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
基本信息
2021-10-01
2021-10-0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141. 基于网格化环境分析法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以佛山市南山镇为例
摘要: 近年来,中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对区域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给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本研究利用网格化环境分析法将评估对象划分为若干个0.5km×0.5km的网格评估单元,通过计算各网格区域内环境风险场强度和环境受体易损性得到各网格单元的环境风险值,并根据风险值大小将网格单元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区域,为区域的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提交时间:2021-10-01
142.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安全评价
摘要: 为协调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使用中国资源与环境2000-2017的数据,引入生态赤字/盈余、生态压力指数等指标,建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2000-2017的生态安全作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7年间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缓慢上升状态,涨幅很小,从0.86hm2/入增至0.92hm2/人.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较为显著从1.88hm2/人升至3.71hm2/人,增长了约两倍.2000-2017期间一直处于人均生态赤字状态,且程度逐渐加重,从一1.02hm2/人加剧至-2.79hm2/人.生态压力指数由2.19增加至4.03,生态安全等级极低.中国已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本文就此研究结论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建议对策.
提交时间:2021-10-01
143. 基于表面引发开环聚合修饰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 纤维素被广泛应用于材料领域,为了扩大纤维素的应用范围,通常需要对纤表面进行接枝改性.本文总结了新型可控的开环聚合(ROP)方法对纤维素基材料的表面修饰,分别从纤维素的异相接枝、纤维素衍生物的均相接枝,以及开环易位聚合(ROMP)综述了对纤维素基材料表面的接枝改性,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提交时间:2021-10-01
144. 基于道南渗析与渗透蒸馏耦合工艺回收污水中氨氮
摘要: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低能耗氨氮回收技术,耦合道南渗析与渗透蒸馏.该工艺主要基于浓度差驱动,分别以铵离子迁移富集、氨气分子过膜传输为先后步骤,无需额外能耗,实现污水中氨氮的分离与纯化.研究表明:在道南渗析过程中,相比于NaCl的驱动效果,HC1的驱动作用规律基本一致,符合道南平衡公式模型;但NaOH展现出更加优异的驱动效果:其碱度通过改变氮素存在状态,打破了道南平衡.渗透蒸程表明疏水膜可高效选择性透过氨气,并利用酸彻底吸收氨,得到高纯度液体氮肥.进料侧pH越大,且酸液侧pH越小时,氨的回收效果越好.进一步通过道南渗析与渗透蒸馏耦合工艺处理不同浓度氨氮废水,结果表明该联合系统不仅强化道南渗析过程对氨氮的富集效果,而且可实现连续的高纯度氨氮生产(综合回收率>80%),在分散式污水处理和氨氮回收方面具有较好前景.
提交时间:2021-10-01
145.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如何服务环境管理——以文山州砚山县为例
摘要: 本文阐述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举例文山州生态环境局砚山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近几年如何运用质量控制、县域生态考核、人才培养、数据异常研判分析并多领域发展成为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开展环境宣教科普活动,致力于服务环境管理的成功实践,促进了砚山县生态环境管理,成效显著.
提交时间:2021-10-01
146. 壁面绿化对街道峡谷内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影响的数值研究
摘要: 本文利用耦合了简单光化学反应的CFD模型,探究不同太阳直射条件下,壁面绿化对AR=1的街道峡谷内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背风面和底面太阳直射条件下,壁面绿化会略微加剧了污染物的堆积和光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在迎风面太阳直射条件下,街道峡谷内部呈现出双旋涡结构,壁面绿化会显著加剧污染物在下半部区域的堆积,但是其通过蒸腾降温效应产生的冷空气得以在下半部区域保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光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全壁面太阳直射会使得街道峡谷内温度升高,而壁面绿化则能够削弱紊乱的上升气流与峡谷温度并减缓光化学污染.
提交时间:2021-10-01
147. 复合河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本文分析了复合河流系统健康评价的四个特点.依据七个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一般情况下复合河流系统健康评价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以复合河流系统、河流生态子系统、河流水事活动子系统健康评价为目标层;以各评价对象的分类特性为准则层;以分类特性的具体可测度指标为指标层.针对构建的复合河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确定了复合河流系统健康评价定量指标的等级划分和对应阈值、定性指标的分级标准及描述.
提交时间:2021-10-01
148. 复合河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复合河流系统健康的机理,集成层次分析法和突变级数法,建立了"AHP-CT"子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河流生态子系统和河流水事活动子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复合河流子系统的健康水平,构建了子系统健康协调指数模型.最后在整合子系统健康指数、子系统健康协调指数的基础上,对复合河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
提交时间:2021-10-01
149. 复杂地形条件下酸雨特征分析
摘要: 山西省自然地理条件较复杂,境内多山区,本文根据山西省气象部门13个酸雨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山西省酸雨等级、空间分布特征、pH值的月季变化、酸雨发生频率以及降水导电率等特征,并同基准年2010-2019年酸雨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0120山西省13个酸雨站年平均降水pH值为6.21,为非酸雨等级.与基准年平均状况相比,年平均降水pH值偏高了0.53,降水酸度总体下降,各站中,除离石站外,其余区域年平均降水pH值比基准年份偏高0.10-1.16,反映了山西省大部分区域降水酸度明显降低,酸雨污染明显改善的趋势特征.2020年,山西省平均酸雨频率、强酸雨频率分别为8.58%、0.14%,与基准年年平均状况相比分别下降14.98%、4.75%.2020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电导率K值为51.5μs/cm,较基准年份偏低13.81μs/cm,其中中部的太原、南部的侯马区域降水电导率明显偏低;电导率较基准年偏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西北部.
提交时间:2021-10-01
150. 大数据在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的应用
摘要: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大数据建设发展迅速.强有力的环境科技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质量监管和分析.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中,开展水环境污染分析溯源、预判水环境敏感点及水环境质量的预测预警等更具有现实意义.
提交时间:2021-10-01
151. 大数据辅助国土生态空间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探索——以连云港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口、用地的急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承载约束不断增加,尤其是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面对新时期国土空间统筹规划背景下生态安全构建的具体内容,大数据获取的成本、精度、维度、深度、价值等方面相较传统数据均有着明显优势.本文以大数据能够发挥较大应用价值的市县尺度国土空间规划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大数据辅助应用于生态空间规划编制的具体方法与工作流程,并以连云港为案例地进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方法探索,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更为科学与全面的新方法或技术支撑.
提交时间:2021-10-01
152. 天津市某工业园区环境空气污染情况简要分析
摘要: 对天津市某工业园区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确定本院区的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PM25,最高超标倍数分别为标准值的2.08倍和1.01倍;NO2、O3两项基本污染物呈多数情况达标,偶尔超标的状态.对污染因子超标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扬尘污染、取暖季排污、园区内工业企业排放有机废气等.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建议,主要有增加道路洒水抑尘频次、增加对施工场地、车辆苫盖、企业有机废气排放的检查频次和监督等.为区域大气环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提交时间:2021-10-01
153. 天津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摘要: 为评估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本文构建了包含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设施4个大领域、7个目标、16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体系,采用双目标渐进法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对天津市各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17年天津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得分为70分,各区评分范围为64-79分,区内存在生态文明指标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环保支出比例、生态用地比例、单位建设用地GDP得分较低.天津市各区在环境质量提升、环境污染治理、产业结构优化、环保支出比例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更好地推动天津生态文明可持续绿色发展.
提交时间:2021-10-01
154. 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探讨
摘要: 确定适宜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是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现行的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行业导则中的区域性建设项目和线状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方法,不适宜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生态影响特点,但目前又缺乏相对较适宜且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基于生态影响范围应涵盖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的原则,结合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提出了从工程占地与排放的污染物的影响范围以及拟建工程与自然保护地的位置关系及和影响方式,来确定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方法.该方法供行业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者参考.
提交时间:2021-10-01
155. 太原一次重污染过程的传输特征分析
摘要: 利用WRF模式、FLEXPART-WRF模式和停留时间分析法等算法,对2019年1月10-12日发生在太原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并分析污染过程中的传输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太原市存在偏西北、偏西和偏东南三条主要的水平传输路径,局地传输对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也较大.偏西和偏西北路径上的粒子在远距离传输时传输高度较高,但到达太原附近时由于垂直混合作用粒子传输高度变低.偏东南路径的粒子传输高度较低.基于此分析,在重污染过程中可适当考虑削减相应传输通道上的排放.
提交时间:2021-10-01
156. 太原市2020年主要大气污染物聚类分析
摘要: 太原市作为能源重化工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付出巨大努力.与过去相比较,太原市重污染天数显著减少,但是,太原市空气质量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本文选取太原市迎泽、小店、晋源、坞城、金胜、桃园、尖草坪、南寨、西山、上兰共10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收集2020年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年均浓度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太原市2020年各监测点污染物年均浓度可以将10个监测点聚为两大类型,经过分析,各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与地区污染源和大气扩散条件有关.
提交时间:2021-10-01
157. 太原市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摘要: 太原市是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比较单一,环境污染较重,虽然近几年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改善,但大气污染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太原市2022-2025年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进行了灰色预测.结果表明,未来4年的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各污染物的浓度有所下降,但臭氧、PM2.5、PM10的年均浓度仍然偏高.在此基础上结合太原市的综合情况,提出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
提交时间:2021-10-01
158. 太原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污染物特征分析
摘要: 基于2016-2020年太原市空气质量及主要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趋势检验等分析方法研究太原市空气质量及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并利用SPSS26.0软件分析了大气中6项主要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016-2020年太原市空气质量水平类别以良和轻度污染为主,5a期间2017年空气质量表现最差,2020年最好,PM2.5和PM10始终是太原市空气污染的主导因素,O3对大气污染的贡献也在逐年上升;2)2016-2020年太原市PM2.5、PM10和NO2年均浓度在2017年有所反弹后逐渐下降,SO2和CO逐年下降,O3年均浓度则有所增加;3)年均浓度达标情况,PM25、PM10和NO2年均浓度5a内均未达标,PM2.5、PM10年均浓度超标0.7倍左右,NO2超标0.2倍左右,SO2仅在2016年未达标;4)季节尺度而言,PM2.5、PM10、SO2和CO在冬季污染最为严重,NO2秋季污染最为严重,而O3污染主要分布在夏季;空间分布上,O3浓度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东南河谷地区浓度较低,其余5项污染物则表现相反;5)Spearman秩相关系数表明,太原市PM2.5、PM10污染物年均浓度呈不明显下降趋势变化,SO2、NO2和CO年均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O3浓度变化则呈显著上升趋势;4)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表明,PM2.5、PM10、SO2、NO2、CO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O3则与其他5类污染物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
提交时间:2021-10-01
159. 太原市静稳天气综合指数构建研究
摘要: 统计分析太原市2015-2018年气象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得到太原市的静稳天气指数计算要素包括850温度、700~850hPa温度差、700~850hPa位温差、海平面气压、500hPa水平风的东西分量(U)、925hPa南北分量(V)、24h变温、10m风向、700~850hPa风切变、500~925hPa风速差.这些要素综合考虑了静稳天气形成的动力和热力条件,较全面地描述了边界层结构和环流形势的基本特征.利用上述计算方法,得到太原的分指数查算表,查算表包括10个具体要素、要素值的区间划分和各区间对应的分指数.根据气象要素实况或预报值查找所在区间的分指数,将10个要素的分指数求和得到最终的静稳天气指数.冬季静稳天气指数和PM2.5分布的离散度更小,相关系数较高为0.53.指数降低时PM2.5浓度下降趋势明显且分布更加集中,即指数可以更好地指示冬季静稳天气下的PM2.5浓度.
提交时间:2021-10-01
160. 2013~2017年鲁西南重污染特征及传输路径
摘要: 为研究鲁西南城市大气污染特征,采用2013~2017年菏泽、济宁两市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指数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等资料,统计分析了鲁西南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及大气颗粒物(PM25、PM10)传输路径.鲁西南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两市的重污染过程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日数占98%左右,PM25和PM10同时都出现重污染达到20%以上.后向轨迹分析表明,两地传输路径基本相似,重污染短轨迹次数多于中长轨迹,短轨迹PM25和PM10同时达到重污染次数均多于其他轨迹,短轨迹重污染多发意味着污染源主要来自本地或周边省份.研究期内菏泽重污染日数多于济宁,随着政府污染治理力度加强,两地的重污染日和PM2.5平均浓度呈逐年减少趋势,济宁减少更显著.本文分析了京津冀东南部菏泽、济宁重污染日不同传输路径颗粒物浓度及变化,旨在为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解析与污染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提交时间: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