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261. 生态文明视角下都市工业综合体的规划策略研究——以南通高新区界北控规为例
摘要: 都市工业综合体作为近年来城市工业发展的新型空间载体被广受关注,但相对应的研究却较为缺乏.本文对都市工业综合体的基本概念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对都市工业综合体在不同文明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内涵、功能特征与空间载体进行分阶段研究,探究都市工业综合体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以生态友好为基础、生态工业为主导、生态空间网络为支撑、服务功能复合为保障的发展内涵;探讨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生态区位和生态功能定位对都市工业综合体规划建设的影响,构建了"生态区位分析——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产业策略——空间布局策略"的规划策略框架,最后以南通高新区界北地块都市工业综合体规划实践进行研究.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2. 生态空间分区管控:以美国蒙哥马利县为例?
摘要: 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价值取向.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美国蒙哥马利县为例,从州、区域、县域、次区域等多层面,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功能规划、区划等多种类规划,解析生态空间分区的划定与传递过程,并分析了国土空间中生态空间管控的市场机制.于是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区域、县域、次区域层面确定开发与保护的基本格局,划定宏观层面的生态管控区域.通过功能规划,划定基于自然生态要素的整体生态保护区,并针对各要素特征,制定管控指标和措施.宏观的生态管控分区与微观的用途管制分区(区划)是一种叠加关系,最底层的用途管制分区叠加或落实了宏观层面的生态保护分区.底层的区划是全覆盖的用途分区,宏观层面的生态叠加分区具有更高的管控效力.而且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生态管控分区是以自下而上为主,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过程.第五,开发权转移、役权保护等市场化手段是调节刚性分区管控的重要手段.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3. 生态系统供需视角下石家庄蓝绿空间规划研究
摘要: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干扰和冲击,城市如何快速应对和恢复是当前热点问题.研究基于生态系统供需效能平衡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对实现社会-生态韧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石家庄都市区为例,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健康共7大生态因子的供需效能进行定量评估,根据生态系统供需匹配分异,确定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适宜区,指导都市区蓝绿空间规划,进一步探讨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服务人类社会系统的生态空间优化策略.文章创新点在于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构建生态系统评价体系,通过此评价体系关联生态空间与社会需求,并从供需平衡的视角选取生态源地.通过研究,提出石家庄都市区蓝绿空间"区-廊-面-线"的生态格局和对应优化策略,以期为石家庄都市区未来生态建设提供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4. 生态韧性视角下资源型城市城市设计策略——以青岛蓝谷温泉组团为例
摘要: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使城市设计更加注重以长远视角解决城市建设的问题,并更多关注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思考,创造更加韧性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在经历了追求空间经济性的粗放式开发建设后,产生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枯竭、人居环境品质差等问题,难以保障未来的高质量的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设计应当侧重对生态的关注,并从生态韧性视角出发,探讨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设计方法.首先,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的困境与生态韧性需求出发,提出资源型城市区域维度、环境维度、人本维度的生态韧性目标.并以青岛蓝谷温泉组团为例提出生态韧性角度的城市设计策略:区域维度提出以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的方法得出生态空间结构与城市绿色空间布局,形成城绿相融的空间发展格局;环境维度提出改善城市街区的协调性、灵活性与多功能性的策略,构建集约高效的人居环境品质;人本维度提出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界面引导、丰枯兼容的滨水空间塑造的策略,塑造活力友好的城市空间.本文将生态韧性理念落实到城市设计的各个层次,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提供指导性策略和实施途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5. 生活圈理念下既有住区绿色空间量化研究——以北京七个不同年代建成小区为例
摘要: 在社区生活圈背景下,既有城市住区的绿色空间如何与新时代功能需求相协调,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户外空间成为多方关注的议题.基于谷歌地球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百度地图中服务设施的种类与位置数据,对北京七个不同年代(1958/1960/1979/1987/1990/2002/2013年)建成住区的绿色空间与建筑、道路、服务设施等,借助GIS运用解译量化和路径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发现随年代进展,住区内绿色空间的"量"呈增多趋势,与建筑、道路的空间关系越趋紧密,但与服务设施却越来越疏远.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探讨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结合社区生活圈理念,提出了住区绿色空间的优化策略以及与服务设施协同提质的对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6. 生活圈理论下的存量地区法定图则编制研究——以深圳市水径地区法定图则修编为例
摘要: 深圳市法定图则作为城市规划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改革,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已由全市覆盖走向了以修编为主的存量更新和动态维护阶段,随着城市化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型,以城市更新规划为代表的存量开发规划在有效盘活土地的同时,给城市带来了更新结构失衡、建设容积过高、公共配套碎片化等问题,新形势下,法定图则修编作为以公共服务属性为核心的法定规划,需应对存量发展的挑战,肩负起上下传导的职责,协调经济效益与公共利益、规划实施与规划管控之间的平衡.本文以深圳市高度建成区——水径地区法定图则修编项目为例,针对该片区临的建设用地紧缺、更新项目碎片化、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及重大项目难以落地等问题,结合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理论,提出了以法定图则作为平台进行规划统筹,引导片区城市品质提升的解决思路,对现状建成条件复杂的存量开发地区法定图则编制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7. 生活圈视角下天津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武清区为例
摘要: 科学配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之一.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特大城市,乡村人口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乡村地区发展程度低,城乡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亟待优化提升.通过对既有配置方法下天津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适用性探讨,考虑城乡不同的人—地—资源特征,本文从服务效率的视角,构建"乡村生活圈",提出基于生活圈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体系.以武清区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现状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结合乡村居民出行调研分析确定生活圈圈层范围,划定具体圈层,寻找"生活圈中心,提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策略,为天津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8. 生活圈视角下川渝乡村地域系统异变与规划应对
摘要: 乡村生活圈以不同尺度活动圈域反映乡村多级频次等级的生产消费行为,是乡村地域系统的典型刻画.本文从生活圈视角出发,研究发现川渝地区一般范式下生产生活秩序稳定自洽的城镇村关系被打破,形成了"乡村人口越流出—乡村服务越凋零—县城服务越集中—村县服务联系越加强—乡村人口越流出"的正向反馈,村庄到县城的联系逐渐紧密,受不同区位影响形成了两类乡村生活圈.一类是乡村生活圈呈现空心化的大多数乡村,乡村传统基本服务功能正在逐级外移;另一类是乡村生活圈呈现扁平化的城周乡村,"村-镇"联系逐渐弱化,城乡要素密切对流.研究认为,各级生活圈服务设施的收缩应与乡村收缩进程相协调,应着力在乡村生活圈服务尺度的稳固、服务链接能力、特色开放功能等方面不断探索.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9. 生活圈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
摘要: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直接影响居民使用设施的便利程度,精准测度生活圈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对于精确掌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发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短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合可达性和可达设施种类两个方面对五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公共服务设施可区与天河区为例,采用改良后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了生活圈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并从综达性空间分异显著,研究区东部的教育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可达性更高、而研究区西部的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更高,总体上天河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高于越秀区.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也存在差异,商业服务业设施、教育设施和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人口覆盖率都比较高,供给水平较高;而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和人口覆盖率都比较低,供给水平较低.研究区内超过70%的居民能够在15分钟生活圈内使用到五类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可达设施种类的情况较好,并且生活在研究区西部的居民能够在15分钟生活圈内使用到更多种类的公共服务设施.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0. 生活圈视角下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研究——以昆山市枫景苑A区为例
摘要: 生活圈理论作为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提升环境品质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区规划中,但对于日常公服设施的配置引导方面还存在不足.文章基于生活圈视角,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实践、配置体系和分析现状问题,提出在老旧小区改造层面应重点关注5分钟生活圈层面的设施配置优化.依据目前社区异质化趋势和设施需求特征,拓展完善设施类型和灵活弹性配置规模,利用存量更新契机,形成社区共享单元,突破"围墙"界限,加强街区联动,深入挖掘空间潜力,探索不同功能复合和分类管控使用的可能性,并以昆山市枫景苑A区的设施配置优化为例证,以期为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1. 生活圈视角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服设施完善度评估研究——以天津地铁3号线为例
摘要: 轨道交通的建设大大的缓解了道路交通的额拥堵,其站点周边的用地成为新一轮的城市重点建设区域,但是在多年来的发展中是否满足了居民在站点周边出行的公共服务需求尚未有一个适用的评价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天津市轨道交通3号线在环线内的站点进行现状的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来理解站点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该如何做到合理高效,并在传统的满意度、综合效率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具有相似性的生活圈理念来研究站点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评价体系,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顺序、建设数量和新时间地理学框架下的环境行为来构建了生活圈概念下的站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评价体系,希望能对天津市后续的新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2. 用地增量指标紧缩所引发的"以人定地"规划逻辑辩思——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 新一轮的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点明确提出要预先框定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并严格控制增量,这与以往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中"以人定地"的规划逻辑有较大出入,由此引发本文对城市人口与用地时空演化真实发展逻辑的思考辨识.借助"协整分析法"对杭州主城区的实证结果发现,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整体发展呈现"短期波动调整,长期均衡稳定"的协同演绎特征,但具体演化过程只是部分体现"以人定地"的规划意志,更多则是表现为建设用地单方面的非理性扩张.结论建议,避免人地单向预测,统筹城市发展各要素并结合时下"双评价"是优化"以人定地"规模预测方法的重要补充.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3. 田心新村空间应急能力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在城市灾害、传染病日益频发的背景下,社区作为防灾防疫的前沿阵地承担了保障居民健康的重大责任,这对住区空间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生活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公共空间系统、道路系统等一系列空间要素影响着社区灾害应急能力.本文对疫情前后深圳市城中村社区田心新村居民生活服务设施使用变化5、公共空间使用变化进行调查,了解突发事件背景下居住区应急空间设施获得能力,发现影响住区空间应急能力的关键要素.其次,对现状住区周边医疗卫生系统、生活服务设施、公共空间进行评价,找出住区空间应急能力建设的短板.调查发现疫时居民到达各类设施可负担出行成本低于平时;疫时超半数居民活动场地为宅前空地,不利于防疫;田心新村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不均、可达性不佳制约了空间应急能力.基于住区空间应急能力建设突出问题,本文提出规划"冗余空间"、住区空间应急适应性设计、完善"灾时生活圈"服务配置三方面提出社区应急空间优化策略,以期提升未来城市住区应对城市灾害及突发事件的能力.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4. 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对居住用地用电指标的影响
摘要: 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其充电行为将对城市用电负荷产生显著影响.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大数据统计的行为特征,从服从统计分布的蒙特卡洛算法和集群智能化充电调控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建模计算,得出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的负荷曲线,并将结果与城市居民用地用电特点相结合,分析其对居住用地用电负荷曲线的影响,给出推荐的用电负荷指标.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5. 留得住房,也守得住人——上海里弄保护更新探究
摘要: 目前上海仍有730多万平方米的里弄建筑,198个里弄类型的风貌保护街坊.在高速城市化带来的拆迁与更新中,许多里弄的原住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从几十年的社会网络中抽离出来.上海正在追寻更有人情味的里弄更新改造方式,驻守老房子的人们以自己的趣味营造着延续城市记忆的有机更新.基于上海里弄的更新模式,结合实践案例,试图探索未来里弄"留房留人"的可操作之路,在保护理念、空间改造、政策机制和综合价值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6. 疫情下基于KANO模型的开放式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社区成为抗击疫情的前沿阵地,而开放社区由于存在出入通道复杂等问题,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保障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KANO模型法,构建未来开放社区治理指标,测度湖北省京山市城畈社区居民对物资保障满意度,并通过定量分析指标的Better-Worse值,进而剖析开放社区当前的治理模式,发现封闭管理难、居民缺乏参与等是影响开放社区治理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深入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开放社区居民生活物资供需矛盾背后的成因,并提出完善封闭管理、关注弱势群体、健全物资配送体系等相应的社区治理模式,以期对后疫情下开放社区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有所裨益,为完善开放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7. 疫情冲击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格局的演进与治理应对——基于城际铁路客运数据的实证
摘要: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客运铁路数据并选取2017年和2021年疫情前后两个时间作为观察节点,分析城市联系强度与聚集密度的变迁,在此基础上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结构与网络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与疫情造成的显著扰动.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发展仍处于较为起步的阶段,但是武汉-长沙-衡阳、娄底-长沙-南昌-上饶的联系廊道已初步形成,同时城市网络层级关系也受到疫情的冲击,主要表现为跨省的城市间联系形成弱化态势,而省内围绕中心城市的城市间网络联系有所强化,但中小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位置相对边缘化等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后疫情时代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高效协作城市网络的相关策略与政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8. 疫情对深圳都市圈人口流动影响的研究
摘要: 疫情期间,中国采取的人口管控措施一方面对疫情防控起到了突出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群人口流动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关于深圳都市圈人口流动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位置大数据中人口流入量、流出量和意愿迁徙指数、实际迁徙指数对疫情前及疫情期间深圳都市圈内人口流动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深圳都市圈内日常人口流动符合圈层结构理论,都市圈内各城市人口流动量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距中心城市深圳的空间距离呈正比;疫情致使深圳都市圈内人口迁徙意愿和实际迁徙量急剧减少,且缩减程度与离中心城市的距离呈正相关,"深莞惠"受到影响严重;深圳都市圈对外联系强于都市圈内部城市联系,非节假日情况下,工作日与休息日流动量并未出现明显差异特征.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9. 疫情应对视角下的康养住宅规划策略探析——以五指山翡翠综合康养区为例
摘要: 全球疫情的爆发对当下社区营造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区作为落实健康城市战略的基本单元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疫情下康养住区的规划策略对于实现疫情期间、非疫情期间人群的安全保障与康疗养生需求,创造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居住空间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海南五指山市翡翠康养综合区为例,遵循疫前弹性配置——疫时安全健康防护——疫后多元活力康养的思路,提出多维适应性康养单元模式,提出疫情下康养住区规划应当从康养服务体系的配置标准、住宅单元适应性分合、公共空间弹性多元化设计、防疫综合康养户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规划,营造具有多元性和适应性的康养单元.
提交时间:2021-09-25
1280. 疫情影响下区域性医疗设施恢复力评价与启示——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为例
摘要: 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城乡社会发展产生了剧烈冲击,并对中国区域性医疗资源供给带来了重大挑战.科学评价区域性医疗设施受新冠疫情短期影响及恢复情况并揭示其时空特征,可为城市医疗设施未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经验.基于2020年1-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儿科入院数据,以2019年1-4月数据为对照组,引入恢复指数(RRI),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从服务规模演化和服务恢复力时空演化两方面揭示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下区域医疗设施服务演化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疫情未影响春节前入院就诊,节后疫情经过潜伏、爆发、稳定等阶段,重医附属永川医院恢复程度由不足30%上升至60%左右,但受疫情持续影响,完全恢复至历史同期水平仍需较长时间.疫情对于居民入院就诊行为影响显著,偏远城镇和乡村地区尤为明显;疫情影响下的入院患者来源地空间差异性特征明显,相对恢复程度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城镇>偏远城镇>农村地区.为提升区域医疗设施服务能力,本文从城乡规划学视角提出"建立精准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完善区域城乡医疗设施布局体系,制定动态分阶段的防疫策略"三方面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