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221. 共享触媒理念下的滨水空间微更新研究——以苏州古城二郎巷社区为例
摘要: 以苏州密集的水网体系、独特的水——城肌理、丰富的滨水建筑、苏式的人—水互动为研究背景,探究滨水住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滨水物质空间衰退、社会结构老化等现象.通过对二郎巷社区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并结合问卷访谈、权值评价等方法,对滨水空间的岸线私有化、空间遮蔽化、沿线断裂化、设施老旧化等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对研究对象二郎巷社区的滨水空间可达性、私密性、景观性及安全性进行量化评价及元素叠加,得出目前空间活力值较低的空间节点;结合多尺度、多功能的人—水互动性分析,提出以共享作为人——城——水交汇的社区触媒点,以物质活化因子触媒及社会文化活动因子触媒相结合,进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触媒激活,对苏式滨水社区进行微更新、再焕活.打造街水活络、车船皆宜的滨水循环网络及自治共享、差异共荣的滨水社区,为滨水社区空间更新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222. 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治理模式探究
摘要: 将全周期管理运用于城市更新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是城市更新路径的新探索.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规划治理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探究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城市更新治理新模式,为城市更新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首先梳理了中国城市更新现存的公众参与不足和法制保障缺失等问题;以德国国际建筑展(IBA)的城市更新为例,整理了德国IBA的城市更新演变、体制和更新策略框架;分析了德国IBA的作为城市更新重要政策模式的演变发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整合的更新体制和引导渐进式的弹性规划策略优势;最后总结吸纳德国IBA对中国城市更新的启示,融合新时代中国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中国城市更新治理向多元主体参与的法制化、可持续道路转变,为中国城市更新迈向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提供途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223. 共生视角下同城化发展的机制、困境和策略——以济南齐河同城化为例
摘要: 区域协同背景下,同城化作为助力区域协调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市综合实力和区域整体实力,增进城乡居民福祉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同城化发展过程内化为城市共生系统的演进过程,并基于对基础共生要素的探究,认为共生单元联动机制、共生界面协调机制、共生模式进化机制、共生环境激励机制是促进同城化发展的共生机制.有鉴于此,本文以"济南—齐河"同城化实践为实证对象,基于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洞悉了济齐同城化发展中的现实困境,针对性的探讨了济齐同城化深入发展的推进策略.结果表明,释放共生单元的能量增值效应、构建共生界面的要素协调机制、完善共生模式的利益联结方式、营造共生环境的正向外部氛围,是推动济齐同城化持续深化的重要举措.此外,本文还间接证明了基于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能够为中国广大地区的同城化发展实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224. 关中平原地区村庄排水基础设施地形适应性研究
摘要: 文章立足关中平原地区村庄,在对该地区的村庄地形地势及排水设施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排水基础设施与村庄地形地势不适应的问题,从村庄排水场地与设施落位场地两个方面进行双向设计,增加排水基础设施对地形地势适用范围,满足设施落位需求.并在现状建设条件限制下划定满足排水基础设施落位的选址范围,为进一步的排水设施的落位提供基础.
提交时间:2021-09-25
225. 关于实施性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定位的思考
摘要: "十二五"以来"实施性规划"以不同形式在武汉、北京等城市得到广泛编制,其初衷是为弥补传统法定规划被动且底线式管控的盲区,并改善多规林立与决策分散的问题,但后期发展有泛化趋势,2019年国家"18号文"五级三类规划编审体系中,似乎也无此类规划的位置.本文通过分析实施性规划的实践特征、发展问题,结合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逻辑,提出将实施性规划定位于一种针对重点功能区的特殊详细规划,并就实施性规划与修规、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探讨.
提交时间:2021-09-25
226. 关于深圳高质量发展之水库多元化利用初步思考与实践
摘要: 本篇主要是积极探索存量空间下高质量发展的深圳,向存量要空间,向水系要发展,通过水库变"水缸"方式,提出对城市水库多元化利用的思考.规划将灰色空间点亮变为绿色空间,打破传统保护水源水库的固化限制思维,通过多专业多角度体系化梳理水库各项功能,并采用物理隔绝污染、设置生态库和调蓄湖等手段,将水库各项功能分解重构,形成主体功能和附属功能,释放原有受到水源保护区限制的城市空间,这对土地空间资源尤为紧张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来说,尤其具有探索实践和先行示范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227. 关于"科创走廊"空间规划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以济南齐鲁科创大走廊为例
摘要: 近年来,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到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再到济南齐鲁科创大走廊,关于"科创走廊"的空间规划层出不穷.为什么"创新"活动总是出现在走廊,为什么"走廊"成了承载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通过在济南齐鲁科创大走廊的规划实践,从引导产业布局理念转变、引导土地财政逻辑转变,引导政府治理理念转变三大方面,梳理了"科创走廊"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实施路径和规划重点,并探讨了"科创功能"和"走廊空间"天然契合的内在原因.
提交时间:2021-09-25
228. 关于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研究
摘要: 由于高速公路入口匝道和主干道上的交通需求量持续增加,匝道的下游因车道数减少形成交通瓶颈,导致交通瓶颈处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交通拥堵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在目前可变限速模型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交通运行特征,提出了基于主流交通流控制的可变限速控制模型.通过在上游的主干道施加可变限速值,以缓解在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现象.
提交时间:2021-09-25
229. 典型"两高两低"地区生态系统功能修复与品质提升研究——以锡澄协同发展区为例
摘要: 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先发省份普遍存在"高连绵、高破碎度、低密度、低品质"的地区,这些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方式转型的较大压力,对于生态系统功能修复与品质提升有着较强的需求和实施动力.本文以锡澄协同发展区为例,提出了该类地区生态系功能修复与品质提升的总体策略,通过划定生态底线、优化生态网络结构实现重要生态空间的有效管控,通过"强肾造肺,保育农田"实现生态空间功能与品质的提升,以期为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和整治修复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230. 典型历史村落保护利用路径研究——以昆明地区为例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抓住机遇,结合自身资源特色,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带动村落的发展,有效促进村落的振兴是时代的重大课题.如何多学科、多角度地反映当下历史村落现状,发掘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将历史文化与乡愁记忆的基因在历史村落中传递下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是新形势下昆明市开展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持续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昆明典型历史村落保护利用的研究,试图提出不同类型的历史村落在保护利用方面的分类导向建议,同时结合昆明实际出发,提出技术支撑体系、机制政策保障两个层面的完善建议,助力昆明市历史村落的振兴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231. 兼顾山水格局与文脉复兴的县城特色风貌营造——以云南省嵩明县城特色风貌规划为例
摘要: 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在宏观层面上的重点是在特定山水环境下塑造城市整体格局,在微观层面上的重点是通过建筑风貌环境、街巷空间的营造来还原城市特色,目前类似的风貌规划建设中往往忽视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本文以云南省嵩明县城作为研究样本,立足县城区域山水格局塑造、城市历史文脉复兴,以人视角的感知性作为切入点,结合城市功能发展的要求,构建从宏观层面、中观层至微观层面三位一体的风貌营造架构,探讨在县城一级城市空间环境当中,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232. 冀西北山地沟谷型聚落风貌提升策略研究——以崇礼区下两间房村为例
摘要: 山地沟谷型聚落在风貌上独具特色,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聚落风貌的遗失与保护问题.以冀西北山地地区的沟谷型聚落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景观风貌,人工景观风貌及人文景观风貌三方面解析其现状风貌特征,并以崇礼区下两间房村为实例总结该类村落现在面临的风貌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风貌提升策略:自然环境方面需要实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格局优化提升,保护好聚落的生存载体;人工环境方面注重尊重原有街巷院落肌理和建筑风貌,营造特征延续,功能活化的公共空间和充满独特地域风貌的田园景观;历史人文方面强调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并与时俱进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转化和发展,以增强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适应力.以期为同类型沟谷型聚落的风貌提升提供新思路,从而改善人居环境,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提交时间:2021-09-25
233. 再城市化视角下的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探索——以昆山鑫源电厂更新为例
摘要: 伴随着产业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工业遗存的更新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保护再利用的途径也需要新的视角和路径.本文以昆山鑫源电厂更新为例,结合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对中国再城市化下工业遗存更新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摸索一套"从城市综合体检入手确定产业定位,从多元主体协作明确开发思路,从慢行系统链接城市片区,结合运营和长效管控为后期监控"的全流程的保护和再利用设计方法研究,积极探索工业遗存与城市发展的共融共通之路,以期为其他城市工业遗存及再利用提供一定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34. "军运会"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环境整治模式探讨
摘要: 城市大事件作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契机,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借用武汉市举办"2019世界军人运动会"为重大契机,以武汉市江汉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划范围、建通则、强特色和订计划"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建筑立面美化、景观绿化、街道空间洁化、夜景亮化和水质净化"的通则式整治任务导则,并制定了各片区特色化的功能提升指引,形成各责任部门的作战一张图和责任清单表,有效指导了江汉区进行环境整治工程任务实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235. 农业升级视角下的传统村镇聚落空间重构路径——以重庆永川区高洞子村为例
摘要: 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中国乡村地区人地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耕地抛荒及农业产业单一、凋敝、宅基地闲置废弃、发展主体老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以传统农业型村庄重庆永川区高洞子村为例,在该村现状发展情况基础上,通过村域层面对农业发展及聚落空间重构影响因素评价分析,得到农业产业影响下的传统村镇聚落空间重构评价结果,用以指导农业产业影响下的传统村镇聚落空间重构优化.并从成立土地合作社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农业产业升级策略,以期实现传统农业村落农业产业现代化,促进传统农业型村落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振兴.
提交时间:2021-09-25
236. 农业型小城镇精明收缩与规划干预研究——以井研县为例
摘要: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最佳的纽带,其发展既助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又促进乡村振兴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大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都逐渐面临着人口流失等收缩挑战,其中以欠发达农业型小城镇居多,如何适应时代背景在收缩中实现发展成为当下需要考虑的热点.在小城镇收缩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本文以典型农业型小城镇井研县为例,归纳了其面临的人口、经济、产业、土地、设施等五方面的收缩挑战,通过引入精明收缩理念,探讨理念可行性,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政府政策支持、城市群协同带动、创新产业耦合、集聚管控引导、生态宜居服务等收缩应对策略,帮助井研县精明应对收缩现状,同时希望为农业型小城镇拜托收缩困境,实现精明发展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37. 农业城市主义视角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农空间"特色营造研究——以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摘要: "园城融合"趋势下,建设农业科技城正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升发展的新方向,农科城的规划实践也成为城乡规划的实践重点.本文首先对已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实践理念、理论来源及不足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尝试借鉴农业城市主义中"有农空间模式"相关策略,探索解决现有园区规划实践不足之处,塑造有"农味"的城市,解决好该类城区城市特色的问题.最后,本文以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农科城规划实践为例,从城市、社区、建筑三个尺度层面对有农空间营造策略进行了回应.希望本文从农业城市主义视角提出的相关策略对中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有农味"农科城具有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238. 农户家庭经济决策对城乡空间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理性的视角
摘要: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重要支柱,应以家庭为基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家庭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更是中国推进健康城镇化、促进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本文以农户家庭为研究单位,以农户家庭经济理性为切入点,拟揭示农户家庭经济决策背后的理性动因,以及因此所作出的空间迁移的决策考量,探求农村人口迁移决策对城乡空间格局的影响,为构建和谐的农村家庭、美好的村庄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实现城乡人口的适当迁移,并为相关的镇村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武汉市乃至中部地区健康可持续城镇化的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239. 农旅型村落农宅户厕改造及其生态排污系统规划策略——以南堡寨村为例
摘要: 厕所革命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户厕改造质量关系到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内涵.新时期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也对户厕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政策执行中,很多农村地区只关注单户的改造,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问题成为难题.本文以关中平原农旅型村落南堡寨村为例,针对当前农村户厕改造中普遍存在的运维成本高、粪污治理困难品质难保证、污水就地资源化利用效率低问题,结合村落现状特征,基于多元需求视角,提出"上下"同步、分类施策、内外兼修的户厕改造适宜性技术及其生态排污系统规划策略.以期为新时期农旅型村落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户厕改造与污水治理提供可行的方案,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自下而上助力乡村振兴.
提交时间:2021-09-25
24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