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681. 老年友好型社区步行空间规划路径研究
摘要: 在全球老龄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提出"老年友好型城市"概念.近年来,各国在城市层面和社区层面的适老化建设都有所实践.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老年友好"理念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发现国外在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方面更为全面,既关注住房、室外空间等物质环境层面,又比较重视社会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社会心理层面,我国的老年友好建设则存在表面化、未考虑老年人真实需求、建设过程缺乏老年主体参与等问题.随后以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步行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适老化的规划路径进行探索.规划路径探索部分全面剖析了老年人对社区步行空间的需求,并以老年友好社区应具备的六个特征—可达性、可识别性、安全性、健康性、交往性、参与性为桥梁,将老年人生理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对应到步行空间层面的17个相关因素上.最后引入叙述性偏好法,对各因素的权重关系计算过程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未来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682. 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海绵城市设计实践
摘要: 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改善.近年来,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老旧小区改造实践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绍兴镜湖安置房海绵城市改造项目为例,探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1683. 老旧小区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以杭州市为例
摘要: 老旧小区改造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也是近几年中央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杭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余年,从以安全、美观导向的单项改造工程为主的老旧小区改造1.0版升级到以品质、美好导向的综合改造更新的老旧小区改造2.0版,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启示.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一升级路径,从充分认知老旧小区特征问题出发,把握其人口、空间、服务、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梳理其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景观环境、公共空间、公共设施、文化传承、社区管理等七个方面的共性问题,以及历史街区型、院子型、商品房型三种不同类型老旧小区的个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杭州老旧小区改造1.0版的内容、特点、效果以及社区和居民的诉求反馈;进一步分析老旧小区2.0版的主要内容、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最后从改造模式、改造内容、改造工作组织和实施等方面总结美好生活目标引领下老旧小区改造的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1684. 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背景下的内涝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现阶段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矛盾.内涝积水作为老旧小区的通病之一,其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正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已经影响到人民的安全出行.随着国家对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并总结经验.本文在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背景下,以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宗旨,对老旧小区内涝积水原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多方协同、民众参与、建管并举、模型校验等角度提出新时期下解决老旧小区内涝积水问题的关键点,并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提出了改造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最后选取典型平原地区某老旧小区作为案例,对其如何解决内涝积水,编制改造方案的过程与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进一步诠释了老旧小区内涝防治的观点.
提交时间:2021-09-25
1685. 老旧社区的模块化更新路径探索——以上海为例
摘要: 本文立足于上海老旧社区的更新实践经验,针对老旧社区更新在时空维度和人本维度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个性差异化需求,总结了未来社区更新的特征,提出应用模块化思维去解决更新问题的可能性.通过对社区更新的模块化理论及其可适性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老旧社区模块化更新的路径.从社区更新机制、空间更新规划和人性化更新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一种可生长的社区更新模式,以此适应社区发展的动态需求,促进社区更新的自发性、主观能动性和设计产品的市场化.最后理论结合实践,展示了模块化策略在社区更新中详细设计层面的应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1686. 老旧社区邻里交往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西落凤社区为例
摘要: 我国老旧社区老龄化问题愈发明显,老年人是参与邻里交往活动的主体,在老旧社区面临更新改造的背景下,从促进邻里交往的角度进行适老化改造具有更加人性化的意义.本文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归纳老年人的邻里交往特征.并以呼和浩特市西落凤社区为例,以老年人五分钟步行距离作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范围,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利用居民打分法,意向地图法探究总结老年人的邻里交往行为与空间特点,归纳出不同层级的四类邻里交往空间,既集中设置类、入口类、道路类、公共服务设施类交往空间.由此,将各类空间的不足结合社区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分别提出社区邻里交往空间适老化改造的策略.在落脚点、空间选择、策略方法方面为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的社区更新项目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687. 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日常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摘要: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日常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与日常养老服务需求的空间适配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贵阳市为例,从老年人日常公共服务需求偏好出发,基于网络POI以及手机信令数据,对贵阳市老年人日常公共服务步行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文章对老年人日常公共服务设施友好度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688. 老龄视角下的2000-2015年杭州市绿地可达性时空演变
摘要: 绿地合理化配置对保障老龄权利至关重要.利用遥感影像、绿地POI和老年人口等多源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的缓冲距离法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探讨老龄社会下2000—2015年杭州市绿地可达性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绿地供给的均等性受山水格局影响,呈"大集聚—小离散"特征,并在核心区及内圈层高值集中于西湖环线、京杭大运河沿岸等关键性自然文化遗产,动态过程表现为数量递增伴随辐射外拓且方位与城市发展战略一致;②绿地需求的均衡性与老龄空间结构紧密关联,服务优质区重叠城市中心和人口重心且在内城显著提升后向核心—边缘区外溢;③两者变化路径均有圈层、走廊、跳跃、渗漏式多种,但主导要素不同且后者较前者滞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双变量相关系数,交叉解析绿地供需的均等与均衡及其同城市空间增长的协同权衡,判别绿地权利的空间剥夺现状、验证快速城镇化阶段绿地成为资本增值捷径而造成弱势群体不公,相应提出绿地空间规划转型适老性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689. 耦合供需协调性视角下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摘要: 教育设施布局优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已有研究主要以教育设施配置的供给视角为切入点,甚少关注供需协调视角的教育布局优化.本文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理论,以此为基础构建教育设施供需协调发展模型来测度各街道的教育设施供需关系.实证研究表明:①耦合协调发展理论能够较好定量挖掘基础教育设施供需平衡关系;②南山区中小学的供需关系整体呈现"供不应需"的状态,其协调发展等级相对较好,但协调类型大都为供给滞后性;③基于供需协调性的基础教育设施评估结果,并结合教育设施现状可达性分析,对照法定图则提出教育设施布局的具体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0. 职业培训供需机构的空间分布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医疗产业为例
摘要: 就业培训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促进城市积累人力资本,加速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政府主导的引导特定产业发展的各类规划中,相应产业职业教育的安排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医疗产业为例,通过数据挖掘与开放数据应用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把握目前通州区医疗产业就业培训困境,即人力资本、职业教育体系、产业产值三方面规划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从空间视角,刻画参与通州区医疗产业职业教育供需的相关机构的空间分布;总结国内外案例,将案例政策进行分类与组合,搭建政策库,分别对应8种可能的情景;通州区的实际情况匹配其中4种情景,从而形成落位于空间的,针对通州区医疗产业问题的应对政策.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1. 胡同历史文化挖掘与老城保护复兴实践探索——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摘要: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化的都城荟萃,记载并见证着北京城的发展变迁.胡同是北京老城骨架,其街巷格局、建筑风貌、人文风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脉、推动老城整体保护、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系统性梳理胡同历史文化资源,提炼胡同历史文化价值与内涵;依托胡同沿线现状文化空间的试点调研,剖析空间使用类型与现存问题;对东城区已开展的相关实践工作进行评估;引入国内外实践案例经验,为东城区下一步工作方向研提意见建议,以期讲好"胡同故事"、传承历史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推动老城保护复兴.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2. 脱域化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更新优化策略探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得城市社区开始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社会体制的剧烈转型和以现代交通、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科技的进步,也使得人的活动与社区之间的脱域现象愈发严重.由于社会生活领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更加注重对不在场时空中活动的参与,缺乏对社区空间的关注,使得城市社区缺乏共同意志和场所精神.这种人与社区的脱域化现象,导致了人们对城市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较低,使得社区建设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要求.本文从脱域化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人与社区时空抽离的物质基础条件及其对社区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分析当下城市社区空间对脱域现象的反馈的基础上,提出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参与意愿、互联网技术再嵌入的技术方法,以期推动城市社区更新优化策略的拓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3. 自动化城市系统:基于数据感知的交互式环境设计方法——以上海市徐汇区文定坊街道空间营造为例
摘要: 城市设计和城市空间营造对人居环境提升的作用毋庸置疑,这其中空间设计质量是否能持续有效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十分重要,以往单纯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规划途径无法清晰的反应使用者多变的需求或缺乏对使用者需求改变的关注.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物联网及交互式环境对规划的整体流程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视角下,本文阐明了交互技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讨论了如何提高规划策略及设计参与到城市发展中的实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一种系统动力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方法——自动化城市系统(ACS).该方法以城市数据感知和交互式环境为重点,使规划策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发展系统中.本文以在徐汇区文定坊城市设计与街道空间营造为例,详细说明了运用自动化城市系统进行环境量化与设计的方法以及其在实际项目中运用的可能.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4. 自然保护区制约下的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对思路——以重庆奉节兴隆镇为例
摘要: 近年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全面铺开.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编制实践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镇级行政区内涉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语境下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更高要求,该类型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将面临诸多新问题.本文开篇论述了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保护-发展-支撑三个体系下的重点内容,引入自然保护区约束的逻辑,引出该类型城镇面临的保护区生态受损、镇区发展空间受限、支撑体系缺失三大难点问题.最后以兴隆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从保护-发展-支撑三个维度出发,以生态空间梳理、自然资源利用、保护区-镇区联动为突破口,试图为自然保护区制约的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5. 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资源评估及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丰安村为例
摘要: 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成为实现乡村经济腾飞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本文以黑龙江省典型自然资源型旅游村庄丰安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与问卷调查梳理丰安村发展现状,基于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乡村旅游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在体系中细化自然资源相关指标设计评估因子并结合问卷情况计算权重,得出该村自然旅游资源综合评估值后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丰安村旅游发展的前三位指标分别是乡村资源、乡村发展程度和可进入性;文化因子潜力巨大,产业结合稍显不足;自然资源利用欠缺,环境资源亟待优化;乡村性丧失,客源地辐射不充分.针对评估结果及实地调研情况,本文从发挥资源优势,策划特色产业;加强原生资源保护,开发生态旅游;推广品牌知名度,挖掘客源地潜力三个方面提出引导策略,旨在为科学规划与进一步提升丰安村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现实路径,并为自然资源型乡村的旅游资源评估及发展对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6. 自组织理论下城中村改造过程探究——以厦门市马垅社为例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厦门市城中村发展密实化,为城市存量更新带来诸多麻烦.为了城市高质量持续发展,需要优化旧村更新方法,以促进城中村适应城市发展,本文以厦门市马垅社为例,在观察其微观空间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自组织理论视角展开马垅社改造过程,分析马垅社发展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运作的自组织机制,并揭示在一定的外部作用下,村集体主导的自组织协作有利于促进城中村调整以适应外部城市环境,进行自我更新,进而实现从破败的小村庄自发城市化发展为宜居城中村.强调自组织对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并对自组织模式下城中村改造提出几点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7. 自组织视角下的乡村社区生态建设浅析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加速,乡村社区越发成为社区规划乃至城乡规划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改善乡村社区人居环境是乡村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自组织理论作为一种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的视角,具有内在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文章以自组织理论为视阈,对于乡村社区的内涵、秩序、演化过程及转型要求进行阐述,进而探讨系统观与自组织理论对于乡村社区生态建设的适用性与意义,提出乡村社区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其生态建设应从把握自组织系统存在与演化的对立统一入手,形成整体的系统观,并着重对于乡村社区生态建设的系统目的、系统构成、系统演化进行分析与架构猜想,以期为乡村社区生态建设的自组织模式构建与行动谋划提供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8. 艺术家参与公共空间营造的城市更新启示
摘要: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更加注重对城市存量空间的挖潜激活,各大城市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的需求高涨.以往的城市建设对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资源配置与内容塑造的关注不足,带来城市建设形式单一、地方特色丢失、生活空间乏味等问题.新时代,城市建设由追求效率向追求品质、追求内涵转变,各大城市应更加重视城市更新项目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是承载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为城市品质提升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城市建设回归城市生活的内在需求.艺术家的参与有利于帮助城市文化的展示与创新,是公共空间营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仍更多聚焦于功能迭代而非整体的空间营造,尚未建立艺术家参与公共空间营造的体制机制.基于此问题,本文提出了艺术家参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并对其组织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艺术活动参与公共空间营造典型事件的分析,总结出"空间协作管理""典型场所复兴""口袋场所触媒"三种类型的参与模式.同时,提出相应的空间参与激励机制,增加城市和个体对公共空间营造的投入,促进城市高品质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9. "节点—场所"特性下历史地段地铁站地区评价与优化——以南京三山街地铁站地区为例
摘要: 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二者协同发展对于城市空间治理与城市运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历史地段地铁站地区的发展状态评价与现有矛盾调和则更为关键.本文以南京三山街地铁站地区为例,在"节点—场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地段地铁站地区的特有属性,从交通节点可达性、轨道交通使用量和换乘交通便捷性三个方面评价其节点特性,从土地利用导向和历史要素导向两个方面评价其场所特性,进而判断站点地区所处的协同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历史地段地铁站地区社会—空间—文化层面的深层次矛盾.最后从土地功能、道路交通、风貌肌理、开发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实现节点特性与场所特性的协同互适,促进历史地段地铁站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居环境品质的有序提升.
提交时间:2021-09-25
1700. 芝加哥PMD发展经验及对城市工业区块规划启示
摘要: 近年来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积极响应制造强国战略,基于保护实体经济发展、激励存量用地的盘活、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纷纷颁布工业红线/蓝线、工业控制线、产业发展保护区等意图管控现有工业用地用途转换的工业区块规划.本文通过梳理芝加哥计划制造区及工业走廊的发展历程,总结芝加哥基于保留制造业就业岗位、防止城市人口流失的区划制度的经验成败,结合目前珠三角各市颁布的工业区块规划的比较分析,提出中国城市工业区块规划在制订和实施上的优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