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81. 儿童友好型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以惠营房村为例

    摘要: 与城市相比,乡村儿童公共活动空间和方式极其有限,且乡村家长们对儿童除了必要吃穿住行以外的其他方面缺少关注,现阶段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环境急剧变化,乡村儿童活动空间基础设施的缺乏,乡村文化流失,儿童娱乐手机化等问题进一步加深,乡村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调查儿童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与空间需求以及儿童发展纲要的要求基础上,对惠营房村儿童活动情况和空间需求进行现场走访调研及问卷调查,经过分析和整理后对惠营房村进行儿童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将儿童空间需求与活动相结合,针对并关注个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行为特点及需求,力图创造出一个乡村孩子的成长乐园,并在建设新农村的大环境中留住乡村特色,提高人们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作者:

    周雪梦;张晓晴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2. 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

    摘要: 儿童友好型城市是通过倡导"儿童优先"的原则,建立一个保障儿童权力的市政体系.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在向"以人为本"的本质回归中,对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根本需求应该被纳入到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内相关研究虽有所开展但与国外同主题研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在介绍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别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从横纵两个维度进行综述,并对国内外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和管理实践进行梳理,基于此提出未来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立场和研究展望.

    作者:

    武昭凡;雷会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3. 儿童家庭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出行环境优化研究

    摘要: 文章选取大连市两个代表性公园进行儿童家庭出行案例实证研究,整理总结案例公园客观出行环境情况、儿童家庭出行特征和出行环境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出行方式下的城市公园出行环境优化策略,为优化城市公园儿童家庭出行可达性建言献策.研究发现:造成对出行环境不满主要原因集中在"出行结束—进入公园"的阶段.在私家车出行环境满意度问题集中在停车困难等方面;公交出行环境满意度问题集中在站点距离远、公共交线路少、换乘多等方面;步行环境满意度问题集中在过街安全性不佳和步行空间被侵占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按照私家车、公交、步行三类出行方式提出扩展停车资源、优化停车效率,调整公交站点位置间距、提高换乘效率,增加过街设施、整治违停占道等出行环境优化策略.

    作者:

    王文鹏;刘涟涟;肖坤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4. 儿童户外活动特征及需求研究——以广州为例

    摘要: 户外活动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充足的户外活动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前关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大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对儿童群体心理需求和生理尺度的特殊性的关注较少.社区是儿童日常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本文选取广州市7-12岁儿童进行调研,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在广州市范围内随机发放.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明晰广州市总体层面上儿童户外活动开展情况如何、儿童对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希望可以引起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更加关注儿童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眼里的儿童需求,引起全社会对儿童全方面健康成长的关注.

    作者:

    赵天晴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5. 儿童视域下老城夹缝空间价值探索与战术活化

    摘要: 当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中国儿童友好城市的研究及实践也在逐步展开.但中国城市规划正处于增量到存量的转型阶段,仅以增量空间进行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传统方式难以为继,尤其是在空间资源极度匮乏的老城区,因此探究儿童视域下的老城存量空间活化的问题极为重要.研究立足儿童视角,聚焦于老城"夹缝空间"的价值认知及活化问题.文章基于大量的调研资料,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对夹缝空间进行较科学的概念界定和分类,进而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挖掘老城夹缝空间的日常价值,进而提出夹缝空间活化战术,为老城儿童友好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规划思路,以期促使各群体关注儿童的需求并主动参与到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中去.

    作者:

    许卓亚;王轶;许建和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6. 全周期管理理念下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

    摘要: 城市更新自1980年代开始在中国开展广泛研究,各地也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城市问题的多样化以及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城市更新面临新的考验.而韧性城市理念和城市生命体理论对城市更新提出了系统性高、适应性强的要求,在这个前提下,全周期管理理念与城市更新不谋而合.本文研究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使命、全周期管理理念的内涵与科学性,构建了全周期管理理念下的城市更新体系,并以温江为例,阐述了全周期理念下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和成效,以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

    郑曼文;李雪琴;吴云天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7. 全周期管理视角下的街道更新实践后评估——以武汉市沿江大道卓越段为例

    摘要: 近年来,各大城市在街道更新探索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全周期管理对城市建设的积极意义.武汉市结合近年来街道更新重点工程,尝试引入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对街道更新的协调机制、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究实践.为进一步完善街道更新的管理流程和监管制度,全面提升街道空间品质,本文以沿江大道卓越段街道更新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研、部门沟通等多方式调研和规划实施情况对比分析,从全周期管理视角溯源回顾了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各阶段规划理念的传导落实情况,并结合项目在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对现行街道更新管理流程和监督管理制度进行查漏补缺,为优化城市街道建设监管机制、推动地方标准出台等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打造充满活力、公平和谐、管理有序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创造了条件.

    作者:

    王韡;孙芮;李海军;严飞;吴俊荻;何倩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8. "全周期管理"项目的实施评价及行动反馈——以天津解放南路地区为例

    摘要: 区域重构型的重点片区开发项目,因其重要性与特殊性,往往建立明确的管理实施主体进行"全周期管理",可有效避免规划断层、设计游击、点状管理、被动应付等问题.对"全周期管理"项目进行实施评价,是"城市体检"的一张重要"诊断书",在"城市肿瘤"形成初期进行控制,通过"针灸"靶向治疗"城市病",以动态规划及时止损与复健.笔者以十年"全周期管理"的天津解放南路地区为样本,从目标与定位是否达成、规划的韧性和适应性,到生态效益、工业文脉传承、市场接纳、产业升级等核心理念是否得到贯彻进行全面实施评价,并基于评价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与路径,通过生态建设前置、工业遗存抢救、对接市场调整业态、扣门招商等措施对该区域进行定穴提升.

    作者:

    高媛;马松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9. 全域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绿道体系构建研究——以"句容福道"策划及实施方案为例

    摘要: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从单一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或示范片区的打造逐渐扩展到全域的综合提升,全域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区发展的最终目标.乡村绿道作为乡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承载着更加系统化的建设要求,全域层面的乡村绿道体系构建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品牌的建立、产业发展的谋划、道路网的组织、景观风貌的打造以及公服系统的配套."句容福道"深耕句容"福地"文化,立足全域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梳理与串联全域重点产业项目、旅游项目、旅游景区等资源要素,在句容"四好农村路"的创建基础上,结合文化、生态特色打造沿线景观风貌,同时结合沿线闲置建设用地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构建了"内外环线,四联多带"的句容全域乡村绿道体系,协同发展沿线湖区、景区、园区、村庄等,对于句容全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袁晓光;黄园园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0. 全域保护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以枫桥镇为例

    摘要: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是推进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让历史文脉更好的得以传承发展.同时,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保护规划也应强化自身的指导约束作用,重点为控制用地指标、传承历史文脉、强化风貌管控.本文以枫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将保护视角拓展至全域,树立生态托底理念,构建覆盖全要素的管控体系,注重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注重有价值建筑的深入挖掘和利用.从镇域到镇区再到文物古迹,以宏观-中观-微观模式,进行多维度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项目具体研判,提出全域保护规划对策.

    作者:

    陈忠;薛梦楚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1. 全域历史遗存保护规划探索——以石家庄市为例

    摘要: 历史遗存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遗留物,记载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对于了解时代历史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研究历史过往提供物质参考,极具社会、文化、经济和纪念价值.而当下历史遗存保护方面存在的短板造成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不断消失,因此探索合理保护方法成为规划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石家庄为例,针对全域范围内物质遗存现状展开分析,发展现状保护规划存在以下问题,保护对象固化,缺少地域特色保护;保护内容整体考虑不足,保护方式存在割裂;保护管控力度弱,相关保护措施不到位.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全域历史遗存保护体系、实施历史遗存的空间整体保护、制定历史遗存分类保护管控措施、强化历史遗存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推动实现全域历史遗存全面、整体保护的目标,从而保障历史遗存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贾亚鑫;刘彦伯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2. 全球化和城市化危机下我国城市规划价值逻辑嬗变

    摘要: 城市规划作为资源管理和社会改革的工具,必须研究城市问题并解决城市问题,以规划转型来服务城市转型.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一带一路"建设和后疫情时代共同塑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全球化背景.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不仅要关注资源的保护和分配问题,更要把握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新动向,构筑社会改造和社会赋能的应对策略.本文结合城市化过程出现的空间歧视、社会极化、场所异化、乡村退化等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必须要在从城乡关系的重塑、人与空间关系的重构、人与社会关系的重组、人与生态关系的重建、人与数据关系的交互等五个方面,重新弥合被全球化和城市化肢解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重新定位规划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作用.

    作者:

    许丽君;刘东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3.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文化战略空间的规划治理研究

    摘要: 文化作为全球城市核心战略维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本次研究提出文化战略空间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对全球城市未来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可以彰显城市文化意象或者承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并阐述了文化战略空间对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次研究解析了国际上文化战略空间的发展历程、构成要素和最新的规划治理策略,并重点分析了上海现状文化战略空间发展的问题及背后原因,提出上海为实现"人文之城"、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需要开展"上下结合"的体系研究,基于规划治理,从空间的选择和布局、差异特色营造、对构成文化战略空间文化浓度的"人、设施、活动"要素体系的策略引导、实施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

    作者:

    陈鹏;唐思远;时寅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4. 全过程管控城市设计机制研究——以舒城政务文化新区项目为例

    摘要: 城市设计是城市高品质公共空间营造、特色风貌塑造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城市设计多以介绍方案与设计为主,编制成果缺乏导控和传递意识,管理过程中难以抓取可用的要素,造成难以指导实施建设等问题.本文旨在提出全过程管控城市设计机制,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公共空间为关键管控对象,实现从"政府管理城市"向"多元主体共治城市"的转变,构建多元化主体全过程参与的工作平台,在整体城市设计、核心区城市设计导控、重点地块详细设计三个层面协调多方主体的意愿,确保满足多方主体的诉求,保证城市设计理念和要求的精准落地.

    作者:

    廖春玲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5. 全面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保护发展路径研究——以肥西县为例

    摘要: 乡村的内在特色和外在特色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乡村的"形"与"魂".研究乡村内在特色和外在特色的保护发展路径,是乡村全面振兴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促进乡村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肥西县作为经济实力强,乡村发展滞后的近郊乡村,从全局出发,在战略的角度研究乡村特色保护发展路径,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工作抓手,对于肥西县的乡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作为发展滞后乡村的典型代表,对于全国乡村全面振兴全力推进也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作者:

    李王严;张洵;沈汉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6. 公众休闲游憩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以其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到了市民的喜爱,是市民游憩休闲、感受大自然的选择之一.本次研究以广州大学城滨水空间为例,其在规划设计阶段并未深层次地了解高校学生、本地居民以及周边居民地使用需求,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暴露除了诸多问题,导致了滨水空间的供给与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脱节.本文通过对滨水空间使用者的问卷访谈以及实地调研发现了诸如滨水空间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低、空间活力不足、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并依据公众的具体需求就主题分区、绿地开放空间设计、慢行系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等内容提出了详细的规划设计策略.

    作者:

    刘炳荣;陈斌;杨灿林;高家慧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7. 公众参与导向下的鄂西偏远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研究

    摘要: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不断提升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偏远乡村的建设已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公众参与则是促进偏远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抓手.研究以鄂西偏远"L"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建立评价体系,将语言上的变量转换成数字上的变量,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全方位的了解公众需求,为鄂西偏远乡村的建设提供参考数据和建议,以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村落空间环境品质,美化乡村人居环境.

    作者:

    冉迪斯;陈岚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8. "公众参与"理念下的冬奥公园更新实践探索

    摘要: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是北京市的重要工程之一,它依托西山永定河的蓝绿纽带,整合了永定河周边资源.本文以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更新实践为例,探索在当前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以公共参与的方式如何促进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文章分别从地方政府、规划设计团队、社会组织、基层组织和实施单位五个方面分析了在更新实践过程中的实施路径,探究引入高校社团作为第三方城市更新社会力量的组织者来协调多方利益的操作模式,构建政府引导下的多元主体的公众参与的平台,并总结出,公共参与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模式平台的建立,为办好北京2020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

    张皓;李婧;杜媛媛;杨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9.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澳门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 历史城市保护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其经济投入大、"收益"小,因而面临很大挑战.传统"自上而下"式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往往容易忽视弱势利益主体的诉求,也难以真正全面地了解文化遗产全面的价值,进而引发相关问题与矛盾.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要求政府在施政时充分考量相关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多方参与的"治理"行为,是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有力而必要的补充.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文献资料,以世界文化遗产地澳门为例介绍了澳门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然后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澳门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做法,最后从澳门历史建筑中西药局、修船厂保护再利用的历程阐述了公众参与对科学合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期为中国内地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

    吴家权;谢涤湘

    提交时间:2021-09-25

  • 20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