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林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研究

来源:中文会议(科协)
中文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文化遗产对国家和民族、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我国拥有悠久的林业历史,造就了类型多样的林业文化遗产,具有宝贵的传承和利用价值。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甚至也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大河流域,其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勤劳智慧的中华人民因地制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借鉴研究,并亟待挖掘与保护的林业文化遗产。本研究通过对黄河下游地区(河南与山东省内的黄河河段区域)的林业文化遗产进行摸底调查,归纳整理出夏津古桑树、平阴白皮松、神农山白皮松-猕猴等生态类,沾化冬枣、冠县梨园、新郑大枣等生产类,平阴玫瑰、泰山(板栗)、嵩山等生活类,王象晋《群芳谱》、朱橚《救荒本草》、嵇含《南方草木状》等记忆类林业文化遗产共计 60余处。通过对这些林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搜集整理,总结出促进林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尝试性提出具有实际建设意义的活态保护模式,以便促进遗产地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黄河下游典型林业文化遗产的规划策划、开发建设、管理经营等提供对策和建议,推动林业文化遗产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杨文娟;樊宝敏;张德成;张志永;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海淀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海淀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海淀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海淀 100091;

第八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2390-2390 / 1

评论

上述内容所涉观点、意见仅代表作者,与国家学术会议平台无关。

国家学术会议平台已取得上述相关成果授权,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用作他途,一经发现,相关法律后果自行承担,国家学术会议平台保留向相关侵权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