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121. 旅游驱动下山地乡村空间演变研究——以黄瓜山村为例
摘要: 山地地区乡村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大重点,其复杂独特的地形地貌给乡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契机.对旅游驱动下山地乡村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有助于总结该类乡村发展特征与短板,从而制定生态、生活、旅游产业相协调的空间建设策略,为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内容以重庆永川山区的黄瓜山村为案例,分析其2005年、2012年以及2018年三个发展时期的空间特征,归纳其空间演变规律机制,提出空间建设策略.本文研究方法基于对不同时段空间的对比分析,使用了土地利用数理统计、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估算等定量方法,结合定性形态学分析,并构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对黄瓜山村空间进行特征总结,同时在研究尺度上涵盖了村域范围中观尺度空间与建筑组团微观尺度空间.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黄瓜山村空间表现出集聚与功能转型的特征,而在旅游业发展日趋饱和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时期,其空间表现出了向景观空间渗透的特征,最后基于空间演变规律对村内空间产地调整、协调保护和乡土景观塑造提出了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122. 旅游驱动下川西藏区村镇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摘要: 川西高原地区在旅游业驱动下迅速发展,居民生计的变化带来原有空间剧烈演化,本文以新都桥镇为样本,通过对农牧类用地和旅游类用地的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川西北地区的区域旅游政策对新都桥镇的空间演变有强烈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用地先分散式先剧烈增长,然后集中性缓慢增长;农牧类用地和旅游类用地在空间上都呈现集聚趋势,但两者集聚的要素有所不同,农牧类主要集聚在自然地理要素较为优越地区,整体集聚程度较低,旅游类用地主要围绕人文地理类要素集聚,集聚程度较高;农牧类用地主要呈现分散的局部点状聚集,旅游类用地则先呈现出线状集聚,同时局部点状聚集程度提升.
提交时间:2021-09-25
1123. 无人驾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影响初探
摘要: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步发展以及城市智慧交通网络体系的逐渐完善,城市在这巨大的交通技术变革来临之际,如何应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并给予积极的空间引导策略是值得研究与思考的.本文从无人驾驶实时信息交换与点对点行驶的技术特点入手,通过文献梳理,从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角度总结并分析无人驾驶时代下未来城市发展的三大可能模式——城市蔓延发展、城市精明发展以及既蔓延又精明发展,并归纳国内外主流规划应对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124. 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初探
摘要: 无人驾驶技术快速发展下无人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人们未来生活出行与城市空间的使用产生巨大影响.分析了无人驾驶技术发展会对城市交通工具拥有量、出行交通特征及出行交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继而导致道路设施系统、步行和非机动车系统、公交设施系统及停车设施系统需求的变化,并将体现在城市空间使用需求的变化上,即城市职住时空平衡性提高、空间活力点的分散化、公共空间需求增加和空间布局形态变化等方面.为应对此类需求变化,并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城市空间规划的导向策略应做出相应调整,以逐步适应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
提交时间:2021-09-25
1125. 既有建筑功能转换的用地及规划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 既有建筑功能转换作为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和用地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既有建筑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功能改变,也制约着内涵提升式发展模式和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详细分析了既有建筑功能改变的市场推动力、政策调控力和城市生长力等三大内在动力,准确把握用地政策支持和规划管理乏力交叉下的矛盾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筑功能改变在用地及规划管理方面的对策.
提交时间:2021-09-25
1126. 日常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模式探讨与实践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新社会经济形态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转变为贴合"绣花功夫"的微更新的背景,微更新会成为未来政府服务工作的一种常态.首先,从研究微更新理论本身开始,探讨了微更新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面临的困境以及微更新参与主体与载体.进而,论证围绕着日常生活展开的微更新设计用于日常公共空间的必要性,探讨日常公共空间微更新的步骤与不同模式.最后,以上海东园二村社区居委会活动中心和上海南京东路贵州西里弄的实践为案例对微更新项目设计实施和后期使用的分析,从二者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中总结出当下微更新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以重庆南滨路废弃桥洞网红空间为对象进行微更新改造的策略,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城市设计与场所营造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127. 日常生活视野下基于尺度层级理念的社区级绿道设计优化策略
摘要: 绿道网络具有系统性多层次结构,并能体现多维目标,已逐步成为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的常规工具,在中国许多省市均有实践内容,在此背景下,笔者重点对绿道网络最低一级的社区绿道进行批判性思考.笔者从空间层级概念出发,解析社区绿道在城市空间中的定位,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认为其核心定位应是融合在地因素,成为空间与空间,空间与生活的连接体,在日常生活视野下,社区绿道是兼具生态价值的公共空间产品,已从物质空间、生态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等维度上成为社区在地化的财富,在明确定位和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笔者针对当下社区绿道时弊,提出建立多维的景观价值取向,建立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跨专业团队等设计优化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128. 日本东京市郊铁路与都市圈互动关系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以都市圈为核心的发展形势逐渐成为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主题.高度发达的轨道交通能够推动都市圈快速发展,而市郊铁路凭借其速度快、运量大、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都市圈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骨干交通制式.日本东京都市圈拥有成熟的市郊铁路体系,本文通过分析东京都市圈规模组成、空间格局和市郊铁路发展历程,探寻市郊铁路与都市圈的互动关系,总结市郊铁路与都市圈耦合发展的经验,为中国北京市郊铁路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129. 日本住宅用地:规划分区与现状分类之辨
摘要: 日本规划管控和现状管理中的住宅用地分类是两套表达体系,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在于均为从住宅建筑的属性出发,落脚于扁平化分类层级、简约式分类基准维度和字段式属性细化.差异在于,规划侧重分类管控指引,优先关注住宅建筑层数及适限建设施差异,兼顾各类密度、容积率等指标要求,全方位协调住宅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现状则侧重分类描述,优先关注住宅单元的组合方式差异,兼顾各类建筑层数、建筑结构及耐火性能等特征,充分凸显了对住宅建筑防火安全的重视.由此可见,在规划管控和现状管理中,住宅用地分类的差异化表达是二者在管理内容与管理目标方面的差异性投射,可为中国各地市深化落实《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文中简称用地用海分类)提供参考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0. 日本高铁站周边地区发展模式特征分析及启示
摘要: 高铁站点周边区域作为城市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关注地区,但目前国内针对高铁站周边区域开发建设的相关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亟需一种适宜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引导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本文基于日本典型高铁站地区开发建设的深入剖析,总结、提炼了高铁站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模式、空间布局模式、交通组织模式,将对国内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1. 日照市的城市—区域功能关联特征研究
摘要: 日照市是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本文从"流动空间"视角出发,基于"客流-物流-信息流"多元数据构建山东-苏北地区的城市网络,以此分析日照的城市-区域功能关联特征,进而从城市功能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两个角度切入对日照的城市-区域功能关联格局进行再解读.研究发现:在山东-苏北地区的网络格局中,济南和青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临沂在网络中的地位与其功能定位并不相匹配;日照在物流和信息流层面与青岛的功能关联最强,在客流层面则与临沂的功能关联最强;总体而言,日照在网络中处于较弱势地位,反映出日照内向吸纳能力和外向支配能力都较为有限,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当前日照城市-区域功能关联特征的形成,与其较为单一的城市功能特征密切相关,且受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发展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2. 旧住区的分类更新体系与更新策略机制研究——常州市中心城区社区更新实践
摘要: 近年来,中国城市陆续进入内涵型增长阶段,旧住区改造更新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随着社区规划理念与方法的逐渐成熟,社区更新方式也逐步从大拆大建走向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常州市旧住区规模巨大,问题复杂,更新压力大,对城市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影响民生三感的提升.本研究结合常州市中心城区旧住区更新规划实践,建立了一套旧住区评价与分类体系,通过对规划范围内旧住区进行地域划分和多因子评价,明确三种政策类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空间策略包和更新机制建议,对于常州市后续旧改项目开展提供了规划依据.常州市面对大量具有改造诉求的住房所采取的应对方案,对于处于同等发展阶段和面临相似更新困境的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3. 旧城共生下重庆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策略——以重庆江津际华三五三九厂传统风貌区保护为例
摘要: 重庆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一环,因其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其大量三线工业遗产以其独有的分布形式留存于旧城中心.本文以三五三九厂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为例,基于跨学科的共生理论,以社会学中互利共生关系、竞争共生态、偏利共生态的不同共生模式带入规划设计中的矛盾点,从规划中的功能定位、空间格局、自然人文三个方面提出位于旧城中心的三线工业遗产的针对性保护及利用策略,以期通过不同视角来探讨旧城中心的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4. 旧城更新土地利用与公服设施适配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摘要: 为解决旧城更新中土地利用与公共服务设施承载能力不匹配问题,提出集成常用技术模型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以此实现旧城土地管控与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双向适配.梳理了中国城市旧城土地、人口和公服设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概述国内有关土地利用、公服设施配置相关决策支持系统和技术模型,总结相关研究发展趋势,论证旧城土地与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系统需求和可行性.然后,基于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技术思路,构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详细阐述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库的结构及其功能模块.最后通过对武汉市硚口区土地利用与教育设施协同优化开展应用,实证了该系统能够有效支持旧城更新项目土地管控和公共服务设施协调优化决策.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5. 旧城更新语境下公共空间营建的策略研究——以深圳市盐田区半山公园带为例
摘要: 生态文明时代,在土地资源紧缺以及市民户外公共活动需求日益丰富多元的背景下,原有的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新的城市发展诉求,公共空间营建一直是旧城存量优化提质的重要话题.山林空间被誉为城市发展的天然屏障,很少与城市建设相联系,很多近山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忽略了山林空间的利用,造成"依山之城难透绿"的尴尬局面.本文提出"半山公园带"的新概念,以深圳盐田区半山公园为实证,通过对近城山林的适当利用,重塑旧城公共空间体系,实现城市生活向山林延展的战略性进步.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6. 明十三陵整体空间营造手法探讨
摘要: 中国古代皇陵作为一类礼制性建筑,其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无不配合山水形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十三陵是中国帝王陵寝中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处.本文从当今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十三陵陵区视为一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风景园林作品,首先阐述了十三陵的营建背景与概况;再结合古代"风水"堪舆理论,探究明代陵寝的选址原则;然后通过对陵区结构、各陵寝建筑包括神道的形态学分析,探究其背后对宗法礼制的遵循、以山川定向的尊崇,可发现其以"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原则指导规划设计,并在千尺与百尺模数控制下形成巧妙的空间艺术效果,这些对现代规划设计都具有极大意义;最后通过对陵区的管理、防御和村落体系的研究,探究附属体系与十三陵主体空间的嵌合关系.通过对十三陵整体的空间营造手法探讨,意在表现蕴含在陵寝建筑选址中的中国传统理想人居环境,展现天人合一原则下的中国传统空间营造智慧.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7. 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地形地势选址分析
摘要: 长城修建在明朝达到高潮,并形成了长城沿线大量具有不同军事职能的聚落.这些聚落在营建时不但蕴藏着古人依形就势的智慧,而且在选址时会兼顾考虑聚落单体在联防体系中的军事地位.文章以明居庸关防区为研究范围,根据不同军事聚落所处的地形特点,将聚落分为山谷型聚落、山坡型聚落、平原型聚落三类.通过量化分析各类型聚落的堡城面积,高程值,坡度值等要素,分析其选址营建的逻辑,以期为保护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原真性提供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8. 明清盐业经济作用下长芦海盐聚落演变研究
摘要: 明清盐业经济不仅是长芦海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更在聚落格局、空间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对《潞河督运图》、《长芦盐法志》、《地方志》等历史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纵轴,以长芦盐产区的地域范围为横轴,首先从宏观角度建立了盐业经济与长芦海盐聚落空间演变的关联性,分析了盐业经济官控作用下海盐聚落自上而下的外部干预式发展.其次从中观角度分析,在生产管理、生产工艺、生产资料等多方面综合因素作用下,海盐聚落整体格局向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方向演变.最后从微观层面对聚落内部空间形态演变展开研究,将其总结为自原聚落中心扩展和自原聚落边缘扩展两类.通过对明清盐业经济作用下长芦海盐聚落格局、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明确海盐聚落的空间特征,以期为当代沿海聚落体系的特色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139. 明清蓬莱城市景观中的登仙意象塑造
摘要: 本文以明清时期山东蓬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城市景观系统特征.明清时期蓬莱城市景观营建以神仙崇拜景观意象为重心,利用城市重要景观系统建筑如行政建筑、宗教建筑等对神仙崇拜景观轴线加以塑造,突出以神仙崇拜文化为内涵的建筑标志物节点功能,在城市景观系统中形成了具有登仙意象表现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蓬莱城市景观的登仙意象塑造进行重点阐述分析,探讨明清蓬莱的城市景观营建特点,以期为现代城市空间的地域性特色表达提供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140. 晕轮效应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界面研究——以雍和宫周边地区为例
摘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的研究当中,但是这些研究多着眼于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进行分析和完善,对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环境未能融合的风貌割裂区域研究较少.本次研究创新性的以晕轮效应为切入点对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界面进行研究.应用街巷界面量化指标——贴线率及界面密度,综合语义分割方法,描述并解析街巷空间及街巷界面要素情况.通过环境行为学中对知觉评价的问卷调查方法并进行适当访谈,分类探究不同街巷界面是否对人群知觉感知存在影响.最后进行论证总结,得出可以通过构筑知觉的整体性产生晕轮效应消除历史文化街巷现状存在的风貌割裂等负效应.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