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基本信息
2021-09-26
2021-09-26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61. 微藻水热还原CO2
摘要: 研究报道了具有高光合作用效率及廉价易得的微藻水热还原CO2,在CO2还原同时,微藻转化为了有机酸及含氮化学品,该反应策略不仅实现了高原子经济性,同时具有严格的负碳效应.通过优化反应条件,CO2还原效率可达15.6%,具有一定应用前景.机理研究表明,微藻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实现CO2还原,同时氨基被氧化为氮气.本文可实现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水热还原CO2,具有绿色、负碳、高原子经济性等优势.
提交时间:2021-09-26
62. 我国LNG燃料动力船舶产业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
摘要: 本文以IGF规则生效为背景,在对相关国际规则以及中国政策法规的系统分析和行业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LNG燃料动力船舶的设计与建造、关键设备、配套设施和船员培训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履约所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规则生效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基于中国在LNG燃料动力船舶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规则的相关要求,从国家政策、主管机关监管以及行业发展角度给出了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中国LNG燃料动力船舶总体发展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6
63. 推进老工业基地高能耗产业管控与减污降碳的思考与展望
摘要: 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减排实际推进过程中,针对发现的地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控不到位问题开展分析,提出行业超低排放减污,推行碳排放交易,碳利用和封存技术等对策措施,推进问题解决.
提交时间:2021-09-26
64. 日常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浅谈碳中和﹑低碳经济及碳足迹
摘要: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碳中和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英国和欧洲关于碳中和的概念是:对于那些在所有减少或避免排放的努力都穷尽之后仍然存在的排放额进行碳抵偿.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CO2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CO2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CO2.
提交时间:2021-09-26
65.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环境合作机制评析:非国家行为体的功能
摘要: 《巴黎协定》在国际环境条约层面明确了全球气候治理国际环境合作机制的“自下而上”模式,并强调了非国家行为体参与的重要性.日本以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契机,通过制定施行《环境基本法》确立了国际环境合作基本理念,将该理念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方式纳入日本环境法律体系.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通过制定实施国际环境合作的政策,构建了日本国际环境合作机制.日本国际环境合作机制是以东亚为重心的三层级模式,参与主体涵盖政府及政府间组织、地方公共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呈现多元化特征.日本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在东亚地区所取得的成效,能够为推进东亚区域性气候治理合作共赢提供经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6
66. 智能采油管理技术助推海上油田节能减排
摘要: 电力消耗是海上油田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海上发电手段主要是燃烧原油或天然气,从而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本文研发了一项电泵井智能化采油管理技术,通过对油井生产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自动优化,实现了电潜泵高效运行,达到了节能增效的目的.
提交时间:2021-09-26
67. 机理、样态与路径:以生态碳汇助推碳中和目标的武汉NbS实践
摘要: 为实现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除在能源、产业、市场等领域采取必要措施外,增加碳汇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中央也明确了生态碳汇能力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逐渐受到认可与关注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增加生态碳汇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本文以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为例,分析了其森林、湿地、土地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禀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NbS的理念和方法,提升森林、土地、湖泊湿地等生态碳汇能力以及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行性措施,以期为挖掘生态碳汇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6
68. 机载CO2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性能评估
摘要: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作为一种主动探测二氧化碳的方式,可以快速、高精度获取CO2的分布信息.2021年,中国将发射世界上首颗搭载激光雷达载荷的卫星,为了验证载荷的性能,2019年3月9日-3月20日,在秦皇岛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牵头组织完成大气环境星载荷的飞行校验试验.飞行实验经过了海洋、城市以及山地三种地貌,飞行高度大约为6.8km,获得了高精度的CO2反演结果.
提交时间:2021-09-26
69. 杭州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情况探讨——基于IGT方程模型
摘要: 本文通过IGT方程分析了杭州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大部分年份都是相对脱钩,即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在增加,但是碳排放增加的幅度小于经济增长的幅度;杭州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碳减排技术水平都在不断发展,但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的增加大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碳排放量的减少;能源结构的优化,不断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量,要积极引入绿电以及要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另外工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减煤控煤力度,交通领域要加快新能源替代步伐,以及结合数字化转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有助于杭州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相对脱钩甚至绝对脱钩的状态.
提交时间:2021-09-26
70. 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植被对景区活动的响应
摘要: 科学地规划游客的数量与时段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公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2000—2018年MODIS250m NDVI数据、土地覆盖/利用数据、90m高程(DEM)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气象资料等,分析研究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不同景区活动类型(保护区、景区和过渡区)森林植被的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趋势和脆弱性.结果表明:(1)相对于保护区植被生长季10月份结束,景区植被生长季结束期提前,最早提前到9月份.(2)2000—2018年气候变化和景区活动均带来植被指数的增加,但景区活动影响大于气候变化影响.(3)景区活动加重森林植被的脆弱性,其脆弱性程度呈景区>过渡区>保护区.(4)景区活动对森林植被呈负作用,但正在发生的气候变暖和景区有效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这一负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制定旅游时间和游客数量提供决策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6
71.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NDVI对坡度的响应
摘要: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同纬度带保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典型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地势起伏剧烈,研究此区域NDVI对坡度的响应可为保护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Landsat ETM+/OLI遥感数据、DEM数据和气象资料,提取2004-2018年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坡度,分析研究了2004-2018年保护区6种坡度类型下植被覆盖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坡度下植被的改善和退化情况,指出影响不同坡度NDVI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2004年以来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植被呈改善趋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保护区仍存有耕地、居民点和生产经营活动,中部和北部低坡度地区植被呈变差趋势;(2)在所有坡度范围内,保护区植被变化类型均以轻微改善为主(面积比超过50%),在0°~25°范围内利于植被退化,而在>35°范围内利于植被改善;(3)NDVI变化趋势与坡度呈二次函数关系,以17°为界,当坡度小于17°时,植被改善随着坡度的增加而缓慢减弱;当坡度大于17°时,植被改善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强;(4)在保护区内,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降水.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实施针对性地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提供决策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6
72. 武夷山生态气候资源产品研究
摘要: 福建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省,连续42年,森林覆盖率领跑全国.武夷山是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是世界上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开展武夷山生态气候研究可更好地服务国家公园,守护武夷生态美,展示清新福建的靓丽名片.本文基于MODIS、Sentinel-2遥感数据和气象资料,分析研究2000-2020年武夷山天气气候、植被生态质量、空气清新度、固碳释氧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武夷山气温和降水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水热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武夷山国家公园东部和中部植被生态质量呈趋好态势;卫星遥感空气清新度基本都在较清新级以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至明显上升趋势,秋季最为清新;茶叶面积得到有效管控,茶叶生长期服务较为准确及时.开展武夷山生态气候资源产品研究,为武夷山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益统一提供了技术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6
73. 武汉市大型钢企碳达峰挑战及降碳对策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城市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关键时期.本文分析了武汉市大型钢企(武钢有限)实现碳达峰目标所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当前国内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形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武钢有限的实际情况,从顶层设计、能源结构、碳交易市场、低碳技术发展等各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武钢有限减污降碳的对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6
74. 比较结合基于遥感和农业产量数据的2000年中国农田初级生产力估算
摘要: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通量,其变化影响整个地表碳循环.目前对GPP的估算仍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农田生态系统,模拟农田生态系统GPP对于评估农业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以及明确农田碳源/汇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比较和结合基于农业统计产量数据和遥感数据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的GPP,并使用实际播种面积纠正模型结果,进而对200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GPP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在0.7-0.9Pg C之间,主要贡献地区为东北,黄淮海以及除贵州外的西南等地,一年生、禾谷类作物为主要贡献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共贡献了79%.(2)从省域尺度来看,农田GPP最高的三个省份从高到低依次是河南,黑龙江,四川.(3)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模拟的GPP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模型输入的作物面积与实际播种面积间的差异,通过实际播种面积来校正可以显著降低这种不确定性,此外作物产量大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解释GPP的模拟误差.本研究对了解2000年中国省域尺度农田生态系统真实的GPP空间分布,明确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碳循环中的重要性具有现实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6
75. 汽车空调行业HFCs减排潜力与挑战
摘要: 本文从汽车空调制冷剂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目前乘用车空调行业对HFC-134a几种替代制冷剂的选择意向与共识,浅析了中国制冷剂替代对汽车空调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汽车空调行业应对《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履约做好准备工作,从而有效推动汽车行业、汽车空调行业及维修行业HFCs使用量的逐年减少,直至完全淘汰,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伟大目标实现.
提交时间:2021-09-26
76. 沁水盆地3#无烟煤储层CO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
摘要: CO2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是实现中国“2060碳中和”战略的重要途径.深部煤层CO2地质封存是CCUS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沁水盆地3#煤为例,基于不同封存类型叠加的基本思路,利用超临界CO2吸附模型,拟合了CO2吸附量随埋深变化规律,并综合静态封存和溶解封存,计算了沁水盆地3#煤层CO2理论地质封存量.结果表明:(1)沁水盆地地层条件下XJ煤和SH煤的CO2吸附量随埋深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吸附量出现在1000m左右,分别为47.7cm3/g和41.5cm3/g;(2)根据CO2相态变化的埋深规律和煤层厚度分布特征,划分了4类评价区域(气态亚临界南区与北区、类气态超临界区和类液态超临界区)并分别建立了评价地质模型;(3)沁水盆地山西组3#煤CO2理论地质封存量为9.72Gt,气态亚临界区占沁水盆地3#煤层总封存量的76.41%,吸附封存量占总封存量的90%以上,但随埋深增加,占比逐渐减小.CO2-ECBM工程应重点关注气态亚临界区和类气态超临界区埋深范围的煤层.研究结果将为煤层CO2地质封存量的科学评价提供重要的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6
77. 河北曹妃甸区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及减排路径研究
摘要: 本文以2019年曹妃甸区企业调查数据为基准,对曹妃甸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分析,并根据区内实际特征进行减排路径研究.核算结果表明:2019年曹妃甸区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242万吨,其中77%的贡献来自钢铁企业;预计2030年,区内工业温室气体将突破8000万吨.但区内钢铁企业现有能耗水平已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存减排空间有限.为早日实现碳中和,建议曹妃甸区坚持降碳减污协同控制,同时充分利用区内资源和产业特征部署降碳工程.一方面可利用现有纯碱企业,开展烟道气CO2回收用于纯碱生产;一方面利用区内油气田企业开展CCUS示范工程;此外,建议曹妃甸区充分利用海水资源,积极部署海水制氢等零碳能源,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发展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提交时间:2021-09-26
78. 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区碳汇估算及其气候驱动因子研究
摘要: 为评估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特征,本文以伏牛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能利用模型逐年计算林区NPP,采用气候与土壤因子复合土壤呼吸模型逐年计算土壤呼吸,并基于二者计算伏牛山林区NEP,结果发现:(1)2020年伏牛山林区植被NPP平均为744.5gC·m-2·a-1,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北部低,西南部高的趋势,区域NPP总量呈增长趋势,伏牛山中南部变化以下降为主,而浅山丘陵区变化以上升为主;(2)2020年伏牛山林区土壤呼吸平均为163.2gC·m-2·a-1,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趋势,区域土壤呼吸总量呈下降趋势,西北部土壤呼吸量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向东南方向递减;(3)2020年伏牛山林区植被NEP平均为581.3gC·m-2·a-1,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北部低,西南部高的趋势,变化趋势与NPP基本相同;(4)降水量与植被NPP、土壤呼吸和植被NEP均呈显著正相关.
提交时间:2021-09-26
79. 油气混烧锅炉在海上平台的应用与探索
摘要: 本文从技术方案分析、经济性分析、碳减排量分析以及现场实际应用情况分析等方面分析了油气混烧技术在海上油气田开发锅炉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油气混烧技术具备相对明确的多工况燃烧控制方式,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油气混烧技术的应用对于油田开发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油气混烧技术的应用对于减少碳排放有明显的作用;现场应用情况表明油气混烧模式下对于燃油和燃气比例的限制可以更为宽松.总体上认为油气混烧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开发用蒸汽锅炉甚至直燃式导热油锅炉中推广应用.
提交时间:2021-09-26
80. 浅析集体林林业碳权及在我国的实现路径
摘要: 全球碳减排行动已经进入全面提速阶段,以森林为基础的气候变化减缓行动成为气候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碳权利概念也成为气候治理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但是国内外对碳权利概念的理解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下,林业碳权的法理构造和实现路径都十分模糊.本文通过梳理国际上碳权利概念与中国现行集体林地法律制度,分析了集体与承包农户对集体林碳储量享有的权利.在中国力争实现“3060目标”的政策背景下,碳交易市场和林业碳汇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厘清集体林林业碳权对稳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承包权益、促进林业碳汇发展、完善碳交易市场制度、以及促进气候应对措施的法制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