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201. 公共利益导向下城市更新统筹发展思考——以深圳南山区为例
摘要: 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城市,深圳被赋予了更高的发展期待,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成为重点关注的目标之一.深圳传统的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模式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导致了城市破碎化开发的问题,继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利益在空间层面落地.在此背景之下,以强化公共利益导向的城市更新统筹模式成为学界和业界下一阶段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关于城市更新统筹的概念缘起、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等基本认知;其次,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通过对南山区当前城市更新中公共利益落实现状情况的评估,梳理和总结以市场化导向的城市更新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试图探索未来的城市更新统筹如何朝向更有利于强化公共利益导向的方向发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未来城市更新统筹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02. "公共利益"导向下的"成片开发":演变、困境与应对策略
摘要: 2019年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将"成片开发"视作一项"公共利益","成片开发"肩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维度综合效益的目标与责任.作为一种土地征收方式,成片开发从萌芽、摸索到实践,在中国走过近70年的时间.成片开发建设的过程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参与、涉及主体间权利的分配,是一项复杂的政治过程."公共利益"指向下的成片开发尽管赋予了此类土地征收的合法性,但在实施层面仍存在如何维持规划刚性、降低征迁过程的社会风险、避免开发方案实施中的目标偏离等问题,这都挑战"成片开发""公共利益"的实现.研究指出,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实现"成片开发"的公共利益目标,需要增强空间规划的"刚性"与"稳定性"、强化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加大成片开发方案的实施监督力度,使成片开发真正趋向"公共利益"的实现.
提交时间:2021-09-25
203. 公共卫生事件下适应性社区慢行系统研究
摘要: 社区慢行系统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健康息息相关,同时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给社区慢行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构建既符合日常状态健康需求,又满足公共卫生事件需求的适应性慢行系统.本文首先对日常状态下和公共卫生事件下慢行系统空间功能与居民需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慢行区域、慢行道、慢行节点的适应性社区慢行系统.最后,选取南京市香铺营社区为对象,针对香铺营社区慢行系统存在的道路连通性有待提高、缺乏慢行节点、疫情期间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按照前文构建的适应性社区慢行系统框架提出社区慢行系统的优化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204. 公共卫生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评估及响应——以苏州市为例
摘要: 新冠疫情暴露了城市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的诸多问题,其中,作为人口流动、集聚、活动的主要场所,基于公共卫生视角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评估及规划是提高城市韧性与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人口流动大、公共空间分布密集的典型城市苏州市为例,基于道路交通数据、住房小区数据对人口流动进行模拟,借鉴生态学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将人口流动作为压力层的指标,在常态和突发态公共卫生事件两种情境下对苏州市城市空间公共卫生安全等级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苏州市城市空间公共卫生安全格局整体表现为脆弱性,但在遭遇突发城市灾难时,城市韧性较强.基于人口流动模拟的苏州市公共卫生空间安全评估为政府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可操控性和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交时间:2021-09-25
205. 公共自行车骑行子网络分布及其用地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 公共自行车网络是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圈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昆山市核心区为例,进行公共自行车骑行子网络分布及其用地结构特征分析.在具体技术方法上,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社区检测算法对公共自行车网络进行子网络的划分,其次,利用占比指标、富集因子以及混合度指标,基于地理空间的热点分析技术,对于子网络的用地结构特征进行剖析.所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每个子网络都存在着一定量的居住、商业以及公司企业的局部热点;子网络内骑行数量越多,居住和商业用地的布局也越密集;大多数子网络中居住和商业设施用地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而公司企业则与这2种用地存在着一定的空间错位.此外,相关的研究结论也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206. 公园城市:应对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重构
摘要: 本文从认知公园城市入手,剖析"田园城市""城市美化运动""自然主义""形式理性主义""设计结合自然"的要义,阐述从"田园城市"到"公园城市"的发展历程;然后围绕共享发展、协作治理、精细管控和绿色营造,思考公园城市理念对规划落地的空间介质和规划目标;进而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建构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强调公园城市通过链接功能、分异空间、提升品质对城乡空间的重构,明确公园城市策略,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指导.
提交时间:2021-09-25
207. 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川西林盘发展模式探索——以郫都区王家院子、竹家院子林盘为例
摘要: 川西林盘是天府农耕文明的产物,公园城市则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探索.对于成都而言,川西林盘的分布是那样的广泛,形式多样,这也恰巧构成了公园城市最重要的基底,同时也是成都乡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川西林盘发展模式的探索,在当前公园城市建设的大潮中显得极为迫切.因此文章结合公园城市建设背景对林盘价值的重塑展开深入思考,并总结实践案例经验,为当下的川西林盘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208. 公园城市理念下世界级滨水商圈详细设计研究
摘要: 打造若干体现公园城市理念的高品质商圈开始成为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手段.高品质商圈不仅需要提供丰富的商业形态,满足各类人群精细化的商业需求;更要注重营造多样的商业空间,提供公园化的消费体验;保证宜人的可达距离,实现快捷参与商业服务.通过分析国内外著名商圈的规模尺度、商业业态、空间形态、人流等因素,结合国内主要城市在商业空间提出的相关技术标准与导则,总结可推广的商圈规模、业态比例、空间形式,指导区域商业招引与商业建筑设计,保障良好的营商环境.文本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锦江带城市设计为例,针对区域人群类型及特征,精准挖掘商业需求,并围绕生态空间组织商业空间布局,提出充分体现公园城市理念的世界级滨水商圈设计方案.
提交时间:2021-09-25
209. 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园一体化发展路径——以成都"中优"区域为例
摘要: 随着生态文明战略的深入实施,公园在城市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审视.本研究从公园供给和城市需求角度构建了供需平衡视角下公园评价路径,并以成都"中优"区域为例,采用多源数据对公园的供给以及公园服务区的需求进行评价,对公园绿地服务水平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分成"高供给-高需求""低供给-高需求""低供给-低需求""高供给-低需求"四个类型进行分析,构建了园城关系的框架,提出了适用于四类地区的不同城市公园的发展路径与空间策略,为下一步公园更新以及公园和城市的协调发展提供指引,以期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10. 公园城市理念引领下新区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探索——以成都东安新城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 当前中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城、新区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基于发展的理性需求推进新城、新区建设,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地关于新城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也不断丰富.近年来,成都围绕"公园城市"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成果,成都东安新城以公园城市理念为引领,尊重自然本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强化多元公园场景营造,是公园城市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本文通过对成都东安新城规划实践的研究,寻求公园城市理念引领下新城空间形态设计与场景营造的若干经验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211. 公园城市理论下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指引研究
摘要: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公园社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基本细胞,是实践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探索公园社区规划实施路径,是城市发展新阶段的时代要求.本文以公园城市和公园社区理论为基础,研究公园城市理论背景下的公园社区总体规划路径,提出功能复合促共联、开放活力促共栖、绿意盎然促共赏、配套完善促共享、安全韧性促共济、多元协同促共治的六大总体要求.
提交时间:2021-09-25
212. 公园城市视角下"四态合一城"的高铁新区市设计探索
摘要: 高铁新区是大中城市发展的增长极,抢抓高铁机遇,培育以高铁新区为载体的城市中心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高铁新区、新城建设不胜枚举,高铁拉动了城市空间的发展,但在规划实践中存在重视高铁经济效应忽视城市生态价值,重视空间形态塑造忽视人文内涵发展等现象.南昌东站高铁新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结合自身生态门户特征,在公园城市的视角下,通过生态、形态、文态和业态四大维度形成城市设计策略,以期实现南昌东站高铁新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发展格局,探索公园城市视角下"四态合一"的设计框架在高铁新区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213. "公园城市"视角下绿道规划建设思考——以襄阳市绿道为例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绿道成为各级政府惠民工程建设的主要抓手.在"公园城市"背景下,本文结合襄阳市绿道规划建设1实践,依托"总体规划—建设规划—规划实施"全过程的绿道方案,聚焦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重塑绿道规划编制方法,探索提出广义绿道规划体系、多元复合的绿道功能、独特的绿道文化内涵等,完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韧性,引领建设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
提交时间:2021-09-25
214. 公园城市语境下生态保护利用国际经验及启示
摘要: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财富,绿色发展是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主要路径.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成都以公园城市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推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本文通过梳理成都生态特征和公园城市建设探索实践,分析伦敦、纽约、东京、上合成都海等四个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生态保护利用的相关做法,总结其在规划、立法、政策改革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自身发展阶段和现状基础,提出活化利用农业用地、实施增绿提质、构建生态绿色网络、活化水岸空间、创新建设管理模式等借鉴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
215. 公园城市践行下的老旧社区公园化更新探索——以成都市新都区老城区为例
摘要: 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下,城市更新转向注重生态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社区更新作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聚焦地也是至关重要.本文从"公园城市"视角重新出发,在充分剖析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老旧社区公园化更新新理念——在从碎片化存量空间整合出的共享景观中,复合配置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设施及功能,打造零距离公园以服务居民真实日常生活实践.从而制定出网络化共享景观、人情化民生服务、绿联化道路交通等三大社区公园化更新战略,以成都市新都区老城区清源路老旧社区为例,构建共享景观、民生服务、公园绿道三大有机更新体系,形成"环境中享有服务"的复合、共享式公园化社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去就像从家里走到自己的花园一样"的公园城市预期.
提交时间:2021-09-25
216. 公园城市高品质景区化街道研究与实践探索
摘要: 公园城市理念要求把公园形的态与城市的空间和功能有机融合.街道是构成城市形态意象的最主要元素之一,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研究针对传统道路规划设计工程化、标准化有余而活力度、参与性不足的现状,从道路交通、活力场景、整体风貌三方面出发,提出打造兼具便捷通勤的智能现代效率与新时代公共服务、生态示范的美好生活品质的"景区化"街道,形成"场总体类指引+元素模块指引"的街道规划设计引导方式,以街道场景明确规划设计目标,以元素模块提供设计手法参考.街道场景以交通、活动与风貌特征进行划分.元素模块有八类,按空间位置划分:"整体色彩"为全局把控,"开敞空间"为路侧活动场所,"桥下空间"为路内节点利用,"特色建筑"为路侧建筑风貌,"道路交通"为机动车及慢行交通组织,"街道绿化"为植物景观,"街道铺装"为空间底面的设计,"设施家具"为附属设施.最终,以四川天府新区天府文创城为例,结合区域特点,将街道分为"郊野交通/景观型""城区交通/景观型""城区生活型""城区产业型"四大类,形成天府文创城道路景区化街道导则.
提交时间:2021-09-25
217. 公园社区导引下山地城市传统社区更新模式研究——以重庆桂花园社区为例
摘要: 公园城市是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理念与模型.公园社区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础,也是新一轮城市建设与社区更新的重要目标.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山地城市传统社区更新面临的问题较平原地区更为典型.本文首先对公园社区建设内涵进行解读,并基于山地城市传统社区"绿地景观格局破碎、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山地社区精神缺位"等更新困境分析,以重庆渝中区桂花园社区为实地调研对象,提出联通山地慢行步道、整合社区破碎空间、串联周边活力节点、营造多维活动场景等更新策略,以期对不同地域探索公园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18. 公园社区的韧性营造策略——以天府新区鹿溪智谷公园社区起步区实践为例
摘要: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仅威胁到中国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同样使中国面临政治稳定及国际形象受到损害的风险,因此,提升城市韧性已经上升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高度.社区是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基本单元,中国的社区建设不但担负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重任,同时也是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和落实国家公共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暴露了中国社区在公共安全事件下的韧性不足与治理短板.本文通过研究天府新区公园社区的创新理念与规划要点,归纳总结公园社区规划设计中的韧性策略,并结合"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样本——鹿溪智谷公园社区示范项目的起步区范围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提出加强空间设施硬件保障、培育内部动力提升自适应能力、建立全生命周期社区治理体系等主要观点.
提交时间:2021-09-25
219. 兰渝高铁对沿线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
摘要: 高铁的开通可以大幅缩短沿线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提高沿线地区经济社会联系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本文以规划兰渝高速铁路(后文简称兰渝高铁)为例,设置无高铁、以200km/h的速度开行的高铁和以300km/h的速度开行的高铁三种情景,分别对三种情景下的沿线区域城市间的可达性和空间经济联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高铁的开通和高铁运行速度的提升,周边各城市间可达性大幅提高,并形成以遂宁—绵阳为中心,沿高铁线路对外辐射的空间联系格局;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得以大幅提升,城市内部经济联系的极化效应加剧.同时,周边城市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也出现部分空间耦合.这从客观上论证了建设兰渝高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廓清兰渝高铁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导向和制定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22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