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基本信息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深圳

2021-09-26

2021-09-26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 101. 碳中和目标下的高密度城区碧道生态规划设计研究——以深圳市罗湖区碧道建设为例

    摘要: 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碧道规划建设应努力参与到低碳环保积极设计的挑战中,并将其作为重要设计理念融入相关规划建设实施项目中,努力为城市提供绿色服务产品,探索绿色技术创新.本研究以罗湖区碧道规划建设为契机,创新性的提出针对高开发强度城区的碧道生态建设方法路径,包括践行河湖水系最优美的目标,制定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系统建设、低碳节约、因水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构建全自然生态要素的碧道格局,提出进行全域生态节点统筹、生态廊道分类管控提升、实施水生态修复、联动水产业生态提升的策略,形成碧道生态建设实施管理路径.将以生态优先为先决条件制定的规划引导作为后续碧道建设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和与涉河更新单元规划协同的重要依据.以期为深圳其他区提供具有实操性的经验借鉴,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相关研究基础.

    作者:

    吴丹

    提交时间:2021-09-26

  • 102. 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低碳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扩展和延申,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以及绿色金融等绿色经济体系在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

    杜茂华;任婧

    提交时间:2021-09-26

  • 103. 碳中和背景下九江芳兰片区生态产业化概念性规划策略

    摘要: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存量型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中和”的本质实际上与中国目前倡导的生态文明、两山理论、绿色城市等发展理念是高度吻合的,都是强调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寻求统筹和权衡,即所谓保护性发展策略.九江是长江经济带的腹地城市,是江西省重要生态调控要地和生态屏障.在“碳中和”背景下,势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发展诉求产生新的驱动压力,但也会迎来历史性的新使命和发展机遇.本文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基于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架构思路,针对九江芳兰片区进行了“生态产业化”的概念性规划,重点以生态基底打造和产业导入为主体策略,辅以宏观布局和细部管理相结合的差异性控制手段,以期为实现产融结合,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路径的探索提供实践依据.

    作者:

    朱红伟;陈江海;崔易翀;郑思远

    提交时间:2021-09-26

  • 104. 碳中和背景下石化企业"零碳工厂"生产决策体系研究

    摘要: “碳中和”背景下构建石化企业低碳生产决策体系和提出碳减排政策的作用机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从石化企业生产基本单元入手,基于全过程精细化碳核算,从能效、产业结构、清洁能源、产业碳汇和林业碳汇五个方面构建了“零碳工厂”的低碳生产决策体系.“零碳工厂”生产决策体系的构建将指导石化企业建立并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为石化企业开展相关低碳发展工作提供参考,为制定和实施石化行业低碳发展战略和各项企业内部政策提供支撑.

    作者:

    赵树杰;孙慧;段潍超;赵东风;卢佳新;李伟;;

    提交时间:2021-09-26

  • 105. 碳边境调整机制对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影响分析及启示

    摘要: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对世界经济、政治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欧盟作为全球经济最大衰退程度的主要经济体,去年5月提出“欧盟复苏计划”,并于今年3月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旨在保持欧盟相关产业在欧盟本土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碳边界调整机制的通过背景和目的,基于当前中国深化低碳转型现状,剖析碳边界调整机制对中国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影响.短期看来,征收碳关税会提高生产成本,加重产品出口至欧洲市场压力,冲击出口贸易;长期看来,征收碳关税会随着中国能源转型进程加速而减弱;同时,中国高耗能产品生产企业或可在全产业链上控制碳减排程度的前提下,寻求新的贸易契机.建议主动应对碳关税利益博弈,建设完善我碳排放交易体系,加快推动低碳减排进程.

    作者:

    丹美涵;王晓宇;刘聪

    提交时间:2021-09-26

  • 106.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与气候变化研究

    摘要: 本文应用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气候要素观测资料和森林固碳量卫星遥感监测估算资料,对福建省植被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进行估算、评估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的森林面积、森林碳储量呈持续增长趋势;2)林业碳汇项目对于阔叶林、成熟林和国有林的影响大于针叶林、幼龄林和集体林;3)2060年(碳中和)前,原有森林和新造林的累计森林碳汇量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因此碳汇总量也不断增加,其中,原有森林是福建省碳汇的主要来源;4)预计2060年(碳中和)时,南平、福州、三明碳汇潜力较大,这三个地区净固碳量(含活立木、林产品及土壤3部分)分别可以达到8.49、7.99、7.52百万吨;龙岩、漳州、宁德次之,分别可达到6.23、6.17、5.28百万吨;沿海的莆田、泉州、厦门最小,分别是3.92、3.37、0.26百万吨;5)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提升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碳汇能力,建立红线管控制度和森林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强化对现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优化人工林结构,营造多树种混交异龄复层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作者:

    杨林;李欣欣;廖廓;郑潮宇;张玉琴;林两位

    提交时间:2021-09-26

  • 107. 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节能技术研究

    摘要: 2021年以来,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呼声日渐高涨,节能降耗工作在海上油气开发领域提升到了一个显著的高度,无论是海上油气生产还是海洋工程装备的建造,都十分关注节能减排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主要系统开展节能设计研究,阐述DP3闭环电力系统以及发电机组余热制淡技术等节能措施在钻井平台应用的可行性,为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

    LI Hui;李晖;LIU Tao;刘涛;WANG Mengxiao;王梦宵

    提交时间:2021-09-26

  • 108. 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目标愿景下的港澳观察与响应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当前,中国作为世界大国需要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并及时行动举措.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已经基于巴黎气候协定共识提出低碳减排时间承诺,而中国也承诺在2030年力争碳达峰并于2060年达到碳中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地区并已有一定的优势基础,未来有责任成为中国探索碳达峰及碳中和的经验示范区.香港及澳门是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但由于其历史因素与大陆有一定的发展差异,且由于自身特性而在低碳减排的价值理解、能源产业及政策路径等均显著不同.本文关注中国承诺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示范引领导向,并关注港澳在低碳减排的关键影响要素及结合自身现状的未来响应模式.通过对港澳这一领域的理解观察和行动解读,在弥补空白将湾区重要城市统一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分析港澳的发展优势并希望能够为湾区乃至中国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作者:

    赵亮

    提交时间:2021-09-26

  • 109. 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碳减排效果核算:以绵阳市为例

    摘要: 交通运输行业是化石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规模将持续增长,若不采取强有力的绿色低碳措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随之增长,交通运输已成为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现的关键行业.本研究以绵阳市为研究对象,采取应用最多的自下而上清单核算方法,对其“十三五”时期开展的公转铁、淘汰老旧车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三项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措施的碳减排效果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三项措施共可减排24.53万吨CO2/年,与措施实施前相比可减排66.02%,碳减排效果显著.绵阳市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未来可以通过“摸清底数、科学规划、精准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构建绵阳市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深度发掘本地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潜力,全面支持绵阳市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并为碳中和做好技术、政策储备.

    作者:

    余红;邢有凯;王秀丽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0. 绿色发展背景下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协调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推动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运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4-1018年山西省11地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保护水平展开测度,并判定二者协调发展类型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山西省11地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但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生态保护水平则呈波动式上升;从耦合度来看,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平衡,总体来看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以晋北地区和晋中地区区域内差异尤为明显;从协调发展类型来看,城市化发展滞后为主要类型.

    作者:

    王紫彦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1. 节能减排双目标下挥发性有机物处理设备效率化的探讨

    摘要: 挥发性有机物是导致灰霾天气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前体物之一,是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指标.同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本文以吸附技术为例,探讨了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设备效率化、低碳化运行的方式.

    作者:

    董苏芮;倪悦勇;赵晓坤;陈文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2. 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CO2地质封存潜力评估

    摘要: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省份之一,巨大的能源消耗产生大量CO2排放,因此面临严峻的碳减排压力.资料表明,江苏省附近的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为该地区提供潜在的CO2地质封存场所.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CO2封存适宜储层分别为深部咸水层与枯竭油气藏.根据石油探明储量条件,采用体积法计算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枯竭油气田CO2有效封存储容量为3.68×107t,主要是位于陆上苏北盆地零星分布的油田.计算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CO2咸水层封存潜力为5.21×1010t,其中海域的南黄海南部盆地为占69%.因沉积地层埋深影响,陆上的苏北盆地表现北部CO2封存容量很小,南部的封存容量增加,储层空间集中在泰州组、阜宁组一段、阜宁组三段,部分区块受埋深影响,还包括三垛组一段、盐城组一段.南黄海南部盆地主要储层空间位于泰州组、阜宁组一段、三垛组一段、三垛组二段、盐城组一段.

    作者:

    ZHU Qian-lin;朱前林;GONG Yi-jie;龚懿杰;MA Jin;马静;陈浮;CHEN Fu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3. 超临界CO2抽提烟煤孔隙结构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 煤中孔隙既是气体在其中富集的产所,也是流体流动的通道,其孔隙结构演变对煤层气成藏和CO2地质封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超临界CO2抽提装置模拟超临界CO2对煤中有机小分子的抽提作用,基于原煤及其超临界CO2抽提烟煤的压汞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超临界CO2抽提对烟煤孔隙结构改造特征,探讨CO2地质封存对煤孔隙结构改造随煤级演变的一般规律,阐明超临界CO2抽提烟煤孔裂隙结构改造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抽提作用对煤孔隙结构改造具有增孔和扩孔两种效应:第二次煤化作用之前增孔效显著,第二次煤化作用之后扩孔效应更为显著.增孔效应造成比表面积的增大为CO2煤层封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扩孔效应造成孔隙连通性的改善有利于煤储层中流体流通.研究成果的获得可为CO2煤层封存及驱替煤层气开采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作者:

    CHEN Run;陈润;LV Fengrong;吕凤荣;BAO Yunxia;鲍云霞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4. 长三角背景地区卤代烃类温室气体浓度特征与变化趋势

    摘要: 卤代烃类温室气体是温室效应潜能(GWP)较高的温室气体,大气寿命长,多种物种被列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限排的物种中.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并且氟化工产业发达的区域,是全国卤代烃类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地区之一.本研究采用位于杭州远郊地区的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周采样获得的卤代烃浓度,分析2011-2017年长三角地区卤代烃类温室气体浓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估算长三角地区的排放强度.结果显示,2011-2017年,长三角地区大部分第一代和第二代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物种浓度持续下降,少数物种浓度出现小幅回升,年增幅在2%以内.第二代ODS物种在该地区仍然有较高的排放,且排放量为当前ODS中最大,但排放量的增幅已经开始趋缓或下降.长三角地区大部分氢氟碳化物(HFCs)浓度均出现快速增长,年增幅基本均在5%以上,HFCs在该地区的排放量处在较快的增长阶段;长三角ODS的替代进程整体上处于HFCs替代氢氯氟碳化物(HCFCs)过程中,CFC-11、CFC-13、CFC-114、CFC-115、CCl4等第一代ODS还有待于进一步控制,HCFC-22的替代过程尚待推进.

    作者:

    浦静姣;徐宏辉;姚波;于燕;张超;单萌;;;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5. 零电耗的源分离尿液磷回收技术

    摘要: 开发低碳废水处理工艺是中国水处理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需求之一.本文结合化学沉淀与电化学氧化还原协同作用,成功运用镁空气燃料电池(Mg-air fuel cell,MAFC)从模拟尿液中回收了鸟粪石(磷酸铵镁),实现了氮磷资源回用并同步产电的目标.实验结果表明,经由MAFC处理的完全水解尿液出水磷浓度为0.28mg/L,所回收的鸟粪石纯度高达98%,与商业产品性质相当,且实现同步回收电能7.72kWh/kg P.针对尿液水解耗时耗力及尿素资源浪费的问题,围绕部分水解尿液展开了进一步探究,验证了MAFC处理部分水解尿液的适用性.对于水解度为10%的尿液,磷去除率可以达到96.82%,回收沉淀中鸟粪石纯度也达到95.76%.本研究为高浓度氮磷污染废水的低碳资源化回用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

    邓迎迎;张琪;廖美铃;刘元;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6. 面向中低温热需求的碳中和技术

    摘要: 在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碳中和技术完成制造业的绿色升级是今后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光伏蓄电技术的现状以及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光伏热泵储热技术这一方法理论.基于光伏发电过程中零碳排放这一特点,实现中低温制热和供热过程中的碳减排.光伏热泵储热技术可以较好的改善光伏发电受气候影响较大的缺点,相较于传统的光伏蓄电技术有着成本低廉和维护简单的特点.

    作者:

    陈文;倪悦勇;赵晓坤;董苏芮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7.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小型车载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当前中国各行业均关注“碳中和”目标,而电动汽车作为交通行业节能环保的代表性载体之一,它对于交通领域实现该目标有着重要贡献.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迫切需要解释其“碳中和”特性.本文将锂离子电池组在生产阶段的各类环境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以11类锂离子电池组作为研究对象,结合LCA框架总结出足迹家族类指标、资源耗竭类指标和毒性损害类指标,详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成分在生产阶段的综合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在生产阶段,FeS2SS电池组在碳足迹、生态足迹、酸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和光化学氧化方面的环境潜值最小,LMO-C电池组在水足迹上的潜值最小,LMO/NMC-C在非生物性耗竭的环境潜值最小,NMC111-C电池组在臭氧层损耗方面的潜值最小,Li-S在人类致癌毒性、人类非致癌毒性和生态毒性方面的潜值最小.同时,为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NMC-SiNW、LFPy-C、NMC-C三种电池组的生产应进行优化.

    作者:

    薛冰娅;郁亚娟;张之琦;李茜;黄凯

    提交时间:2021-09-26

  • 118.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

    摘要: 中国新能源汽车近几年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得益于这一产业的兴起,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量迎来了快速增加.然而,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退役动力电池报废潮正在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处置,废旧电池中的高价金属将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碳中和贡献亦会受到严重阻碍.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门户,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聚集了一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秀企业,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四个代表性企业:邦普(佛山)、格林美(深圳)、光华科技(珠海)和优美科(香港)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布局.本文将以产业现状为基础,分析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结合地区特点为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作者:

    胡宇辰;曲申;郁亚娟;黄凯;张之琦;李茜;薛冰娅;王磊;起楠

    提交时间: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