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
基本信息
2021-10-01
2021-10-0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121. 基于OMI的山西近五年臭氧柱总量分布
摘要: 本文选用OMI-L3-OMTO3e(TOMS V8算法)分析山西2014-2018年O3柱总量分布,年山西O3柱总量介于283~337DU之间,年均值呈下降趋势,2015年最高,2017年最低,2018年小幅回升.山西O3柱总量呈纬向分布,东北部大于西南部,就全省而言,大同O3柱总量最高,运城最低,O3柱总量年均值相差50DU左右;O3柱总量呈纬向分布春季和冬季明显,夏季南北部差异缩小;各季而言,O3柱总量春季>冬季>夏季>秋季,O3柱总量春季、夏季、冬季均值均呈下降趋势,秋季呈小幅上升趋势;2018年山西O3柱总量有所回升,究竟是平流层还是对流层O3增加造成,还需进一步研究.
提交时间:2021-10-01
122. 基于OUV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灾后保育修复技术研究——以九寨沟火花海为例
摘要: 九寨沟因其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地灾后恢复重建没有可供参考的成熟经验或案例,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灾后保护与修复工作难度国际罕见.本文结合九寨沟火花海震后受损情况,探索了基于"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生态环保理念所创制的"振冲碎石固基、糯米灰浆筑坝、竹锚加筋护坡、生态材料堵缝、分形景观设计、本土植物绿化"的绿色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还原了溃坝前地下水渗流、地表水溢流、生态水供给、大气降水调控,维持了微生物、钙华生态平衡,并成功应用于火花海保育修复.
提交时间:2021-10-01
123. 基于PM2.5积累速率的汾河谷地城市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
摘要: 本研究基于PM25的日变化过程,提取了临汾和吕梁的积累过程并给出了快速积累的阈值,从PM25积累的角度分析了两城市PM2.5重污染天气的成因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临汾平均积累速率为8.78μg·m-3·h-1,吕梁的平均积累速率为8.55μg·m-3·h-1;临汾和吕梁的快速积累速率的阈值分别为10.7μg·m-3·h-1和9.5μg·m-3·h-1.临汾由快速积累引起的重污染天气占比为45%,由慢速积累引起的重污染天气占比为55%.吕梁快速积累过程的占比为75%.二次反应在不同地区重污染天气的形成中作用存在差异,二次反应对临汾重污染天气的影响不断加强,而对于吕梁的影响则较弱.与慢速积累过程相比,快速积累下临汾的偏西轨迹增加5%,东南轨迹下降11%,即西偏南方向的气流更易引起临汾PM2.5的快速积累;快速积累下吕梁的西南轨迹增加42%,西南方向的气流更易引起吕梁PM25的快速积累,区域传输对吕梁的影响要明显大于临汾.盆地地形更易出现慢速积累的重污染天气,而区域传输对非盆地地区重污染天气影响更明显.
提交时间:2021-10-01
124. 基于"SBM-DEA"模型的山西省11个地级市环境效率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2014-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山西省环境效率进行测算评价.应用MaxDEA软件,将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系统作为决策单元,利用"SBM-DEA"模型,通过选取2项产出指标和4项投入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计算出非径向非角度规模效益不变情况下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环境效率.结果表明:2014-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整体环境效率较低,但呈波动升高状态,综合效率均值为0.817、技术效率均值为0.9、规模效率均值为0.912.山西省环境效率发展得益于规模效率提升,技术进步较小且提高空间较大.最后按分析结果,针对环境技术方面提出建议.
提交时间:2021-10-01
125.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研究
摘要: 工业固体废物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它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难以回收利用.其危害后果比废水、废气严重很多.在构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保持生态平衡和改善生活环境日益重要.而搞清楚中国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均能源消耗的深层次关联,有助于从科技和能源层面把握解决这个问题.因而利用格兰杰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发现,1固体废物产生量和能源消耗都是研究经费的格兰杰原因,而研究经费和能源消耗也都是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格兰杰原因,并且研究经费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固体废物产生量不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固体废物产生量并没有影响到能源的消耗.2提高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经费对于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非常有必要.3能源消耗的增加会促进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经费的增加.
提交时间:2021-10-01
12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从年际变化和空间差异两个维度对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方面,2011-2018年间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人口规模是其首要影响因素.在空间对比方面,山西省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运城、忻州、吕梁,这3个地市水资源承载力较好;第二层次包括太原、临汾、晋中、长治、大同,这5个地市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第三层次包括晋城、朔州、阳泉,这3个地市水资源承载力较弱,各地市的水资源自然条件、利用程度及人口规模对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最为明显.
提交时间:2021-10-01
127. 基于咪唑基多孔聚离子液体氧化脱硫
摘要: 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多孔离子聚合物(PIP),以聚乙烯亚胺(PEI)为单体,通过酸碱反应和季铵化反应制备了多孔离聚物催化剂HPW/[PEIP]-n,在使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对该催化剂进行测试后,结果表明HPW/[PEP]-1/8催化剂在60分钟,T=50℃和O/S为15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且在六个循环后催化活性没有显着降低,对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提交时间:2021-10-01
128. 基于多种观测资料分析华北地区一次雾-霾-沙尘事件
摘要: 雾和霾的混合是细颗粒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多种观测数据来分析2018年11月23日至11月30日在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雾-霾事件的特征和形成过程.这一事件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雾-霾和沙尘,过渡期发生在11月27日.分析表明,华北地区稳定的大气和逆温条件导致了雾-霾事件(11月23日至26日),在此期间,PM2.5浓度逐日升高.11月27日之后,伴随着沙尘的冷空气到来使气象条件有利于华北北部的细颗粒物扩散,但是,华北中部或南部的空气质量则没有好转.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不利条件和沙尘回流使华北南部的沙尘气溶胶滞留了近两天,这使得11月27日之后济南和郑州PM2.5浓度(146和156μg m-3)高于11月27日之前的数值(114和144μgm-3).研究强调了秋冬季沙尘传输对区域大气污染过程的影响.
提交时间:2021-10-01
129. 基于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天津市污染物减排分析
摘要: 为定量评估天津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情况,研究依据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通过梳理历年来活动水平数据,分析各项污染物的减排情况,以期为大气环境管理政策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结果显示,2013-2018年天津市采取的主要防治政策对PM2.5的减排比例为62.5%,对PM10的减排比例为61.9%,对SO2的减排比例为82.2%,对NOx的减排比例为52.8%,对CO的减排比例为59.9%,对VOCs的减排比例为39.9%.除控工艺污染和控移动源的减排比例小于50%之外,其他防治政策的减排比例均在50%以上,控工艺污染源和移动源将是天津市下一步污染防治的重点.
提交时间:2021-10-01
130. 基于微藻油脂提取的低毒双有机溶剂筛选
摘要: 以Folch法为控制对照组,对提取微拟球藻油脂的有机溶剂进行低毒性筛选.通过研究低毒双有机溶剂的种类、溶剂混合比例、溶剂与藻液的液料比、提取过程的涡旋混合提取时间四个因素,以油脂的相对提取率作为评估参数,进行了影响因子试验;基于影响因子优化试验结果,并进一步利用响应曲面法确定最佳的油脂提取条件为:以石油醚/异丙醇=1∶1(v/v)为低毒有机溶剂,在液料比为2∶1,混合提取时间为6min的提取条件下,得到最高油脂相对提取率,为91.045%.
提交时间:2021-10-01
131. 基于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研究坡向对流域氮输出的影响
摘要: 基于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improved export coefficient model,IECM),假设不同坡向的氮输出存在差异性.本文在长江流域应用此模型,探讨流域大尺度下坡向对氮输出的影响与局地观测结果是否相符.利用IECM模型、地理空间分析和最优尺度分析方法,在5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林地、城镇和荒地)、2种河段(上游、中下游)和2种坡向测量方式(8坡向、4坡向)下验证本文假设.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河段、坡向测量方式下,坡向对氮输出存在显著影响.IECM评估的氮输出反映了坡向影响,但所揭示的影响与局地观测结果不符,因此有必要寻求定性和定量方法来评价大流域尺度下坡向对氮输出的影响.
提交时间:2021-10-01
132. 基于数值模拟的顺德区臭氧来源解析及污染控制研究
摘要: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CAMx,对顺德区2019年9月近地面臭氧污染进行了模拟解析,探讨了区域传输及本地排放对两个国控点臭氧浓度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臭氧生成控制区,根据分析结果,设置了前体物控制情景,并对情景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区域传输对顺德区臭氧浓度贡献约为85%,本地排放贡献约为15%,本地源中机动车、电力、橡胶和塑料行业、金属制品业贡献较大.顺德区臭氧总体上处于VOCs和NOx综合控制区,臭氧生成对VOCs的敏感性略大于NOx,控制情景定量评估结果显示,区域联防联控是有效减少臭氧污染天数,提高臭氧达标率的关键,同时应重视本地减排对臭氧的削峰作用.
提交时间:2021-10-01
133.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下我国平均森林固碳和吨碳足迹的研究
摘要: 为了准确计算中国平均森林固碳量这一关键参数,本文基于Mancini等的研究方法,利用IPCC和中国第八次森林清查数据对碳足迹进行了研究.碳足迹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土壤2014年有机碳损失SRh的值为7.31×108t C yr-1;中国平均森林固碳量的值介于0.62±0.21tCha-1yr-1之间,森林固碳率取决于人类对三种森林类型的管理程度(原始森林、其他天然再生森林、人工森林);碳排放与森林大火、土壤以及获取的木产品有关;2014年中国平均每公顷林地二氧化碳封存率的年增长率YW为2.296%,吨碳足迹的值为0.81t.
提交时间:2021-10-01
13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对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摘要: 为了解和研究山西省水资源的承载力现状,本文通过对山西省2009-2019年各种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创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综合采用熵权法得到各评价指标权重.最终通过近十一年的承载力指数变化趋势对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做综合分析,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比较平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为了满足未来山西经济、生态和谐发展,需要积极采取节约用水,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项措施,以提高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最后也希望本次研究能给之后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提交时间:2021-10-01
13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吕梁市空气质量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意识逐渐提高,空气质量已经成为每位居民出行必须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吕梁市各县市从2020年4月份至2021年3月份一年间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模糊综合评价理论进行介绍,然后运用其成果率先对离石区的四个季度进行研究,在验证其符合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再对其他地区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表明,吕梁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PM2.5、PM10、O3,少部分地区SO2、NO2不达标;同时,在不同的季度,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等级也不同;整体来说,第二三季度空气质量较好,但是臭氧含量高,第一四季度空气质量较差,PM25,PM10含量较高;吕梁市范围内,空气质量最优的前三名分别为,中阳县,交口县和方山县,最差的是分别为,交城县、文水县和孝义市,其原因与山西整体的煤炭产业和人口结构有关,还受新冠疫情等其他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提交时间:2021-10-01
136. 基于水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模测度方法
摘要: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江苏省2008-2017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状况,并根据细分的三级账户分析了出现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采用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指数、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和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4个指标对连云港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连云港市水资源利用处于生态赤字等不安全状态,但可持续利用程度整体在提升;通过分析连云港市水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综合测度连云港市城市发展综合承载水平与发展规模.
提交时间:2021-10-01
137.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析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当前严峻形势下必须要坚持和遵循的一种途径和理念,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曾经指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流域生态补偿作为流域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对汾河流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其生态环境问题已日趋严重,这成为了阻碍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建立健全汾河流域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习总书记历次视察山西对汾河流域作出指示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汾河流域存在的生态问题、回顾了国内外经典的流域生态补偿案例,探析了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的问题,明确了汾河流域生态补偿的主要主体、补偿的范围和补偿的方式.
提交时间:2021-10-01
13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太原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作为一个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能源型城市,太原市要从疫情中恢复,需以可持续发展为根基.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太原市2010-2019年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分析结果,在2010-2019年中,人均生态足迹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其中的最大值是2012年的6.546526hm2/人,最小值为2018年的5.267453hm2/人.在人均生态承载力方面,处于稳定水平的同时有缩小的趋势,其中最大值是2011年的0.132768hm2/人,最小值是2019年的0.110134hm2/人.相对应的生态赤字也经历了一个先增大后缩小并趋于稳定的过程,但生态赤字依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包括化石燃料消费量高、各类生产性土地面积小、水资源稀缺、人口与环境不协调以及处理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的消耗.针对这些方面,本文分别从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协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倡导绿色消费观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太原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提交时间:2021-10-01
139. 基于电化学阻抗对致密型膜材料内外污染现象的解析
摘要: 当前,先进膜分离材料与技术是推进环境能源等诸多领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但膜材料界面传质及其引发的膜污染仍待探究,尤其是致密膜材料内部通道所涉及的污染现象.本文以具有纳米孔径的离子交换膜为对象,研究电渗析工艺中四种不同有机物分子在膜上的迁移与污染行为过程,重点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对膜界面内外电信号精准捕获并予以机理解析.研究发现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的积累不能忽视,其带来的膜内阻增长显著,将严重限制膜的通透性;大分子量有机物在膜上积累较少,但也带来了不同程度内部污染.实验结果建议科研人员未来应对致密膜材料的内部污染现象给与足够关注.
提交时间:2021-10-01
140. 2013~2017年鲁西南重污染特征及传输路径
摘要: 为研究鲁西南城市大气污染特征,采用2013~2017年菏泽、济宁两市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指数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等资料,统计分析了鲁西南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及大气颗粒物(PM25、PM10)传输路径.鲁西南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两市的重污染过程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日数占98%左右,PM25和PM10同时都出现重污染达到20%以上.后向轨迹分析表明,两地传输路径基本相似,重污染短轨迹次数多于中长轨迹,短轨迹PM25和PM10同时达到重污染次数均多于其他轨迹,短轨迹重污染多发意味着污染源主要来自本地或周边省份.研究期内菏泽重污染日数多于济宁,随着政府污染治理力度加强,两地的重污染日和PM2.5平均浓度呈逐年减少趋势,济宁减少更显著.本文分析了京津冀东南部菏泽、济宁重污染日不同传输路径颗粒物浓度及变化,旨在为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解析与污染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提交时间: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