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基本信息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深圳

2021-09-26

2021-09-26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 1. 40.5kV新型环保气体开关设备方案设计及研制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环保柜技术对比研究,提出了新型环保气体开关柜解决实施方案.新型环保气体开关柜采用干燥空气替代SF6气体作为绝缘介质,通过对绝缘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实现整柜结构紧凑,减小设备尺寸.分析研究了干燥空气绝缘中压开关柜典型绝缘结构场强,探索降低开关柜内部电场强度方法,采用优化电极形状及高压屏蔽绝缘措施,实现整柜满足工频耐受和雷电冲击耐受绝缘水平.

    作者:

    郭宏;王艳红;平朝春;郭江艳;王双成

    提交时间:2021-09-26

  • 2. CO2煤层封存及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综述

    摘要: CO2-ECBM可提高煤层CH4开发和利用效率,同时达到封存CO2目的,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途径.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影响CO2煤层封存的地质因素,同时对封存潜力评估、封存选址和经济效益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煤层赋存条件、储层条件和区域地质条件均是影响CO2煤层封存的重要因素;如何理清影响CO2-ECBM的地质因素,筛选关键因素以及加强评估方法的创新和完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强CO2-ECBM技术和经济研究,全面评估经济效益以及开展必要的特色示范项目是CO2煤层封存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前提.

    作者:

    王琳琳;陈润

    提交时间:2021-09-26

  • 3. NaOH预处理能源草本植物的醇烷联产性能及其物质/能量流向研究

    摘要: 选取桂牧一号为能源草本植物,研究碱预处理后鲜料和青贮料在单独产乙醇和醇烷联产工艺中的转化效率,并分析总物质、C元素和N元素和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流向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碱预处理后的鲜料样品相比,碱预处理后的青贮料经过单独产乙醇和醇烷联产工艺均具有较好的发酵性能,在醇烷联产工艺中,1kg碱预处理后的青贮料样品可以生产283.81±7.77g乙醇和92.52±0.11g甲烷,能量输出为12.32MJ,比单独产乙醇工艺中产生的能量提高了71.78%,这表明醇烷联产能有效提高原料的能量转化效率.对于碳元素,碱预处理后青贮料中18.23%的碳(占预处理渣的33.93%)在分步糖化发酵后流入乙醇,而8.54%的碳(占预处理渣的15.90%)在厌氧发酵后流入乙醇.对于氮元素,主要流向是预处理液和沼液.

    作者:

    吴佩雯;何林松;范亚峰;孙永明;李连华;;;;;;;;;;;

    提交时间:2021-09-26

  • 4. 不同氮浓度下微藻利用沼液废水的生长和产油效能

    摘要: 微藻生物柴油是一种零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对于“碳中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原料短缺限制了微藻生物柴油柴油技术的应用.沼液废水可作为培养微藻的廉价培养原料,本文对沼液废水中的氮浓度进行优化,使其促进微藻生长和高效积累油脂,达到最大的油脂产率.探究了不同氮浓度对沼液废水培养下栅藻Scenedesmus sp.L-1生长、油脂积累、胞内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氮浓度下沼液废水中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沼液废水中氮浓度为0.3g/L时,油脂产量达到最大,为0.94g/L,且在该条件下,NH4+-N、NO3--N、PO43--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4%、92%、52%和40%.在沼液废水中添加一定浓度的氮源有利于微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且能有效的净化沼液废水,达到废水处理的目的,为利用沼液进行规模化的微藻产油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

    REN Hong-yu;任宏宇;LUO Lin;罗淋;SONG Xue-ting;宋雪婷;REN Nan-qi;任南琪;LIU Bing-feng;刘冰峰

    提交时间:2021-09-26

  • 5.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生物滞留系统N2O和NH3的释放规律

    摘要: 生物滞留系统在处理城市雨水的技术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够接纳雨水,减少雨水流量峰值,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但是生物滞留系统在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气体,对环境产生影响.丛枝菌根真菌(AMF)能够与植物形成共生系统,促进系统对氮磷的吸收.通过对比不同降雨量、不同氮浓度及不同干旱期研究AMF对生物滞留系统含氮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什么条件下AMF均能够显著减少生物滞留系统中含氮气体的排放.降雨强度对AMF减少N2O排放的影响显著,对AMF减少NH3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其中低降雨强度更能促进AMF减少N2O排放;含氮量对AMF减少N2O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对AMF减少NH3排放的影响显著,含氮量低时AMF更能减少NH3排放;干旱期对AMF对减少N2O和NH3排放的影响均显著,干旱期短的情况下AMF更能对减少N2O的排放产生长生影响更大,干旱期长的情况下AMF对减少NH3排放产生的影响更大.

    作者:

    夏雨;尤朝阳;伍思凯;于慧;周玥;姜华峰;张淑娟

    提交时间:2021-09-26

  • 6. 东北不同生态系统碳收支监测与评估

    摘要: 东北地区处于中国最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监测和评估东北不同生态系统碳收支,对阐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涡动相关系统通量塔,对2017-2020年东北的芦苇湿地、玉米农田、水稻农田典型生态系统的碳通量进行长时间监测,初步分析了碳收支贡献源区的不确定性、插补订正数据的不确定性,计算了生态系统的碳汇量(负排放)以及年际和月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1)各站通量贡献峰值均在观测传感器的15m范围之内,水稻生态系统通量贡献源区内为均一水稻下垫面,玉米和芦苇生态系统的通量贡献源区内均有其他类型的下垫面影响.(2)评估了过去4年通量数据缺失与插补后的数据质量,缺失率变化范围10.11%~61.44%,发现生长季缺失会引起Fco2的低估.(3)量化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生态系统净固定碳量(碳汇量)从高到低排序为盘锦芦苇生态系统(0.47kg C m-2,4年平均)、榆树玉米生态系统(0.413kg C m-2,3年平均)、盘锦水稻生态系统(0.412kg C m-2,4年平均)、锦州玉米生态系统(0.355kg C m-2,4年平均)和富锦水稻生态系统(0.3520.47kg C m-2,4年平均),生态系统碳收支年际差异较大,玉米生态系统的年总吸收量和生态系统的排放量最大.以2020年为例,芦苇生态系统的碳收支量最大月份为6月和7月,其他生态系统为7月和8月.

    作者:

    贾庆宇;周莉;温日红;谢艳兵

    提交时间:2021-09-26

  • 7. 东莞市能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演变趋势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文中基于1978年~2019年东莞经济和能源统计数据,分析了能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阶段性演变特征.能源-经济发展关系从最初的经济起步阶段(1978年~1985年)进入到经济增长腾飞阶段(1986年~1995年),再到经济增长提升阶段(1996年~2008年),2009年至今处于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型阶段.在当前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东莞市对能源消费刚性需求和能源效率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加速构建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型,为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深度贡献.

    作者:

    Chen Lin;陈琳;Huang Wen-nuan;黄文暖;Song Pei-Shan;宋佩珊

    提交时间:2021-09-26

  • 8. 东部平原矿区土壤固碳菌群对复垦的响应

    摘要: 平原矿区复垦土壤往往肥力低下,且受高潜水位影响极易盐碱化.固碳菌群发育能有效地促进土壤碳固持,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农田生产力.然而,土壤固碳菌群对复垦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邹城市东滩矿区8a、14a和17a3个时点复垦农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功能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12种固碳基因和6种固碳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复垦土壤pH值、硝态氮、溶解性有机碳、土壤脲酶、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酶活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p<0.01).复垦17a后土壤有机碳(7.86g·kg-1)和微生物量碳(337.25mg kg-1)已高于对照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p<0.01).复垦17a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达16.40mg·(g·2h)-1,远高于对照土壤(6.57mg·(g·2h)-1),复垦时间效应极显著(p<0.001).12种固碳基因信号强度随时复垦时间不断增大,复垦17a时已高于或持平对照土壤.固碳基因主要分布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6个菌门.固碳菌群丰度与pH、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有效磷以及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酶活之间呈显著性相关(p<0.05),多数固碳基因信号强度与pH、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以及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酶活之间也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复垦土壤发育操控着固碳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因此可调控土壤中一些理化或酶活因子,从而增加复垦土壤的固碳增汇能力.

    作者:

    马静;张琦;朱燕峰;常媛媛;朱前林;肖栋;陈浮;;;;;

    提交时间:2021-09-26

  • 9. 中国低碳城市文献综述(2000-2020)——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 在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低碳城市的发展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202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作为样本,以“低碳”、“碳中和”、“碳达峰”、“零碳”或“节能减排”与“城市”的主题组合作为检索词,得到2327篇有效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与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低碳城市研究前沿热点和未来趋势进行探讨.总体上讲,中国低碳城市研究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008-2014年显著增长,2015-2018年停滞不前以及2019年后逐渐回归.中国低碳城市的研究从零星的技术研究开始,逐渐转型到系统化的低碳城市发展的研究当中,就低碳城市研究整体而言,更加侧重于社会科学角度,总体框架不断发展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涵盖了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在低碳技术、能源结构、居民生活等领域的研究较少,未来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于低碳城市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变化,有关低碳城市更加微观层面的研究开始增加,不同学科模型的引入以及碳中和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低碳城市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作者:

    鲁成泽;路海艳

    提交时间:2021-09-26

  • 10.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探索区域差别化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推动区域低碳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碳排放受外界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人口规模对于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②各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影响趋势不同,人均GDP、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对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起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和能源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先起正效应后起负效应.③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异质性,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省份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

    作者:

    Huanghe Qu;黄河曲;Zhou Jia;周嘉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紧凑性和生活方式对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摘要: 城市居民碳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从城市形态、居民收入、家庭结构、行为方式和心理认知等方面揭示了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但是上述研究多采用全局模型,重在揭示各影响因素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全局效应,无法合理解释中国居民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本文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对居民碳排放总量进行估计,采用空间统计与经典统计分析方法探析居民碳排放的时空演变格局,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空间、生活方式对居民碳排放影响的的时空差异.结果发现:(1)资源禀型城市重工业发展完善,化石燃料获取便利,经济紧凑度越高,居民碳排放量也越高.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主导型城市经济紧凑度越高越有利于居民碳排放的降低.(2)粗放式发展的城市,居民活动在城市空间组织效率低,人口紧凑度增加有利于居民碳排放的降低.经济发展落后,资源承载能力较差的城市,人口紧凑度的增大反而会促进居民碳排放的增大.(3)城市粗放式发展时期空间紧凑度越大越有利于居民低碳出行从而抑制居民碳排放的增加.在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模式向填充式转变时期初期,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不完善进而导致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增大,空间紧凑度对居民碳排放具有明显促进.(4)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基础设施越紧凑越有利于抑制居民碳排放的增加.(5)相比南部地区城市,在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北方城市居民用能和出行方式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较大.在以传统重工业为主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资源禀赋型城市,相比其他化石燃料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小,居民对天然气的使用能够抑制居民碳排放的增加.

    作者:

    田梦男;张丽君;秦耀辰;杨小琬;张梦梦;段杰冉;

    提交时间:2021-09-26

  • 12. 中国城市碳中和实现路径——以雄安新区为例

    摘要: 自2015年《巴黎协议》通过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得到重视,100多个国家及地区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碳中和,并针对实现碳中和发展技术需求纷纷出台科技发展规划[1].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交通,工业,能源四个领域的近碳中和发展现状,及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评估其发展潜力及对相关技术突破方向提出建议.本研究并以雄安新区为例,通过引入夜光数据,对城市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旨在构建绿色低碳政策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的碳减排应用技术体系及碳中和政策管理体系.同时,本研究根据城市文件和国家统计数据评估了不同领域中碳中排放评价范围与边界,并通对森林碳汇和水泥碳汇的计算对雄安新区的碳汇潜力进行了有效评估.并结合重点减排领域专家意见,为雄安新区实现近碳中和的排放路径与技术路径做出指导,并进一步完善示范工程配套政策体系.

    作者:

    窦新宇;邓铸;朱碧青;柯丕煜;鲁晨曦;郭睿;刘竹

    提交时间:2021-09-26

  • 13. 中国的城市碳达峰和碳中和之路

    摘要: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氧化碳排放源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和建筑,全球70%的二氧化碳排放发生在城市中.因此,城市的低碳化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战场.探索二氧化碳来源、分析低碳化解决方案和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全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Jinqiang Liang;梁金强;Danzhu Liu;刘丹竹

    提交时间:2021-09-26

  • 14. 中国碳中和与空气污染防治、健康改善协同研究

    摘要: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同根同源,并均易引发健康问题.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讨研究碳减排与空气污染防治、健康改善的协同路径和效益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中国能源、气候、环境协同的政策演变与研究进展,并提出完整的“能源-气候-空气-健康”影响机理框架.基于MESSAGE-GLOBIOM综合能源评估模型、排放清单与传输扩散模型、暴露反应函数等,建立了“能源-气候-空气-健康”综合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表明,中国能源互联网能够实现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同时具备降低气候系统风险,减少气候变化损失,降低污染物排放,并改善居民健康.在中国能源互联网碳中和方案下,2020-2060年累计二氧化碳减排量超过2000亿吨;206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排放分别减少1576万吨、1453万吨、427万吨.2020-2060年累计避免气候损失31万亿元,可累计避免因室内外空气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约1300万人,累计减少生命价值损失64万亿元.

    作者:

    CHEN Xiaotong;陈小彤;CHEN Xing;陈星;MA Zhiyuan;马志远;YANG Fang;杨方

    提交时间:2021-09-26

  • 15. 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比较与分析

    摘要: 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愿景.各机构针对中国中长期减排路径开展了多项研究.本文选取投资银行、科研单位、研究智库、国际组织等五家机构,系统梳理了其最新发布的碳中和研究报告,在经济社会发展、碳排放路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终端氢能消费与占比、电力需求与供应、发电装机与结构等七个维度开展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碳排放路径方面,各机构普遍认为中国将在2028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在2050年~2060年间实现碳中和.能源需求总量方面,未来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预测结果介于25亿吨标准煤与66.5亿吨标准煤之间.能源供应方面,提高清洁能源占比,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是各机构共识,一次能源中的清洁能源占比将提高到85%以上,清洁能源发电量与装机占比达90%以上.能源使用方面,电能将成为未来终端能源消费的核心,全社会用电量预测结果介于14.3万亿千瓦时与18.4万亿千瓦时之间,电气化率预测结果均在65%以上.比较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机构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量等方面预测结果差异较大,但都一致认为能源供应清洁化、能源使用电气化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核心路径,氢能在电能难以替代的领域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作者:

    HOU Fang-xin;侯方心;MA Zhi-yuan;马志远;ZHANG Shi-ning;张士宁;LV Xun-yan;吕循岩;ZHANG Jin-xuan;张瑾轩;YANG Fang;杨方

    提交时间:2021-09-26

  • 16. 中国碳交易市场制度构建:基于试点地区的观察

    摘要: 碳排放交易机制是目前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手段之一.中国目前处于碳交易地区试点阶段,在过去十年试点运行期间,中央及地方相关机构出台一系列政策及市场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本文通过宏观视角针对前期试点市场存在的普遍市场乱象作简要解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其背后的制度性根源.本文最后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碳市场制度经验,为中国完善相关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作者:

    胡勇

    提交时间:2021-09-26

  • 17. 中国综合气候变化灾害风险防范

    摘要: 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与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长远而巨大的,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者不利的.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克服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本文从综合气候变化风险防范的紧迫性入手,简要阐述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风险加剧,以及提出中国高风险区的综合气候变化风险防范的工程与非工程性措施,并就东中西部综合风险防范提出建议.

    作者:

    KONG Feng;孔锋;WANG Yifei;王一飞

    提交时间:2021-09-26

  • 18. 中国航空碳排放历史特征分析与短期预测

    摘要: 航空运输规模的显著增长加剧了航空碳排放带来的环境变化,使航空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全球社会关注,成为国际航空全球减排与减排政策制定工作的重点.本文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首先采用“自上而下”的核算方法计算1985-2019年航空碳排放量,分析35年间中国航空碳排放历史特征.在考虑中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与受COVID-19的影响下,构建中国航空碳排放STIRPAT预测模型,从基准情景和减排情景2方面对2020-2025年中国航空碳排放量进行短期预测.结果表明:1985-2019年,中国航空航空碳排放总量与运输总量、航空煤油消耗总量总体成上升趋势,总体呈现从平稳上升到加速上升再到高速上升的3个发展特征;STIRPAT模型拟合精度高达0.9965,平均相对误差为0.30%,模型的拟合效果较理想;在基准情景下,中国航空碳排放量到2025年将达到1.11×108t,在减排情景下将达到1.17×108t,到2025年航空碳排放减排力度达到4%,表明提高能源强度可带来显著的航空碳减排.

    作者:

    李玲玲;韩瑞玲;

    提交时间:2021-09-26

  • 19. 中国航空碳排放及其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摘要: 航空碳排放不仅影响空气质量且可造成温室效应.中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民航业低碳发展势在必行.运用可拓展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对中国2004-2019年航空碳排放总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SDE)对中国航空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分布与格局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年,中国航空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航空碳排放增长率和航空碳排放强度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四大经济区航空碳排放总量分布总体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格局,东部仍是中国航空碳排放的主要区域;高碳排放区较分散,还未形成省域之间连片的碳排放高值区.2004-2019年,中国航空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M”型波动上升趋势,各省域航空碳排放效率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主要以低效率区、中效率区为主;各省域之间的航空碳排放效率差异性经历了逐渐减小到逐步增大的过程,但总体航空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格局以南—北方向为主导.从全国、区域、省域3个尺度研究航空碳排放及其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索区域航空碳减排的差异发展策略,对大幅度提高中国民航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民航经济的绿色、低碳、高效发展有积极意义.

    作者:

    LI Lingling;李玲玲;HAN Ruiling;韩瑞玲;ZHANG Xiaoyan;张晓燕

    提交时间:2021-09-26

  • 20. 1982-2015年京津冀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 京津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期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近几十年来植覆盖变化显著,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开展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对提高该地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GIMMS NDVI和MODIS NDVI重叠期(2001-2006年)的NDVI建立线性回归关系,对前期GIMMS数据进行校正和整个时段数据序列的拼接,构建了250米分辨率1982-2015年京津冀地区NDVI数据集.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自21世纪以来NDVI大幅增加,1982-1990年和2000-2006年呈明显增长期,2000s较1990s增长较明显,后者变化幅度超过前者增幅的3倍,1990-2000年和2006-2015年为NDVI震荡减少期.京津冀地区NDVI的空间格局表现为承德大部、北京西北部和河北省南部平原区NDVI较高;植被覆盖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河北省中南部的太行山东麓、环渤海地区和北京市等地,张家口西部草原和环渤海地区NDVI较低的原因主要受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总体植被覆盖较低,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大型城市建筑集中,人口密度大,下垫面不适宜种植大范围高密度植被,因此NDVI也较低.京津冀地区NDVI在1980s和1990s受气温和降水影响高于21世纪以来,表明该地区在近20年受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明显.

    作者:

    张婧;邢开成;井元元;李宏宇;刘咪咪

    提交时间: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