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干扰对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的影响

来源:中文会议(科协)
中文摘要

[目的]人类活动会改变地区原始的生态环境,对当地动物种群的空间利用产生影响。因此,掌握人为干扰条件下濒危物种对空间的利用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保护。活动区(home range)和栖息地利用(habitat utilization)是对动物空间需求最好的度量,掌握这些信息对有效保护鸟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20-2021 年对湖北省平靖关村周边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进行追踪,收集到 47 组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信息并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平靖关地区白冠长尾雉主要利用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但按照干扰强度划分后,低干扰区的白冠长尾雉只倾向于利用针阔混交林。雄性个体的落叶阔叶林利用率会受到人为干扰源距离的影响,雌性个体的栖息地利用率受干扰强度和干扰源距离的交互作用更为明显;活动区面积方面,雌性个体的活动区面积要显著大于雄性,并且在高干扰区活动区面积与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结论]平靖关地区的野生白冠长尾雉种群在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方面较容易受到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在不打扰当地农民正常农业活动的前提下,对当地的森林植被进行有效的保护、控制人为干扰强度以及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该地区的野生白冠长尾雉种群。

汪蕴琪;陆帅;刘正霄;靳亭;李建强;曾娅杰;徐基良;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北京 100083;大石桥市自然资源事务中心 营口 115000;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北京 100083;

第八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人为干扰 白冠长尾雉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177-177 / 1

评论

上述内容所涉观点、意见仅代表作者,与国家学术会议平台无关。

国家学术会议平台已取得上述相关成果授权,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用作他途,一经发现,相关法律后果自行承担,国家学术会议平台保留向相关侵权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