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761. 资本驱动下的古雷乡村地区快速"造城"研究

    摘要: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广大的乡村地域日益成为市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资本与乡村关系越发紧密的同时,乡村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资本逻辑.本文所聚焦的漳州古雷乡村地区,在以石化资本为主导的多元资本共同推动下,短短几年间完成快速"造城"的过程,引发当地空间、社会以及经济的突变.资本的介入促使当地经济提升和设施完善,但由于缺乏对资本有效干预与限制,再加上石化工业本身的局限性,古雷衍生出产城失调、经济波动、社会秩序紊乱以及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性开发.为了促使乡村平稳转型升级,应探寻资本与乡村的多元化融合思路,规范工商资本进入路径,激发乡村内生活力.

    作者:

    苏奕宇;王海卉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62. 资源型贫困山区生态化发展模式与规划策略研究——以晋中东部生态城镇发展示范区为例

    摘要: 本文针对晋中东部生态城镇发展示范区作为"太行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限制发展区和煤炭资源型地区"复杂区域的发展特征,在坚持保护第一的根本原则,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从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优化、城乡统筹和富民增收、区域协同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模式和策略.也希望能从探索资源型经济的绿色转型与特色发展路径,探索适合贫困山区生态脱贫和绿色富民的有效途径,探索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跨区域要素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共建、产业配套衔接的互促式发展模式等方面,为同类资源型贫困山区破解发展困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富民和人居环境建设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

    董晓莉;汪淳;郑筱津;韩经纬;李峥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63. 资源禀赋型乡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筹路径探讨——以临沂茶山区域概念规划为例

    摘要: 乡村发展历来受国家重视,自十八大对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全面部署以来,乡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保护越受重视.针对以往乡村地区重发展轻保护、重实体轻文化等情况,文章从底线约束、转型发展、风貌塑造、品质建设等四大方面提出资源禀赋型乡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统筹路径,并以临沂茶山区域概念规划为例,深入阐述上述四方面策略在规划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为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

    祝钰;许新宇;韩卫敏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64. 资源紧约束下市县域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法研究

    摘要: 县(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五级三类体系中承担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存量发展、生态优先的趋势背景下,需严格落实上位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建设用地指标趋紧的情况下,面对乡镇强烈的发展诉求,亟需一套成体系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科学指导指标分解.本文认为指标分解应当遵循空间统筹、效率公平、弹性发展三大原则,采用"潜力+绩效"两条评价思路,一方面充分考虑自下而上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的现状考核保障公平性,评价结论力求同时保留定量和定性信息,指导多维决策.本文以我国西南部某县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镇发展潜力评价和土地利用绩效两项评价两条路径,同时纳入社会经济、城镇空间格局、重大项目、用地效率等定量及定性指标,对下辖乡镇精准分类,并依据分类稳定指标分解规则,灵活应对下达指标的不确定性.

    作者:

    薛皓颖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65. 资源重构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转型趋势

    摘要: 文章从资源重构的视角探讨了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转型趋势.伴随存量更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更新发展需要不断强化资源"品质化保护"与"高质量利用".城市更新在思维导向上从思维导向上从"注重利益"走向"突出贡献",更新方式上从"推倒重来"到"多元更新"、整合途径上从"单打独斗"走向"成片连片",行动导向上从"空间方案"转向"公共政策".基于这四种转变,文章从"存量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提出对城市更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

    王思丰;贾梦蛟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66. 超大城市建设强度引导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土空间资源全域管控,我国各地陆续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工作阶段性成果.以北京为代表的我国超大城市,率先完成了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建设强度分配方面暴露出在跨尺度、多层级上缺失有效衔接引导方法的问题.在对北京建设强度引导问题充分解析的基础上,总结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强度指引的基本思路,借鉴国内外超大城市的强度分区经验,回归到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经典的"竞租"和多中心问题,构建适用于北京的建设强度指引框架.结合北京现状和规划两大类的多元数据,进行多情景模拟,通过多方案比选,形成全市建设强度的分配结果.最终结果整合为北京市全市建设强度引导图和全市分圈层、分用地类型建设强度指引表,作为后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作者:

    路青;游鸿;宁静;许立言;王崇烈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67. 跨区域合作园区的规划编制思路——以广安川渝合作高滩园区为例

    摘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全方位的部署,支持各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路径.而跨区域合作园区作为撬动区域一体化的支点,对于降低城市间的行政壁垒,提升要素跨界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川渝合作背景下的广安高滩园区为例,系统解析了川渝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基础,同时研究提出了合作型园区的核心规划特征,包括关注合作触媒、产业互动、空间模式、机制创新,最后从"要素流动、市场需求、项目导向"三个维度落实到高滩园区规划实践中,并提出了从规划到实施的策略建议.

    作者:

    黄俊卿;杨浩;王怡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68. 跨境城市信息流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基于中国广西与越南的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跨境经济合作已成为区域合作的热点.广西作为中国边境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联动中南半岛的重要纽带,是深度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实施地区,也是应当率先实现高水平跨境要素流动的边境地区,具有研究的迫切性和典型性.论文以中国广西14个地级市和越南63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百度指数和谷歌趋势的基础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测算了中国广西和越南之间的信息流强度.通过研究,论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跨境信息流网络初步形成,形成以中国广西南宁市、越南胡志明市、越南河内市为核心的空间网络结构,在广西境内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2)中国广西与越南信息流网络结构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和等级扩散特征;3)大城市与大城市、大城市与门户城市的信息流联系较强,门户城市跨境信息流强度较低;4)在中越边境地区,越南对广西方向的信息流强度更强,越方对边境一体化发展的意愿更强烈.研究建议:1)促进区域城市组群协同发展;2)推进门户城市的连接作用;3)打通南宁—防城港—广宁-河内通道,将单通道拓展为双通道.

    作者:

    胡雪峰;郑铄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69. 跨行政区生态一体化规划研究初探——以《济齐湿地一体化发展规划》为例

    摘要: 研究首先分析了跨行政区生态一体化规划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大研究价值;同时,通过研究相关概念及相应规划历程,发现本研究为现今城乡规划的重要关注点.通过对济西、齐河当下发展背景的分析,研究提出济西、齐河需走生态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并提出了"划底线、固底板、塑格局"的济齐一体化区域规划策略、"控增量、筑风景、融创新"的湿地绿芯规划策略及配套的大湿地保护与治理行动包,以期为类似地区的生态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

    顾磊磊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0. 路径空间对居民步行活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本文利用2019年4-6月对300名南京居民的GPS跟踪数据,阐述了居民步行出行的路径空间特征及出行活跃度,利用多元线性模型探究了路径空间步行性对居民不同目的步行活跃度的影响机制.本文将居民步行出行按照出行目的分为必须型、维持型、休闲型,研究发现,不同出行目的下的步行活跃程度其所相关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个体经济社会属性从多方面对步行出行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城市用地性质对于居民的步行出行活跃度呈现出不一致的影响;步行出行活跃度会受到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动态决策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城市公共部门加强宣传引导以鼓励居民绿色出行;针对不同类型的社群居民实施有差异化的政策;坚持紧凑型混合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等政策建议.本研究着重阐述了路径空间对于居民步行性的影响机制,从微观尺度下丰富了居民步行活跃度的研究.

    作者:

    眭芷琪;何格;肖越;何仲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1. 路边空间管理:国外实践与思考

    摘要: 近年来,城市环境中大规模地采用乘车服务和其他创新的出行模式,及城市货物交付的快速增长,对路边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影响了路边的使用方式和街道设计,给传统的路边管理方式带来挑战.如何设计和优化路边空间,对不同模式之间的竞争需求与协同效应以及基本路权进行管理,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共机构应当采取新的、具有前瞻性的管理方式应对街道和路边的长期发展,推动实现普遍的可达,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有弹性的经济体,建立安全、可靠、公平的交通运输体系.本文通过介绍国外优秀的路边管理实践经验,为国内路边管理提供工具和参考资料,以做出有关路边空间的分配决策,实现最大化社区价值和安全的目标.

    作者:

    江裕林;刘倩;江杜梅;段山友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2.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市政设施绿色安全共享——以苏州工业园区市政设施更新提升策略为例

    摘要: 本文指出苏州工业园区市政设施存在的诸如供需矛盾、存量设施老化、发展不均衡、建设空间受限、绿色安全共享不足等问题,并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以"需求为本,协调安全;绿色引领,集约高效;智慧创新,均衡共享"为原则的设施更新提升策略,认为园区市政设施要以问题为导向,对存量设施进行更新,提升设施服务的"量"与"质";以合理的需求分布为导向,引导设施布局优化,保障供需间的合理匹配,解决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区内设施的应急调度以及与区外设施的互备互补,提升服务的安全可靠性;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升级现有设施,建立优质高效的前端供给—末端治理—资源回用的设施系统;引导市政用地立体、混合开发以及公共设施空间对市政设施开放,建设综合管廊,推进管网系统的集约化,解决新建设施空间受限问题,同时控制设施建设规模,使其保持合理的富余量,提高设施利用效率;编制园区5G通信设施专项规划,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并以此依托,构建综合市政智慧管理平台;引导市政设施的建设或运营向社会资本开放,保障设施共建共享.

    作者:

    赵悬悬;陈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3. 轨交线网对公共中心服务范围影响研究

    摘要: 基于轨交出行联系,以上海的徐家汇、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为案例,研究了轨交线网对公共中心服务范围的影响.使用轨交刷卡数据比较了2010年-2019年间徐家汇和江湾-五角场受轨交支撑的服务范围变化,并探究了两者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第一,轨交支撑下的两个公共中心服务范围变化各异.徐家汇虽仍以邻近地区站点居民为主要客源,但是该类地区的联系逐年减少,而郊区轨交线路使得嘉定、松江等郊区进入徐家汇主要服务范围;五角场服务范围则未有显著扩张,轨交联系量增长仍集中在其周边地区.第二,影响两者差异的有上海中心体系"扁平化"趋势、郊区轨交线连接两个因素.其中,上海中心体系"扁平化"趋势正在改变副中心对其邻近地区的吸引特征;郊区轨交线将嘉定、松江等郊区纳入到徐家汇的轨交核心服务范围内,扩展徐家汇轨交服务范围.最后,对照现有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提出提升轨交对公共中心服务范围支撑,不只要加密公共中心线网;在公共中心体系"扁平化"趋势下,加强连接郊区的轨交线路建设另一有效措施.

    作者:

    来佳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4. 轨道交通主导下的新城TOD开发路径研究

    摘要: 当前,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从建设周期及建设、运营成本的角度,轨道交通堪称城市建设史上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从国内外先进的建设经验来看,轨道交通不仅承担着交通运输的功能,同时在城市空间塑造、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不同城市层面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城市及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情况,依然存在站城分离的问题,未能发挥相互之间的促进提升作用.本文通过轨道交通引导下的新城规划建设实践,提出轨道交通TOD实施路径,鉴于目前国内土地开发及轨道规划建设体制机制,从规划编制体系、用地规划、轨道网络体系、综合交通、公共空间设计以及建设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实现协同,以实现站城一体的总体目标.

    作者:

    贾学锋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5. 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耦合研究

    摘要: 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别代表城市中交通区位和服务区位优越地区,两者的结合布置能够实现公共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以上海为研究对象,以街道(镇)为基本空间单元,基于2018年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从相对耦合和绝对耦合两个维度研究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与轨道交通站点的空间耦合情况.研究发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服务设施在总体上呈现相对耦合状态;不同类型设施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耦合程度不同,商业设施最高,教育设施最低;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耦合呈现显著的圈层特征,空间单元的相对耦合度和绝对耦合度呈现不同的空间格局形态,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单元绝对耦合程度很高,但相对耦合度普遍不高,而城市外围区域的空间单元绝对耦合程度很低,但相对耦合度比较高.

    作者:

    古嘉城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6. 转型期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摘要: 城镇化是一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保证城镇化质量的健康协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城镇人口标准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时期,但是从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还远远未达到城市型社会的初级形态的水平要求,在城镇化质量上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以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研究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构建了适合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中国对中国286个样本城镇为例,对其2005年至2015年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做了测度和分析.并借助利菲弗方向性分布模型(SDEM)分析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空间演变特征.

    作者:

    施益军;刘宏波;黄唯;周姝天;鲁钰雯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7. 转型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地下道路组织模式研究——以上海金桥副中心为例

    摘要: 城市经历高速扩张的阶段,一些传统工业区随着城市结构的重构也开始更新为城市的中心区.从工业区强调物流运输的交通方式转变为中心区以公共活动为主的交通方式的过程中,会经历路网等级不合理、交通承载力不足等多种问题.作为城市中心区立体交通体系的一部分,地下道路系统通过将过境和到达交通流引入地下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有利于引导中心区地下空间进行整体开发.本文主要通过对常见中心区地下道路系统组织模式的组织模式和优缺点进行分析,来探讨工业区转型背景下的城市中心区交通优化策略分析.同时以上海金桥副中心规划为例来进行具体的规划实践分析.

    作者:

    孙谦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8. 转型背景下的苏南地区乡村建设用地整治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摘要: 苏南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先发地区,乡村发展水平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也存在着空间破碎、用地粗放的典型国土空间问题.在转型发展的宏观语境下,苏南地区的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用地的提质增效密切相关,亟须通过开展用地整治实现国土空间的优化重构,为其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的空间保障.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紧抓武进区作为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和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有利契机,探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苏南地区的"收缩型"建设用地整治方案.针对乡村建设用地的三大类型,分别基于镇村布局开展乡村住宅用地整治,基于民生需求开展乡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整治,基于综合评价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治.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完成乡村建设用地的总量测算、构成调整、布局优化等核心任务.本文通过武进样本的一系列探索,以期为收缩型乡村建设用地整治规划提供经验,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下的乡村国土空间整治议题.

    作者:

    王婧;汪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79. 转型背景下镇级村庄布局规划的上海探索——以上海浦江新市镇镇级村庄布局规划为例

    摘要: 面对新一轮规划体制的改革,在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下,首先梳理了上海市乡村地区规划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合理性,其次解读了上海镇级村庄布局规划作为上海乡村地区规划的一种重要类型,阐述其操作要求,最后以上海浦江新市镇镇级村庄布局规划为例,从特征分析、上位要求、布局规划、近期建设、实施保障等方面对上海镇级村庄布局规划进行剖析与案例解读,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村庄布局规划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背景下提供上海经验与思路.

    作者:

    郭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80. 辛亥兵燹对汉口会馆演变影响研究

    摘要: 辛亥兵燹给汉口的城镇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会馆建筑也牵涉其中,然而县志资料所记载的信息并不完整,远不能还原出会馆建筑在辛亥兵燹前后的真实情况,这对研究辛亥兵燹与汉口会馆建筑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困难.通过对1912年汉口辛亥兵燹图进行GIS信息配准,将焚烧范围与县志及不同时期历史地图上提取的会馆要素进行叠加,还原汉口会馆建筑在兵燹前后真实的受损、重建及新建情况,并按照会馆的不同类型分析其恢复过程及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转变,从而探讨其对城市功能布局产生的影响.同时结合历史地图、县志及现存会馆建筑,就汉口会馆建筑风格的近代化转变及其与火灾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辛亥兵燹对汉口会馆建筑及汉口这座城镇的影响.

    作者:

    赵逵;赵胤杰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