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12-04
2020-12-0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61. 智能交通主动管理与服务系统(ATMaaS)框架体系
摘要: 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概念的提出,为推进面向出行的智能交通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世界范围不断实践.出行服务广泛地涉及到服务需求、服务条件、服务形式、服务技术和服务保障等,因此,本论文从出行需求和其服务与保障出发,整合出行服务所涉及要素的基本关系,特别在研究整个出行和移动过程的协调与管理问题基础上,创新地提出面向出行的“先进的交通管理即服务”(Advanced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as a Service,ATMaaS)的概念.论文基于交通出行服务需求,深入地解析了交通出行链、服务链和管理链的有机关系,给出了ATMaaS的框架体系、信息流等重要组成结构.研究成果对于新一代智能交通科技及其应用和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提交时间:2020-12-04
162. 杨浦区轨道站点交通与土地使用协同性评价
摘要: 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站点片区是城市活动大量聚集与发生的场所,拥有比其他片区更集中的城市活动要素,通过对此片区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协同性进行评价,有利于对站点片区进行精细化治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空间网络体系,提升城市竞争力.本文利用节点——场所模型,构建评价指标,对上海市杨浦区轨道交通站点片区进行交通与土地使用协同程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站点划分为城市中心型、社区中心型、园区型、新城社区型以及城郊边缘型五大类,在空间中体现为江湾——五角场与控江一北一南的双中心空间格局,并分别对上述五类站点片区提出高质量发展的优化建议与对策,作为旧城更新与新城建设的参考.
提交时间:2020-12-04
163. 枢纽片区交通规划实施后评估及发展启示
摘要: 枢纽片区以综合客运枢纽为核心资源及主要特色,人口、岗位密度较高,在其发展过程中,建设者往往偏重于枢纽集散交通系统的规划发展,而易弱化片区交通系统的建设实施,因此有必要开展交通规划实施后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善措施.枢纽片区交通规划实施后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落实度评估、枢纽交通运行评估及片区交通运行评估三方面,论文以南京南站片区为例,分析其枢纽交通系统、片区交通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综合国内其它枢纽片区的特点,总结枢纽片区的建设经验及发展启示.
提交时间:2020-12-04
164. 武汉天河空铁枢纽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与探索
摘要: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机场已不再是单一交通节点,通过与铁路、轨道、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联运,以交通一体化为龙头打造空铁联运综合枢纽引领下的航空新城,可以更好地集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都市圈乃至城市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经济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也是当前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深度剖析了上海虹桥枢纽、成都天府枢纽等空铁枢纽规划建设的案例,基于交通枢纽引导区域发展的角度,研究提出了枢纽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指标体系,从对外交通可达性、空铁联运时效性、港城融合一体化、换乘衔接便捷性等四个方面提出交通一体化规划策略;以武汉天河空铁枢纽为例,在区域用地布局、道路系统、轨道交通、空铁联运等方面提出规划方案,以期为国内同类型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提交时间:2020-12-04
165. 武汉市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试点实践与后评估
摘要: 街道作为城市活动最为密集的公共场所,是城市风貌重要的构成要素和空间品质最直接的展示面.近年来,武汉市将街道全要素的规划设计理念融入道路规划建设项目中,通过开展一系列街道改造试点与逐步推广,打造了一批活力、共享、绿色、品质街道,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丰富具有武汉特色的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体系.三阳路中山大道是武汉市统筹建筑边至建筑边完整街道的首次实践,也是武汉迎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街道全要素改造工程,建成后社会各界和媒体反响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为此,积极开展试点实践总结与街道建成后评估,对于丰富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经验、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交时间:2020-12-04
166. 浅谈小城市绿色交通治理思路与实践
摘要: 本文以盱眙县为例,阐述小城市绿色交通治理关键因素与治理措施.从小城市的空间条件、供给约束、需求特点几方面分析得出小城市绿色交通治理关键因素包括街区尺度、路网容量、出行环境品质.提出五大治理策略:一是缩路网、限退线,构建小街区密路网;二是优化慢行网络设计,打造高品质慢行空间;三是提升公交覆盖于服务水平;四是因地制宜多种方式挖潜停车资源;五是加强街道、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提升慢行活动空间.文章创新地提出了“小街区”模式的“3S”原则,即“小间距、窄街道、小退线”;在老城区采用半立交等多种方式挖潜停车资源,加强停车需求管理;在“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用地开发应以不影响交通活动空间为原则,营造街道活力.
提交时间:2020-12-04
167. 济南中心城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空间分布研究
摘要: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情况每况愈下,电动汽车因为自身低碳、环保的特点迅速发展起来.充电站作为电动汽车的“生命之源”,其布局关系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发展.文章以济南中心城区为例,应用ArcGis中的密度分析工具对研究范围内公共充电站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直观反映,并用网络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域内的公共充电站进行了可达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南中心城区内公共充电站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中部为核心、呈带状向外递减的分布格局;从电动汽车出行舒适角度及公共充电站服务半径角度发现目前济南市中心城区总体充电站的布设数目严重不足、可达性差.文章中公共充电站现状布局分析的结果可以为济南中心城区未来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前期研究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0-12-04
168. 深圳企业创新联系网络及交通支撑体系
摘要: 我国城市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交通运输面临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支撑创新经济发展,适应创新人才出行需求.为更好地推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融入国家创新网络,亟需构建与创新经济体系、创新活动需求相适应的交通支撑体系,满足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自由高效流动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创新企业70强及其子公司分布,对深圳创新联系网络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创新产业人群对外出行特征.根据创新联系网络“以城市群为联系主体,多中心、网络化联系模式”特征,创新产业人群对外出行“高频次、高时效性要求”特征,提出全国层面构建直连直通、1日往返创新交往圈,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构建“广深港+珠深惠”十字型创新经济走廊,市域层面构建“枢纽经济+创新经济”高度耦合的空间格局.
提交时间:2020-12-04
169. 深圳市光明区城中村交通治理规划思考
摘要: 为了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促进城乡空间与社会的融合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圳市光明区提出了开展城中村交通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本文将通过随机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分析片区城中村居民出行特征和诉求,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村内存在的交通问题,以光明区的一个自然村为例,提出具有针对性、满足居民需求、切实改善城中村交通环境的交通治理规划方案,也为其他地区的城中村治理提供借鉴案例和参考.
提交时间:2020-12-04
170. 深圳市居民职住通勤的空间分布特征
摘要: 随著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和出行工具机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居民出行范围变大以及中心城区就业岗位集中化和多样化速度高于住房建筑开发速度而形成居住外迁郊区化局面,职住不同步性和出行机动化使城市交通压力和居民通勤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基于此,本文利用手机数据对深圳市居民的职住通勤进行分析,了解深圳市居民日常职住通勤的真实面貌以及不同区域人群的通勤效率,主要发现有五点并对背后原因进行讨论,为城市规划提供较为可靠的决策依据,引导城市组团式空间布局,减少机动车通勤出行比例,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居民职住通勤效率.
提交时间:2020-12-04
171. 深圳市精细化交通综合治理创新与实践
摘要: 深圳城市发展正迈向“质量时代”,新的城市发展转型期要求深圳亟需以打造高效能、高融合、高品质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为目标,运用精细化交通治理手段推动精准治堵,实现交通系统化综合治理.本文以深圳市罗湖区交通综合治理为例,分析罗湖区交通拥堵现状特点及成因,结合提出了“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增加慢行系统设施供给”、“改善交通出行服务品质”和“强化智慧交通管理水平”等治理手段,并针对现有综合治理机制和模式的不足,创新性提出了“由下至上”的治理新模式,开拓了交通治理的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0-12-04
172. 深圳机场客源腹地发展特征及拓展对策研究
摘要: 深圳机场正处于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香港、广州机场的腹地竞争,需要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机场交通服务,争取更多大湾区客源.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客流统计数据,精准分析深圳机场在大湾区内的腹地发展特征及竞争态势.对比广州、香港、上海机场针对周边腹地所提供的交通服务,识别制约深圳机场交通服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城市候机楼布局体系、完善出行服务功能、构建多式联运产品链等措施建议,为深圳机场精细化拓展大湾区腹地客源提供支撑.
提交时间:2020-12-04
173. 深圳轨道沿线用地综合开发实施路径演变探讨
摘要: 基于公共交通为导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的理念,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及沿线的土地进行一体化的综合开发的模式,由于其对于城市空间、土地利用以及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发明的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实践.深圳已经开展了四期的轨道交通建设,在每一期轨道建设过程当中,轨道沿线用地综合开发的背景、主要目的、主要实施路径既有延续性也有所变化.本文尝试探讨和分析自轨道一期工程至四期工程发展的过程中,深圳轨道沿线土地一体化综合开发经历的几个主要变化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不同背景、主要实施路径的演变及其内在的逻辑,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提交时间:2020-12-04
174. 滨海城市空间与对外交通系统共生机理研究
摘要: 城市空间的拓展会不断影响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稳定又会形成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两者关系互利共生.滨海城市空间拓展界面有限,土地资源珍贵,城市对外交通特征明显.如何明确滨海城市空间结构与对外交通系统的共生关系,是研究的重难点.本文主要以深圳市大铲湾片区为例,提出了基于空间拓展、需求分析与对外交通系统设施功能相适应的研究方法,按最理想的条件引导、最可能的条件规划、最不利的条件校核,实现滨海城市空间结构与对外交通系统的共生发展.
提交时间:2020-12-04
175. 烟台市老城区交通微循环改善策略研究
摘要: 为了进一步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切实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老城区交通拥堵、交通品质不高等问题,实现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质的发展目标,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对新时代背景下老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交通微循环问题及改善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并从道路网系统、公交系统、慢行系统、交通组织等4个方面分析了烟台市老城区交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交通微循环改善策略,并以烟台市火车站典型片区为例,从上述4个方面提出交通微循环具体改善措施,为其他城市解决老城区交通问题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0-12-04
176. 片区城市交通与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编制路径的思考——以长沙黄兴片区为例
摘要: 在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各大城市正在编制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同步编制重点专项规划或专项规划纲要,综合交通作为城市引领性专项规划,往往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编制,这一做法在本轮规划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对于城市中的各个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城市尚未编制此类规划,相关规划编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待深入挖掘.因此,本文探索了片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交通规划协同编制的理论方法,提出从战略协同、空间协同、方案协同多规合一的规划路径,并以长沙黄兴片区为例进行分析,为各城市片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协同编制提供思路.
提交时间:2020-12-04
177. 特大城市公交出行规律探析与发展建议——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 公共交通是市民机动化出行的重要选择,挖掘特大城市公交乘客出行规律对于探析市民公交出行痛点、掌握城市公交资源供需匹配情况、改善公交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全市公共交通刷卡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识别全市公交常旅客、公交旅客出行换乘规律、全市主要公交廊道高峰满载率以及早晚高峰轨道交通主要通勤站点,深入总结全市公交旅客出行特征规律,立足市民出行特征与需求,为针对性地制定公交发展策略规划、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打造线网有序衔接、功能层次清晰的公交服务提供建议.
提交时间:2020-12-04
178. 生态文明时代的体验性路网规划方法——以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区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的出行需要已从传统的通过和到达升级为出行过程的美好体验.慢行交通相对于机动车是道路空间服务对象的“弱势群体”,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慢行交通需要从传统依托机动车的规划转变为关注人出行体验的规划.本文从道路网功能转变、道路规划思维转变等角度论述了生态文明时代体验性路网的规划方法,并以天津市生态屏障区路网规划为实例进行验证.
提交时间:2020-12-04
179. 生活圈下慢行交通差异化供给和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慢行交通是一种主要依靠人力驱动的绿色环保交通方式,同时也是城市活动系统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居民中短距离出行的重要作用.生活圈作为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慢行在圈层范围内是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本文从分析圈层内慢行交通出发,探讨慢行交通规划策略和方法,并分别针对老城区、新城区、新规划区提出慢行交通差异化指标.然后从慢行网络、慢行空间、慢行环境等角度出发,提出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南京某社区生活圈为例,对慢行交通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
提交时间:2020-12-04
180. 电动化背景下出租车定价与数量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国内许多城市均开始推动出租车电动化,即将传统的燃油动力出租车替换为纯电动出租车.本文通过一个考虑了电动车市场渗透率的出租车集计模型,以出租车市场总剩余最大化为目标,定性地给出了不同电动出租车市场渗透率下的出租车定价与数量,并以深圳市出租车市场为例,定量分析了影响出租车定价和数量的关键参数,为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模型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租车市场的电动化需要伴随相应的价格和数量调整以确保出租车市场总剩余的最大化.电动化前后的出租车最优价格与数量的变化则与电动车的占比(渗透率)、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相对运营成本和充能时间密切相关.
提交时间: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