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基本信息
2021-09-26
2021-09-26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81. 浅谈碳中和愿景下吉林省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
摘要: 2020年9月,习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度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宏伟愿景,除了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外,增加植被覆盖,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也尤为重要.而生态补偿作为碳中和愿景下的自然保护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其实施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成效以及“碳中和”的实现.以吉林省为例,其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完善的损失补偿法律制度、土地财产权保障不足、补偿资金来源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分别从现有成果、补偿途径、补偿措施及法律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关对策.
提交时间:2021-09-26
82. 济南市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在污染源监测逐步规范、自行监测地位逐步提升的前提下,结合对济南市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开展情况及日常监管的现状调查,梳理了济南市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济南市管理部门对监测过程及监测数据质量的监督检查环节薄弱;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方案、信息公开不规范,开展过程存在问题突出;对社会化检测机构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因此建议从完善监督检查方式、增强企业的自觉能动性、规范社会监测行为等方面出发,提出相关措施,保障自行监测得到进一步规范.
提交时间:2021-09-26
83. 海上CO2驱油与封存技术进展及其在我国实施潜力
摘要: 中国近海工农业发达,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日益严峻,同时海上富含CO2油气储量发现逐年增加,开发面临较大挑战.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油田实例综述了海上CO2驱技术研究成果和已开展项目实施经验,总结了该技术在方案设计、实施工艺和监控措施等方面获得的技术突破与经验.在此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技术手段,评估了中国海上W油田实施CO2驱的提高采收率与埋存的潜力,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表明,该技术在提高海上油藏采收率的同时提高了天然气资源利用率,并可为近海温室气体减排与埋存开拓思路,具有重要经济与社会效益.
提交时间:2021-09-26
84. 海上X油田大位移CO2回注井油管尺寸优选及井筒流态分析
摘要: 基于海上X油田大位移CO2回注井注气指标、注气组分、井身轨迹及注入温度,分析了不同油管尺寸下井口注入压力,并结合工程压缩机回注压力限制,确定最优油管尺寸,并对井筒流体温度压力、井筒中流体的流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回注井采用4-1/2”油管可满足工程压缩机回注压力限制;在中、高注气量时,井筒流体温度随井深增加而降低,低注气量时井筒流体温度在空气段和海水段迅速下井而后随井深增加而升高;在高注气量时,井筒流体压力随井深增加而增加,在达到接近水平段后,井筒压力随井深增加而降低,在中、低注气量时,井筒流体压力随井深增加而增加;在中、高注气量下,井筒中流体流态为气态,在低注气量下,井筒中流体从气态转换为泡流转换为段塞流再转换为层状流,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为后续海上大位移CO2回注井的设计及分析提供参考与指导.
提交时间:2021-09-26
85. 海南省家用电动汽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摘要: 本文在调研问卷和现场访谈的基础上,以探讨海南省家用电动汽车的购买意愿为目的,利用Nvivo整理问卷和访谈数据,基于扎根理论通过逐级编码总结出安全担忧、里程焦虑、成本压力三个对购买意愿有负面影响的核心范畴和一个有正向促进作用的核心范畴.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对以上范畴进行分析,发现其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的内在机理,以将其转化为购买行为动力,进而根据影响机理为车企、政府和第三方力量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改进目标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6
86. 深圳市大鹏湾盐田区近岸海域海洋碳汇量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海洋是全球最大的碳汇集聚区,近岸海域对海洋碳汇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基于叶绿素同化指数法和遥感反演法2种方法,分别对2013年~2017年盐田区近岸海域固碳量进行估算,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年际差异显著,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合理性,选取2种方法估算结果的平均水平作为2013年至2017年盐田区近岸海域固碳量的综合评估结果;2013年~2017年盐田区近岸海域固碳量以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变化;2013年~2017年盐田区近岸海域固碳速率波动相对稳定,2015年固碳速率最高(70.05g/m2·a),2017年最低(50.56g/m2·a).2013年~2017年盐田区近岸海域固碳速率均处于全国中上水平.该研究在为近岸海域地区碳汇量核算提供新思路,为辖区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提供指导,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也可为辖区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6
87. 深圳西涌景区植被生态学特征及其小气候效应研究
摘要: 本研究运用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西涌的植物的物种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各层次的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总结出现西涌区域植被环境所存在的优势及问题,推荐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保护区域植被生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西涌滨海旅游度假区16个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的基础数据进行了详细调查,经过统计整理和分析,获得了的植物种类具体情况,在所调查的范围里发现西涌的区域共有植物313种,分别属于102科239属,其中乔木层67种,灌木层167种,草本层131种,藤本植物有49种.群落内所含植物种类较多的科有:禾本科(23属25种)、大戟科(12属20种)、菊科(18属19种)、豆科(14属15种)、桑科(4属12种)、茜草科(9属12种).群落调查总面积19200平方米.选取其中10个西涌区域内的群落进行小气候因子的测量并研究群落结构特征与小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绿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群落内部的温度,增加群落内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并且能够降低群落内的风速.各个群落植物群落效应值总体变化的趋势都是林荫≥林缘.光照强度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对湿度与光照强度和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气温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气温与总平均株高和总平均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群落结构越好层次越丰富,乔木层、灌木层以及草本层和层间植物搭配越合理其降温、增湿阻风的效果越明显.
提交时间:2021-09-26
88. 混合胺功能化SBA-15空气碳捕集吸附剂性能研究
摘要: 直接空气捕集(DAC)负碳排放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与部署有赖于高效CO2吸附剂的开发与运用.针对目前有机胺功能化多孔固体材料的第一类吸附剂,本研究采用传统碳捕集技术的“混合胺”理念,将聚乙烯亚胺(PEI)与二乙醇胺(DEA)共同浸渍到介孔材料SBA-15上,制备了混合胺固体CO2吸附剂,研究了吸附剂表面结构特性和CO2吸附性能.在25℃、400ppm CO2/N2的捕集条件下,25%PEI+25%DEA浸渍质量比重的混合胺吸附剂表现出1.576mmol/g的CO2吸附容量,高于相同浸渍比重下的单组分胺样品,在不同浸渍比例的吸附剂中展现出最优的综合CO2吸附性能.
提交时间:2021-09-26
89. 温带原始红松林退化为多种次生林和人工林后土壤CO2通量变化
摘要: 本研究在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选取3种森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原始红松林(PF;原始阔叶红松混交林-对照),红松人工林(KPP),次生林(硬阔林-HWF、白桦林-BPF、山杨林-PDF、杂木林-MDF和蒙古栎林-MOF),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2排放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次生林土壤(硬阔林除外)的年均CO2通量比红松人工林高33.0%~53.0%;次生林土壤年均CO2通量比原始红松林高32.7%~78.0%,未恢复到原始红松林水平.大气和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率、硝态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土壤CO2通量有显著影响.此外,森林类型对CO2气体的传输和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对阐明东北温带森林退化后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稳定性的维持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6
90. 湖北省西北部灰霾气候突变及特征分析
摘要: 利用1971—2010年鄂西北17个气象站霾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正交分解、小波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0a来鄂西北霾的长期变化特点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鄂西北霾日数1月最多,最少是7—8月,冬季占全年灰霾日总数的48%以上.年灰霾日数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3.8d/10a,尤其是90年代后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年灰霾日数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是灰霾的两个急剧上升阶段,全年灰霾平均天数为22.2d.灰霾日数区域分布为老河口最多,其次为丹江口,最少为房县.霾具有显着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8a的显著年际周期,灰霾突变期出现在2002年.
提交时间:2021-09-26
91. 湿法球磨MoS2的规模化制备及其电催化CO2为合成气技术
摘要: 机械剥离MoS2(E-MoS2)分散液是通过利用NVP作为溶剂,湿法球磨本体的MoS2得到的.TEM拍摄出了606片的E-MoS2,并统计出其平均长度为228nm.由AFM观测出E-MoS2纳米片的厚度为3.61~5.75nm,这约为3~5层的单层MoS2片的厚度.在TEM和XPS的观测下,本体MoS2的主要成分就是2H相,而E-MoS2的主要成分则是1T相,其中本体的MoS2和E-MoS2的1T相的含量分别约为12%和69%.因此剥离后MoS2在形貌上不仅变小变薄了,而且也由原来的2H相转变以1T相为主导,故E-MoS2的导电性有所提高.分别将MoS2和E-MoS2作为电极用来进行电催化还原的测试.在-1.1V时,E-MoS2的催化还原下呈现高的电流密度为41mA cm-2,是未剥离MoS2在同电位产生的1.25倍;并且-0.6到-1.1V(E-MoS2电极),CO与H2的比率可以稳固在1∶2左右,这满足工业上制备合成气的比率;而对比未剥离MoS2电极,CO与H2的比率则是在1∶5以上.本工作通过湿法球磨剥离MoS2来控制其1T相含量的情况,借此来调节CO与H2的产物分布比例,有望为今后电催化还原CO2为合成气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6
92. 烟气碳捕集与催化加氢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烟气碳捕集和催化加氢(CCH)一体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分别简述了烟气CCH一体化技术的三个工艺方案及其特点,并重点介绍该技术的三个反应体系.烟气CCH一体化技术产物主要为甲烷、甲醇和甲酸等C1小分子化合物.从双功能材料(DFM)的配方、性能和影响因素等角度介绍了烟气CCH一体化制甲烷的研究进展;从“一个单元+两种材料”方案中的吸收剂和催化剂两个角度简述烟气CCH一体化制甲醇的技术可行性,同时列举了成本效益、技术经济及环境评价等各方面的研究;从碱性吸收剂对CO2的吸附和活化以及催化加氢等方面简述烟气CCH一体化制甲酸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烟气CCH一体化技术研究发展提供了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提交时间:2021-09-26
93. 煤层CO2地质存储与CH4强化开采示范工程现状
摘要: 煤层CO2地质存储与CH4强化开采(CO2-ECBM)技术集温室气体减排与洁净化石能源开发于一体,在中国有迫切的需求.美国在圣胡安盆地Allison试验区首次开展了CO2-ECBM工程试验,加拿大、欧盟、日本等也相继开展了CO2-ECBM先导性实验,中国目前已经完成4个CO2-ECBM先导性示范工程.国内外CO2-ECBM示范工程表明,CO2-ECBM工程实施具有可观的CO2减排效果和能源产出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国际上CO2-ECBM技术整体处于工程探索阶段,已实现小规模商业化应用,中国CO2-ECBM技术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不同煤阶煤储层CO2-ECBM有效性理论、全流程CO2-ECBM技术系统和大规模示范工程需要进一步发展.而中国CO2排放现状、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煤与煤层气资源特征,指示了发展CO2-ECBM技术是中国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提交时间:2021-09-26
94. 煤矿区碳排放的确认和低碳绿色发展途径研究
摘要: 煤炭行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在进一步加强煤炭、煤电对能源稳定保障作用的同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与愿景,将对中国的煤炭企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从煤炭企业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立脚点,本文详细分析了煤矿区潜在的碳排放源,且针对碳排放源提出相应的减排路径.通过库拜煤田和马依东一井田各煤层瓦斯成分和含量分析,提出煤矿区要“因地制宜,多种减排路径协同进行”的策略和煤制氢技术可作为中国当前制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制定了煤矿区低碳绿色发展的减排方案,希望为煤矿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6
95. 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固碳价值研究
摘要: 固碳功能是湿地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重要服务功能.以河北省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区,计算白洋淀湿地的植物固碳量和土壤碳储存量,探讨不同景观类型的固碳价值,并对其固碳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15年白洋淀湿地植物固碳量为42.1万吨,固碳价值约1.1亿元;土壤碳储存量为235.6万吨,土壤固碳价值约6.3亿元;固碳总价值大约为7.5亿元,除水域外土壤的固碳价值显著大于植物的固碳价值.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来看,各景观固碳能力耕地>沼泽>草地>水域>居民建筑用地,各景观中,沼泽的单位固碳价值最大.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价值随着景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要提高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价值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提交时间:2021-09-26
96. 碳中和下水泥行业低碳发展技术路径
摘要: 中国水泥行业CO2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3.5%,是名副其实的“产碳大户”,其50%以上的碳排放来源于原料分解,难以通过燃料结构或能效提升而避免,因而水泥行业又是典型的难减排行业.水泥行业碳减排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及低碳技术实现,预测2050年通过产量压缩可以减少8.6亿吨碳排放.低碳技术可以降低约43.4%的碳排放强度,其中原燃料替代、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和流程变革等技术是水泥行业实现碳减排的关键.通过对典型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的梳理,指出水泥行业低碳技术路径应多样化发展,结合水泥行业碳中和目标,对现阶段、中长期水泥低碳技术发展路径进行了预测,短期内中国水泥行业降碳主要思路为控制源头排放,实现较高的碳减排量,中长期通过多项技术的组合,实现存量CO2的削减,支撑水泥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提交时间:2021-09-26
97. 碳中和愿景下煤炭行业发展的危机与应对
摘要: 碳中和愿景擘画了国家碳减排与气候治理的宏伟蓝图,但中国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决定了该目标实现的艰难.当前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并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何绿色开采、科学用煤是国家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愿景实现的关键.为此,从“脱碳”与“去煤”非对等关系着手,引入全生命周期视角厘清煤炭行业与下游产业间的减排责任.依据6个不同机构设置的10种情景,选取重要参数,预测未来30a中国的煤炭需求.审视煤炭行业发展与碳中和愿景之间差距,制定符合国情的从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实现不同阶段的发展路线图.研究表明:(1)盲目“去煤”不符合国情,但煤炭行业要正视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偏差,厘清行业责任以及切合实际义务的减排边界,明确煤电、煤化工等下游利用产生的碳排放不应归于煤炭行业.(2)不同情景下煤炭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大致分为维系现状、适度减少和净零愿景3个区间.所有预测煤炭占一次能源份额均趋于衰减,煤炭行业发展空间大大减少.2030~2050年既是行业存亡的关键期,也是技术变革的活跃期.(3)当前煤炭行业发展、规划以及战略导向与碳中和愿景目标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包括标准规范、监管要求、治理能力、技术研发、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最终取决于自身能否实现原位利用、近零排放,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能否应用与推广.因此,未来应科学评估煤炭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树立“能源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低碳防污协同治理.将煤炭行业实现碳中和愿景划分为起步期(2020-2030年)、攻关期(2030-2050年)、巩固期(2050-2060年)3个阶段,不同阶段应付诸行之有效的技术路径,兼顾节能减排与开源增汇的双重策略,确保煤炭行业在新形势下健康、平稳、绿色、有序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6
98. 碳中和战略下我国新能源替代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现状
摘要: 二氧化碳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机物转换及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介质,碳中和是人类发展的共识,中国主动提出力争在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碳中和的方法与形式是多样的,由于能源是中国经济建设的核心支撑,因此新能源替代是中国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碳中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归纳与总结了目前中国新能源替代技术措施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旨在为中国尽早实现碳中和发展战略提供简要分析.
提交时间:2021-09-26
99.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摘要: 对于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于202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农业部门也应贡献自己的力量.研究农业碳排放强度及空间溢出效应,可以为中国农业碳减排提供指导.本文基于200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SDM)模型探究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不同省份下降的幅度存在明显的异质性.②2001-2018年中国的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依赖性有增强的趋势.③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凸显.其中,邻近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均种植面积的扩大有助于降低本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而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人均受教育程度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因此,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加强区域间低碳技术共享能早日实现农业碳减排目标.
提交时间:2021-09-26
100. 碳中和目标下大气环境改善的城市规划应对体系
摘要: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且这些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环境本身,而是进一步对人类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了影响.因此如何规避、防范、应对这些问题,从源头上控制这些问题的产生、在过程中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城乡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在这方面具有重要责任.本文以城市中人的健康为出发点,重点关注中国城市大气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高温、雾霾、酸雨这三类问题,在梳理国内外大气环境健康影响规划应对研究及实践进展的基础上,着重从源头控制和过程引导两个方面着手构建基于城市大气环境健康影响应对的规划体系,以期通过规划途径减少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提交时间: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