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森林用护融通及实践

来源:中文会议(科协)
中文摘要

1949 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为 8.6%,云南森林覆盖率为 40%,贵州森林覆盖率为 9%,四川森林覆盖率为 20%。云南森林覆盖率高于同一时期的全国及西南其他省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普遍较高,1949 年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在 60%以上,1958 年基诺山森林覆盖面积仍占 70%。基诺族聚居地区高森林覆盖率(其间有大量原生林)固然与亚热带气候及人口密度小有关,但 1958 年以前基诺族生计对森林依赖程度较高。通常森林利用越多对森林的破坏程度就越严重,而基诺山则是森林高利用与森林高覆盖并存,于是有必要探究其间的枢机。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刀耕火种、生物多样性管理的角度对其展开论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田野调查7、地方文献资料从传统森林文化的角度试图对基诺族森林利用与保护融通的思想及实践具体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诠释基诺族历史时期森林用而不衰的因由。 基诺山乡至今依然是中国及云南省基诺族集中分布的区域,截止 2021 年,基诺山基诺族乡有基诺族12772 人,占全乡总人口 85.11%。2021 年森林覆盖 94.01%,依然保持较高的森林覆盖率,除以橡胶树为主的经济林外,其重要原因还在于基诺族用林与护林融通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功效。 诚然,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然而在有人类的情况下,需要理性思考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来达到二者长期共生并永续发展的问题,而不是纠结于以自然为中心抑或以人类为中心的单边性思考。对于长期在山区生存发展的基诺族而言,其面临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森林。在基诺山这片森林中,显然没有自然中心主义,当然也没有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平衡森林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文化体系,其内核就是森林利用与保护的融通契合,从而铸就了林人共生的典型案例。 基诺族森林利用与保护融通的整体性。首先是用林与护林的整体性。用林是起点,也是终点,护林是保证森林持续利用的轴心,表现出用林——护林——用林的运行逻辑。森林在基诺族生态安全、物质、精神层面都有较大程度的利用,在森林有用的基础上构筑起庞大缜密的保护体系,主要包括技术、精神、制度三个层面。技术上主要包括错位、适时、适用、火灾防范四个方面,精神上主要是敬先用后,制度上则是规约制衡。保护森林的终极目标在于持续用林,其中贯穿尽可能保持生态平衡的理念,说白了就是不要留有过多使用森林的痕迹,即便用了也要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自我恢复的范围内。错位、适时、适用构建在基诺山生物多样性自然禀赋基础上,同时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技术,错位利用直接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适时、适用因节材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刀耕火种和建筑用材属于基诺族森林利用的大宗,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引发火灾,然而强烈的防火意识及一系列具体的防火措施降低了火灾发生的机率。刀耕火种层面的防火避免了不在火种之列森林的损毁,使火烧面积精准局限在所需农作之域。居住层面的防火尽可能避免了因火灾带来房屋损毁的建材更新,从而减少了砍伐树木的频率,于是起到间接保护森林的作用。只有保住了大量森林,才能为将来的刀耕火种及木材利用提供基础条件。敬先用后及制度规约分别从道德伦理及制度层面遏制人摄取森林资源的贪欲,把森林利用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共同构成森林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用林——护林——用林不是单向的终结式的运转,而是双向循环的运转,之所以把护林说成轴心,是因为护林保证了森林的持续利用。用林与护林融通共进,用中有护,护林为用,护林载用,用林与护林是基诺族生态智慧的一体两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个体。其次是森林与人的整体性,或者说是林人共生,具体表现在林养人及人护林两个层面。林养人体现在森林给基诺族的生存发展提供生态安全及一定的物质基础,聚焦于用林层面。人护林则体现在森林保护层面,其保护不是把林视为弱势地位,而是构建在森林决定着基诺族生存发展重要性基础上的保护,这从敬先后用可以看出,是把森林放在高于人的位置加以保护。林人共生正所谓生态与生计的耦合,也就是"生计既要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稳定的需要。" 在此探讨基诺族森林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并不是要倡导森林利用而不重视保护。而是要从基诺族森林利用与保护中得到启发,结合生态学、生物学、林学、地理学等从科学层面对一定区域的森林是否适合利用及可利用的程度等做出科学判断,如果可利用,在挖掘当地保护生态、保护森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法治进行保护。总之,要使森林利用构筑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在利用与保护融合的体系下运行。从而避免只利用不保护、或者不适合利用而利用带来的生态问题。

刘荣昆;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第八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2369-2370 / 2

评论

上述内容所涉观点、意见仅代表作者,与国家学术会议平台无关。

国家学术会议平台已取得上述相关成果授权,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用作他途,一经发现,相关法律后果自行承担,国家学术会议平台保留向相关侵权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