣早5号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温度传感器量化目标叶片温度与冠层温度,结合棉株株式图调查,探索在不同密度种植中棉花株型的变化,为江西省油后直播棉合理密植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

    孙巨龙;刘帅;崔爱花;胡启星;白志刚;

    发布时间:2024-06-13

  • 24. 赣北植棉区降雨后土壤水分短期运移特征分析

    摘要: 铃期为棉花生长关键时期,在长江流域该时期多处在7-8月。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常遭遇极端天气。以赣北植棉区为例,2020年仅6-10月间总降水量就达到1043.6mm,在此长期阴雨的极端天气下,棉花较往年大幅度减产,大大降低了植棉效益;而2022年4-10月间降水量仅为558.2 mm,更是创下了干旱的历史记录,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掌握棉田降雨后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对于及时制定灾后补救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于赣北植棉区棉田进行,在2行棉花下方采用“传感器-网格法”进行土壤含水量原位测量,取 2020年7月30日—8月9日和2021年7月19—29日数据,分析不同处理降雨后短期内不同空间尺度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测量时期,棉田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不同空间位点土壤含水量呈现出不同的降低趋势;在棉行下方,表层10cm深处土壤含水量降低速率随降雨后时间延长由高向低变化,在30~50cm处土壤含水量呈现线性降低趋势;在棉行中间,表层10~<30 cm深处土壤含水量降低速率随降雨后时间延长均由高向低变化;不同横向位置处,70~90cm深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1~11d内变化较小;在土壤深度10~90cm内,不同横向距离土壤含水量均与降雨后时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本研究通过时间与空间双向维度的分析,展现了赣北地区棉田土壤含水量随降雨后变化情况,为极端天气下及时采取相应田间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

    刘帅;孙巨龙;胡启星;白志刚;崔爱花;

    发布时间:2024-06-13

  • 25. 基于转录组、异位表达和遗传群体分析发掘棉花纤维品质改良候选基因

    摘要: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是目前栽培范围最广的2个棉种,陆地棉产量高但纤维品质不及海岛棉,海岛棉纤维品质优异但产量低。分析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纤维转录组,挖掘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有利于明确优质棉纤维形成的分子机理,同时为分子育种提供候选基因,以实现高产、优质性状的有效聚合。基于此,本课题组采集海岛棉品种 Pima 90-53 和海7124开花当天(0DPA)的胚珠以及开花后5d、10d、15d、20d、25d、30d的纤维构建文库进行 RNA-seq,分析鉴定海岛棉纤维伸长和次生壁加厚优势表达基因,解析优质棉纤维形成的分子机理;以陆地棉品种邯优405和农大棉13号的胚珠/纤维转录组为对照,筛选海岛棉纤维伸长和次生壁加厚优势表达基因中的海陆差异表达基因,挖掘棉纤维品质改良候选基因。在海岛棉中鉴定到759个与0DPA的胚珠相比在5、10、15DPA的纤维中皆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分析其在棉纤维发育中的表达模式,确定了346个仅在伸长期上调表达的“海岛棉纤维伸长优势表达基因”,进一步鉴定到42个与陆地棉相比在海岛棉5、10、15DPA的纤维中皆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可作为棉纤维长度改良的候选基因。42个基因中包括多个众所周知的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 GbAAR3和 GbTWS1导致转基因拟南芥叶片表皮毛及暗生长的下胚轴细胞显著伸长,进一步表明其重要性。在海岛棉中鉴定到2275个与0DPA的胚珠相比在20、25、30DPA的纤维中皆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并通过分析其表达模式筛选出647个仅在次生壁加厚期上调表达的“海岛棉纤维次生壁加厚优势表达基因”,进一步从647个基因中鉴定到48个与陆地棉相比在海岛棉20、25、30 DPA的纤维中皆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作为棉纤维次生壁加厚期品质改良的候选基因。基于海岛棉和陆地棉参考基因组序列差异,成功开发其中39个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能够准确快速区分海岛棉和陆地棉直系同源基因。在此基础上使用39个分子标记对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海陆回交 BC?Fs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分析表型数据发现本研究所鉴定的次生壁加厚期相关棉纤维品质改良候选基因对陆地棉的转移渐渗能够增强棉纤维断裂比强度。

    作者:

    刘正文;孙正文;柯会锋;陈斌;谷淇深;张冬梅;王国宁;吴立强;张桂寅;张艳;王省芬;马峙英;

    发布时间:2024-06-13

  • 26. 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 近10年,因种植面积的减少,长江流域棉花产量持续下降,而提高棉花单产是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途径。麦/油后直播棉是长江流域缓解土地矛盾,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而且已经形成了以“晚播、增密、减氮、见花一次施肥、秸秆还田、阈值管理”为特点的“减投不减产”高效种植模式。在此基础上,试图以“增产不增投”为目标,通过进一步增加密度,探究提高棉花单产的路径。试验以华棉 2270为材料,在华中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2022年5月13日播种,4次重复。探讨6个密度处理(D1、D2、D3、D4、D5、D6分别为7.50、8.25、9.00、9.75、10.50和11.25株·m-2)对棉花冠层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棉花株高、株宽、主茎节位数、果枝数和果节数均随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D4处于中等水平;第一果枝着生节位无明显变化,但第一果枝着生高度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4达到最大值。果枝长度、第一果节长度和第一果节直径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果枝节位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度增加密度,使棉花株型更加紧凑,有利于冠层光分布和中下部棉铃发育。(2)使用Logistic函数和 Beta 函数对生殖器官和棉株的生物质积累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两者结果表明,增加密度,生殖器官和棉株的最大干物质质量和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快速积累期的起始和终止时间均提前,同时缩短了快速积累期的持续时间。D4具有最大的干物质质量、积累速率和平均生长速率,表现最优。(3)皮棉产量以D4最高,为989.2kg·hm2,较D1和D6分别提高9.4%和1.8%,且随密度增加,产量向冠层中下部集中;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铃数以D4最高,为97.9个·m-2,较D1和D6分别增加20.1%和4.4%;各处理铃重和衣分并没有差异。(4)密度不影响棉花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但长度整齐度指数以D4最高,为85.5%,而中下部棉铃生育期长,光热资源充足,其品质优于上部棉铃。综上,D4(9.75株·m-2)具有较优的株型,有利于对冠层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促使棉花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形成,进而提高产量。

    作者:

    彭杰;谢晓麒;姚晓芬;邱深;顾晓娜;王玉洁;王晨晨;张钊;陈丹丹;杨国正;

    发布时间:2024-06-13

  • 27. 棉花 ROP6通过促进纤维特异性 PIN3a 降解调控PIN3a的质膜定位

    摘要: 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为纺织工业提供重要的原料。棉纤维是由胚珠表皮细胞分化发育而成的单细胞结构。纤维起始时,生长素在纤维细胞中积累促进纤维突起。这种大量分散且以单细胞为中心的生长素梯度主要通过运输蛋白PIN3a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建立,但具体机理尚不清楚。我们研究发现 PIN3a的蛋白定位转变在此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纤维起始前,PIN3a无差别地定位在胚珠表皮细胞质膜,且不表现出明显的极性。当纤维起始时,胚珠表皮非纤维细胞中的PIN3a蛋白快速极化,定位在偏向合点一侧的质膜,控制胚珠表皮生长素向合点端的运输。而在纤维细胞中,PIN3a尽管优势转录,却遭受快速的蛋白降解调控,以至细胞质膜定位丧失,无法介导生长素运出细胞,导致胞内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这一细胞特异性的PIN3a降解过程,与在纤维细胞中优势表达的ROP6 GTP酶密切相关。在纤维细胞中,ROP6信号被大量激活,并增强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进程,让PIN3a更多进入蛋白降解进程,从而调控PIN3a在纤维细胞中的定位。超量表达ROP6或者ROP6的激活形式显著促进纤维的伸长并增加成熟纤维长度。本研究揭示棉花胚珠表皮生长素梯度的形成机理,并通过对ROP6的遗传操作调控生长素的分配提高了棉花纤维长度,为纤维遗传改良提供了1个有效策略。

    作者:

    席敬;曾健晏;李保霞;付兴贤;李改玲;张柳琴;楚青青;裴炎;张觅;

    发布时间:2024-06-13

  • 28. 陆地棉 BAM(β-淀粉酶)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在棉纤维发育中的功能分析

    摘要: β-淀粉酶(β-amylase,BAM)是植物体内催化淀粉水解转化为麦芽糖的重要酶,在调控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迄今为止,BAM已经在拟南芥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重要经济作物棉花中BAM基因家族的特征尚未见报道。为了解陆地棉GhBAM基因家族的结构和表达特征,对 GhBAM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进化分析,并研究了GhBAM在不同纤维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通过全基因组鉴定了陆地棉基因组中的27个 GhBAM基因,根据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将其划分为3个组。对陆地棉基因组中鉴定出的所有GhBAM基因进行了基因结构、染色体分布和共线性分析。进一步应用葡萄糖基水解酶核心结构域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所有GhBAM蛋白均存在 Glycosyl hydrolase family 14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个棉种和拟南芥的BAM基因家族分为3组。这一系统分析为陆地棉BAM基因的特性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

    杨延龙;马君;玛依拉·玉素音;汪鹏龙;李春平;赖成霞;师维军;

    发布时间:2024-06-13

  • 29. 棉花密植优化冠层微环境、冠层结构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

    摘要: 密植是棉花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途径,但密植增产条件下是否提高了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及其调控机理仍存在争议。为明确新疆棉花密植高产、光能高效利用的作用机理,通过改变株距在田间设置10个种植密度(3、6、12、18、24、36、48、60、72和 84株·m-2),研究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结构、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生物量和花铃期群体光能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单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光化学效率在花铃期均能维持在较高水平,群体光合速率显著增加。提高种植密度加剧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冠层温度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冠层不同部位的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冠层中下部最高温度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冠层最低相对湿度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逐渐增加。因此,优化棉花种植密度可改善冠层微环境、冠层结构,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叶源光合能力,以增大群体光合速率,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实现高产的重要生理生态基础。

    作者:

    陈民志;严银花;燕鹏;安金玉;杨培;田景山;张亚黎;姜闯道;张旺锋;

    发布时间:2024-06-13

  • 30. 哈克尼西棉不育胞质和恢复基因效应形成的分子基础

    摘要: 杂交种的生产是杂种优势利用最重要的环节,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生产杂交种是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目前,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已经实现了“三系”配套,是生产上主要推广应用的三系杂交棉。由于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胞质来源于二倍体哈克尼西棉,通常携带野生棉的不利性状基因,在农艺性状、产量、花器官发育等方面存在缺陷,通常表现出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在夏季7-8月持续高温的长江流域棉区表现得更加明显,往往导致棉花减产。哈克尼西棉不育胞质的负效应已经成为限制三系杂交棉进一步发展利用的“卡脖子”问题。此外,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效应不明晰,也限制了三系杂交棉的进一步发展利用。 本研究利用1套多年回交转育创制的不育胞质恢复系(SH)、可育胞质恢复系(NH)和保持系(NB)为材料(SH和NH为同核异质,NH和NB为同质异核),在河南安阳和江西九江2个环境条件下,通过整合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3个材料在苗期、蕾期、铃期叶片和成熟花粉中的共有代谢物和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构建了基因-代谢物网络,初步阐明了哈克尼西棉不育胞质和恢复基因效应在不同发育时期叶片、成熟花粉以及叶片与花粉源库协调过程中形成的分子基础。结果表明:(1)恢复基因效应对叶片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抗坏血酸生物合成和甘油磷脂代谢过程,这种效应在九江环境下表现得更加明显。不育胞质效应对叶片的影响主要是抑制了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2)恢复基因单独存在时对成熟花粉育性没有明显影响,但恢复基因与不育胞质互作的育性恢复过程中激活了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诱导大量的黄酮类物质积累,从而促进花粉育性的恢复。不育胞质效应对成熟花粉的影响主要是紊乱了脂类代谢,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平衡,最终导致花粉育性下降,这种负效应随着温度的提升表现得更为明显。(3)恢复基因效应促进了蕾期叶片糖代谢及转运过程,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磷酸戊糖代谢途径加强,不育胞质效应抑制了蕾期叶片糖代谢及转运过程,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磷酸戊糖代谢途径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哈克尼西棉不育胞质和恢复基因效应产生的分子基础,为三系杂交棉亲本选育及组合配制提供理论支撑,对三系杂交棉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张学贤;郭立平;戚廷香;吴建勇;张梦;唐会妮;王海林;乔秀琴;邢朝柱;

    发布时间:2024-06-13

  • 31. 缩节胺运筹对夏播棉熟相的影响

    摘要: 为明确缩节胺运筹对夏播棉熟相形成的影响,2018-2019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设计缩节胺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处理探讨缩节胺运筹对此种植方式棉花熟相的调节。结果表明:缩节胺180g·hm-2于盛蕾期十初花期(1:2)或盛蕾期+初花期+盛花期(1:2:3)使用后,再通过脱叶催熟,吐絮率都能达到90%;且吐絮强度高,比对照(常规施用方式,初花期用缩节胺120g·hm-2)显著提高59%~85.3%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黄叶率保持在9.0%~12.8%,主茎红茎比为52.8~53.1%,吐絮倒序位为7.1~8.1,最有利于集中吐絮。因此,缩节胺合理运筹能够形成集中吐絮的熟相,可为实现机采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

    徐泽;芮秋治;刘震宇;李涵佳;冷鑫华;吴天凡;陈媛;张祥;陈源;陈德华;

    发布时间:2024-06-13

  • 32. 陆地棉叶片脱落关联位点有助于提高棉花机采效率和环境适应能力

    摘要: 当前,在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地区棉花机采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化学脱叶催熟是机采棉综合农艺配套技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前提,不仅能够提高收获效率而且能够降低籽棉杂质含量。然而,当前对棉花叶片脱落的表型变异规律和遗传基础知之甚少,这阻碍了脱叶效率提升和机采棉品种培育。本研究通过对383份陆地棉材料进行多环境化学脱叶试验,揭示了棉花脱叶性状的基础表型变异规律。研究发现脱叶剂在显著提高脱叶率的同时,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同时观察到脱叶性状与纬度、生育期性状存在强相关性。对383份陆地棉材料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平均测序深度为14.6×),构建包含107665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LD Block分析以及功能鉴定,在A02和A13染色体上发现2个脱叶率关联位点(RDR7和 RDR13)及其关键候选基因 GhLRR和GhCYCD3;1。本研究还对2个位点优异单倍型(HapRDR7和 HapRDR13)组合效应和分布频率进行分析。2个位点优异单倍型组合后可显著提高对脱叶剂的敏感性。在中国高纬度地区,优异单倍型频率普遍增加,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环境。脱叶优异单倍型可能起源于早期引进的金字棉。本研究揭示了棉花叶片脱落的表型变异规律和遗传机理,对提高棉花脱叶效率和培育机采棉品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

    李洪戈;王香茹;秦宁;张西岭;何守朴;宋美珍;杜雄明;

    发布时间:2024-06-13

  • 33. 多组学整合分析揭示热响应微RNA参与调控高温胁迫下棉花 CMS-D2恢复系雄性育性稳定性

    摘要: 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CMS-D2)胞质是目前市场上推广种植的棉花“三系”杂交种的主要胞质来源。然而,棉花CMS-D2恢复系花药和花粉发育易受夏季持续高温胁迫影响,这严重阻碍了“三系”杂交种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本研究选用1套同核异质近等基因恢复系NH(耐高温)和SH(以前命名为 ZBR,敏高温),通过对河南安阳和江西九江环境下2个材料成熟花粉的小RNA、转录组、降解组和代谢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探究高温胁迫下微RNA(miRNA)在调控雄性育性稳定性中的作用。本研究共鉴定出211个已知的和248个新的 miRNA,其中159个是差异表达的 miRNA(DEM)。此外,还鉴定了39个miRNA簇(PmCs),包含45个 DEM;在极端高温胁迫下,大多数高表达的miRNA,尤其是4个MIR482和6个MIR6300家族miRNA在SH中被显著诱导。miRNA簇PmC28位于Rf基因的精细定位区间,包含2个 DEM,即 gra-miR482_L-2R+2 和 gma-miR2118a-3p_R+1_1ss18TG。转录组测序鉴定了62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热激蛋白(HSP)相关基因,如HSP70、HSP22、HSP18.5-C、HSP18.2和 HSP17.3-B在高温胁迫下的 SH中均显著下调表达。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还构建了1个参与调控高温胁迫下花粉发育的“miRNA-mRNA-gene-KEGG”复杂分子网络。该网络包含35对微RNA/靶基因,其中mtr-miR167aR+1、tcc-miR167c和 ghr-miR390a、tcc-miR396c_L-1和 ghr-MIR169b-p3_1ss6AG可分别通过影响负责生长素信号转导的ARF8、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以及糖和脂质代谢与转运途径来调控花粉育性稳定性。进一步结合代谢组数据,发现高温诱导的茉莉酸信号可以激活下游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引起生长素的过度积累;随之级联的生长素信号转导,最终导致花粉败育。本研究结果为热响应miRNA如何在高温胁迫下调控棉花 CMS-D2恢复系的花粉育性稳定性提供了新见解,同时对生产上解决CMS-D2恢复系花药发育对高温胁迫敏感的育种瓶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作者:

    张梦;张学贤;王瑞杰;臧榕;郭立平;戚廷香;唐会妮;陈亮亮;王海林;乔秀琴;吴建勇;邢朝柱;

    发布时间:2024-06-13

  • 34. 磷素对棉铃生物量形成关键期内棉铃对位叶碳代谢的影响

    摘要: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使棉花种植转向盐碱旱地,盐碱旱地土壤缺氮、贫磷、富钾,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严重降低了棉花产量品质。棉铃对位叶是为棉铃生物量累积提供物质的主要光合源器官,其生理代谢直接影响棉铃生物量的形成。研究棉花磷素高效利用、探索磷素对棉铃生物量形成及棉铃对位叶碳代谢的影响,可为适应棉花种植向盐碱旱地的区域性转移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磷敏感性差异显著的棉花品种鲁54(低磷敏感)和豫早棉9110(耐低磷)为材料,在江苏南京(118°50'E,32°02'N)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进行施磷量[P2O5用量:0kg•hm-2(磷缺乏)、100 kg•hm-2(磷临界)、200kg•hm-2(磷盈余)]试验,通过分析棉铃生物量变化对施磷的响应,明确了磷素调控棉铃生物量形成的关键期为开花后18~24d。在磷素调控棉铃生物量形成关键期内,分析了施磷对棉铃对位叶碳代谢相关物质含量、酶活性、关键酶基因表达等影响。结果表明:施磷显著提高棉铃对位叶的净光合速率,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施磷导致棉铃对位叶蔗糖、淀粉含量下降,但显著上调棉铃对位叶蔗糖转运蛋白编码基因(GhSUT3A/D、GhSUT4)的表达,促进了蔗糖向棉铃的转运;施磷显著上调棉铃对位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基因(RCA)、磷酸蔗糖合成酶基因(GhSPS1)、蔗糖合成酶基因(GhSusyA)的表达,增加了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磷酸蔗糖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usy)活性,促进了蔗糖的合成,同时降低酸性转化酶(AC-Inv)和碱性转化酶(AL-Inv)活性,减少了蔗糖的降解。初步确定蔗糖和 Rubisco、SPS、Susy分别是棉铃对位叶碳代谢响应低磷胁迫的关键物质和关键酶,RCA、GhSPS1、GhSusyA是响应低磷胁迫的关键基因。较耐低磷品种豫早棉9110,低磷敏感品种鲁54棉铃对位叶碳代谢相关物质含量、酶活性以及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更敏感。基于棉铃对位叶的磷浓度量化了不同品种棉铃生物量形成对磷素的需求,花后18~24d棉铃对位叶磷浓度达0.40%即可满足低磷敏感品种鲁54棉铃生物量形成期对磷素的需求,耐低磷品种豫早棉9110的临界磷浓度为0.35%。

    作者:

    黄晓琳;王佳伟;李慧杰;王勤;周治;

    发布时间:2024-06-13

  • 35. 麦棉秸秆还田下适宜施氮量促进高效群体光合生产协同提高棉花产量品质

    摘要: 秸秆还田下施氮可以提高籽棉产量,但是能否协同提高棉花产量品质尚不明确。本试验于2019—2021年在江苏大丰(120°39’E,33°11’N)大丰稻麦原种场进行,试验地于2015—2018年开展了连续4年的秸秆还田下施氮量定位试验。2015—2021年大田试验设置一致,即采取裂区设计,4 次重复,施氮量(纯氮)分别为0kg•hm-2、75kg•hm-2、150kg•hm-2和300kg•hm-2,每个施氮量小区划为2个等面积小区,并设置麦棉周年秸秆还田(棉花季6000 kg•hm-2小麦秸秆+小麦季6000 kg•hm-2棉花秸秆)和不还田处理。选用早熟、丰产、优质短季陆地棉品种中棉425,于小麦季后进行大田直播。在棉花主要生育时期测定叶面积指数、SPAD值、群体光合速率(同化箱法)、棉花生物量(烘干法)、蕾铃数(田间调查)以及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等。结果显示,棉花群体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数据未显示)以及生物量随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在施氮量为300kg•hm-2时棉花冗余生长明显。在温光高效期(7月15日—9月5日),秸秆还田下施氮量为150kg•hm-2时有最大现蕾速率(6.9×104个•hm-2•d-1)和最大成铃速率(3.4×104个•hm-2•d-1),在此期间观察到最大成铃率和铃重占比。虽然施氮量为300kg•hm-2的棉花生物量N高于150kg•hm-2,但在秸秆还田下施氮量为150kg•hm-2时,铃数(87.3×104~98.1×10)、籽棉产量(3998~4544kg•hm-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31.2mm)、纤维断裂比强度(30.2~31.8 cN•tex-1)均最大且马克隆值(4.24~4.64)最优。2019—2020年进行13CO2标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 13C在棉籽和纤维中的分配,且在秸秆还田下施氮量为150kg•hm-2时棉纤维中VC比例最大。综合2016—2021年产量数据进行秸秆还田的减氮效应分析,拟合曲线表明在临界施氮量150kg•hm-2时,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下籽棉产量年均提高8.2%;基于临界施氮量150kg•hm-2的籽棉产量,长期秸秆还田减施30%左右的氮肥可获得相同的籽棉产量,且对纤维品质影响不大;基于秸秆不还田时的最大理论籽棉产量及对应施氮量,长期秸秆还田减施39%的氮肥获得相同的籽棉产量。

    作者:

    刘志涛;金文;袁婕;王珊珊;杨海水;孟亚利;周治国;

    发布时间:2024-06-13

  • 36. 不同施氮水平对麦后直播棉花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氮是棉花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之一,然而氮肥施用量过少、过多都不利于棉花正常生长发育。其中过量施用氮肥会造成棉花营养生长过旺,氮素分配不合理,从而降低棉花产量。本研究基于麦后直播棉花种植模式,考查氮肥水平对棉花光合生理与产量的影响,以揭示合理施氮影响棉花产量的光合机制,为实现棉花高产、肥料高效利用为特征的棉花高效种植提供理论基础。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L.)华棉3097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N180、N210、N240、N270、N300、N330共6个施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180、210、240、270、300、330kg•hm-2),种植密度为9株•m-2,行距为60cm。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N270籽棉产量最高(2492.5kg•hm-2),较N180、N330(2379.6kg•hm-2,2373.8 kg•hm-2)分别提高4.7%和5.0%,但与N210、N240、N300无明显差异。各处理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单位面积成铃数,其中N270总铃数(70.9个•m-2)最多,显著高于N180、N210、N330处理,分别增加18.5%、25.4%和15.9%,但与 N240、N300无明显差异。另外,N270的净光合速率(除初花期外)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在盛花期比N180和N330分别高12.1%和23.9%。综上,在长江流域“晚播、高密”麦后直播种植条件下,施氮270kg•hm-2更有利于提高棉花光合效率,增加单位面积成铃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最终实现棉花生产高产、高效。

    作者:

    谢晓麒;彭杰;陈丹丹;杜轩;卢利文;孟令浩;杨国正;

    发布时间:2024-06-13

  • 37.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新的棉花抗蚜 SNPs 和基因

    摘要: 棉蚜(Aphis gossypii)是一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广泛分布于全球棉花种植区。棉花抗蚜基因型鉴定和抗性改良品种培育对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非选择性取食法对 200份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种质的抗蚜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棉蚜在不同棉花种质上的繁殖规模差异较大,据此构建了以相对蚜虫繁殖指数(relative aphid reproduction index,RARI)为指标的棉花抗蚜性评测体系,将所测陆地棉种质的抗蚜性水平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19份被定义为高抗种质。进一步分析发现,棉花抗蚜性与棉花地理分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与棉纤维品质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然而,对棉蚜中感水平以上(中抗、抗、高抗)的棉花种质,其棉蚜抗性水平与黄萎病抗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农大棉8号为参考基因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 study,GWAS),在3次重复试验中共鉴定到176个与RARI显著相关的 SNPs,分布于17条染色体上,包括 A01、A02、A03、A05、A06、A07、A08、A10、A11、A13、D02、D04、D05、D06、D08、D12和D13。其中A08染色体关联到大量的SNPs,可能由较高的连锁不平衡导致。SNP1(A08:63757562)具有最高的关联期望值[-log10(p-value)],被开发成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标记用于棉花抗蚜性鉴定的基因分型。在 SNP1上下游 325kb区域内鉴定到4个与棉花抗蚜性相关的基因,包括 GhRem(remorin-like)、GhLAF1(long after far-red light 1)、GhCFIm25(pre-mRNA cleavagefactor Im 25 kDa subunit)和 GhPMEI(plant invertase/pectin methylesterase inhibitor superfamily protein)。它们受蚜虫侵染诱导表达,且表达量在抗感棉花品种间差异显著。沉默 GhRem、GhLAF1或GhCFIm25均能显著增加棉苗上蚜虫的繁殖数量。特别是沉默 GhRem能显著降低胼胝质在棉花叶片中的沉积,表明其介导的棉花抗蚜功能与调控胼胝质沉积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了解棉花抗蚜的遗传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棉花品种抗蚜改良和选育提供了候选种质、SNPs和基因。

    作者:

    杨君;张慧敏;陈昊楠;孙正文;柯会锋;王国宁;孟成生;吴立强;张艳;王省芬;马峙英;

    发布时间:2024-06-13

  • 38. 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提高棉花抵抗强光胁迫的能力

    摘要: 合成的聚丙烯酸修饰的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PMO,10.81nm,-26.93mV)能够提高棉花幼苗抵抗强光胁迫的能力,其具体机理如下:体内试验表明,在强光胁迫下(1800~2200μmol•m-2•s-1),与对照组相比,350mg•L-1PMO显著提高強光胁迫24h后两叶期棉花的抗性,表现为PMO显著提高棉花第一片叶的PSⅡ最大量子效率(Fv/Fm)、PSⅡ潜在量子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分别提高153.8%、186.3%和75.9%。利用荧光探针DCF、DHE和HPF以及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观察到:PMO显著降低棉花叶片中活性氧(ROS)含量,其中,显著降低第一片叶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27.0%)第二片叶中超氧阴离子(•O2-)含量(50.0%)并且显著降低2片叶中羟基自由基(•OH)含量(25.7%和28.6%)。另外,利用试剂盒测定ROS含量和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PMO显著提高两片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提高71.2%和129.5%;显著提高第二片叶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51.3%)。PMO显著提高第二片中叶绿素a(20.5%)叶绿素b(21.4%)的含量;显著提高两片叶的微丝骨架荧光強度,分别提高19.0%和30.4%,显著下调第一片叶中GhADF1、GhADF7和第二片叶的GhADF2、GhADF7基因的表达量。体外试验表明,PMO具有纳米拟酶的特性,350mg•L-1PMO清除•OH、•O2-和H2O2的能力分别为63.9%、30.8%和4.3%。上述结果表明,PMO具有ROS清除能力,能够清除強光胁迫下棉花叶片中部分过量的ROS,降低胁迫下过量ROS 对棉花叶片的影响,提高棉花的抗性。

    作者:

    孙桂兰;袁鹤真;马慧欣;陈玲玲;李召虎;吴洪洪;

    发布时间:2024-06-13

  • 39. 新疆喀什地区盐碱土棉花干播湿出水肥高效运筹管理技术

    摘要: 喀什地区是南疆主要植棉区,棉花产量居新疆第二位,棉花主要在盐碱地种植,不与粮争地,形成了很好的粮棉互补的局面。传统的盐碱地植棉技术都是采取大水压盐后播种覆膜的技术,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介绍了喀什地区盐碱地棉花干播湿出水肥高效运筹管理,真正实现水肥一体化与节水灌溉的高效结合。

    作者:

    刘国平;李卫亮;许明海;麦麦提热夏提·木合塔尔;

    发布时间:2024-06-13

  • 40. 江汉平原机采棉品种选育指标评价及栽培技术

    摘要: 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江汉平原是棉花生产的重要地区。针对江汉平原机采棉育种现状,介绍了江汉平原机采棉的生育进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等,为江汉平原机采棉品种选育提供指导。

    作者:

    吴芸紫;郭志明;张贤红;南波;胡爱兵;

    发布时间:2024-06-13

  • 41. 氮素对棉花幼苗生长、养分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长对氮素需求较高,但其氮素利用效率较低。本研究设置了0、0.04、0.4、1、4、8mmol•L-ICa(NO3)2共6个氮浓度,分别记为N0、N0.04、N0.4、N1、N4、N8,研究其对棉花幼苗根系和地上部形态、生物量和主要营养元素吸收及其分配、光合能力、氮吸收效率(NUpE)及氮利用效率(NUtE)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棉花幼苗根系及地上部的生长、干物质质量、营养元素累积量、光合能力等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mmol•L-1Ca(NO3)2是棉花苗期最适宜的氮浓度。单株棉花幼苗的N、P、K、Ca的最大积累量分别为35.1mg、6.5mg、40.4 mg和16.9mg,植株体内N:P:K:Ca约为1:0.2:1.2:0.5。NUpE、NUtE与根冠比显著正相关,NUpE和NUtE还与根干物质分配比例、根平均直径、根养分分配比例等变化规律一致,它们均随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植株N、Ca含量,地上部K含量,叶片干物质质量和地上部养分分配比例则均随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适宜氮浓度显著促进了其他养分的吸收,提高了净光合速率(P)与蒸腾速率(T),使地上部养分分配比例显著提高,从而使植株旺盛生长。适度缺氮会抑制地上部生长,提高根系养分分配比例,促进根系伸长与增殖,提高NUpE和NUtE;而极度缺氮则会降低根系数量,提高根系直径。高氮浓度显著抑制根系整体生长,并降低 NUpE 和NUtE。

    作者:

    陈丹丹;彭杰;谢晓麒;卢丽文;杜轩;孟令浩;杨国正;

    发布时间:2024-06-13

  • 42. 2020—2022年湖南审定棉花品种分析

    摘要: 对2020—2022年湖南审定的棉花品种分析,发现存在既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的“双抗”棉花品种仍然匮乏等问题。因此,建议湖南省棉花育种要注重引进抗病种质资源,拓宽遗传基础;充分挖掘抗病品种盐棉462和优质专用棉湘C176优异基因;加强抗性育种、优质育种,进而培育出早熟、优质、多抗棉花优良新品种。

    作者:

    匡政成;郭利双;何叔军;曾红远;龚辉;匡逢春;陈浩东;

    发布时间:2024-06-13

  •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徒制探索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是人才振兴,有人方可兴。高素质农民培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本文从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学徒制应用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必要性出发,总结出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徒制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高素质农民对于现代学徒制对的认识存在偏差、缺少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徒制开展的设备和师资、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徒制开展实训效果难达预期。据此,给出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徒制的建议。

    作者:

    郑立;张倩;

    发布时间:2024-06-13

  • 44. 职业教育: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性源动力——基于积极福利改革视角的分析

    摘要: 来源于“第三条道路”的积极福利改革,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在世纪之交针对欧洲第一代福利国家弊端进行系统性改革举措的总称,提供了一个在民生领域精准施策的治理框架。其核心内容是:对老弱病残进行“兜底”的同时,对有劳动能力的人,收紧福利发放条件,把民生资金用于社会再投资,使之与促进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从事公益事业挂钩,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思路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脱贫攻坚时期,精准扶贫与积极福利改革的思路不谋而合;在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农村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现代化。职业技能培训则是农民现代化的基础环节。为对有劳动能力者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应提高重视程度、转变观念摒弃偏见、加大培训力度、激发其通过学习职业技能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职业教育带动产业振兴为龙头,多管齐下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性源动力。

    作者:

    郭海龙;

    发布时间:2024-06-13

  • 45. 依托教授工作站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成效——基于北京农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服务乡村振兴是农业高校的责任使命,教授工作站是众多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平台阵地。本文结合北京农学院的实践,探索应用型农业高校依托教授工作站推动专业力量下沉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模式。本文认为:在功能定位上,教授工作站不能偏离大学的主责主业,是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社会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业院校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在主导力量上,教授工作站是多主体共同建站,运行过程是多主体协同互动的过程;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教授工作站在人员编成上体现为“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模式。同时,农业高校教授工作站建设的长效性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导向、供需导向、利益导向,因为高校的社会服务是有边界、有限度的,社会服务离不开科研与教学的支撑,服务奉献的情怀需要配套的措施予以保障和激发。

    作者:

    石磊;

    发布时间:2024-06-13

  • 46.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校短期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能力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

    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是最贴近农民的组织形式之一,它对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当前推农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肩负着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任务,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效果检测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中职校短期农民培训中了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的现状,提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能力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作者:

    周艳芳;

    发布时间:2024-06-13

  • 47. 人才科技工作助力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探索

    摘要: 人才和科技工作是助力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方面,也是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为例,系统分析了农业农村人才与科技工作对助力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与主要做法,为梳理摸清农业农村人才与科技工作现状提供了参考。聚焦人才工作,详细阐述了单位在夯实人才工作基础、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做实人才举荐品牌等方面的主要举措与实现路径。聚焦科技工作,全面介绍了单位在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做实农业科技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从研究结果来看,只有抓住人才和科技两个关键,精准施策,才能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上助入不竭动力。

    作者:

    吴骏泽;郭静如;

    发布时间:2024-06-13

  • 48. 加强新时代农村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制度化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组织人才建设评析

    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一直在往前迈进。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当好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又要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治理效能优化的组织保证。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弄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乡村治理实践中面临的多元化结构协同、多元化主体融合、有序治理难以嵌入和治理方式创新的困境。以期助益乡村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乡村振兴实践寻求理论支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在于突破这些困境,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作者:

    魏新河;吴爽;

    发布时间:2024-06-13

  • 49. 国际发展视野下农民社会保护的政策经验与中国镜鉴

    摘要: 社会保护的产生与风险社会中贫困问题密切相关,伴随着风险交织叠加、挑战增多,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农民社会保护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建立集“保护性、预防性、促进性和变革性”的社会保护政策是当前的国际共识,论文从经济、职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梳理总结典型国家和地区关于农民社会保护的政策经验,进而从包容性社会保护理念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发展提出四点设想:第一,积极推进农业补贴和保险的转型与升级,在发展生产、增加就业机会、金融支持等方面增加多维度的综合性保障;第二,引导和支持农民职业分化,满足不同类型农民差别化的社会保障需求;第三,建设高质量综合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其目标由保障基本生活转变为过上有尊严体面的生活;第四,鼓励地方探索创新不同领域的社会保障政策,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

    作者:

    刘文婧;左停;徐秀丽;

    发布时间:2024-06-13

  • 50. 地方性涉农型高等院校农学毕业生投身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一种重要工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大任务,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农业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尤其农学大学毕业生选择扎根农村就业不失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出路之一。涉农高校农科毕业生在农村就业创业将极大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进程;因此,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创新创造,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

    施欣;

    发布时间:2024-06-13

  • 51. 中国蔬菜产业碳排放研究: 碳排、碳汇测算及低碳生产效率评估

    摘要: 蔬菜是我国产量仅次于粮食的农作物,厘清其生产中碳排放的来源及结构,对进一步挖掘其碳排潜力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2010—2020 年我国蔬菜产业投入产出数据,系统测算了我国蔬菜整体以及代表蔬菜的总碳排、碳汇;并通过超效率SBM 模型与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评估了蔬菜生产效率。研究发现:(1)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呈现“升-降-升”的态势,主要集中在长江区和黄淮海与环渤海区,但在种质资源上还依赖于进口;(2)我国蔬菜产业常年发挥碳汇功能,贡献最大的碳源为灌溉电力,其次是土壤碳排,农药第三;(3)各代表性蔬菜碳排结构与蔬菜整体类似,大白菜、茄子在产生一单位碳排的同时分别固定了8.59、5.31 单位的CO2,固碳能力强于马铃薯、茄子和豆角;(4)从静态效率来看,蔬菜整体低碳效率为0.266,未达到前沿面;从动态效率来看,整个阶段内除豆角外,其余蔬菜低碳生产趋势良好;对低碳生产率指数分解,得到黄瓜、马铃薯主要是依靠技术效率带动,大白菜、茄子、豆角则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带动。

    作者:

    张开琼;张俊飚;彭子怡;

    发布时间:2024-06-13

  • 52. 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研究

    摘要: 本文着重从理论角度分析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以下简称SPS 措施)对农产品出口的经济效应,包括SPS 措施形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SPS 措施形成的技术、贸易规则、政府干预、政治等因素,提出SPS措施的作用机理,探讨SPS 措施的影响效应。

    作者:

    余华;崔鹏博;董伟;王昱;田文勇;段丽丽;于伟咏;邹立扣;

    发布时间:2024-06-13

  • 53. 数字经济下的生鲜冷链物流发展预测分析——基于灰色GM(1,1)模型分析

    摘要: 针对当前农产品损耗率大和物流成本高,同时因缺乏相关冷链仓储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数据无法高效流通,产品浪费损失大,产销对接困难大。面对这些问题,冷链物流发展迫在眉睫。结合2016-2021 年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本文利用灰色分析模型查看当前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同时使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各个指标情况,最后给出数字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发展建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所有指标都是上升趋势,说明人民对冷链的需求比较大,这就需要数字新技术的支持与投入,才能让冷链行业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构建节能环保形冷库也是绿色中国的发展需要,同时加快冷链产业信息化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模型较好的预测未来4 年的数据,为冷链物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作者:

    康立富;王云峰;

    发布时间:2024-06-13

  • 54. 农业外来物种生态风险与阻控途径

    摘要: 农业外来物种为非本地生物种,科学评估农业外来物种生态风险与阻控安全利用途径,有助于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和保护生态系统。基于生物安全背景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农业外来物种入侵相关案例,研究农业外来物种的来源、种类、分布、传入方式及生态风险,分析我国对外来物种阻截防控措施和痛点。农业外来物种入侵给农林业带来较大生态风险,严重威胁生物安全和国家安全;农业外来物种的阻控需从源头预上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等;我国农业外来物种阻控仍有较多不足,亟待完善。阻控农业外来物种利于抵御预警农业生态系统环境风险。

    作者:

    郑富海;乐家诚;胡钧铭;李婷婷;周凤珏;张俊辉;俞月凤;李宇翔;

    发布时间:2024-06-13

  • 55.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棉花强国的思考——走适度规模、质量兴棉和绿色兴棉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 本研究旨在比较我国和全球棉花大国、强国的单产、品质、生产成本、人均棉花占有量和相关重要技术等,为加快建设棉花强国提供背景参考值。以我国和全球棉花生产大国、强国的棉花单产、品质、生产成本等系统数据为材料,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指出,我国是全球棉花生产大国中单产最高的国家,但有被巴西超越的可能。棉花品质位于全球中等偏上水平,明显差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国产高品质原棉短缺率高达58.5%。最近20 年(2000—2019 年)我国棉花表观人均占有量平均值4.51kg/年,仅为同期美国的37.6%。生产成本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对标棉花强国提出国产棉花表观占有量不低于4.2kg/人•年,底线面积333.3 万hm2和底线产量600 万t 作为建设棉花强国的基础性性指标。研究提出建设棉花强国要走适度规模、质量兴棉和绿色兴棉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阐述优化全国棉区布局,自立自强发展高品质棉花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途径、方法、措施,具有重要学术和决策参考价值。

    作者:

    毛树春;程思贤;冯璐;田立文;马小艳;王占彪;

    发布时间:2024-06-13

  • 56. 国家粮丰专项河北项目区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创新探析

    摘要: 明确国家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简称“国家粮丰专项”)河北项目区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创新的思路、效果及创新之处,为相关农业类项目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创新开展提供参考。采用文献分析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国家粮丰专项是“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最大的农业类科研项目,在河北省粮食增产增效、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围绕“十三五”国家粮丰专项河北项目区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创新的思路进行了探析,首先分析了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的开展背景,针对不同生态区集成的技术体系,以及效果特色,重点围绕新乐玉坤农业种植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带动为核心的优质高效增值模式,宁晋垄上行以土地托管为依托的节本增效模式,辛集市保高丰农场以科研项目牵引的轻简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并对项目管理开展的工作和创新思路进行了总结。国家粮丰专项河北项目区面向不同生态类型区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带动技术示范辐射效果良好;其中,项目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在技术集成示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

    尹宝重;郭丽果;张月辰;

    发布时间:2024-06-13

  • 57. 广西茶产业科技现状及转型路径

    摘要: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 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产业政策,并依据相关典型文献及科技成果,剖析区域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为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提供理论思考。茶产业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带动乡村发展和致富的重要手段,尽管广西茶园面积、茶产量呈逐年增加,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但广西茶科技在茶产业生产管理、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引育等方面落后产茶大省;并从植茶规模、茶品牌价值、茶科技文献、茶科技奖项等方面探讨了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建茶产业高质量标准化体系、强化知名茶品牌建设与管理、统筹“三茶”深度融合态势、优化高端茶学人才引育机制,促进茶科技统筹布局的茶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在茶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科技融合有助于推动广西茶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

    陈峻锐;石元值;胡钧铭;韦翔华;张俊辉;郑富海;索广利;

    发布时间:2024-06-13

  • 58. 功能性小麦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性食品进入消费者的餐桌,功能性小麦是一类成分对人体有益,并且能带来特殊保健功能或者满足特殊人群需要的小麦新类型。从目前功能小麦新品种选育来看,主要包括彩色小麦与糯性小麦,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功能性开发和研究有利于保障生活水平。本文主要从功能性小麦介绍、新品种选育以及配套栽培技术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功能性小麦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

    孙盈盈;牟秋焕;米勇;吕广德;钱兆国;

    发布时间:2024-06-13

  • 59. 耕地资源保护外溢效应、农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与国家粮食安全发展路径计量分析——基于中国主要农业省份面板数据

    摘要: 为了促进中国农业经济提升,国家提出了耕地资源保护政策,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方式,农业技术创新战略等策略,耕地资源保护实施不仅帮助我国部分贫困地区脱贫,还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外溢影响,基于农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模式为农业经济转型提供新的方向,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粮食安全发展路径之一,因此,根据已有文献研究成果提取了耕地资源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出研究假设,耕地资源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发展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然后设计三类自变量题项和因变量题项,采用中国主要农业省份的农业数据样本进行试测,采用回归分析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假设验证,发现耕地资源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假设成立,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假设成立,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假设暂未完全成立,需要数据支撑。依据研究结论对中国农业经济给出建设性和参考性对策。

    作者:

    李刚;

    发布时间:2024-06-13

  • 60.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动力。在对农业现代化进行规划的时候,国家将农业科技现代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重视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现的经验总结,并持续地深化对农业智慧的建设。在新的一轮农业现代化中,应该将农业的现实情况作为一个起点,将技术引进作为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并围绕产业链进行布局,从而加速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持。

    作者:

    曾凡忠;

    发布时间:2024-06-13

  • 61. 中国农业信息化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 十年砥砺奋进,中国数字农业已经从“登高望远”跨越到“快马扬鞭”。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同样是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满载硕果的十年,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梳理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十年发展阶段的主要政策发布,回顾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十年发展历程与成就,提出了中国农业信息化未来发展重点建议,为促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提供参考。

    作者:

    温靖;王应宽;郭黎;

    发布时间:2024-06-13

  • 62. 系统观念下的东西部协作在建设农业强国中的实践探索——以广州市对口帮扶毕节市为例

    摘要: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认识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涵括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等“三农”内在关系、区域协作关系、国际国内关系等内容,是一个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典范。东西部协作作为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广州帮扶毕节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观念为工具,系统分析东西部协作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做法和经验,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参考。

    作者:

    谢钦伟;

    发布时间:2024-06-13

  • 63. 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探颐

    摘要: 我国步入后扶贫时代与优先发展乡村经济新阶段,针对乡村产业兴旺的问题、思考与对策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战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旅融合以数字技术为中介加快乡村发展步伐,符合新发展阶段基本要求。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乡村文旅结合战略,数字技术通过商业链接、文艺创新与数字科技三维赋能乡村发展,着力打通未来科技与乡村复兴的通道,推动乡村发展朝向多场域多维度融合转变。

    作者:

    谢哲毅;

    发布时间:2024-06-13

  • 64. 设施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及智慧化趋势

    摘要: 随着人口、土地要素的日趋约束,挖掘利用立体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过度消耗的设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设施农业内涵、历程、类型角度,对设施农业的功能、分布、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智慧化关键瓶颈,从农业传感器、人工智能、应用体系等方面进行展望设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缓解我国人均耕地资源、高效利用水肥资源及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设施农业智慧化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是未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新型发展 趋势之一。

    作者:

    窦俊洋;胡钧铭;郑富海;张俊辉;李婷婷;俞月凤;

    发布时间:2024-06-13

  • 65. 浅谈“畅通农业链”对农业强国建设的积极作用

    摘要: 近年来,农民普遍存在增产不增收,究竟是市场饱和还是中介暴利抽层?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无数勤劳的农民辛勤耕耘未能改变农村贫苦面貌,谷贱伤农现象频出不穷,农民始终未将完整的农业链条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关键节点被他人卡脖子。农业链的畅通与优化已成为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畅通农业链意味着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协同与高效运转,通过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和高效性,实现农产品的优质生产、流通和消费。本文将探讨畅通农业链对农业强国建设的积极作用,包括提升农业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收入等方面。

    作者:

    肖云清;

    发布时间:2024-06-13

  • 66. 农用地休耕生态补偿实施现状与法律关系构建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用地生态污染和数量减少趋势日益严重, 如何在发展农业经济与保护农用地之间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 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农用地生态补偿制度因其既有利于改善因粗放式经济发展而引起的农用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又有利于减缓因长时间耕种对农用地地利流失,遂成为破解农业经济发展与农用地生态破坏矛盾问题的有效手段。规范化、法制化的农用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必将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杜国明;刘晓洁;杨倩;

    发布时间:2024-06-13

  • 67. 农业强国背景下县域数字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摘要: 县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关键地位,也是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主阵地,数字农业农村的建设反过来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存在发展基础较差、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建设运营和数据共享机制、缺少资金和人才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按照“5+N+N”的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顶层设计思路,即构建一个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目录、开展一次全面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评价、制定一个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指导总纲、搭建一个数字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个区域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拓展N 个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实施N 项数字农业农村支持工程。以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为主要实施层面,通过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向上连通国家、省、市各级数字经济管理平台,向下打通乡镇、村庄的数字管理应用,实现对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该框架体系为县域数字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有利于推动县域农业数字化转型,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

    张茜;田乙慧;王颖;

    发布时间:2024-06-13

  • 68. 粮食安全政策及时代启示

    摘要: 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粮食政策为研究对象,按照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程度分为建国初期粮食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2)、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阶段(1953—1977)、改革开放后“双轨制”阶段(1978—1993)、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1994—2003)、粮食系统支持保护阶段(2004—2014)及粮食安全系统性巩固阶段(2014—2021)等阶段。尽管每个阶段粮食政策内容、政策目的以及政策效果不同,但粮食政策都适应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演进路径、适应了不同主体的利益调整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改革需要,其核心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粮食安全政策演进逻辑。新时代粮食安全政策应服务于新的粮食安全观,着眼于保障粮食产能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结构安全和粮食贸易安全。

    作者:

    罗海平;桂俊练;

    发布时间:2024-06-13

  • 69. 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强国建设——基于湖州的实践

    摘要: 为提高农技推广效果,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各地纷纷进行了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但由于改革大多局限于小农推范围,导致改革系统性不强,以物为本,缺乏利益连接机制,效果不佳。湖州以大农推改革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构建了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利用外脑增加了农业技术供给,搭建了合适的农技推广平台,完善了激励机制与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了农技推广主体、平台与对象的协同发展,有效化解了农技推广困局,提高了农技推广效果,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业强国目标,其成功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作者:

    王文龙;

    发布时间:2024-06-13

  • 70. 活化地方文化资源 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以梅州市蕉岭县文化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例

    摘要: 五大振兴中,文化振兴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等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探寻乡村高质量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本文拟以梅州市蕉岭县深入挖掘和活化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当地乡贤和文化名人影响,因地制宜,建设“中国仓海诗廊”为例,梳理分析以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

    丘洪松;刘合海;王道钰;陈鑫;

    发布时间:2024-06-13

  • 71. 贯彻“两山”理念 推动贵州乡村振兴

    摘要: 本文将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发展理念,探讨贵州省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阻力和内在潜力,探索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和对策。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和文章,对已有的方法和数据进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阻碍贵州省实现乡村振兴的成因具有叠加性,还有历时长、面积广等特性,但其内在不乏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实现贵州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充分挖掘贵州省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坚持创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的思路和对策。

    作者:

    陈咏珊;秦玉婧;

    发布时间:2024-06-13

  • 72. 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几点思考

    摘要: 农业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作者认为其主要标志是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强、科技支撑与引领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高。建设农业强国要在种源自主可控、高质高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创造体面工作场景等方面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防止资本过度介入和保障粮农合理收入等问题。

    作者:

    孙世刚;张新仕;

    发布时间:2024-06-13

  • 73. 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绩效评估研究

    摘要: 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农村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而电子商务进村助力乡村振兴就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契机。电子商务进村不仅助力农产品的产与销,还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自身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牵动和带动了农村的产业、文化、人才、组织和生态的发展,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现阶段由于人们过度追求产品利润,忽视了电子商务进村的真正作用,使电子商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力量。为了引导和带动人们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功能,也为了防止电子商务进村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有必要科学设立一些评价指标,在评估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绩效时,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与乡村振兴相融合,使电子商务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手段和方式之一。

    作者:

    肖立新;

    发布时间:2024-06-13

  • 74. 大农业视角下有关农业园区规划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时代对农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以在土地上种植谷物、蔬菜为全部内容,其边界在不断地拓宽。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经营活动的主要载体,也应在现有条件和要求的基础上找准方向,有重点地规划和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大农业”的相关理论,结合数据可视化分析农业园区现状情况,并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差异特点,从园区产业结构、功能布局、指标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新时代“大农业”理论可以概括为“食物+”“渠道+”“领域+”“效益+”“市场+”五个特点,在其指导下的农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应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多样性及综合性。结合不同需求,具体可分为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模式、现代高效集约发展模式、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生态文旅传承发展模式、高端优质精准供给模式。

    作者:

    容心怡;张婷;赵冰;陈松云;

    发布时间:2024-06-13

  • 75. 从现代中寻归传统:梁漱溟的乡村经济合作思想

    摘要: 20 世纪初期,渐入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被认为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工具之一,吸引着近代知识学人的目光,其中以梁漱溟的乡村经济合作思想最为典型。这一思想植根于儒学伦理与乡土秩序,借鉴了西方现代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在知识分子或社会团体引导下的乡村经济合作组织之设计方案,以恢复乡村经济,重建乡村社会。文章通过对话梁漱溟文化哲学观中的“老根萌新芽”理论,探究梁漱溟的乡村经济合作思想的内容及特征,回答了以下问题:现实层面,梁漱溟如何从现代文明中寻归传统儒学,开展乡村经济合作运动。学理层面,如何在儒学现代转型的视野下,对梁漱溟的这一思想加以更深层次的认知。“借鉴西方”却又“回归传统”作为力图推进乡村经济合作的更新进路,体现出以梁漱溟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学人在实现乡村现代化过程中在文化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思考。

    作者:

    石一琨;

    发布时间:2024-06-13

查看更多

会议报告

会议综述

纪要

查看更多

专家观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