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281. 疫情背景下的社区物流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武汉市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对市内交通及进出武汉的通道进行了通行限制,各社区和街道也采取了严格的准入准出限制.防疫物资和民生物资在社区范围内的有效运输急需保障,社区物流的韧性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将进行以武汉市为考察研究范围、洪山区某商住混合片区为实地调研范围的实证研究.结合疫情前后的对比,从居民的反馈和体验出发,分析疫情期间社区物流运输与社区管理协作的不足.本文将从物流空间模式、物流机制环节、社区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韧性的、能更好应对疫情的几种社区物流优化可能性.延伸至后疫情时代的韧性城市,从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出发,探讨可持续的、应对机制更完善的社区物流模式并为韧性社区的构建提供参考.

    作者:

    魏欣然;阿沙汗·伊力哈木江;况盛慧;孙鑫淼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82. 疫情防控常态下的医疗卫生空间防控体系构建——以浦江县为例

    摘要: 2019年末新冠疫情的爆发凸显了中国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严重短板与不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失调、医疗卫生设施应急性不足、防控应急系统在空间上支撑不足.2020年来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对中国医疗卫生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医疗卫生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此,本文以浦江县为例,针对浦江县医疗卫生设施和防疫现状问题,旨在提出构建疫情防控常态下的浦江医疗卫生空间防控体系.以医疗卫生专项规划引领空间防控,以高品质医疗服务供给为导向,以"平战结合"为县域医疗卫生空间防控体系的构建路径,优化平时状态下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着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以实现均等性城乡医疗服务;制定应急防控预案,构建应急状态下三级疫情防控体系、刚弹相济的防控支撑体系,引导建设形成15分钟防灾防疫圈,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作者:

    杨冲冲;彭芝芬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83. 疫情防控背景下提升居住社区环境韧性的思考

    摘要: 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居住社区需要采取封闭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居民的出行、对空间环境的使用等方面都产生新的特征和需求,而现有的居住小区在很多方面都无法很好地适应这些特征需求,整体上表现为居住社区的空间环境韧性不足,主要体现在街区尺度过大造成的居民出行绕行、空间环境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相关设施配套不健全等问题.许多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提升居住社区空间环境韧性的几个重点的方面,分别是提升社区级商业设施的步行可达性,打造适宜社区街坊尺度,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老旧小区空间环境的微改造等,整体上通过提升居住社区的空间环境韧性来提高社区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适应性,以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

    作者:

    郑瑞山;董一凝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84. 相对区位变化对物流园区规划实施影响研究——以深圳市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为例

    摘要: 相对区位的变化使得中心区物流园区功能变更或外迁,这加剧了其与日益增长的物流空间需求的矛盾.本文选取深圳市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的动态演化角度,审视其发展历程和演变特征,进而探究相对区位变化下的空间因素、交通因素、基层政府因素的变化对物流园区规划实施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结构动态变化引起物流园区的相对区位变化从而促使地价和租金不断提升,是导致物流园区物流功能变更以及空间分异的最直接市场原因;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以及城市中心区实行交通管制,降低了货运交通的可达性,加速了园区物流业的衰落;物流园区开发管理权在基层政府手中,受到市场冲击下比较不利于园区规划实施.由此,本文从园区建设、开发管理、规划标准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物流园区规划和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

    黄博茂;史记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85. 省际老年人健康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然而目前有关老年人健康的研究并不是均衡发展的,空间视角出发的研究有待加强.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省市为研究样本,选取2010年和2015年两个时间截面,构建评价模型对老年人健康省际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接着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老年人健康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从2010年到2015年,老年人健康水平整体稳定但略有下降,区域间、省际间差异扩大,仅有部分省市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健康空间分布由"东高西低"向"T"字型格局演变,并且正向的空间集聚程度提升;人口发展、社会经济维度中部分因素与老年人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建成环境维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均不显著.

    作者:

    武冠甲;曹迪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86. "碳中和"愿景下旧居住区绿色更新的路径初探——以日本"团地再生"为例

    摘要: 中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意味着城市更新领域将进一步强调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等"绿色"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对日本在"低碳街区营造规划"背景下的"团地再生"制度进行系统梳理,从规划体系、技术体系、指标体系、实施体系4大层面对其绿色更新的实施路径进行剖析,为中国旧居住区绿色城市更新的技术方法及其实施路径研究提供技术借鉴.从四大体系的实施路径可以看出,绿色更新的根本是技术与制度,增强绿色低碳更新的技术,是支撑绿色更新的重要力量;健全完善更新规划与实施的相关制度,加快健全绿色更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是"碳中和"愿景下绿色城市更新的保障.

    作者:

    周晓穗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87. 碳中和目标下北京道路交通用地问题研究——普及换电模式

    摘要: 碳中和目标下,北京市道路交通通过电动化革命有望最先实现零碳排放.其中电池更换模式因更接近于用车习惯而有可能得到普及.本文基于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特征,分析普及换电模式电动车换电特征,指出普及换电情景下需要一种新的集中换电站设施,并对集中换电站进行了概念设计,研究了布局结构,评估了换电工位设置数量与电池容量的关系,测算了占地面积.从研究结果看出,集中换电站占地面积明显小于北京现有加油站平均占地.每座集中换电站最少可节省占地1288m2.按高质量发展与城市更新理念,集中换电站逐步替换现有加油站,集中换电站的建设不增加新的建设用地需求,具有实施用地可行性.

    作者:

    宋晓栋;张中秀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88. 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的思考

    摘要: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宣布CO2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的首都北京,加快能源利用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目标很艰巨,也刻不容缓.本文以北京某产业园供热项目为例,规划利用项目周边可利用的浅层低温能、再生水余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并对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与常规能源供热方式的经济性、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CO2排放量减少了15.9%.在编制该供热方案中,结合遇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广问题,提出将能源利用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并强制约束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比重指标;为了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还需完善投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撑.

    作者:

    肖敏;赵辰朝;李进;安爽;武亦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89. 碳中和目标下的高密度城区碧道生态规划研究——以深圳市罗湖区碧道建设为例

    摘要: 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碧道规划建设应努力参与到低碳环保积极设计的挑战中,并将其作为重要设计理念融入相关规划建设实施项目中,努力为城市提供绿色服务产品,探索绿色技术创新.本研究以罗湖区碧道规划建设为契机,创新性的提出针对高开发强度城区的碧道生态建设方法路径,包括践行河湖水系最优美的目标,制定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系统建设、低碳节约、因水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构建全自然生态要素的碧道格局,提出进行全域生态节点统筹、生态廊道分类管控提升、实施水生态修复、联动水产业生态提升的策略,形成碧道生态建设实施管理路径.将以生态优先为先决条件制定的规划引导作为后续碧道建设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和与涉河更新单元规划协同的重要依据.以期为深圳其他区提供具有实操性的经验借鉴,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相关研究基础.

    作者:

    吴丹;戴韵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0. 碳中和背景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应对——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 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碳中和"发展目标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城市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城市交通在城市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占比较大且正逐年增加,亟需控制调整."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城市低碳交通战略对于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和交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碳中和"发展观念,从改变交通出行结构、降低交通需求与距离、提升能源效率和机动车技术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低碳交通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选取能够全面展示中国低碳交通规划技术应用的深圳市作为案例,通过对深圳市各类交通方式碳排放量进行估测以及对于其发展现状与规划应对思路的分析指出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交通低碳变革的优化建议.

    作者:

    刘雨晗;王军力;李子豪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1. 碳中和视角下城市零碳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当今世界气候问题严峻,城市气候恶劣,应对一系列气候问题,低碳措施必不可少.汽车在城市交通中占碳污染的比重很大,机动车辆排气日益成为影响城市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变化大敌当前,波士顿的碳中和计划主要着力点在于交通,发布了《波士顿碳中和交通系统规划》,构建"碳中和"交通系统,助力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与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波士顿碳中和交通系统规划的学习,借鉴波士顿在零碳交通方面的先进理念,学习其实现碳中和的方法,从碳中和角度出发,为中国城市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交通规划方面的借鉴策略.

    作者:

    褚晨晨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2. 碳中和语境下的控规低碳指标体系构建——以广州为例

    摘要: 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2020年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文以提高城市规划管控操作性为切入口,研究在控规层面构建定量低碳指标体系、增加低碳图则,并探索出一套在现行控规实施管理程序制度基础上,使低碳指标体系控制要求落实到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中的审查、审批办法,将"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转化为法定规划的管控要素及管控方法,对探索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改革,制定引导城市低碳建设发展的规划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

    刘婕;李晓晖;吴丽娟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3. 碳达峰初期城镇低碳发展提升路径

    摘要: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推动低碳城镇建设,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与愿景,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顺德自2015年起迈入碳达峰初期阶段,目前正处于碳达峰瓶颈期,本文以顺德为实例,从碳排放量、碳排放效率两个层级量化分析了顺德低碳建设发展规律,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影响顺德低碳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基于量化分析结果在指标管控、开发时序、开发模式等方面,提出了顺德突破碳达峰瓶颈期僵局,早日实现碳中和的规划策略,为中国低碳城镇建设提供发展经验.通过顺德实证研究发现,低碳城镇建设想要尽早达到碳达峰,尽快实现碳中和,单纯地从碳排放量分析无法准确把控城镇发展方向,要坚持以碳效率为导向.需要在国土空间层面纳入"1+2+2"低碳定量监控体系,以主要影响因素为靶向,有序引导城镇开发建设时序,拒绝千城一面,针对城镇地域特征,提出在地式特色化的城市开发模式.

    作者:

    张东洋;张媛媛;马良;唐朝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4.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低碳策略研究——以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 在生态文明、高质量的发展导向下,打造低碳城市成为当下热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探究土地利用的碳减排有重大现实意义.现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等方面,对碳排放规划模拟、探索具体低碳实施路径研究相对匮乏.为此本文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聚焦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长沙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量化研究和低碳实施路径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难以实现,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通过升级产业、提高绿色建筑比例、充分利用TOD开发模式等手段降低存量土地碳排放,通过营造一定比例的蓝绿空间、提高碳汇用地下垫面碳吸收能力,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增量空间的碳中和.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年度体检评估设置约束性指标,通过规划传导分解指标,利用规划监测平台,对城市碳排放实时监督、加强管控,助力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的实现.

    作者:

    夏奇;郑华;谢映;贺晓满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5. 社会浪潮下村落空间形态的时空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 在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新型城镇化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际,本文基于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对三次社会浪潮下家庭关系及社会形态的变迁发展研究,首先对三次浪潮进行了简述,并分析对应时期的村落空间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在第三次浪潮核心家庭瓦解的时代背景下,以贵州省遵义市L村为例,创新地引入四维城市的时空分析范式和理论方法,对L村重大事件及其产生的空间形态与功能演变给予系统的回溯分析,进而对村落的空间载体,黔北民居的未来发展诉求给予要点提取;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认为,需要通过生长叠加与精装修复两种互为补充的空间营造策略才能使村落在适应未来发展的同时兼具在地个性与个体发展活力.

    作者:

    李湘铖;朱玲娜;林颖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6. 社会生态视角下街道环境对老年活动影响研究

    摘要: 健康城市环境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实现全民健康的必要前提,如何提升特定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以促进城市健康成为新的规划主题.社会生态理论为研究个体、社会及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理论基础探讨街道环境因素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选择深圳市南山区典型生活性街道作为老年人体力活动的空间载体,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获得街道环境及老年人体力活动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明确影响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的因素,进而提出针对个体、社会及环境层面的改进建议,以期推动健康城市规划建设,为十四五规划中的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益探索.

    作者:

    罗祎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7. 社会转型下的厦门沙坡尾空间变革研究

    摘要: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主流文化之一,研究基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视角,从政策制度、社会主体、社会文化三个属性,构建社会演进和城市空间变革关联的分析框架,剖析厦门市沙坡尾空间变革的特征和动因.研究指出,在"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下,沙坡尾空间表现出消费空间扩张的野蛮、城市空间成为被消费对象的无奈等特征.研究认为,权力、资本、社会三者的互动是沙坡尾空间变革的根本动因,也是未来沙坡尾空间变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作者:

    陆子烨;陈勇;肖铭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8. 社区公交与"15分钟生活圈"

    摘要: 随着"15分钟生活圈"概念的提出和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完善,社区公交扮演填补城市公交线路空白的角色,本文以深圳南山区社区公交实际使用案例为例,研究其社区公交使用情况和客流特征,结合周边居民出行需求调查和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分析社区公交对社区生活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以及居民对社区公交的运营期望,提出依托社区生活的社区公交应接驳周边社区服务设施和轨道站点,同时保障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出行客流,在既有建成环境组织复合多样的城市功能,满足周边居民实际出行需求.

    作者:

    张运烨;夏子璎;李浩天;傅哲泓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99. 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与其街道空间耦合关系分析

    摘要: 本文以江苏徐州鼓楼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论原理构建鼓楼区公共服务功能与其街道空间活力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模型,运用城市基础信息数据,借助ArcGIS技术建立研究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与街道空间测度体系,使用熵值法与空间句法对其关联的系统进行评价,并引入格网法实现对功能多样性的测度及结果图示化,揭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与街道空间活力的内在耦合协调关系,辅助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优化,指导精细化的城市规划实践.结果表明:人口密度、空间集成度是公共服务功能与街道空间活力耦合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良好的居住密度与街道交通活力是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提出"存量"发展下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作者:

    徐艺文;郑雷;崔浩;常江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00. 社区公共空间的场景要素构成研究——以重庆市七星岗街道为例

    摘要: 存量时代城市发展"内涵式"转型,更关注社会综合治理和人文品质提升,承载着文化资源的城市空间也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焦点.社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自然成为更新提质的重要微观场域,而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所,存在着空间文化价值低估、空间单一化和过度类型化等问题,社区传统文化环境和地域特色丧失,居民认同归属感缺失.本文将场景理论的整体性视角及其分析方法运用到社区公共空间研究中,构建场景要素的社区在地性转译框架,并以重庆市七星岗街道为实证,进行社区公共空间的场景要素构成及特征分析,以此构建七星岗街道社区公共空间的场景要素谱系.与社会学场景理论研究不同,本研究将其引入规划领域并作用于微观空间研究,研究重点从城市消费转向生活文化和生活需求,由此重新审视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价值,看到其蕴含的文化和生活特征,以期为社区更新提供借鉴,在满足居民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保留城市微观地域特色,实现城市人文品质和社区品质提升.

    作者:

    黄睿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