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分会十一: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国际化协作

基本信息

2016-10-24

2016-10-24

四川省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基地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会议文集

  • 21. 中、藏醫學脈法比較探

    摘要: 中、藏医均视脉诊为不可或缺的诊法之一.本文从诊脉部位、诊脉指法、分候脏腑、脉象分类等几方面对中、藏医学脉诊的方法进行探讨,可见中、藏医脉学理论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

    作者:

    MA Wei-qi;馬維騏

    提交时间:2016-10-23

  • 22. 云计算在老年病防治研究方面的应用探讨

    摘要: 从中医体系和信息科学相交叉的视角着手,对云计算在老年病的防治和研究方面的应用和优势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老年病的防治和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中医运用系统的“治未病”思想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老年人进行个体化预防保健的指导,求诊断必须个体化、准确化.云计算凭借并行计算、海量存储的优势、加之按需分配成本降低、通过虚拟技术和资源整合;有望成为老年病的防治和研究的有力武器.现如今老龄化趋势加速背景下,老年病增长速度加快,防治和研究老年病系时势所趋.云计算拥有并行计算、海量存储的优势;按需分配的特点可以在提高准确性的同时显著降低防治研究的成本.

    作者:

    Xiao Li;肖丽;Jiang Xincen;蒋欣岑;Liu Yalan;刘雅兰;Hu Lu;胡禄;Fu Ya;付亚

    提交时间:2016-10-23

  • 23. 互联网+基因测序:助力精准鉴定及品质溯源

    摘要: 药用植物基原、中药材及种子种苗的准确鉴定和品质溯源是开展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保障中药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条件.目前,DNA条形码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种水平的物种鉴定,而品种水平的分子标记的开发和精准鉴定方法的建立和仍是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本研究首先阐述了互联网+基因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关键问题,重点介绍通过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开发了精准分子标记的方法.作为第二代DNA条形码技术,基因条码技术将实现在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ies)、品种水平的生物组分鉴定.进而,组合基因标记(Genetic Information)、地理信息(Geographic Information)、时间信息(Time Information),构建了代表中药道地性的GGT标识,并实现了中药材身份溯源系统.该系统支持手机客户端进行中药材身份认证、溯源信息采集,最终将溯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本研究成功地展示了互联网+基因测序在中药材精准鉴定及品质溯源中的应用.

    作者:

    刘昶;张慧;陈海梅;姜梅;吴淑花;邵俊杰

    提交时间:2016-10-23

  • 24. “互联网+”时代构建中医云健康的思考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云健康”概念的提出,健康管理已成为中国的朝阳行业,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医药借助于云大物移等关键技术,且根植于大健康服务,构建中医云健康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主阐述了中医云健康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构建中医云健康的关键:完成三个闭环的发展.

    作者:

    吴莉

    提交时间:2016-10-23

  • 25. 加拿大及BC省中医针灸简介

    摘要: 本文介绍了加拿大中医针灸概况,阐述了知名度、BC省立法、教学考试和开业情况,进行了中国名片、自然纯中医、针灸热的思考。

    提交时间:2016-10-23

  • 26. 叶天士体质辩证的发挥

    摘要: 体质理论起源于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其肥而泽者,气血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叶天士将体质学说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认为形色及脉象是判别体质类型的重要依据,自身体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外来邪气与自身体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疾病的治疗首先要辨别体质的阴阳类型,以此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其次明确病位,最后根据疾病是否传变至脾、肾作为判别疾病预后的标准。

    作者:

    文生;杨宇

    提交时间:2016-10-23

  • 27. 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摘要: 随着中医药学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为中医药产业大省的四川,未来将着重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构建“互联网+医疗”的综合服务医疗体系,促进中医药优势资源共享,推动四川由中医药大省发展转变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强省.

    作者:

    孙毅;屈小辉;赵仕杰

    提交时间:2016-10-23

  • 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中医药基础研究

    摘要: 近些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医药界、中西医结合界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采用现代、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对中医药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从各种角度印证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展现出中医药理论现代科学的实质,提高了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对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功不可没。总之,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是首要的问题之一。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就要处理好自主与开放、综合与分析、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才能使中医药学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前进。

    作者:

    Wang Changen;王昌恩

    提交时间:2016-10-23

  • 29. 基于Apriori挖掘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四诊信息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四诊信息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规律,为确定患者是否需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证候生物学技术平台中的数据作为数据集,采用Weka数据挖掘平台,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分析方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四诊信息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设置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50%,挖掘出满足提升度>1的强关联规则4766条,分析研究了分别按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降序排在前10位的规则,以及与中医四诊信息“胁下痛”相关的按置信度降序排在前10位的规则,共计40条有效的强关联规则.结论:若患者存在“乏力”和“偶有轻微胁痛”等中医四诊信息其中之一,或存在“弦脉、鼻头色微黄明润和肢体不适”、“苔薄、鼻头色微黄明润和肢体不适”和“舌色淡红和偶有轻微胁痛”等复合中医四诊信息其中之一,则可以作为该患者需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的依据.

    作者:

    赵亮;冯全生

    提交时间:2016-10-23

  • 30. 基于C/S模式的云中医辨证论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本文主阐述基于C/S结构的云中医辨证论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该平台为中医医生工作站,既适用于医院医生,也适用于个体医生,并与中医云健康平台相连接,医生可以将患者电子病历传至云端,形成云电子病历,随时随地调取患者信息,继而实现了医生个体诊疗云化.

    作者:

    陈菊;吴莉

    提交时间:2016-10-23

  • 31. 基于GIS四川省中药资源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

    摘要: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启动后,针对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四川省普查实施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应用3S技术,建立中药资源信息系统,系统最终实现6大主功能,即中药资源动态标注、数据录入、分类查询、统计分析、动态监测和数据共享,可获得相应的中药种类、分布、数量等信息.同时,针对中药资源信息复杂度高的特点,开发相应的数据校验程序,保证上传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通过后台管理中的权限分配管理,为政府管理部门、科研工作者及相关发展企业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撑,进而提升四川省中药资源管理和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

    赵姝婷;施明毅

    提交时间:2016-10-23

  • 32. 基于中医辅助诊断工具的疾病分类机器学习方法研究

    摘要: 数字化经络仪、中医健康量表和四诊仪是中医临床常用辅助诊断工具,数据分布不均衡、同一个病例具有多个诊断标记是临床数据常见现象.本文以亚健康数据为例探索针对不均衡数据的机器学习分类方法;以肾脏疾病为例研究综合3种辅助诊断工具的混合分类模型;以心血管病、血脂异常疾病、尿酸升高类疾病为例,探索多标记数据分类方法.实验均取得良好分类效果,同时所选择特征符合医学理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

    潘主强;张林;颜仕星;李国正;张磊

    提交时间:2016-10-23

  • 33. 基于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人参果产品开发现状研究

    摘要: 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深受中药质量影响,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手段,通过对中药信息的记录、查询以及产品的溯源,实现中药材“从种植到消费”全过程的追踪和监管.本文以中药人参果产品开发研究为例,旨在为相关溯源研究提供依据.人参果主含人参皂苷等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相关产品开发涉及血管疾病、癌症及糖尿病等药品,以及抗疲劳、提高免疫力及延缓衰老等保健食品.本文简介绍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人参果溯源的设计及应用,以及人参果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阐述相关产品开发现状.

    作者:

    施明毅;赵姝婷

    提交时间:2016-10-23

  • 34. 基于云计算的家庭健康自助系统的数据安全性研究

    摘要: 目的:基于云计算的家庭健康自助系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有效的数据安全性机制,是实现家庭健康电子档案和健康自助系统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区域医疗电子病历数据共享的重途径.方法:大数据、云端服务器数据库机制、海量数字资源管理技术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将健康管理和数字化医疗从传统的分离模式转向随时随地信息采集统一模式,打破区域的时空限制.结果:家庭健康档案的数据安全管理保障了生命周期信息化跟踪的闭环系统.结论:云计算提供最安全可靠地数据存储中心.动态的数据监控保证了家庭健康电子档案的数据安全,个人、医院、医生无需担心病毒和黑客的侵袭以及硬件破坏导致的数据丢失,随时随地利用物联网平台进行健康咨询、疾病诊断活动,共同筑成一个可充分利用的国家公共卫生、区域卫生信息应用资源平台,必将提升国家医疗信息化的进程.

    作者:

    肖丽;付亚;蒋欣岑;胡禄

    提交时间:2016-10-23

  • 35.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医“三名树网”可视化模型构建研究

    摘要: 通过采集全省80多家中医院的30多万条临床病例资料数据,对采集数据进行转换和清洗,再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挖掘算法,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三名树网应用系统模型展示中医特色的名医、名院、名科数据集,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名医、名科、名院分布,为管理层提供一种评选名医,名科、名院的方法;并辅助管理层提高医师素质、合理分布医疗资源,能有效帮助医院决策、评价精细化、管理科学化.

    作者:

    程小恩;姜雪梅

    提交时间:2016-10-23

  • 36. 基于机器视觉的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摘要: 目的:基于机器视觉对中医舌诊客观化发展做出总结与展望.方法:经过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总结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进展.结果:结合机器视觉技术对舌图像进行采集、预处理、分割以及舌象模式识别进行分析,并结合深度学习对研究做出展望.结论:舌诊是中医四诊的重组成部分,能直观、准确的反映人体气血津液、脾肾肝等脏腑器官的变化,机器视觉指从计算机角度对信息进行处理与判断,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发展,依据现代科技方法,推动中医舌诊的定量化发展,结合深度学习特征对研究进行展望,对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有很实际的应用价值.

    作者:

    谭超群;吴纯洁;贾伟;宋海贝

    提交时间:2016-10-23

  • 37. 基于溯源网络平台的中药质量信用保障机制研究

    摘要: 提出以中药溯源网络平台为技术手段,采集、处理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四环节的数据,实现四环节中药材信息的动态监测,为中药材质量信用保障提供现代化手段.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等),开发中药溯源网络平台,透明呈现中药材信息,形成中药材四环节数据闭环.政府部门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以及最终用户对中药溯源网络平台的使用,是中药溯源网络平台形成信息闭环的关键,三者有机结合共同为中药质量信用提供保障.

    作者:

    罗悦;温川飙

    提交时间:2016-10-23

  • 38. 基于特征子集相关度和偏最小二乘法的特征选择策略

    摘要: 在中药方剂量-效关系的分析中,需寻找药理指标(因变量)受哪些血液指标(自变量)影响,问题归结在数据挖掘中是一个特征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子集相关度和偏最小二乘法的特征选择策略,利用特征子集相关度对药理指标进行评估预选出特征子集,然后将其放入偏最小二乘法中进行训练,利用训练后得出的残差平方和进行评估该特征子集是否可取,综合两者的评价进行分析药理指标受哪些血液指标的影响.通过将该特征选择策略与顺序前向浮动混合搜索策略和顺序后向浮动混合搜索策略进行结合,在中医药方剂数据麻杏石甘汤君药治疗咳嗽实验数据以及UCI数据集上进行对比验证,该特征选择策略能较好寻找一个较优的特征子集.

    作者:

    ZHU Zhipeng;朱志鹏;DU Jianqiang;杜建强;NIE Bin;聂斌;YU Fang;喻芳;YU Riyue;余日跃

    提交时间:2016-10-23

  • 39. 基于疾病网络靶标的中药复方优效配伍与创新药物研发模式

    摘要: 中药创新性研发需要生命科学前沿思维与技术的冲击,也是中药整体创新性研究,提升现代化、国际能力的必然选择。东西医学的融合、汇聚将会对人类健康方式提供更加完善、更具临床价值的途径。在中药方剂有效成分群辨识和功效相互关联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成分群配伍的组方设计研究,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作者:

    孙晓波

    提交时间:2016-10-23

  • 40. 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医体质与体检指标关联模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为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与体检指标提供关联模型,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为基于体质辨识的中医治未病提供量化指标,为更加科学的预测“未病”提供数据保障,奠定中医治未病对疾病养生和预防的基础.为传统中医体质辨识和治未病提供更具信服力的依据,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信息化进程,对中医治未病具有重意义.

    作者:

    罗悦;林冰

    提交时间: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