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301. 社区发展中的规划、建设、治理经验探索
摘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层社区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社区建设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紧密相连.而现阶段,中国社区规划相对薄弱,主要出现了:社区规划内容欠缺,社区建设实施动力不足,社区治理相关制度欠缺等问题.现有研究常只针对社区全流程打造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并未有整体认知.本次研究针对以上的问题,将社区发展的整体路径分为:社区规划、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三部分.首先从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角度出发,探讨三部分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三者对于"人"的思考都显得较为欠缺,并且对于社区打造过程中涉及的多元化主体间的有机联系并未有较多涉及.明确问题后,再通过列举广州市两个社区改造的成功案例详情,使得相关理论变得切实可依.最后进行理论与成功案例的结合,从适应、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角度出发,明确出社区打造过程中的相关经验:社区规划以人为本,并保证一定的动态性与前瞻性;社区建设除了"硬"建设,也要注重文化的"软"建设;社区治理可以通过引入多元化角色形成不同角色间的利益平衡.通过以上经验的总结,试图给未来的社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现状及规划策略
摘要: 中国即将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就地养老成为主流选择.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主、个人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推进国家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抓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和趋向差异化.本文以南京市新、旧城区不同建成环境下的两个典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分析评估其周边建成环境,了解机构运营管理情况,对服务中心内部活动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及结构性访谈了解老人使用需求及日常生活变化.研究认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对两种建成环境社区都产生了有益影响,起到了丰富了老年人体力活动类型、减少体力活动风险、促进老人社会交往等作用.但较为显著的区别是,新城区社区建成环境下更多低龄老人到养老中心活动,对舞蹈室、棋牌、餐饮等空间需求较高;旧城区建成环境下更多高龄老人到养老中心活动,对康复器械、无障碍化设施的需求更大.文章建议,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应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的多样性,考虑不同老年人的空间需求;同时将养老服务中心升级与建成环境改善相结合,以点带线逐步改善社区养老环境.最后应通过完善政府政策、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更灵活的社会联动机制等方式,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整体效能.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3. 社区环境对老漂族社会融入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
摘要: "老漂族"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社会融入是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针对"老漂族"社会融入情况进行多维度的调查分析,选取位于城市核心区、边缘区、近郊区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为调研对象.从文化、社交、环境、心理四个维度出发探究杭城老漂族社会人融入的情况,并探究社区环境对老漂族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社区的内外部空间品质、服务设施、人口环境均会对老漂族的社会融入产生影响.根据"老漂"群体社会融入的空间需求,提出了城市环境视角与社区环境视角提出改善措施,以更好的驱动"老漂族"的异乡再社会化,实现"他乡变故乡"的美好愿望,这是帮助老人度过幸福晚年,促进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4.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存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探索——以潮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发展方式需要从增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更加关注居民实际需求,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潮州市中心城区为对象,从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内涵与实践出发,分析存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与问题,提出"现状评估—需求分析—规划提升—实施管控"的规划路径,探索基于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存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5.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新城区养老设施规划探讨——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
摘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面临较大压力.新建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落后,与居民需求存在失配,"社区生活圈"理论基于居民日常行为进行规划创新,打破传统规划单位边界,提高居民参与度,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品质,对养老设施布局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从社区生活圈视角入手,通过对济南市历城区养老设施规划现状中布局覆盖滞后、服务功能单一、通达便利性差等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依据新城区养老设施布局实地调研,从服务半径优化、集约复合配置、全生命周期管理、交通导向布局等方面探索养老设施规划改善对策,推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布局,力求建设科学合理、人民满意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6. 社区老年食堂空间现状与运营管理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 随着老龄化水平提高,养老需求的增加,旨在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的老年食堂产生并不断发展.老年食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但其内外部空间环境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亟需改进.本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的老年食堂为对象,把不同的运营模式作为分类和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数据分析,深入探究老年食堂的空间环境与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不同运营模式间的优劣比较与相互借鉴,从而在内外部空间、运营服务、政府管理等层面对老年食堂提出参考意见,增强老年餐桌的生命力与活力,提升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7. 社区老龄化防灾安全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将会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社区改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社区的防灾安全适老化建设也凸显出必要性和重要性.老年人等防灾弱势群体,因为在生理功能,心理建设等方面的退化,导致在灾害信息收集、避难行为模式、灾害救援需求等多方面与常人大不相同,差异化的防灾需求与同质化的防灾建设导致了在灾害防治的全周期无法有效的保障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因此本文借鉴日本防灾社区适老化相关建设经验,从老龄化防灾法律保障、基层自主防护、社区长期照护及设施改造建设四方面入手,分析相关特点并总结优秀经验,结合中国现阶段社区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方面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加强中国社区老龄化防灾安全建设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8. 社区花园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中关村小花园为例
摘要: 时下,社区花园营建成为城市中心区老旧社区改造的常见做法.然而,在快节奏的运动式治理下建成的社区花园,难免再次走向衰败并回归到闲置状态.通过将全生命周期概念引入社区花园可以发现,许多设计师尚未形成对于社区花园全生命周期及其与传统景观项目的区别的认知,且每个生命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使得周期链条断裂,无法正常运行.本文不仅指出了社区花园项目与传统景观项目在起始基础、重点阶段、团队组成和后期处理四方面的区别之处,还对社区花园项目在前后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述.最后,基于全生命周期概念对北京中关村众享荟小微花园案例展开了介绍,分析每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建立运营和维护范式,分析多元主体协作关系,总结出可供借鉴的高密度城区社区花园营造模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9. 社区花园视角下重庆乡村社区营建研究——以长寿区秀才湾农民新村为例
摘要: 在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型的乡村社区面临社区认同重构的困境.社区花园作为一种起源于城市具有社会、文化和教育意义的催化剂,对乡村社区营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梳理社区花园的营造与发展经验,以重庆市长寿区秀才湾农民新村为研究对象,将社区花园引入乡村社区营造中,并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从建设政策支持、乡土文化挖掘、多元主体参与、活动课程支撑、管制机制完善等方面进行挖掘,从而实现农业结构修复、乡村空间完善、乡土文化重塑和农耕文化延续,重塑乡村社区认同和依赖.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0. 社区营造参与者社会网络形成机制解释——基于ERGM模型和三个案例的比较研究
摘要: 在社区营造实践中,参与者关系错综复杂,但"关系"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其相关研究尚严重匮乏.研究以上海Y小区玫瑰园及两代"娃娃农园"等三个社区营造实践为例,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复杂网络模型方法,基于联系关系数据建立社区营造参与者社会网络,并从内生结构和外生属性两个方面构建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解释.文章基于关系视角,解释了参与者之间如何产生结构性的社会关系、关系建立后又如何影响参与者的行动并为其他参与成员提供机会.结论表明,内生性因素(网络结构效应)和外生性因素(参与者禀赋属性)共同作用于参与者网络的形成过程,其中外生性因素作用更为显著;在营造活动中,管理组织越严密,网络自组织的效应越小;管理组织越松散,网络自组织的效应则越大.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1. 社区营造视角下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以柞水县凤凰古镇为例
摘要: 历史文化村镇是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的家园,它们反映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基层社会的发展脉络.然而在融入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文化村镇出现了诸多问题,面临着复杂的发展态势.在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倡导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历史文化村镇迎来了保护与发展的良好机遇,探索历史文化村镇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出发,建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框架,将柞水县凤凰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凤凰古镇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内在原因,进而探讨出凤凰古镇可持续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其他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2. 社区调研工作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中国社会发展治理已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城市规划项目深入基层走进社区,但社区规划工作相对微观,与传统宏观规划的工作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相对不易获取.本文选取社区规划工作中的调研工作为切入点,充分借鉴社会学工作方法,辨析城市规划中各类社区调研工作常用方式的优缺点.结合成都市玉林街道青春岛社区微更新实践,对实际运用的各类社区调研工作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各类方法的适用特征,探究社区调研工作方法在社区规划中的合理运用方式,以期为类似社区工作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3. 神经元模式下历史街区更新研究——以黄山市屯溪区阳湖片区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进入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城镇化建设阶段,伴随着城市更新的历史街区优化改造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然而近年来,历史街区的开发日益向历史商业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形式发展,片区风貌趋同现象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神经元模式下的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体系,旨从经济、文化、空间、生态四个维度及外部环境为历史街区更新提出系统的多维交互更新策略,并以黄山市屯溪区阳湖片区为例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划定片区内各维度的优势资源核心,强化片区发展条件,在区域层面构建紧密联系的系统网络化格局.同时在经济层面通过多元经济形式联动历史街区与周边产业交互发展,文化层面形成以历史街区为核心的一主两副的空间构架,空间层面完善步行交通以提高空间整合系统,生态层面与三江口岸滨水景观形成有机互动,通过多维度的针对性强化发展方式,打造区域"神经网络"系统,带动区域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4. 福州古代城市"山—水—城"格局生成与营建思想研究
摘要: 受西方规划思想的影响,国内诸多城市的建设发展忽略自身传统历史文化,历史文脉的断裂破坏城市独有的在地性特征,城市特色趋同化现象愈来愈明显.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城市作为发展本底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将其中精深的营建思想古为今用,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以福州为例,梳理古代城市的历史演变历程,对形成独具地域特征的"山-水-城"空间格局的生成进行分析,发现福州随着"水退城进"的成陆过程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景观系统的生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梁代全面确立了福州"山-水-城"的基本格局,其后随着城市地域空间的持续增大,不断增添的文化景观仅是对原有架构进行完善,城市总体的空间格局大致保持不变;此外,从自然观、继承观、人文观以及整体观对福州古代城市的营建思想进行深入探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掘历史新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5. 福州名城历史风貌的演变特征探析
摘要: 城市整体呈现的风貌是历经漫长岁月在物质空间中形成的多重层积环境,历史风貌的保护管理是名城整体保护的重要内容,对风貌演变特征的研究便于了解内在变化秩序,有助于历史城市地域特色塑造.以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为例,着眼于整个城区的空间关系,对历史风貌的演变历程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可知:近代之前福州古城区成型且历史风貌逐渐显现;近代时期滨江地区形成且历史风貌多元呈现;1949年以来中心城区定型但历史风貌每况愈下.以1986年福州列为名城时所呈现的历史风貌特征为参照,至现今,历史风貌总体经历"遭受破坏——得以缓解——再次遭受破坏——逐渐变好——现状维持"的变化历程.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6. 福州市中小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布与综合评价
摘要: 由于二胎政策与福州市城镇化率提升的影响,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成为了满足居民需求的关键.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部分私立学校对家长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优质的生源与师源逐渐向少数的私立校集中.这种自发的流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的失衡,也让因此"学住"异区的学生家长容易产生通勤方面的负担.文章通过问卷以及POI数据分析的手段,对福州市区内五个区的教育资源进行空间上集聚性与满意度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中小学设施数量与质量在空间合理分布的措施以及制定中小学质量平衡发展的奖励机制的改进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7. 福建乡村地区自建房"别墅化"现象及问题研究——以莆田市为例
摘要: 本次研究基于福建地区乡村自建房"别墅"大量涌现的现象,以莆田市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别墅化"的乡村自建房建筑风貌进行现状解读,从自然、社会和人文三个方面剖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指出风貌重构存在的使用问题以及管理中的困境.为未来乡村自建房风貌管理提出思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8. 科学新城适宜性空间优化研究——以怀柔科学城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规划转向城乡统筹一体化,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趋向多元多核,新城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外向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随着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推进,科学新城作为承载科研创新功能最重要的新城类型,对促进城市科技发展、整合科研资源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科学新城空间规划结构及发展现状的总结,提出科学新城空间应具有功能复合、生活宜居、生态适宜、科创时空四大特征,并据此构建"指标-评价-叠加-划定-预警-管控"的科学新城空间适宜性评价途径,从而定量揭示环境基础对科学新城功能结构、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价值.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怀柔科学城为实证案例,对其空间适宜性进行分项评价与综合叠加,提出怀柔科学城空间划定与管控优化策略,从而为科学新城功能空间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9. "秩序优化"与"活力提升"——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宜居街区功能改善路径
摘要: 宜居街区的整体塑造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但现阶段部分城市街区的秩序面貌、活力程度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更新提升.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西方街区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和中国街区形式变迁的特定治理语境,借鉴日本首都圈街区宜居满意度调查的评价要素,总结出街区发展的内在动因在于对空间共享的文化认同,其核心是人,能够打开邻里"戒备之墙"的不是锤镐,而是身居于此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随后,本文针对街区居民核心诉求,从"秩序优化"与"活力提升"两大层面,提出宜居街区功能改善的八个具体维度及实施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1320. 积极老龄化健康维度下的社区适老化实践探究——以上海市赤一居住小区为例
摘要: 积极老龄化理念是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前沿老龄化理念.本文辨析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概念和发展,解读该理念下健康维度的发展要求分析其对适老化健康社区的提出的要求.上海早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上海多个社区已经开展了社区的适老化微更新改造.笔者结合上海社区的更新实例,聚焦于物质基础层面和环境支撑层面的建设实践分析,讨论积极老龄化理念对适老化社区的建设要求.最后提出观点,老年人应转变"被变老"的思想观念,主动应对老龄化这一发展阶段,积极参与城市活动,这也是城市进行适老化物质设施改造的终极目的.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