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

基本信息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

天津

2021-10-01

2021-10-0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 1. 2013~2020年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及其变化趋势评价

    摘要: 利用济南市2013~2020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空气质量指数(AQI)法、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法分析济南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特征.三种方法原理、使用目的、表征方式不同,但结论一致:济南市2013~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颗粒物(PM10、PM2.5)污染突出,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下降趋势,NO2、O3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上升,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污染呈现冬季最重、夏季较轻的季节变化特征.

    作者:

    刘杨;王兆军;孙开争;代雪静;朱敏;马姗姗;张华玲

    提交时间:2021-10-01

  • 2. 2014~2020年唐山市O3与PM2.5浓度变化及复合污染特征

    摘要: 本研究以唐山市为研究对象,收集唐山市2014-2020年的日O3-8h和PM2.5浓度数据及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数据,分析两种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相关性及与气象参数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唐山市臭氧月均浓度高值出现在春夏季,PM2.5月均浓度高值出现在冬季;近7年,O3-8h浓度增长了13μg/m3(7.7%),而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51μg/m3(51%).每日时间尺度下,3~10月份,O3-8h和PM25的日浓度为正相关关系…查看全部>>

    作者:

    田晓蕾;谢志辉;刘孟雄;杨娜;任云婷;程博文

    提交时间:2021-10-01

  • 3. 2014-2020年长治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研究

    摘要: 本文以长治市2014-2020年三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为基础,总体运用主成分分析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评价方法,对这七年间长治市大气中的六种污染物的浓度指标开展评价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近七年长治市的空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CO、NO2以及SO2,其中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Spearman秩相关系数方法的评价结果显示,PM2.5、PM10、CO、NO2以及SO2的污染情况总体呈好转趋势发展…查看全部>>

    作者:

    关琬琪

    提交时间:2021-10-01

  • 4. 2015-2019年于桥水库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摘要: 2015-2019年的5-9月对天津市于桥水库开展每周1次水质因子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数量调查工作.结果显示于桥水库除2015-2016年的5-9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数量整体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外,2016-2019年的5-9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数量整体呈现明显下降并趋于稳定;按照相关浮游植物密度数量分级标准评价,2016-2017年的5-9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数量最高值均达到重度水华程度,其余时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数量最高值在轻度-中度水华程度之…查看全部>>

    作者:

    张新月;王雪莹;李瞾;卞少伟;巩元帅;;

    提交时间:2021-10-01

  • 5. 2015~2019年唐山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浅析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2015~2019年唐山市六项污染物日均值以及相关气象因素进行统计分析.2015~2019年唐山市优良天天数由164到223,上升了35.98%,AQI与PM2.5、PM10、SO2、CO浓度均呈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唐山市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PM10、O3、NO2和CO,10~3月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4月首要污染物以PM10为主,5~9月首要污染物以O3为主.2015~2019年4~9月PM2.5作为首要污…查看全部>>

    作者:

    任云婷;谢志辉;杨娜;刘孟雄;田晓蕾;程博文

    提交时间:2021-10-01

  • 6. 2016-2020年太原市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摘要: 太原市作为中国重点的能源和工业城市,近年来雾霾频发,空气质量排名常年位于全国下游.本文选取太原市2016-2020年PM2.5、PM10、NO2、CO、O3的日均浓度以及每日的空气质量指数,分析了太原市5年空气质量状况.研究表明:2016-2020年,太原市AQI年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超标天数逐年下降;超标天数中以PM10、PM25、O3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较高,PM10、PM25仍为影响太原市空气质量的最主要污染物,但O3逐年上升;其…查看全部>>

    作者:

    李鑫

    提交时间:2021-10-01

  • 7. 2016-2020年烟台市大气PM2.5和O3时空分布特征及协同控制探讨

    摘要: 本研究利用烟台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以2016-2020年为时间节点,全面分析PM2.5和O3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协同控制方案.结果表明,2016-2020年PM2.5浓度呈现下降趋势,O3浓度呈现上升趋势,PM2.5和O3浓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PM2.5和O3污染与VOCs相关性更好,VOCs减排是PM2.5和O3协同控制的关键因素;主要解决方案包括摸清VOCs排放清单,制定VOCs减排目标,开展光化学监测.

    作者:

    李斌;王志刚;王敏玲;孔茹

    提交时间:2021-10-01

  • 8. 2020年安阳市主要大气污染问题及成因分析

    摘要: 针对2020年安阳市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从污染状况、污染来源、气象成因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污染管控思路和举措.结果如下:2020年安阳O3-8h浓度为近4年最低值,O3-8h浓度整体向低值偏移,但仍需重点治理,O3-8h超标主要以本地生成为主,仅在凌晨和上午日照不强的时间有一定外部传输的影响,其中西北部西部地区VOCs排放仍为安阳TVOC高值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多方面协同减少VOCs排放.秋冬PM2.5产生8天重度污染天,主…查看全部>>

    作者:

    王建新;李一凡;

    提交时间:2021-10-01

  • 9. 2020年莱州湾东部海域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依据2020年3、5和10月对莱州湾东部海域的监测结果,对该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的空间分布及季节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月和10月无机氮浓度明显高于8月的监测结果,并且氨氮和硝酸盐在无机氮中的比例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8月份的监测结果中氨氮在无机氮中所占比例高,但硝酸盐在该月份在无机氮中所占比例是最低的.在此次调查过程中,该海域活性磷酸盐浓度较低且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作者:

    刘增东;王志刚;赵光磊;于滨;李斌

    提交时间:2021-10-01

  • 10. 2021年3月16-17日湖北省浮尘天气过程分析

    摘要: 结合高空、地面天气形势和后向轨迹模拟及传输指数对2021年3月16-17日影响湖北省的浮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影响湖北的浮尘主要是偏北大风引导下,从蒙古国经内蒙古、华北、河南到达我省,华北平原以南传输高度均在1000m以下;在湖北省内可划分为两个主传输通道:一是随州、孝感、武汉、黄冈一线,二是襄阳、荆门、荆州一线;上游PM10浓度、风和降水是影响本地PM10浓度和峰值的重要因素,降水的抑制作用需要考虑到量级及发生时间,对PM…查看全部>>

    作者:

    何欢;湛甜;岳岩裕;

    提交时间:2021-10-01

  • 11. 2021年3月16-20日青海东部重污染天气分析

    摘要: 利用气象资料和监测数据,对2021年3月16-20日西宁市沙尘天气污染过程天气形势、沙尘来源、首要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污染过程主要是14日上午沙尘在蒙古高原沙源地起沙,15日受冷锋东移影响中国西北、华北地区出现大范围大风和强沙尘暴天气,16日随着冷空气沿河湟谷地回流,河西走廊及兰州一线的沙尘向青海东部倒灌影响青海东部地区,西宁是此次沙尘污染天气中心,连续5天空气质量严重污染.沙尘天气影响期间,PM10浓度逐小…查看全部>>

    作者:

    张吉农;马学莲;甘璐

    提交时间:2021-10-01

  • 12. 2021年国家自主贡献更新特征研究

    摘要: 2021年2月2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布《<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秘书处的综合报告》,审查了75个缔约方在2020年底之前提交的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指出与这些国家在2015年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相比,到2030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仅将排放量减少2%,远未达到防止气候变化最危险影响所需的承诺.为了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与2015年的承诺相比,全球新增的或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需要将2030年的排放量减少约55%.通…查看全部>>

    作者:

    刘倩;付加锋

    提交时间:2021-10-01

  • 13. 21世纪毒理学的新方向——绿色毒理学与计算毒理学

    摘要: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及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美国化学会(ACS)10年前提出"绿色化学"的概念,目前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响应,它是指利用化学技术减少或消灭对人体健康、社会安全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以及产物和副产物等的应用和生产.因此,相应地出现了绿色毒理学,由于"绿色化学"需从源头做起,从化学物质的设计开始,选择生产何种化学物质,用何种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以及它的产物和副产物如何,都离不…查看全部>>

    作者:

    姜允申

    提交时间:2021-10-01

  • 14. AHP方法在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运用

    摘要: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近年来雾霾天气频频呈现,对环境以及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选取太原市2016-2020年PM10、PM2.5、SO2、NO2的日均浓度,应用AHP方法对太原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做出了评价.研究表明:2016-2020年,太原市的空气质量均位于Ⅱ级标准,其中2018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最佳,2017年最差;太原市污染物来源主要为细颗粒物的排放,2019年太原市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除2019年以外,太原市…查看全部>>

    作者:

    李鑫

    提交时间:2021-10-01

  • 15. APAM对工程废弃泥浆絮凝脱水的影响

    摘要: 絮凝脱水是实现泥浆减量化的一种关键泥浆处理技术.为了探究絮凝作用对工程废弃泥浆絮凝脱水的影响,以APAM为絮凝剂,研究了不同APAM投加量下泥浆粒径分布、滤饼含水率和上清液浊度的变化以及泥浆含水率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深入解析了泥浆脱水的关键机制.结果表明,APAM能明显增大泥浆絮凝粒径,降低滤饼含水率、上清液浊度,对废弃泥浆的絮凝有着良好效果.投加浓度为2‰的APAM溶液至40mL时,泥浆粒径增大明显,继续投加粒径无明显变化;滤饼含水率…查看全部>>

    作者:

    王倩;程文;贺明星

    提交时间:2021-10-01

  • 16. BP神经网络在于桥水库水华预测上的应用

    摘要: 湖库富营养化受物理、化学、生物学、气象学以及水力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对湖库水华的预测难度较大.以于桥水库主要水华指标预测为例,利用综合考虑区域的6项气象指标、3项水文指标、10项水质指标等多种影响因素,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建立单隐含层BP神经网络,采用判定系数、纳氏系数等5项指标对模拟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该模型对于叶绿素a模拟的判定系数和纳氏系数分别为0.93和0.86,对于藻密度模拟判定系数和…查看全部>>

    作者:

    李泽利;罗娜;李思倩;解思琳;高锴;梅鹏蔚;张震

    提交时间:2021-10-01

  • 17. CuInS2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光催化还原溶液中U(Ⅵ)的性能

    摘要: 本文利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CulnS2可见光光催化材料,运用XRD、SEM-Raman一体系统、BET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探究了前驱液Cu/ln摩尔比、温度、时间对CulnS2材料的影响,分析了CulnS2光催化还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Cu∶ln=1∶1,样品制备温度为200℃,制备时间为12h的条件下,所制备的CulnS2材料光催化还原U(Ⅵ)活性最佳,其光催化还原过程的主要活性物质是O2-和e-.

    作者:

    何登武;李小燕;王杨;王昱莹;付晓辉

    提交时间:2021-10-01

  • 18. Fenton污泥制备铁基生物炭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摘要: Fenton氧化技术对水中有毒有害及难降解的污染物有较强的去除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造纸厂废水的深度处理,而处理后产生的大量Fenton污泥属于危险工业废弃物.本研究以Fenton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热解技术制备铁基生物炭,用以处理亚甲基蓝和刚果红染料废水.采用XRD、VSM、BET对所制备得到的铁基生物炭表征其微观结构,考察炭化温度、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吸附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实验中所制备的铁基生物炭中的铁主要以Fe3O4和F…查看全部>>

    作者:

    叶桂容;彭叶灿;柯映均;卢永峰;周敬红;王志伟

    提交时间:2021-10-01

  • 19. LF炉精炼渣CO2捕集技术研究

    摘要: 以某钢厂精炼渣为研究对象,采集该厂4种不同精炼渣样品,进行化学组分分析,物相分析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精炼渣吸收CO2的热力可行性和制备炼钢溶剂和沸石的可行性.

    作者:

    杨巍;王盛勇;韩青青;云霞;谷庆红;周焕明

    提交时间:2021-10-01

  • 20. 2013~2017年鲁西南重污染特征及传输路径

    摘要: 为研究鲁西南城市大气污染特征,采用2013~2017年菏泽、济宁两市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指数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等资料,统计分析了鲁西南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及大气颗粒物(PM25、PM10)传输路径.鲁西南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两市的重污染过程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日数占98%左右,PM25和PM10同时都出现重污染达到20%以上.后向轨迹分析表明,两地传输路径基本相似,重污染短轨迹次数多于中长…查看全部>>

    作者:

    于群;陈金敏;崔金梦

    提交时间: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