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741. 规划变革时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应对
摘要: 随着机构调整的尘埃落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也基本确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作为专项空间规划,也需要在编制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风景名胜区成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整体纳入到"三线"中的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这一系列的规划变革,使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价值取向、风景区的归类及保护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初期,相关的实施细则和规范尚未出台,过去的规范标准、编制经验已不能全面应对当前的变革要求,进而催生了众多新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变革时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实际编制经验,在剖析这些问题成因和研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探讨生态评估、边界调整、分级保护等应对策略,以期为变革时期的其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742. 规划实施视角下历史街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天津劝业场地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已进入了提升品质与内涵的阶段,而历史街区是展现城市文化与魅力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城市更新备受关注,亟需切实可行的更新方式恢复"城市记忆".本文通过对天津劝业场地区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以规划实施为视角,从人口疏解、建筑保护与利用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三方面,研究劝业场地区城市更新策略,以期为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743. 规划实施视角下的荆州古城疏散困境思考及建议
摘要: "古城疏散"战略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极为常见,荆州市在21世纪初就提出该战略,然而在具体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却屡遭困境,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有效的策略对荆州以及与之类似的欠发达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荆州古城疏散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其次总结归纳规划实施三大阶段,分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背后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古城疏散经验,建议荆州古城应在古城疏散战略贯彻指导下以渐进方式精细化推进规划实施.具体建议包括加强规划衔接、贯彻古城疏散战略,优化工作方式、统筹古城内外开发,提升产业策划、拓展保护资金渠道,推动规划转化、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以提高古城疏散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持续性和人文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1744. 规划视角下道路命名规律探寻与创新实践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城市道路名称转变为"城市名片",因此开展路名规划是保护、传承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的必要举措,也是进行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总结国内城市道路命名的基本规律,重点关注成都市老城区道路命名规则和用词习惯,对城市新区道路命名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从而总结形成了路名结构、专名和通名用词类型、使用方式等一套完整的道路命名规划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成都市东部新区道路进行命名实践时,除了遵循道路命名的基本规律外,更加注重在新区道路命名中延续成都市原有的路名文化及深入挖掘东部新区本身的文化特色和地貌特征等,最终形成了一套以"山、水、景、城、人、文"为关键词的专名体系和以"快速、大道、路、街、巷"为主要通名的东部新区特色命名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1745. 规建管一体化视角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共参与探讨
摘要: 规建管一体化是当前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空间规划领域的核心环节,但是当前的规建管一体化是从政府主体视角的改革实践,缺少公众主体视角的规建管一体化研究与实践.这与注重私权利保护和注重多元主体的现代治理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从规建管一体化的角度反思当前空间规划全流程中的公众参与,发现在公众的全流程参与、公众对象的选择机制、公共参与版成果的"可参与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结合规划改革的要求和领先城市的经验,从规建管一体化视角提出全流程的公共参与机制,提升公众的参与权限:在规划编制环节推动公众深度参与规划决策;在规划建设环节,依托平台建设公众调查、展示、查询、评价功能板块;在规划管理环节,在规划"监测-评估-考核-维护"中提升公众参与权限.
提交时间:2021-09-25
1746. 触媒引导下的山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探索——以重庆合川永兴村为例
摘要: 面对快速城镇化的挑战,山地历史文化名村因地形阻隔、生态条件脆弱、产业发展滞后,面临建成环境分散加大保护与开发难度、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保护投入较为乏力、人口流失加速历史文脉断裂等问题,使得山地历史文化名村陷入困境,如何在传承与保护山地乡村历史文脉的同时,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并实现生态可持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结合触媒理论,提出在充分把握历史文化名村文化内涵和空间载体、提炼触媒元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山地历史文化名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形成"触媒+环境"的优化乡村景观、实现低冲击开发,"触媒+文化"的植入生产生活功能、塑造集体记忆和"触媒+主体"的确定保护责任、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山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模式,并以重庆市合川区永兴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尝试为山地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747. 触媒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研究——以哈尔滨松北区造船厂改造为例
摘要: 城市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的文脉与记忆,但也是城市内部亟需改造的灰色地带.触媒理论可以指导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设计,降低对历史工业遗迹的破坏程度,通过小规模改造与注入新元素的形式,带动周边元素及区域协同发展.在面临众多环境与社会问题而需转变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设计思路的当下,本文通过对触媒及工业遗产的特征总结,得到适于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四种特征触媒及联动机制,以哈尔滨松北区造船厂改造设计为例进行实践,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设计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748. 议程设置视角下新媒体时代的公众参与研究
摘要: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中国公众参与低效且困难的僵局,提高了公众对政策议程的影响能力,为中国的规划公众参与带来了新路径.本文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例,基于议程设置视角,以文本分析、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新媒体在城市规划事件议程设置中的作用以及带来的正、负面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互动交流平台,使原有单向封闭的参与主体关系转变为双向交流,促使公众由"被动议程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议程设置者",推动了规划中自下而上参与渠道的发展.但网络情绪渲染下的盲目跟风和人群结构不均衡导致网络信息集权,自媒体议程无法完全代表公众议程,网络舆论无法代表公众共意.基于此,文章提出四条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提升路径:1)设置三条防线规范网络平台,推进网络制度化建设;2)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良性互动,完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参与体系;3)政府主动打造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智慧平台;4)根据规划类型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参与手段.
提交时间:2021-09-25
1749. 论农村家庭贫困陷阱及其破解的规划策略——基于南粤村庄规划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摘要: 首次提出"农村家庭贫困陷阱"的现象问题,并从规划视角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参与式观察、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农村家庭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发现自信缺乏与贫困锁定效应之间存在很强的"挂钩"关系,认为农民自信缺乏是造成"农村家庭贫困陷阱"的深层次原因,破解农村家庭贫困陷阱最根本的出路是要重建村民自信.在此基础上,从规划视角提出了"价值识别→文化寻根→目标树立"的村民自信重建策略.基于南粤村庄(大营村)规划的案例研究表明,村庄规划的积极干预是引导村民自信重建的有效路径.最后,文章建议将"重建村民自信"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相关内容纳入村庄规划尤其是贫困地区村庄规划的规定性内容,作为村庄规划审查的必要条件.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0. 论半城市化地区城镇开发边界的"划"与"管"
摘要: 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约束下,半城市化地区陷入"破碎低效空间-低产业层次"的双重锁定困境,对应的空间治理中,城镇开发边界面临着"难落地""难管控"的现实难题.基于"空间-社会"视角,本文指出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治理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作为统筹规划、提供城市化"公共产品"的角色,并通过构建城乡"责任-利益"共同体机制,探索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城市;进一步提出半城市化地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从"制度地域"转向"功能地域",并优化管控制度设计,以土地置换、建筑量转移等方式推动边界外减量化,以综合整备推动边界内空间腾挪和连片开发,实现空间格局的优化,推动半城市化走向真正的城市化.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1. 论城市特色品质的规划控制——由解读《青岛》引起的思考
摘要: 城市特色品质不仅会使市民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更是城市对外界的典型吸引力所在,城市品质建设正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关注的新焦点.本文从1958年《中国建筑学会专题学术讨论会的报告——青岛》入手,从道路、公共建筑、街坊和居住建筑、绿化等方面剖析"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追本溯源,回顾自1898年制定第一版现代城市规划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青岛城市规划建设历程,总结重要时期城市规划特点,详细梳理土地、道路、建设指标、环境相关的法规条文,分析其在"黄墙红瓦绿树蓝天"的城市特色品质塑造中发挥的作用.并从青岛的规划控制历程着眼,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要重新审视空间规划的初心,回归本原,强调规划的控制性、法律保障和底线思维等.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2. 论城市防灾中性别差异的规划缺失和应对策略
摘要: 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体质有所不同,再加之社会和文化对两性关系的建构方式使得两性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角色和责任各异,最终造成男女在灾害下的脆弱性存在差异.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在城市防灾中考虑性别差异,然而我国在这方面仍有不足.本文首先针对性别差异在我国城市防灾中的规划缺失问题进行了客观阐述,分析了缺失的主要表现和原因.然后就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纳入性别差异的适宜性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这些缺失问题,文章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性别差异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期为城市灾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拓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研究边界,促进更好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3. 论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本内涵
摘要: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代表性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国家要求和业界共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观察和思考,探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内涵.在综合各类观点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对市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其核心内涵是全域全类型空间用途的整体管控.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确立"为市县层面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空间性基础"的总体目标,树立"为人民编规划"、"生态文明观"、"自然资源观"的价值导向,明确"集聚优先,点状允许;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导向,坚持"严守底线、高质量发展,全域统筹、共谋共治,因地制宜、品质提升,刚弹结合、智慧监管"的编制原则,聚焦5大领域19项重点工作.最后,基于内涵理解提出市县层面国土空间规划需强化研究的4个方向.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4. 论我国开发区管理之改进型"蛇口模式"——以潍坊市开发区为例
摘要: 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和五种管理模式,分析了改进型"蛇口模式"的概念模型和潍坊案例.研究认为,为应对体制创新、集中管理、依法管理和市场运作要求更高的四大挑战,基于开发区本身公司属性、产权清晰两大前提,改进型"蛇口模式"的要义包括赋予开发公司完全市场自主权、成立区域性开发公司、促进开发公司性质非国有化,并将潍坊现有的"成立全市开发区宏观协调管理层、优化各开发区微观管理决策层和开发经营层"归纳为过渡期做法,同时提出"未来四步走"总体路径以实现完全的改进型"蛇口模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5. 论我国机构化租赁住房的发展困境与路径
摘要: 自全国开启"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机构化租赁住房规模已大幅增加,成为租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我国机构化租赁的实践已经历了萌芽阶段(2010年以前)、起步阶段(2010-2014年)、起跑阶段(2015-2017年),正处于沉淀阶段(2018年至今).本文从政策建立、行业发展、市场行为三个层面,分析了机构化租赁住房发展的外部及内部制约因素,认为目前机构化租赁的主流模式——重资产模式及轻资产模式,均面临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在中央部署"大力推进租赁住房"的背景下,本文认为要从降成本、促创新、谋宜居三个方面完善机构化住房租赁体系,以期在帮助促进机构化住房租赁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一点贡献.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6. 论精准规划:一种高效实用的村庄规划工作方法
摘要: 有限投入下如何编制好面向实施的村庄规划,是村庄规划编制的时代难点.基于有限投入的现实约束,分析总结了村庄规划"有限作为"和"对症施策"的现实诉求,进而探索提出了精准规划的理念方法.精准规划是一种引导有限投入快速集中到关键领域的规划工作方法,有助于村庄规划编制在内容上实现快速聚焦,在特色上实现深度挖掘.南粤村庄规划的实践应用表明,精准规划具有实效性和易操作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7. 论高速地铁概念的提出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摘要: 高速地铁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深入推进的产物,定义为设计速度160公里/小时及以上或旅行速度在80公里/小时及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速度上区别于普速地铁,在运营模式上区别于城际铁路.本文对世界城市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通过相关研究,提出了高速地铁融入城市交通系统、高速地铁支撑都市圈空间结构和高速地铁站点选址开发等方面的影响和建议.与普通地铁相比,高速地铁速度更快,站距更大,站点更少、"能级"也更高,对整个城市发展格局及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的影响更大,需要更加重视选址和站点周边的用地开发.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8. 贫困山区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以湖北省宣恩县为例
摘要: 贫困山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伴随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基础的资源环境、初始的山区农业、新型的山区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贫困山区县宣恩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资源环境是其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提供城镇化必要条件;②山区农业是其城镇化发展初始动力,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初始产品;③新型工业是主导动力,其中山区农特产品的加工业是其新型工业的主要动力,其他工业发展相对受限;④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其中以基本公共服务业就业贡献大,教育城镇化是其重要推力,旅游业发展的后续动力作用明显.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9. "资本—空间"逻辑下城市空间治理机制的历史经验——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城市为例
摘要: 从对上海公共租界城市政府财政制度变迁的梳理出发,本研究定义"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政府资本"指的是以公共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为主体,通过征收税费、经营公共事业、发行公债等方式聚集起来,并以财政支出的形式运用于城市发展各方面用途的资本.通过对上海档案馆馆藏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中年度财政收支报表的梳理,分析了政府资本的数量和内涵的变化,并以它的聚合与分配过程为线索,探讨城市政府在空间治理行为中角色的变化.上海公共租界城市空间治理的启示在于,政府通过财政渠道,从城市内不同类型和以不同形态存在的资本里抽取资金,以较低的成本,长期相对均衡地投入到城市空间发展的各个层面,以实现城市空间一定程度的可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1760. 资本逻辑下的乡村空间闲置现象辨析——基于大卫哈维空间理论视角
摘要: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建设热潮,以产业兴旺为抓手的乡村建设在中国蔓延开来,乡村在复兴蜕变的同时,逐渐显现出的空间闲置现象也引发了对于政策驱动、资本推动乡村能否可持续发展的质疑.本文基于大卫哈维空间理论,从资本空间化的批判性视角切入,寻求资本运作与乡村发展的逻辑关系,提出乡村发展是基于资本循环与空间修复的空间再生产,闲置空间的产生则是过度积累、生产同化、功能失调等致使的价值丧失等观点,揭示了乡村振兴语境下资本逻辑主导的乡村建设发展存在开发过剩、空间贬值、社会分化、发展不平衡等风险,有助于管窥中国乡村复兴的内在逻辑与局限,助力可持续的乡村复兴之路.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