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 2000—2018年黄河流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摘要: 利用2000-2018年黄河流域330个县域单元粮食产量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粮食产量的时空差异和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的粮食产量不平衡程度缩小,并在2013年以后趋于稳定.②黄河流域粮食产量总体差异缩小,区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黄河流域的粮食产量内部差异排序为:下游<中游<上游.③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冷热点分布变化明显.从全局Moran's I上来看,黄河流域粮食产量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从冷热点分布上来看,2000-2018年黄河流域的粮食产量热点地区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冷点集中在上游和中游地区,并呈现团状分布.④黄河流域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存在东西向的方向性特征,并且西北地区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提交时间:2021-09-25
2. "3×3×3+5"发展策略与规划路径探析——以永州市三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为例
摘要: 随着十九大报告的发布,"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使"田园综合体"耳熟能详.本文基于永州市三家村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规划实践,提出了"三位一体""三生同步"和"三方协作"的"3×3×3"发展策略,依次进行"筑基底""谋发展""寻载体""引技术"和"优治理"的"5步走"规划路径.在规划的指导下,三家村经过两年的建设,由露天旱地蜕变成为美丽田园,由曾经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城乡共荣,由贫困村变成了网红村.本文通过实例论证"3×3×3+5"发展与规划路径的有效性,以期有效指导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为同类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3. HEC-RAS模型对"双评价"洪灾危险性分析的优化应用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参考依据.其中,洪涝灾害危险性因素是分析资源环境禀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评价因子之一,其危险程度可通过利用水文模型和水力模型等数学模拟方法绘制的洪泛区洪水风险图反映.本文介绍了其中一种具有前景的水力模型——HEC-RAS模型对洪水淹没事件模拟的案例,采用二维全动量法和扩散波法分别模拟某区域河谷地区大型洪水淹没事件的淹没路由,并对两种方法获得的洪水淹没范围、洪水流速、及经历时长等结果进行比较.从模拟结果的洪水淹没范围图来看,HEC-RAS模型二维扩散波法绘制的图像与全动量法所得结果准确度相差无几;从模拟的运算时长来看,保证模型运行稳定性前提下,二维扩散波法运算时长为传统方法的1/3,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因此,HEC-RAS模型在"双评价"洪涝危险性分析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为市县级、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提供有意义的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4. M0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的效能评价——以穗莞深为例
摘要: 为解决低效工业用地的问题,实现城市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效能提升,国内外城市出台了新型产业用地的政策.其中位于粤港澳湾区东部科技走廊的穗莞深三市相继出台了M0新型产业用地的政策制度和实施办法,目的是提高城市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鼓励和引导原有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吸引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本文将穗莞深三地的政策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应用场景、创新性和预期效果等方面剖析各地政策的具体内容;最后选取若干已审批通过的M0新型产业用地案例,以企业的用地管理视角出发,从企业类型、地块指标、功能配比和管控事项等多方面对穗莞深三地的M0用地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多元角色协调下的新型产业用地提升模式和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5. POI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前景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化,信息化的崛起,大数据称为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作为大数据的重要分支,POI数据作为大数据的一种,在定义、构成和分类上,就与传统数据有所不同.POI数据作为全新的数据手段,对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影响深远,在思维角度,可以实现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向数据化思维、全样本思维和关联性思维的转变;在实践角度,可以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规划管理等方面得以应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6. POI数据视角下武汉市中心城区"三生空间"现状识别及格局分析
摘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可知"三生空间"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个方面的含义,每种空间侧重于不同的土地使用功能,而发展"三生空间"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划定和识别不同尺度下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和省域以及城市群之间的宏观尺度下,对于中观和微观尺度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次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对象,基于GIS的平台下通过网格分析法、样方比例法、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利用POI数据对城市功能区进行"三生功能要素"定量识别,在要素识别的基础上依据土地主要功能划定三生空间,并通过核密度计算和最近邻指数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和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生产空间呈现环状分布并多中心点状集中,生活空间呈片状集中分布并有从中心向外扩散趋势,生态空间呈现较强集聚分布特征,混合空间呈现一定集聚分布态势但总体数量较少.本研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层面"三生空间"的划定提供借鉴,并作为城市形态功能和用地布局分析的参考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7. SolVES模型在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ES)的压力持续增加,将社会价值信息纳入到ES价值评估显得日益重要.目前研究重点多体现在ES的经济价值评估,对于我国ES社会价值评估的研究较少,从而制约了ES在生态学、景观学以及规划学等领域的应用.2011年,Sherrouse等研发出SolVES模型并将其应用于ES社会价值评估,该模型突破研究原有局限性,完善了ES的价值评估体系.在量化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了社会价值非货币、空间异质性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学科领域的融合.本文介绍了SolVES模型初建、演进、功能及在国内外ES社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通过结合目前我国研究现状,分别从空间布局、环境要素及管理决策三个方面,提出应用SolVES模型对我国ES的治理启示,为国内ES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8. SoundPLAN软件在高铁沿线控规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推进,铁路建设将不断加速,区域越发互联互通的同时铁路交通噪声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目前我国没有对高铁线路的防护距离提出明确标准,本文以海盐县电庄东社区控规为例,利用SoundPLAN噪声地图模拟软件预测铁路噪声的分布情况,为铁路廊道控制提供依据,重点对SoundPLAN软件在控规阶段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提交时间:2021-09-25
9. TOD圈层结构的划分及规划要点
摘要: TOD模式,通常以轨道车站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形成圈层式的"城市型"TOD规划布局.根据与轨道车站的距离,可由近及远分为三层.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表明,TOD第一圈层的边界距轨道站点半径300-500m,是站城一体化的主要地区,应强化立体交通网络对该地区复杂城市功能和高强度开发的支撑,实现轨道车站与周边土地的无缝衔接;TOD第二圈层的边界距轨道站点半径600-800m,是适宜步行前往轨道车站的主要地区,应通过小尺度、开放式街区结构和人性化步行空间的设计,确保步行空间连续性、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TOD第三圈层的边界距轨道站点半径2-3km,是适宜采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前往轨道车站的主要地区,应加强对接驳公交线路及车站的选址研究,并围绕公交站点建设规模较小的"邻里型"TOD,从而在轨道车站周边形成由"城市型"TOD和"邻里型"TOD共同构成的TOD网络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10. TOD理念下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周边存量用地更新策略研究——以常州轨道交通为例
摘要: 若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和开通在建成环境发展相对成熟之后,这意味着现有城市用地布局并不是按照理想的TOD模式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背景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下,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更新具有必要性.研究分析常州地铁1号线、2号线站点周边800米范围内用地特征发现,当前存在用地效率低下、开发强度较低、公共交通接驳系统不完善的问题,这也是建设开发在前、轨道开通在后模式的普遍现象.利用城市更新的契机,在TOD理念下构建轨道交通沿线存量用地更新策略体系.从站点周边用地更新可行性和功能重要程度双视角划分站点类型,叠加后得到六类站点,对各类站点从功能用途、开发强度、交通接驳三个方面提出更新策略,并总结共性策略和每类站点的特定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1. TOD社区营造"站点到家最后一公里"
摘要: 文章归纳总结了国内TOD社区居民的出行特征和TOD社区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对国内外TOD社区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借鉴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与案例.文章指出"站点到家最后一公里"是打造交通便捷、舒适宜人且具有归属感的TOD社区的重点,并且提出TOD社区营造的四大规划思路和对策,即培育社区归属感、打造复合的社区中心、激发开放式的活力街道、营造便捷的交通体系.文章还强调要从"物质化"理念向"人本化"思路转变,需要从以汽车通行便利为标准的传统观念向走进居民生活、按实际需求调控交通的供给侧改革思路转变.文章主要是针对社区型TOD规划进行分析与探讨,针对社区层面的生活空间,侧重探讨TOD社区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为社区层面的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2. 一个基于地铁站点的步行系统规划案例研究——以深圳9号线深大南站为例
摘要: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迅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问题愈演愈烈,国内许多城市十分重视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而对于轨道交通出行而言,步行接驳系统是轨道出行过程中的起始和结束部分,同时也是衔接其他公共交通接驳方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步行接驳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城市都缺乏前期基于地铁站点的片区步行系统的规划研究,导致步行系统无法提供"门到门"式的服务,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深圳地铁9号线西延线深大南站及其站点周边已建成片区的步行系统,并结合调研访谈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基于地铁站点的步行系统规划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站点片区步行系统分散不成体系、站点片区各用地功能单一、站点片区公共交通换乘不便利用率低、步行环境质量低.提出一个基于地铁站点的步行系统规划需满足1)完善步行系统连续性提升片区出行效率2)串联各类出行目的地实现片区土地混合使用3)串联片区公交接驳扩大地铁服务范围4)步行环境细部设计人性化.希望能对已建基于地铁站点的步行系统的优化和待建基于地铁站点的步行系统规划形成指导,以形成具有连续性、多样性、美观性的步行系统,更好满足站点片区内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并实现"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
提交时间:2021-09-25
13. "一体化"在实施型城市设计中的实践——以兰州安宁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 本文首先对"一体化"提出基本认识,指出"一体化"具有系统性、协同性、时效性三大特征,并就实施型城市设计采用"一体化"规划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其次,通过兰州安宁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这一实施型城市设计的实践,总结规划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的问题,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设计""一体化的设计咨询服务""一体化的规划传导机制"三大规划特色,从而促成了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最后,总结出一体化规划在实施型城市设计中的作用机制,为其他地区开展实施型城市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4.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特色小城镇"流空间"测度——以苏绣小镇为例
摘要: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本文应用Python爬虫技术和百度地图API,测度分析了以苏绣小镇为研究对象的特色小城镇"流空间"的特征.研究发现苏绣生产-销售呈现出显著的本地化特征,其中生产空间主要集中在苏绣小镇、吴江两地;销售空间则分布相对广泛.苏州地区66%的淘宝店集中在苏绣小镇,39%的网店存在苏绣跨境销售,跨境销售的目的地则以欧美和东南亚国家为主.同时,电子商务发展使得低端生产得以分离,朝鲜绣娘凭借其低廉的人力成本对苏绣发展产生冲击,也促使苏绣小镇不断探索发展创新.总结出,特色小城镇"流空间"的测度需要对不同数据源进行相互补充分析,并仍需要结合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从而更为深刻地认知"流空间"数据背后的原因,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策略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5.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 国际产业合作园区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产物,顺应了国际产业合作的新趋势,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然而"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多,政治环境复杂,存在多重风险.为此,需要借鉴国内外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经验,结合不同产业类型和不同的战略重要性,探索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模式.根据园区主导建设力量,可将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模式分为政府高层推动模式、园区开发公司主导的建设模式及民营企业主导建设模式三大类,并通过剖析优秀园区的建设经验,探讨其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6. "一带一路"背景下境外合作区产业选择方法探索
摘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为实现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宏伟愿景,推进国际经贸合作,中国已在沿线多地与当地国家开展了境外合作产业区建设.作为一种产业园区的形式,境外合作区的产业选择具有其特殊性,并且对于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借用"钻石模型"理论,从资源维度、需求条件、竞争结构、产业支持四个维度,构建了境外合作区的产业选择的基本方法.并以中缅密支那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中的产业选择为例,通过判别密支那的优势资源,分析其产业升级与扩大市场的需求,探索与周边产业园区的竞合路径,并引入服务产业进行支撑服务,最终构建密支那经济开发区的规划产业体系.以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境外合作区产业选择方法,望对未来类似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7.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洲资源型国家基础设施现状及供给模式研究
摘要: 尽管中国在非洲的关注要点和业务活动已变得多极化,但随着"一带一路"等措施的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再度成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建设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35个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发现当下缺口巨大,整体水平不高,且面临区域协调,融资不足等问题.资源型国家在非洲广泛存在,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更强.基础设施作为混合产品,在资源型国家曾发展出"安哥拉模式"等特殊的供给模式.新时期,资源型国家对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诉求,国际形势诸多变化也产生了更多符合双方"南南合作"利益的供给模式,对这些供给模式的分析以及建议将为未来非洲资源型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以及中国在非投资提供新思路.逐步将非洲资源开发由直接出口资源原材料拓展成为集传统资源出口和能源勘探、加工和产业园开发的综合性合作.
提交时间:2021-09-25
18. "一带一路"视角下内陆城市空港经济模式探索——以贵州双龙航空港口岸综合经济区为例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内陆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建设将迎来诸多新契机.空港经济对内陆城市构建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空港口岸则是对接跨区域联通平台和对外开放重要门户.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作为贵州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空港经济的重要载体,口岸综合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重大.本文旨在借鉴国内外空港经济建设的发展经验,寻找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律和建设特点,探索贵州双龙航空港口岸综合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新的突破口,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下内陆城市开放经济转型以及跨区域协同平台建设的机遇,确定口岸综合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功能体系,推动贵州双龙航空港成为连接中原腹地、华东腹地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空中桥梁.
提交时间:2021-09-25
19. 一种用于区域碳排放特征识别的方法与工具
摘要: 合理制定省、市、县等行政区域的低碳发展策略是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不同区域的低碳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出发,据此提出了区域碳排放特征概念,通过挖掘碳排放表征量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减碳潜力、工业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家庭生活能耗、碳汇碳源用地平衡和清洁能源利用),构建了识别区域碳排放特征的方法,并通过编程的方式设计开发了"区域碳排放特征识别软件v1.1",以软件的关键技术和构建信息的设计内容为基础,介绍了软件的方法原理、工作流程和操作步骤,并进行了实际案例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和工具对于不同区域碳排放特征识别准确,匹配的低碳规划策略适用性强,为区域碳排放特征评价与控制体系构建良好的基础.
提交时间:2021-09-25
2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