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781. 边缘城市的战略突围——以漳浦县山水格局发展概念规划为例

    摘要: 在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期,边缘城市遵循过去城市发展的路径惯性,依赖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大规模投入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与中心城市的综合化城市功能定位不同,边缘城市需要寻求独特的专门化城市发展路径.中心城市拥有的巨大规模经济,需要其在城市职能、区域统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大做强",而边缘城市则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特色,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谋求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区域专业化分工,把城市"做精做美".本文以典型边缘城市为例,提出了"全域特色资源组团的盘点"、"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组团网络"和"特色组团的专业化发展与运营模式策划"的发展模式,指出边缘城市需要将过去依赖重资产投入的城市"发动机"转变为"轻资产、重现金流"的驱动类型,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变迁.

    作者:

    张力;邱爽;李梅凎;闫麒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82. 辽宁省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建设特色小(城)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于推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多措并举,省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辽宁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与浙江、江苏等地相比,辽宁省特色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采用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辽宁省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时期推进辽宁省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的策略,对于指导辽宁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重点突出以下创新:一是注重绿色、生态、智慧等新时代理念的应用,强调特色小(城)镇建设应具有超前意识,体现时代要求;二是强调融合发展,突出特色小(城)镇在"城乡融合""三生融合""产镇人文融合"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特色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态、功能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有效推动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作者:

    张雪娜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83. 辽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异研究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合理有效实施带动了许多传统村落的发展,引领传统村落走向复兴.以白音爱里村、牤牛屯村和黄家沟村三个各具空间形态与历史人文背景特色的辽西传统村落为例,通过空间句法Depthmap软件的应用,分别绘制三个传统村落的街道公共空间轴线图,对其街道公共空间形态肌理的全局整合度和可理解度两个要素完成了对比分析,结合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进行了三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分异研究,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为三个村落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研究结论表明,整合完善交通道路,提升村落对外联系;加强游客路线引导,完善乡村旅游体系;有效依托聚集空间,引导产业资源融合都是辽西传统村落在空间形态分异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方略.

    作者:

    李泽慧;肖彦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84. 过渡时期区县级两规实施评估技术探索——以广西来宾合山市为例

    摘要: 当前各级政府正按照自然资源部的部署,对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为即将开展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基础.然而在空间规划实施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用途指导的差异、如何客观评价规划实施情况、有效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仍是技术难点.此外,构建衔接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数据库建设方法亦存在许多空白.基于此,本文以广西自治区下辖县级市合山市为例,利用三调数据、两规数据,比对规划基期年与2019年、现状与规划、城规与土规的图斑差异情况.探讨了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的工作难点,着重对过渡期的空间规划实施评估方法、数据库建设进行实质性探索,以期衔接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作者:

    赖思云;王国恩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85. 迈向平衡与充分:中部地区城镇化特征与应对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中部地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格局中作用愈加重要.中小城市是城镇化的重要主体,对其城镇化特征的总结与趋势研判是制定规划及相关公共政策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平衡与充分发展的重要支撑.城镇化特征内涵丰富,尺度多样,对象多元.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特征研究以宏观统计分析为主,多以省、市为研究单元,无法精准判别中小城市的城镇化特征与趋势;研究对象偏重区域中心城市,忽略了平衡与充分发展的社会和空间公平性;城镇化实践往往作为东部地区经验的"梯次复制",针对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的实证研究有待深化.本研究以湖北省随州市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田野调查与统计分析,剖析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并提出规划应对策略,为中部地区迈向平衡与充分的城镇化实践提供宏微观尺度结合的地域性参考.文章认为,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内生性动力不足,面临内向型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等问题,建议采用以"一步进城"为特征的就近城镇化模式、利用比较优势引导异地城镇化人口回流等规划应对策略.

    作者:

    张章;徐高峰;旷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86. 近三十年以来关于城镇空间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持续完善并进行不断实践,划定"三区三线"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任务,作为"三区"之一的城镇空间也持续受到关注.城镇空间是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研究城镇空间的进展与趋势有利于整体把握该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对未来城镇空间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引导意义.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中以"城镇空间"为主题词的文献从时间序列、发文机构及研究热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梳理1990-2019年之间该领域研究的时间脉络和突现词汇,总结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城镇空间的研究主体以高校和设计院为主,合作趋势愈发明显;各个时间阶段的不同特征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国家政策对该领域研究的影响;未来城镇空间的研究将更加倾向于高质量、生态化的趋势.

    作者:

    苗凯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87. 近中期建设规划编制的若干思考——汉堡港启示

    摘要: 通过分析借鉴汉堡港口新城面向实施的规划编制的经验,认为建设规划,特别是近中期的建设规划应体现在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整体的结构性,应该与城市总体发展的总体战略相互融合,在总的空间骨架的基础上聚焦近期的机遇空间;强调实施路径,构建起"战略目标——行动计划——项目衔接管控——实施反馈机制"的实施路径,在这个基础上,结合靖江十四五滨江新城建设规划研究的工作实践,探索近中期建设规划编制的重点.

    作者:

    徐靓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88. 近二十年城市设计概念发展综述

    摘要: 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缺乏明确的概念平台.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工作逐步增多,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并开始结合中国城市运营特点探讨本土化的城市设计道路.基于此,本文将收集到的城市设计定义和实践按主题分类,凝练出近二十年城市设计概念发展的四大趋势:注重生态优先的城市设计,基于历史维度的城市设计,新的数据环境下的城市设计以及关注城市韧性的城市设计,最后指出:城市设计不简单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更不是建筑设计的扩展,它的内涵是为人民创造场所的艺术,这包括了对场所作用方式、社区安全、城市形象等问题的考虑.它关注人与场所之间、人的活动与城市形态之间、自然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新互联网背景下,城市设计不仅要注重人们的感知体验和城市特色的塑造,更要注重城市的生态发展和韧性建设,以应对未来城市的不确定性.

    作者:

    魏思静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89. 近代东北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城镇空间结构转型机制研究(1860—1931年)

    摘要: 近代以来,随着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全球性拓展,东北地区成为英、俄、日、美等国全球竞争的战略焦点.由此导致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在此过程中,基于外向型经济环境,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流域型城镇体系并不断转型升级,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流域型城镇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以近代东北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城镇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结构转变机制为研究目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自然环境基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产业、人口、城镇等因素,借助GIS平台,对流域城镇结构形成机制与转型机制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自然资源产业化是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区域政治经济环境对城镇结构体系演变的决定作用;以及"港口—航道—腹地"模式的区域城镇结构.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流域城镇基于自然环境资源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理论价值.对当下松花江流域城镇结构的整体优化和高质量的区域城镇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

    朱海玄;贾晓谕;阙鹏逻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0. 近代"商战""保权"政策下哈尔滨傅家甸自开商埠空间演变及其历史价值研究(1898—1932年)

    摘要: 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修筑,哈尔滨作为铁路枢纽地,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日趋严峻,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实施"新政"改革,哈尔滨傅家甸依约自开为商埠地,实施"商战""保权"政策.通过设官制署、颁布章程、街基租放等,傅家甸地方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埠城市,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支绌的困境,确保了埠内市政建设权、警察权、司法权的自主性;同时,随着近代城市规划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园绿地的建设与运营,傅家甸城市形态不断拓展与完善,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城市建设能力和管理能力,确证了近代东北地区城镇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场性".

    作者:

    朱海玄;贾晓谕;阙鹏逻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1. 近十五年我国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摘要: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构成我国大运河体系的核心部分.随着京杭大运河成功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申遗时代下的我国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利用对城市历史遗产、景观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为主题,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近十五年国内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将目前研究归纳为"运河遗产分类与构成梳理、运河遗产与沿岸聚落、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三大类别,并对各方向的研究成果与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得出"研究方向与参与学科走向多元化、研究内容以运河聚落空间为热点与重点、研究技术倾向科学与定量分析"的发展趋势.最后基于运河现状与既有研究不足,提出未来我国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展望,具体包括:整体性视角梳理与分析运河遗产、完善运河沿岸乡村聚落的研究、关注非物质运河文化的传承与营造.旨在为后续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提供视角与启发,促进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高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作者:

    胡若涵;许熙巍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2. 近十年低碳城市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当今面对日益严峻的碳排放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了解近十年来低碳城市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以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基于Citespace软件通对过文献检索法近十年低碳城市评价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基于相关文献的发文量、研究学科以及研究热点趋势,总结现阶段低碳城市建设评价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及其典型研究方法.结果显示,国内外呈现出不一样的研究历程,近年来国内形成从总体到细化的研究趋势,具有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特点,而国外则以"低碳城市评价"为主题,研究方向具有多样性且互相关联,展现了多方面、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总体上,相关研究以多学科、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为主,并且由于评价主体的区域性以及复杂性,完善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仍为重点发展方向.

    作者:

    陈军腾;任云英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3. 适合空间隔离防灾的城市免疫空间模型初探

    摘要: 随着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在当今风险型社会时代下,城市面临的主要灾害不仅包括单一的自然类灾害,许多诸如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类型的灾害变得日益尖锐,逐渐成为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手段在城市灾害治理方面难以为继,需要通过新的城市灾害治理模式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复杂性问题.本文通过对疫情空间隔离防灾期间暴露的城市脆弱问题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既有研究、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尝试分别从规划层面和管理层面提出城市应对空间隔离防灾的城市免疫空间模型.在空间规划上,着重强调以"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为核心的社区免疫空间模型对灾时空间隔离防灾的关键作用,并强化"平灾结合"概念的组团免疫空间的空间韧性,构筑"社区-组团-城市"全域各级空间上下联动的城市免疫空间模型;在管理策略上,通过增强防治结合的城市免疫系统全周期、多主体、大数据的统筹联动,最终实现城市整体及城市各体免疫系统上的防灾能力、抗风险能力、灾害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

    作者:

    孟羲;苏腾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4. 适应乡村发展诉求的村庄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乡村的发展诉求来源于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势一定根植于社会经济的变革.首先,本文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剖析了乡村发展过程中"收缩"与"集聚"同步发展、城乡统筹下的一体化发展和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发展的三个趋势及其对乡村的发展影响;其次,以乡村发展趋势及其对乡村的发展影响为切入点,明确乡村未来的四大诉求——群落协作、产业多元、生态宜居、文化传承,并提出应对当下乡村发展诉求的规划策略;最后,本文以天台县后岸村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了实践应用,以期为村庄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意义.

    作者:

    鲁斐栋;余建忠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5. 适应城市文化再生的城市设计模式——以英国为例

    摘要: 文化再生近年来被用作城市发展的工具之一,它通过恢复和提炼区域和人群的独特特征,同时提高地区的生活质量来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本文认为,城市设计是文化再生的重要实施途径,它包括混合用途的用地开发、环境改善计划、公共空间艺术等项目,这些都有助于一个地区文化的表达和发展.本文着眼于城市设计与文化再生的融合模式,并将伦敦巴特西地区更新开发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文化再生发展的手段,如何帮助区域成功的实现文化复兴.

    作者:

    朱婷文;厉一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6. 适灾城市理论演变路径及建设方法初探

    摘要: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人口及社会资源集聚现象正迅速发生着,城市灾害管理问题愈发凸显其重要性.近年来兴起的适应性防灾理念,为我国城市灾害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抓手,城市灾害管理理念也逐渐由"防灾"、"减灾"到"适灾"共生发展转变,城市灾害管理工作也由之前的以应急响应为主逐渐转为对适灾城市建设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城市灾害管理文献的梳理,尝试对适灾城市理论演变路径及发展方向进行描绘,并提出适灾城市建设方法与策略,尝试基于适灾城市规划视角,为我国城市灾害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

    陈科良;苏腾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7. 通过水量、水质评价深圳市建筑小区雨污分流项目绩效的方法探索与实践

    摘要: 为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深圳市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了水环境治理的多项举措,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开展建筑小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工作.随着相关工程的陆续完工,如何考察已经实施的大量建筑小区雨污分流项目的实效,成为深圳市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做法,结合深圳市地下水等条件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提出通过监测建筑小区排水管网总排口水量、水质来评估建筑小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项目绩效的方法,并设计了绩效评价速查表,成为相关评价工作开展的有力手段之一.

    作者:

    杨少平;任心欣;李柯佳;孔露霆;高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8. 通风评估与设计指引:呼吸健康导向下的城市设计应对——以香港中环新海滨为例

    摘要: 通过城市设计手段改善城市风环境是实现居民呼吸健康的重要手段.香港自2003年SARS侵袭后,规划部门构建起通风评估与设计指引相结合的城市设计应对策略,这对内地后新冠病毒期的城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香港通风评估以风速比为检测指标,以风洞实验为检测手段的评估方法.然后就通风评估的重要区域及空气流通设计指引进行介绍.最后以香港中环新海滨为例,对三个备选城市设计方案的通风评估情况进行比较.

    作者:

    史帅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99. 遗产衍生价值的空间投射——以北京城中轴线为例

    摘要: 我国已经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采取了极为严格的管控,但城市的历史氛围仍在继续快速消失.问题根源在于传统规划策略的方法,保得住文物建筑,却保不住文物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遗产逐渐成为死去的"物".对遗产社会文化背景和背景环境的保护,已逐渐成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工作的重点.遗产的社会文化背景投射到空间中,就是遗产的背景环境,承载遗产的衍生价值.遗产的价值在空间中并不会均匀分布,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区域进行同等重要的保护.本文基于遗产价值空间分布特征的城市历史保护规划策略,通过对衍生价值的空间投射,来识别哪些是对遗产的整体延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背景环境.北京城中轴线遗产作为一个非实物的线,塑造了北京城的整体氛围,对中轴线遗产的整体保护除了14个遗产点以外,更需要对其背景环境进行保护.研究通过用户生成数据和POI数据对中轴线遗产的衍生价值进行空间投射,基于高值区和人工识别的重要区域,共同构成中轴线遗产的背景环境.和原本划定的均质控制地带和缓冲区相比,通过上述方法划定的缓冲区更有针对性,为将来城市建设和历史保护之间的争夺和博弈提供了清晰的底线.

    作者:

    张浩;杨帆;张坤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00. 遗址类文化主题公园差异性研究

    摘要: 遗址类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近几年发展迅速,本文以西安市曲江六大遗址公园中的曲江池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及秦二世遗址公园进行比较研究,探究遗址类不同文化主题公园在设计、营造手法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同质化中突出自身的特色.

    作者:

    宋孟霖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