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基本信息
2020-09-21
2020-09-2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
1. 2014-2019年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演变特征
摘要: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2014-2019年北京市35个国控站点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监测数据,以及气象站点气象因子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近6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9年期间,北京市PM10、PM2.5、SO2、NO2和CO年均浓度皇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下降42.5%、48.9%、77.8%、32.2%和44.1%,其中PM10年均浓度降为67.04μg/m3,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年均二级标准70μg/m3;SO2年均浓度降为4.58μg/m3,已达到国家年均浓度限值一级标准;而O3年均浓度在前三年稍有下降,但近三年又有所上升,夏季O3浓度皇逐年缓慢上升趋势,表明城市O3污染逐渐显现.6年间,PM10、PM2.5和SO2季节变化基本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而O3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NO2和CO变化则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每个污染物的年均日变化特征6年间皆变化不大,其中PM10、PM2.5、NO2和CO年均日变化均皇双峰分布;而SO2和O3则表现为单峰分布.PM10、PM2.5、SO2、NO2和CO空间分布通常为南城>北城,城区>郊区,O3空间分布则为南城<北城,城区<郊区.此外,近6年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在逐年减少,但仍居全年首要污染物之首.而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在逐年增加,直到2019年才有所减少.值得关注的是空气质量指数AQl大于100的污染天数在逐年减少,说明大气污染总体在逐年好转.
提交时间:2020-09-21
2. 2014-2019年沈阳市大气污染物变化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摘要: 为深入探究沈阳市区大气污染污染物变化特征和气象因子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利用2014-2019年沈阳市区PM10、PM2.5、O3和空气质量指数日监测数据及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研究沈阳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和空气质量变化特征,选取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利用person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气象因子对大气污染物PM10、PM2.5、和O3质量浓度的影响,根据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预报污染物浓度,并评估预报效果.结果表明:2014-2019年沈阳市大气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指数显著下降,总污染天数及其占比逐年降低,优良天数明显增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急剧减少;PM10、PM2.5质量浓度逐年下降,O3质量浓度稍有上升,影响沈阳市空气质量指数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10、PM2.5月均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呈“U”型分布,O3月均浓度呈倒“U”型分布;空气质量指数和PM10、PM2.5质量浓度秋冬季高、春夏季低,O3反之.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风速、相对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沈阳市区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主要气象要素,温度和日照时数的影响O3质量浓度的主要气象要素.小风、适宜的湿度和温度、足够的日照以及适量的降水通常会导致大气污染物浓度升高.多元回归方程对于PM10、PM2.5、O3浓度日均值拟合度为12%-65%,准确率为29%-70%,级别命中率为38%-73%,回归方程能够准确反映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气象条件改变主要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
提交时间:2020-09-21
3. 2015-2019年海口市环境分析与评价
摘要: 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位于海南省北部,海口市总面积为2312km2,海口市由美兰、龙华、秀英、琼山等四个区组成.近几年,海口市的常驻人口为200.07万人.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海口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为了探索海口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整体发生了哪些改变,对海口市近几年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提交时间:2020-09-21
4. 2015年11月黑龙江省中南部一次霾天气过程分析
摘要: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分析了2015年11月5日-8日黑龙江省中南部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霾过程的特点及环流背景;诊断分析了该次过程中气象成因及动力条件.结果表明:霾过程持续期间,黑龙江省处于纬向型环流的控制之下,冷空气势力较弱;中南部整体处于地面高压内的均压场中,有利于静稳天气形势建立.中低层垂直交换弱、底层逆温、层结稳定使得污染物在近地面不断累积.直至8日20时后降水发生,霾开始消散.
提交时间:2020-09-21
5. 2018-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和重点区域PM2.5和NO2浓度变化遥感监测分析
摘要: 本文基于2018、2019、2020年MODIS近地面PM2.5浓度数据和Aura/OMI对流层NO2柱浓度数据,对三年来第一季度全国及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的PM2.5浓度、对流层NO2柱浓度遥感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年来,全国近地面PM2.5浓度平均值连续降低,分布趋势一致,高值区域均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全国对流层NO2柱浓度均值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等地.2)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近地面PM2.5浓度、对流层NO2柱浓度均值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连续降低除外),表现为2019年浓度值最高,2018年浓度值其次,2020年最低;3)三大重点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污染特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近地面PM2.5浓度和对流层NO2柱浓度居于全国最高水平,同时2019年的增长趋势也最为明显,长三角地区近地面PM2.5最低,汾渭平原对流层NO2柱浓度最低.
提交时间:2020-09-21
6. 2018年春季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分析
摘要: 2018年春季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有8次,次数显著偏多,2013年至2017年的春季每年只有3至5次.本文首先总结了2018年春季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然后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对造成沙尘天气过程的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使用卫星数据、再分析数据等资料对影响华北地区沙尘天气过程的沙尘源地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春季的大气环流配置以及气象要素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五级以上大风日数比2017年增加,气温较异常偏高,为沙尘粒子被抬升传输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我国北方主要沙源地及附近区域植被长势较差,加之降水稀少、土壤湿度极低使得下垫面状况较差,地表尘土、沙粒容易被大风卷向空中形成沙尘天气.
提交时间:2020-09-21
7. 2019-2020年吉林省秸秆焚烧的卫星监测结果和气象条件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2019-2020非作物生长期即2019年10月-2020年4月极轨卫星监测图像,结合地面环保部门监测数据,对吉林省秸秆焚烧导致的重度空气污染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秸秆焚烧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关联的因素,并就秸秆焚烧卫星监测结果提出一此建议与思考.
提交时间:2020-09-21
8. 2019-2020年春节期间包头市室内PM2.5监测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2019-2020非作物生长期即2019年10月-2020年4月极轨卫星监测图像,结合地面环保部门监测数据,对吉林省秸秆焚烧导致的重度空气污染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秸秆焚烧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关联的因素,并就秸秆焚烧卫星监测结果提出一此建议与思考.
提交时间:2020-09-21
9. 2019年邢台市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分析
摘要: 根据邢台市环境监测站2019年空气质量状况监测数据,分析得出:2019年邢台市优良天数171天,同比减少10天,重污染天数34天,同比增加5天;年内出现5次重污染过程,出现在1-2月、12月,污染物PM2.5浓度极值较2018年下降5.2%,污染强度同比减弱.2019年整体气象扩散条件较2018年不利.2月、9-10月、12月气象扩散条件差,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清除.在颗粒物浓度下降的同时,臭氧污染日益显著,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控.EMI评估结果显示:2019年的不利气象条件有利于PM2.5浓度上升,气象条件年贡献导致PM2.5浓度增高占比为9.0%,减排措施的施行有利于PM2.5浓度下降,人为减排贡献导致PM2.5浓度下降占比为13.2%,表明人为减排对大气污染防治贡献显著.
提交时间:2020-09-21
10. 6项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中钴、铬、钼、钛的不确定度分析及其在达标判定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 依据测定不确定度的基本理论和ISO21748:2017《复性、再现性和正确度估计值在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中的应用导则》,得到了基于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多家实验室验证中已获得的数据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方法,将方法标准中规定的精密度、准确度等指标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了衔接.分析了沂年发布的6项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中钴、铬、钼、钛等4种金属元素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样品浓度是影响标准不确定度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于探讨方法标准在达标判定中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提交时间:2020-09-21
11. Al(OH)3改性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对F-吸附性能的研究
摘要: 采用EDTA辅助水热法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nHAP),通过共沉淀法以Al(OH)3对其改性,得到改性羟基磷灰石(Al(OH)2-nHAP),以去除水中的F-.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BET对吸附剂样品进行了表征.与nHAP相比,Al(OH)2-nHAP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57%)和更多的表面活性羟基,有利于离子交换和提高吸附容量.另外,部分Ca2被Al3+取代也有利于静电吸附的增强.由于Al(OH)2-nHAP低pH值下表面质子化,导致其表面的正电性增强,故(Al(OH)2-nHAP)在低pH值下对氟离子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这与其表征结果一致.研究了共存阴离子(Cl-、NO3-、SO42-、CO32-和PO43-)对脱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32-和PO43-存在水解升高了pH值使其对氟离子的吸附量降低.根据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实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且该吸附过程为受化学控制的多层吸附过程.此外,Al(OH)2-nHAP经过4次再生循环后,对氟离子的去除率仍在81.32%以上,说明Al(OH)2-nHAP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
提交时间:2020-09-21
12. BC/nZVI结合微生物修复HCH污染土壤及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摘要: 本文以制备的花生壳BC/nZVI为修复剂,以实际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exachlobenzene,HCH)污染土壤为对象,开展BC/nZVI结合特异降解菌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修复HCH污染土壤研究,并探究修复材料对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63d后,添加花生壳BC/nZVI、微生物、BC/nZVI+微生物后,土壤中HCH的降解率明显提高,当BC/nZVI与微生物结合时,土壤HCH的残留量最低,降解率高于单独用微生物处理和BC/nZVI处理的实验组,总HCH的降解率达到84.88%.添加修复材料后,土壤中脲酶活性升高,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土壤中总HCH残留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相关,与蔗糖酶相关性较小.
提交时间:2020-09-21
13. CeO2-Fe3O4光催化/吸附双功能材料除As(Ⅲ)研究
摘要: 原水砷污染问题严重威胁饮用水水质安全,随着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提高,致使多地饮用水中砷超标问题突显.本研究利用CeO2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及CeO2,和Fe3O4对As(Ⅴ)的强亲和力,合成并表征了CeO2-Fe3O4功能材料,考察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吸附除砷效果;研究了初始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除砷效果的影响;采用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等手段进行吸附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紫外照射下,As(Ⅲ)能完全被氧化为毒性较低的As(Ⅴ),同时将As(Ⅴ)高效吸附于CeO2-Fe3O4粒子表面.在中性条件下,CeO2-Fe3O4粒子对砷的饱和吸附量为122.19mg·g-1.共存离子Cl-和SO42-对As(Ⅴ)的吸附没有显著影响,而CO32-、SiO32-和PO43-与As(Ⅴ)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使As(Ⅴ)的吸附去除效果明显降低.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拟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表明As(Ⅴ)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导.CeO2-Fe3O4复合吸附剂可快速实现固液分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提交时间:2020-09-21
14. CO2与环氧丙烷共聚物合成的新进展与挑战
摘要: 一次性塑料使用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为了解决这一全球性危机,各国都在先后出台各种政策限制或禁止一些塑料制品的使用.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出台了限制或者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政策,限塑、禁塑正成为全球保护环境的共识和共同举措.2012年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实现一批重要生物基产品的非粮原料生产,形成年产百万吨级生物基材料、千万吨级生物基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PLA、PBS、PPC等生物塑料与生化纤维的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生物基材料.《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新增了生物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和应用等作为鼓励类产业.本文将围绕以CO2与环氧丙烷为原料合成的可降解型塑料在未来塑料行业的发展进行讨论.
提交时间:2020-09-21
15. CO2基塑料的合成与性能利用
摘要: 一次性塑料使用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为了解决这一全球性危机,各国都在先后出台各种政策限制或禁止一些塑料制品的使用.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出台了限制或者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政策,限塑、禁塑正成为全球保护环境的共识和共同举措.本文将围绕以CO2与环氧丙烷为原料合成的可降解型塑料在未来塑料行业的发展进行讨论.
提交时间:2020-09-21
16. COD在线监测技术对比研究
摘要: 目前人类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重视,COD作为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对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COD的传统监测方法耗时且存在二次污染,探索出分析速度快且操作简便的测定方法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重铬酸钾法和高锰酸钾法产生操作简单、使用范围较广,但由于其废液会造成二次污染,无法完全去除氯离子的干扰等弊端;UV法可实现快速监测,但其对水质要求较高,致使测量结果偏大,需及时进行COD修正;电化学方法快速、无污染、准确监测,但存在电极失活的问题,造成响应信号衰减,因此需要对材料进行深一步改进与研究。
提交时间:2020-09-21
17. Comanonas testosteroni在加速吡啶生物降解和矿化中的作用
摘要: 吡啶是工业废水中常见的杂环化合物.它的生物降解过程始于单加氧反应,利用能够进行单加氧反应的菌进行生物强化是提高吡啶的去除和矿化的策略之一.从经过吡啶驯化的活性污泥中筛选了一株具有良好的吡啶生物降解能力的菌,经鉴定为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与驯化后的活性污泥相比,Comamonas testosteroni能更快地去除吡啶,但对吡啶的矿化较慢.在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中加入Comamonas testosteroni可加速吡啶的生物降解和矿化速率,同时也提高了Co-mamonas testosteroni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占比,但对整个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影响较小.Comamonas tes-tosteroni的关键作用是加速吡啶生物降解过程中的第一步,即通过单加氧反应使吡啶快速转化为2-羟基吡啶(2HP),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同时能够更好地完成下游反应,实现矿化.因此,生物强化通过Comamonas testosteroni和驯化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协同作用,提高了吡啶的单加氧反应速率和下游的矿化率.
提交时间:2020-09-21
18. -C=Sn-S键构建的生物碳/SnS2复合材料有效实现对砷的降解去除
摘要: 本文以生物碳为模板有效实现对As(Ⅲ)的光催化转化,并提出了一种具有-C=Sn-S键的生物碳/SnS2复合材料新的界面设计策略.与纯SnS2相比,-C=Sn-S键的构建可以更有效地促进As(Ⅲ)向As(Ⅴ)的光催化转化,这是因为-C=Sn键的极化和共轭效应.同时,CaSO4·nH2O(n=0,0.5,2)可以一步将As43-快速转化为Ca3(AsO4)2沉淀物以去除水溶液中的砷.特别是,7500μg/L的As(Ⅲ)不仅可以光催化转化为As(Ⅴ),而且在CaSO4共存时在55分钟内可以将As(Ⅴ)转化为Ca3(AsO4)2,以实现砷的去除.此外,根据SnS2和石墨碳的Mott-Schottky(MS)图,提出了砷在光催化氧化系统中的电子转移路径.电子顺磁共振(EPR)结果表明,·O2-和h+是光氧化砷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而·OH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了As(Ⅲ)的光催化转化的可能机理.
提交时间:2020-09-21
19. FeS/碳纤维活化过一硫酸盐高效降解水中四环素
摘要: FeS/碳纤维用作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四环素.研究了FeS/碳纤维投加量、PMS投加量、四环素初始浓度、pH等实验参数对四环素降解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即FeS/碳纤维投加量为500mg/L、PMS投加量为0.8mM、初始四环素浓度500mg/L,四环素能够达到1分钟降解65%.FeS/碳纤维对四环素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且饱和吸附量为82.97mg/g.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来探究降解机理,得出结论:1O2在降解过程起主导作用,并且其贡献大于SO4·-和·OH.另外,FeS/碳纤维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再生性,说明FeS/碳纤维是一种可用于四环素降解的高效且环保的材料.
提交时间:2020-09-21
20. 2003-2015年京津冀地区火灾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摘要: 火灾导致的碳排放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火灾干扰对植被碳储量影响在景观尺度上研究较少,京津冀地区是火灾频发区.本研究利用MODIS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数据,结合NASA全球火灾特性数据,分析2003-2015年京津冀地区火灾发生的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007年京津冀地区火灾次数最多、过火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该区以较大火灾为主.京津冀地区大部分火灾很可能是大面积秸秆焚烧造成的.旱地、建设用地、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林和草本湿地是京津冀地区防火的重点区域.保定市、邯郸市和邢台市是京津冀地区防火的重点区域.2003-2015年京津冀地区火灾导致NPP总损失量为9.87×106tC,平均每年损失0.82×106tC,约占京津冀地区火灾区域NPP上限的19.45%.其中2007年和2010年损失1.21×106tC和1.20×106tC,分别占京津冀地区NPP上限的28.75%和28.44%.
提交时间: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