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12-04
2020-12-0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81. 疫情下的地铁客流特征分析及管控——以深圳地铁为例
摘要: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轨道交通客流组织模式发生较大转变.对疫情影响下的地铁客流特征进行科学的复盘分析,有助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制定更加具备韧性的运营管理策略.本文以深圳地铁为例,基于地铁AFC刷卡数据以及疫情期间地铁用户出行特征调查数据,分析疫情期间地铁线网、线路以及站点层面客流特征情况.研究表明,疫情影响下地铁客流规模同比减少60%以上,但大型就业、居住类站点在高峰期出现客流集聚现象.最后总结了运营管理存在的不足,并从高峰期客流管理、智慧化联防联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提交时间:2020-12-04
182. 疫情前后深圳轨道客流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暴发对全国人民的交通出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后疫情时期背景下,通过对比深圳市2019年12月与2020年4月的轨道刷卡数据,结合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及建筑普查数据等多源数据,从轨道站点500m范围内建筑功能性质、产业结构、居民平均年收入水平、常住人口比例、学历、拥车比例等不同角度分析刻画居民在疫情前后的轨道出行变化.研究发现,轨道站点进出站量降幅较大的站点有办公类岗位占比较高、21~60岁劳动力人口占比较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较高、常住人口比例较高及拥车比例较高等特点.工业类建筑功能占比较高、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年以下的人群占比较高的站点,轨道出行需求较为刚性.
提交时间:2020-12-04
183. 疫情后期武汉市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思考
摘要: 新冠疫情冲击下,武汉市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封城措施,城市建设工作全面暂停,而疫情后期城建工作的开展除了实现复工复产,还承担着支撑城市经济活动复苏、弥补疫情暴露出的城市建设短板等多重任务.本文详细分析了疫情对于武汉市城建工作的影响,从原有城建计划实施时序、疫情暴露出城建短板、以及疫情对城建工作重点和方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相似的非典疫情为例,研究了非典后期主要城市城建工作应对方案,总结疫后城建工作开展的成功思路.结合武汉实际,提出了城建工作优化调整的五个重点方向,按照“一优两增”的思路谋划疫情后期武汉市城建工作的优化调整,并就具体实施措施、城建重点项目安排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提交时间:2020-12-04
184. 疫情期间首都交通运行特征及启示建议
摘要: 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影响了城市正常运行,作为保障城市基础功能的交通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以疫情为鉴,努力补足城市交通短板,把韧性、健康嵌入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交通运行服务保障水平成为当前交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疫情期间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的交通运行规律变化,结合国内外交通运输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及经验借鉴,提出我国后疫情时期交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提交时间:2020-12-04
185. 空港经济区交通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发达的交通系统是支撑和引领空港经济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探究空港经济区的交通规划策略,本文在梳理空港经济区常见的产业、空间布局特征的基础上,对机场交通、经济区交通及过境交通三种类型交通的特征进行分析,对空港经济区的交通发展趋势及目标进行总结,并据此提出优先保障机场交通、提升经济区交通、提前分离过境交通的交通规划策略,相关策略可为空港经济区的交通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0-12-04
186. 站城一体理念下的铁路枢纽地区交通问题与改善研究——以昆山南站枢纽地区为例
摘要: 受益于沪宁、京沪发展轴线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沪苏昆同城一体化,昆山市作为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正在由独立走向融合,并且由“中间城市”向“节点城市”转变,逐渐在上海国际都市圈内扮演次中心的角色.昆山南站,作为国内早期在城市中心区合并建设高铁、城铁车站的样本,是目前沪宁线上铁路客流量最大的高架形式的综合枢纽,是目前昆山市唯一能发展枢纽经济的区域.本文在剖析昆山南站枢纽地区现存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以“站城一体”为核心理念,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和具体措施,将昆山南站枢纽地区打造成为昆山对外城市形象门户、商业商务集聚的活力中心、沪苏昆同城化城际快捷交流的高效枢纽,来支撑枢纽经济的建设.
提交时间:2020-12-04
18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南沙交通发展策略
摘要: 南沙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需着力谋划好交通布局,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在分析大湾区交通问题和南沙城市特征的基础上,预判大湾区及南沙交通发展趋势,明确南沙构建大湾区交通中心的发展目标,并提出高标准建设南沙机场、提升南沙航运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区域放射型轨道网络、统筹加密珠江口过江通道四大发展策略,形成航空、航运、铁路、公路“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引领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
提交时间:2020-12-04
188.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圳港与湾区港口的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 粤港湾大湾区发展背景之下,与湾区港口协同成为深圳港口发展的新方向.根据港口现状发展特征和发展基础,将湾区港口分为三类:国际枢纽港(香港港)、国家综合枢纽港(广州港、深圳港)和一般港口(湾区其他港口).通过对湾区各港口之间的基础设施能力和运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深圳港与三种不同类型港口间的不同协同发展思路:与香港港之间的协同为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及港口开放政策的协同,深圳港应争取和香港港一体化发展;与广州港之间的协同主要表现在海向腹地和内陆腹地的协同,两港之间应该降低腹地相互竞争;与湾区其他港口之间的协同主要为集疏运的协同,湾区其他港口通过水水中转为深圳港与腹地建立更强的联系,同时缓解深圳港后方陆域的压力.
提交时间:2020-12-04
189. 经济复苏背景下辅助公交发展策略研究——以佛山为例
摘要: 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大城市经济出现衰退,为扭转经济,各大城市相继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特别是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和旅游行业补贴优惠政策较大.为发挥交通对经济复苏的支撑引领作用,在总结国内外辅助公交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以佛山为例,深入分析佛山辅助公交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新形势,并通过公交大数据和手机信令识别客流需求,提出了经济复苏背景下辅助公交三大发展策略,即完善轨道接驳、开行夜间巴士、发展旅游专线,并基于三大策略制定支撑佛山经济复苏的辅助公交发展措施,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为市民消费创造便利的公共交通出行条件,推动经济发展.
提交时间:2020-12-04
190. 网络分析技术在交通影响评价环节中的应用——以温州市滨江商务中心单元为例
摘要: 本次研究是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应用型研究.本次研究以温州市滨江商务中心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将该单元规划路网、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等条件矢量化处理为数据源,使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网络分析模块,量化分析规划单元地块轨道站点辐射范围、公共交通服务范围和规划路网系统整体出行时间成本.然后,本次研究综合考虑地块可达性影响因素,确定因素影响权重和合理赋值,计算规划单元地块交通可达性分值;再结合交通可达性与地块规划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相互关系,提出对于在编控规的意见和建议.本次研究结果与直观认知契合度较高,规划单元内临近轨道站点用地、道路等级较高(快速路和主干路)的道路两侧地块交通可达性明显高于距离轨道站点较远、周边道路等级偏低的地块.
提交时间:2020-12-04
191. 老城区步行街设置的交通组织研究——以青岛市中山路和太平路为例
摘要: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步行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促进老城区的更新复兴,青岛市拟将位于老城区的中山路和太平路打造成步行街.设置步行街的交通组织主要工作有科学组织步行街与周边道路之间的交通衔接,合理调整步行街周边相关道路的功能与连接,方便人流和车流的集散与换乘等.由于老城区已发展成熟,路网已经定型,受风貌保护、成本等因素的制约,拓宽、新建道路基本上不可行,本文对改造步行街的相关交通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转移机动车交通、调整公共交通、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优化旅游交通组织、加强步行街和出租车及旅游大巴的衔接等方案提出措施和方案,并运用仿真模型和交通模型对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价,助力将中山路、太平路打造成步行街,使之成为引领老城区有机更新复兴的爆点.
提交时间:2020-12-04
192. 职住平衡率与通勤出行的关联性实证研究
摘要: 职住平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念,但衡量职住平衡的指标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为挖掘职住平衡与通勤出行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互联网地图出行时空数据,构建了职住平衡通勤出行基础数据库,提出了3种表征职住平衡率的指标,以广州市55个交通大区为例,分析了3种职住平衡率指标与通勤出行特征之间的关联规律,通勤出行特征包括通勤时耗、通勤距离、高峰小时通勤量占比等,发现职住平衡率与上述通勤出行特征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关联性,且3种职住平衡率指标中,从业人口内部就业率关联性最强,用地开发职住比关联性相对最弱,最后总结了不同职住平衡率指标对实现通勤出行目标的差异性,研究成果对国土空间规划及职住功能配比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提交时间:2020-12-04
193. 苏州火车站枢纽综合交通方案研究
摘要: 苏州火车站是苏州客流量最大的客运枢纽,是苏州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空间,更是苏州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但是,其传统的集疏运体系与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无法匹配,有必要重新审视枢纽功能,从站城一体的理念缝合车站与城市,理清枢纽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做强苏州站既有城际枢纽,提升中心城区枢纽转换能级.本文分析了苏州站现状接驳场站布局方案,并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未来客流量计算出苏州各接驳场站所需面积,重新合理布局接驳场站,打造换成集成化、便捷化的新一代枢纽.
提交时间:2020-12-04
194. 补齐设计和评价短板,增强街道设计落地性
摘要: 随着我国各地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以及实施试点工作的开展,城市街道建设工作的风向开始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进行转变,街道设计导则中提出的人性化设计要素和各类设计引导策略补齐了当前道路设计规范和评价指标中人性化尺度重视不足的短板.但是由于导则的引导性较强,在落地的强制性层面较为欠缺,街道设计导则所强调的人性化措施和一体化设计的建设思路受到传统“以车为本”设计手法、评价标准、管理工作的惯性,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可落地性较差.因此,针对街道设计导则中一些较为成熟的措施,有必要在控规层面、设计规范、交通影响评价标准中吸收和落实,同时推进规划师负责制,确保城市街道建设的延续性和一惯性,增强街道设计方案的落地实施性.
提交时间:2020-12-04
195. 西安市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配置评估
摘要: 为了协调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发展,以西安市现开通的轨道交通站点为对象,基于POI数据评估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现状,借助不同轨道线路开通时间分析随时间变化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配置状况,并使用多层感知器验证了聚类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发现西安轨道站点的建设速度高于土地利用演变的速度,且74%的站点用地为商服用地,一些首末站表现出较大的用地优势度;随着站点开通时间的推移,站点周边土地利用配置趋于多样化,且对于土地利用优势度较大的站点,其土地利用特性变化较慢.文中的结果可以为拟建或新建的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配置规划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0-12-04
196. 超大城市立体公交综合车场规划建设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
摘要: 2013年,深圳提出大力推动“立体综合车场+配建公交首末站”发展模式转型,并规划形成基本覆盖全市的26处公交综合车场.随着城市开发进入存量阶段,土地资源十分稀缺,规划的可实施性、用地集约高效和城市空间品质要求不断提升,需要通过规划创新来推动公交综合车场高品质、高效率落地实施.本文基于深圳公交综合车场的规划建设实践,围绕高品质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和高效率推动建设实施发展目标,探索了高密度城市立体公交综合车场的开发建设模式,提出了充分保障公交功能需求的规划策略,推动立体公交综合车场更好更快实施.
提交时间:2020-12-04
197. 车牌识别数据在城市综合交通调查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摘要: 随着车牌识别系统的广泛应用,海量车牌识别数据的挖掘分析逐渐得到交通模型工程师及交通决策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结合滨海新区综合交通调查项目,通过对滨海新区车牌识别数据的挖掘分析,从机动车保有量估计、车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车辆路径提取及区域过境车辆识别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与实践.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交通决策者合理制定交通政策及措施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提交时间:2020-12-04
198. 轨道交通应急公交接驳疏运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建设与运营,轨道交通发生故障的频率也随之增加.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的城市公共运输系统,因为各种原因一旦发生故障或停运,积压的乘客会对本已不堪重负的轨道站点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通过常规公交来进行“安全、快速、准确”的疏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了解与梳理,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结合重庆市在应急接驳疏运方面的实际经验,总结了轨道交通应急情况下采用公交进行接驳疏运的特征,列出了接驳流程,界定了接驳对象,明确了接驳前提与原则,并建立了公交专线所需车辆数的运力模型,提供了一种简化的公交车辆运力计算方法.经过与实际案例的对比,该方法较准确地提供了所需公交车辆数作为参考.文本也为以后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应急公交接驳疏运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提交时间:2020-12-04
199. 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控制研究
摘要: 轨道交通换乘站的客流量大,换乘客流多,导致了乘客乘车出行总时长不断加长,乘客出行的服务水平严重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车站产生诸多安全隐患.做好换乘站的客流组织控制工作是换乘站客流控制的重点.针对换乘站客流控制进行研究,本文基于车站各设施和列车承载能力与进站和换乘客流的关系分析,提出换车站的客流控制模型,基于Matlab编程平台定量计算出进站客流和换乘客流的安全量.然后依据模型的输出结果对车站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方案,并通过Anylogic仿真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提交时间:2020-12-04
200. 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城市形态与慢行出行适配性研究——以武汉市黄浦路地铁站为例
摘要: 研究以慢行出行与中微观城市空间形态的相互影响关系为出发点,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区域,采用多元数据,运用多种量化分析方法,如相关性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建立空间形态指标体系,并对空间形态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如站点15min缓冲区处理、准则体系数据处理、问卷调查数据量化、数据熵值化处理等.慢行出行以百度热力分布和共享单车轨迹进行分析,分析慢行出行与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以武汉市黄浦路地铁站为例进行检验与应用,探索相关空间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从道路交通网、交通设施、空间功能和环境设施四个方面提出其空间优化措施和改造建议.
提交时间: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