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141. 普陀区苏州河沿线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反思及启示

    摘要: 由于时代背景及政策红利,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上海工业遗产转型的主要路径之一.随着城市发展逐渐出现创意产业园过剩的情形,大量工厂改造类文创园区面临文创氛围不足、企业入驻率低、经济收益不高的困境.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现场访谈、资料收集的形式,对普陀区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改造类创意产业园的现状情况进行评估,并选取3个典型园区反思其成败的背后动因并分类提出发展方向.最后在"一江一河"及盘活低效产业用地的背景下,对工厂改造类创意园区提出优化策略.

    作者:

    周云洁;夏熠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2. 景德镇国家陶瓷试验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初探

    摘要: 景德镇瓷器是中国在世界上重要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在新时期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国家赋予景德镇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探索文化促进产业转型的历史使命.2019年7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本文是试验区的产业研究专题,主要目的是针对现状陶瓷产业发展瓶颈、产业空间优化,给出系统全面的可实施方案.因此,规划通过全面梳理景德镇产业发展脉络、深挖当前陶瓷产业的发展问题,从瓷业保护与传承、产业体系完善、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构筑陶瓷产业创新、产业区域复兴的发展路径,为下阶段深入产业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希望为同类型产业研究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作者:

    陈晗;檀文佳;刘小凤;李庆铭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3. 景观构成要素对微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摘要: 微观热环境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人居环境品质,但从人眼视觉切入聚焦于人本微观尺度的相关微观实证研究还较少.考虑到高校校园的微城市系统特征,本文以某高校校区为例,探究视觉景观构成要素与微观热环境的相关性.以路网为基础沿道路等距生成120个样本点位,通过系统采样法采集得到各点位上的全景图与空气温度,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校园街景图进行语义识别与分割统计,整合分类得到主要景观构成要素及其占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统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校区景观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路、建筑及构筑物、植被、人员、车辆五大类,其中建筑及构筑物、人员、车辆等四要素的占比与空气温度无显著相关性;植被占比与空气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温度随着植被占比的增大有明显下降趋势.本研究可为城市人本尺度的微观热环境设计与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作者:

    马晴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4. 景观都市主义对公园城市建设的思考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公园城市概念在中国兴起,建筑与景观、城市与公园之间的关系重新被学界探讨,但目前国内学界较少将西方与中国景观发展线索进行完整对比分析,导致公园城市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历史渊源模糊,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出发,根据时间维度梳理景观的演变脉络,辨析"城市公园"与"公园城市",剖析景观都市主义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公园城市的具体实践进行关联分析,提出强化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强化社会文化属性、对接现有功能分区等策略,以期补充完善公园城市的理论内涵,为今后中国以生态文明为先导的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

    曾志涵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5. 智慧人行过街系统初探——王府井大街智慧过街系统设计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车本位"发展思想的影响,行人"过街难"问题逐渐突出.以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为初衷,对行人过街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传统过街设施的问题所在,提出智慧过街设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国内首创的王府井大街智慧过街设施系统的设计为例,探讨了智慧过街设施系统在引导行人安全快速过街以及整体街区品质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作者:

    李斌;刘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6. 智慧环境下城市变电站模块化景观设计探索

    摘要: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正在向智慧型转变.城市变电站景观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景观重要部分,注入智慧理念的模块化设计处理变电站景观空间可节省资源,改善景观空间边界利用率低、空间组织及形式单一等问题,达到艺术形式与科技人文相结合等多元化需求.以六处广州市现存变电站景观为例,对其场地边界、建筑边界及边界围合空间进行问题分析和总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优质的相关案例分析寻求解决思路,提出智慧环境下的变电站模块化景观设计策略——创建智慧型模块化边界、技术加持植物模块化、智慧设施模块全面覆盖,为其他的城市灰色基础设施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

    作者:

    罗颖;董贺轩;陈玺;王云静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7. 暴雨空间分布图绘制及其在排水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 一般县市区暴雨公式在采用一个站点代表整个行政范围,往往因为范围内地形、气候的差别产生代表性不足问题;为克服此类缺陷,本文对县市区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空间分布数据的遴选特点,比较了暴雨的空间分布图的修正系数法和等值线法两种表达方式,探索了基于GIS绘制等值线图的操作方法,概括了暴雨公式的代表性与设计过程的参考性问题,利用山区、平原、沿海三种类型的地形中排水管网对暴雨量计算值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得到10%以上的雨量差会对管网计算结果和投资产生显著影响的初步结论,并结合浙江省永嘉县排水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进行空间分布等值线图在排水规划中的实际应用,阐述了利用暴雨空间分布图过程中的因地制宜、结合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

    王永;赵萍;梁振凯;冯涛;宋超辉;刘樱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8. 更新语境中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路径探析——以广州黄埔区为例

    摘要: 城市更新推进过程引发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一直备受关注.传统风貌建筑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要素,基于广州黄埔区快速推进城市更新的大环境,分析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困境,包括数量多且分布散、保护规则不明确,建设性破坏仍较多,活化利用方式有待创新等问题.为推动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向实施层面转型,管理层面应建立长效与规范化的监管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模式应采取原址与迁移、预防与抢救多类模式相结合形式,全面激发文化遗产活力,活化路径可以采取更多鼓励机制,注重对建筑遗产的创新再利用研究.旨在城市更新语境中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为其他类似地区开展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

    曾艺元;李颖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9. 有序的复杂性——活力营造视角下的南京市大行宫科巷区域研判

    摘要: 在追求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当代,无论是旧城更新还是新城建设,均无法回避城市活力营造问题.本文首先指出城市秩序与城市复杂性之间需存有某种具有张力的互动机制方能营造城市活力,其次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生活空间三个维度研判南京市大行宫科巷活力区域之中城市秩序与城市复杂性的关联,然后提出"有序的复杂性"作为城市活力营造的评价体系和操作策略,以此揭示城市活力之学理特性、指导相关实践.

    作者:

    高亦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0. 机会公平视角下的公共空间使用效率研究——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

    摘要: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休憩的主要场所,是全体社会成员户外活动、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对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在健康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规划师越来越关注城市内户外公共活动场所的服务品质.课题组关注到目前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区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年龄断层现象,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开展全面调研:在全年龄段居民户外活动意愿的需求调研基础上,运用活动轨迹分析法、注记法、访谈法、全时段驻留观察法对社区公园、广场及街角空间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基于公共空间资源的时空(四维)的分布特点,创新构建公共空间使用公平性评价指标体系.将不同年龄段居民实地行为活动统计数据与空间建设的相应措施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现有公共空间设施配建标准中的问题,探究如何立足健康城市建设,通过优化空间配置增加社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促使各个年龄段居民均衡、公平使用社区公共空间.并从需求和供给匹配方面探究如何提升城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旨在为构建全年龄段人群平等使用社区公共空间提供建议理论基础.

    作者:

    全恒;毕凌岚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1. 村景融合视角下的湖区平原乡村规划实践研究——以南县罗文村为例

    摘要: 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景观风貌向乡村蔓延,造成乡村乡土景观的消弭和破坏.本文从乡村景观的内涵解读出发,总结当今乡村景观及洞庭湖区平原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认为"村景融合"的规划理念运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实践中将有利于乡村乡土景观的延续和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实施路径与乡村规划策略,并以洞庭湖湖区平原乡村——南县罗文村为例,对该方法进行说明,以期为湖区平原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作者:

    李超;王正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2. 村民活动特征及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策略研究——以春节期间X村为例

    摘要: 春节前后是中国人口流动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中国城乡人口交互由乡村流向城市转变为城市向乡村回流的短暂峰值期.对于广大乡村地域来说,春节期间是乡村地区人口最多最复杂、城乡文化交融最深入、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最丰富的时期.本文以X村为例,调研分析该时期乡村地域居民的公共文化活动的类型及特征,针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结合二者与公共诉求的耦合关系,揭示春节期间中国乡村地域在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特性,分别从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多样性、供给弹性和复合性四个方面提出决堤供给策略,进而构建长效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秩序.

    作者:

    许丽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3. 杜甫和成都历史景观意象形成研究

    摘要: 成都城市景观意象形成较早,有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沉淀,在"天下文人皆入蜀"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描写城市景观的诗词文本遗留丰富,因此成都的城市历史景观意象可追溯到唐朝时期,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发展至巅峰的背景下,入蜀诗人杜甫在其中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当下,成都城市景观特色丧失、文化特色模糊等问题频出,如何有效挖掘成都城市特色、探索成都历史景观文化基因,乃至传承成都情感记忆对规划工作者提出更高挑战,而对成都历史景观意象的深入挖掘或许可提供参考答案.本文在景观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景观意象的概念,即:非直接感知者对历史景观信息进行理解与转译后形成的心象画面.并提出重视关键历史人物与其诗词作品的分析方法,用ROSTCM6文本挖掘软件对257首成都杜诗进行社会网络与语义分析和字频分析,以网络图和字频表相结合的方法还原成都历史景观,凝练出成都季节、气象、四望以及色彩四个历史景观意象.

    作者:

    林芷汀;唐由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4. 杭州市公共空间提升规划研究初探

    摘要: 站在"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新时期,杭州进入城市发展的快车道,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成为杭州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杭州市公共空间提升规划》围绕建设"韵味共享、精彩共赏的世界名城"这一目标,以人群需求为导向,以山水周边为特色,以设施周边为重点,以街道滨水为纽带,打造"一江一河"为骨架,分级分类、全域覆盖、管控有效、服务全民的名城公共空间网络体系,为杭州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规划支撑.

    作者:

    朱紫月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5. 杭州西站核心区地下步行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以新一代高铁站为代表的超级TOD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的重要举措,枢纽对周边地区具有全方位的带动作用.本文以杭州西站站城核心区为例进行研究,以杭州西站及周边800m范围内地块为研究对象,探讨枢纽对周边地块的人行带动范围、联系需求,以及连通策略.结合枢纽核心区建立"地面、地下、空中"三位一体步行网络体系的总要求,提出在枢纽综合体形成高品质、全天候的地下步行系统.通过搭建以人流量为参数的吸引力模型,量化显示整个核心区内各地块步行联系需求.通过梳理地下各类工程设施的限制因素,提出地下步行路径选择、立体分离、自然舒适的规划策略.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枢纽地区人流量化分析与地下人行系统构建的必要性论证提供一种视角和方法.

    作者:

    马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6. 构建生态共生的有机垃圾循环处理体系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生态优先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当前面向绿色、生态、循环发展背景下,有机垃圾"无害化、生态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垃圾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殷切期盼,是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小事",也是重大民生工程,容不得丝毫懈怠.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通过对城乡有机垃圾处理处置发展现状的评估和问题剖析,以问题为导向,以构建生态共生的有机垃圾处理体系为目标,详细介绍了城乡规划过程中有机垃圾在规模预测、处理工艺路线选择、处理设施空间布局等方面内容.通过分析论证得出如下结论:通州区城市副中心由于人口集聚、垃圾量较大,适宜采用集中处理路线;外围乡镇地区由于村庄分散、人口较少、绿地资源丰富,适宜采用就地分散处理路线.

    作者:

    安爽;路作龙;肖敏;武亦文;赵晨朝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7. 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共同配送可行性研究

    摘要: 互联网购物的迅猛发展导致快递数量的激增,快递末端配送的问题日益严重,高校作为大量快递使用者的聚集地,且具有较高的安保要求,末端配送的问题尤为显著.共同配送以易规模化、节约成本、服务水平高等特点成为解决高校末端配送问题的优先选择.以大连理工大学凌水校区校园快递为例,从空间布局与物流交通的角度探究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共同配送的可行性.通过对其周边12个快递服务网点的配送模式、配送时间、配送工具、配送路线及网点周边空间现状扩容可能性进行调研分析,整理出两种共同配送方式:在原有快递服务网点位置不变的基础上,多家配送路线重合的服务网点共用配送车辆;直接增加扩容可能性高的服务网点面积,并将位置相近的服务网点进行整合.根据实地观察、快递员访谈等结果对比分析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共同配送的可能性与阻碍,结合快递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末端快递共同配送的发展可行性进行探究.

    作者:

    李一凡;李泽慧;赵桐;刘晓明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8. 核心功能和空间品质提升目标导向下上海市主城区近期规划建议

    摘要: 上海市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和虹桥、川沙、宝山、闵行4个主城片区,在"上海2035"中明确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本文紧密围绕城市核心功能和空间品质两个方面,剖析主城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核心功能集聚度仍有待加强,用地混合度依然不高;文化空间资源缺乏统筹,文化功能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尚不匹配;城市空间品质尚不能完全满足多元人群需求,仍需加强公益性设施投入.其次,结合国际形势、国家战略和上海自身发展要求,提出主城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最后,从核心功能集聚融合、文化创新活力加强、中央活动区打造、城市宜居品质提升和规划土地政策保障5个方面提出主城区近期发展策略.

    作者:

    杜凤姣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9. 核心韧性环卫设施的辨识与保障系数的探讨

    摘要: 2018年台风"山竹"过境,产生大量垃圾,由于灾后交通受阻及当时设施不具备应急处理能力,造成深圳3万多吨垃圾堆积.科学合理的开展环卫设施的规划,确保规划设施既不过度闲置和浪费,又能满足使用需求,具备一定应对冲击的能力,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本文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季节性波动、台风等短期突发性事件对垃圾产生量的影响以及垃圾分类、设施检修等对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理能力的影响,并结合东京案例来探讨在"原生垃圾零填埋"背景下,环卫设施规划中生活垃圾焚烧厂保障系数的取值范围.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生活垃圾焚烧厂规划中,对于内地不受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的地区,保障系数宜取1.4~1.6,对于沿海城市尤其是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城市,保障系数宜取1.6~1.7.

    作者:

    尹丽丹;唐圣钧;李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60. 格拉斯哥开放空间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开放空间在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丰富生物多样性、连接城市环境各栖息地以及抵抗地震、洪水或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风险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格拉斯哥开放空间战略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梳理,即在满足开放空间能够形成一个质量良好、分布良好、多功能开放空间和连接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一个适于居住、健康和活力的格拉斯哥,并对其共包含的15个具体部分进行阐述和总结.概括总结出该战略中体现的适宜居住的空间氛围、健康积极的活动场所、富有弹性的空间形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特点,其对中国城市的开放空间规划建立系统化的规划框架、实施科学性的技术机制、满足多样化的空间活动和注重可持续的生态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

    王智珊;刘凌云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