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241. 农贸市场内部更新改造趋势研究

    摘要: 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农贸市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本文以农贸市场转型升级趋势为研究出发点,以杭州市农贸市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模式的满意度进行定量评价、对比分析.发现:农贸市场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加入功能的关注度差异明显;不同转型模式的市场满意度差异明显;农贸市场转型主要呈现出标准化、智慧化、品牌化、综合化、特色化、差异化等趋势.总结对比农贸市场转型升级趋势,为农贸市场改造提供可借鉴依据.

    作者:

    张小东;韩昊英;唐拥军;罗国娜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2. "减量化"管控下的中小城市建设用地优化路径研究——以湖南省韶山市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建设用地的"减量化"管控将逐步覆盖超大、特大城市及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存量更新、增量管控等已成为中国中小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不可回避的研究要点.本研究梳理了当前中国中部地区的韶山市等中小城市当前面临的城市建设用地问题,结合在编的系列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存量优化、增量精准布局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存量建设用地地块的"高效率"调优路径,包括转型升级、功能协调、指标弹性等方法;提出了增量建设指标的"精细化"管理路径,包括"项目优先级""区位价值点""限制要素区"等;从规划层级、相关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制度保障措施,以期实现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在"减量化"管控下的逆向"增值",促成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价值升级、增量建设指标的高效落地.

    作者:

    夏超;张华;易维良;李仁旺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3. "分类引导、实用为上"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以启东市为例

    摘要: 在当前乡村振兴、美丽江苏、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等重大战略背景下,规划先行、精准施策推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广泛共识,科学编制"好用、实用、管用"的村庄规划变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梳理启东市村庄资源禀赋和建设现状,分析村庄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现有村庄规划编制的不足,提出符合启东实际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并以海复镇桃洪村、海复镇复南村和近海镇杨香圃村等3个村为例,分类型探索"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因地制宜解决村庄发展难题,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

    刘军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4. 创客入村角度的唐山惠营房耦合式乡村设计

    摘要: 步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发展目标.而中国乡村的现状发展中,存在着空间闲置率高、文化留存率低、人才流失等问题.面对发展的困境,有一部分具有资源、区位、文化等优势的乡村,积极探索城乡资源互补、城乡协作互益的乡村建设模式,人才引进、创客入村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于创客入村的乡村建设背景,以唐山市惠营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惠营房村资源优势、发展特点的深入探究,提出耦合式乡村的营建策略.即根植于乡村文化与资源优势的创客入村的开发模式,从功能、生活、交流三方面入手,归纳其空间特点探索两者耦合共存的乡村空间设计模式.

    作者:

    边新元;王岳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5. 创新生态系统下大学城与城市互动发展研究——以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为例

    摘要: 大学城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意义在与时推移中愈发彰显,紧紧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和关键环节.推动大学城与城市互动发展,使其形成城市增长极,需要基于新的创新生态视角的高度去分析、评价和总结.本文选取波士顿128公路产业带、米尔顿·凯恩斯产业新城+智慧新城两个基准案例,对其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解构分析,总结出建设创新生态的经验.实例研究选取海河教育园区,分析以海河教育园区为核心的片区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并找出当前建设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最后从重点建设任务和优化空间布局两个维度提出破局对策.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在"创新要素流动中,大学城在与城市互动的成熟阶段,将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出大学城未来转型的一个方向.

    作者:

    何佳琳;李朝旺;任利剑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6. 创新研发引领下的乡村振兴路径与模式研究——以宁波东钱湖地区为例

    摘要: 随着科技进步,创新研发活动存在从中心城区转向风景优良地区、从等级中心体系转向簇群网络体系的趋势.具备承接创新所需要素的乡村空间,越来越成为创新研发活动新的承载地.文章基于对国内外创新研发活动集聚乡村案例的研究,分析创新研发活动与乡村发展的内在耦合关系,系统性梳理承载创新功能乡村必备条件,从融入功能、完善设施、提升品质、留住乡愁四个方面,探索乡村地区承接创新研发功能的路径.以宁波东钱湖地区为例,提出乡村融入创新研发功能的三种模式,为其他地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

    王武科;唐云;李振林;司靖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7. 创新驱动下发展型城市政体形成及演化特征研究——以HZ未来科技城为例

    摘要: 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给科创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动了部分城市区域的空间扩展.基于城市政体模型和治理理论,以HZ未来科技城为对象,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以"创新发展"作为长周期的"大事件营销"建构合作联盟;公共部门是政体的主导力量,尤其在创新要素集聚初期通过制度、政策安排强力导入资源助推区域发展;私人部门是政体的重要变量,龙头企业成为政府最需笼络的力量并引致政体的演化.较于传统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创新驱动下的城市政体相对稳定且能形成多元治理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对单一私人部门的依赖存在风险,未来应通过政策、制度设计的完善,引导其走向治理格局更为平衡的政体.

    作者:

    林怀策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8. 初心驱动下的上海围合式住宅街区设计探索

    摘要: 围合式住宅是上海一直以来在"小街区、密路网"导向下力推的住宅空间设计组合创新形式.本研究通过对上海三个建成围合式小区的实施评估,解析围合式住宅这一新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在上海推广遇到的现实瓶颈,并结合设计初心回溯,提出规划应回归以人为本,以更包容弹性的视角创新设计管控方法来驾驭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研究结合国内外经典案例,从项目选址、规划指标、建筑形态与实施管理等方面展开对策建议,为上海今后实施围合式住宅项目提供借鉴.

    作者:

    过甦茜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9. 利用外源动力促进传统村落内生动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外流、产业空心、管理能力退化等问题,传统村落面临内生动力逐渐瓦解、依靠自身能力不足以支撑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困境.以往单一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扶持与保护方式,易使得村庄陷入被动保护的局面,也难以覆盖数量规模巨大的传统村落集群,急需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本文试图构建利用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多类型外源动力促进与刺激传统村落内生动力发展、并形成两种动力互相正向影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模式,并将影响传统村落的内生、外源动力分解为农业(经济要素)、村民(社会要素)和管理者(管理要素),提出通过引入外部经济资源、外部人才资源和外部智力资源,对传统村落内生动力中产业、人口和管理能力欠缺的问题给予对应性支持.以此发展模式为出发点,提出中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地区保护和发展的可利用策略.

    作者:

    刘隽瑶;夏青;龚志渊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0. 利益博弈下的控规调整探究——以济南市西客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摘要: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国内的控规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本文在这种背景之下,首先分析了控规调整的认识,深刻剖析了其调整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其会调整的原因以及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的原因;进一步通过《济南市西客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进行例证;最后针对未来的控规的调整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期望对未来控规的调整能有一定的启示.

    作者:

    卢恩龙;艾金彪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1. 制度建构下的湖贝片区更新的利益博弈

    摘要: 深圳经过十多年城市更新的探索实践,逐渐完善了面向市场的更新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政府与开发主体形成一对一的博弈关系,在制度建构的博弈空间中展开博弈.在博弈中,政府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政策制定权、政策解释权以及审批权作为博弈手段,而市场则利用其开发主导权的优势与政府展开博弈.由于城市更新不仅给开发主体带来经济效益,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博弈中,尽快推进项目是双方共同的意愿.基于这一共同意愿,双方有了博弈妥协、达成共识的重要基础.在这个基础下,政府与开发主体基于不同的立场,围绕着用地性质、规划容积、土地移交与公共设施等规划核心内容展开利益博弈.本文以湖贝片区更新为例,分析在深圳市城市更新制度建构下政府与开发主体的利益博弈.

    作者:

    吴锦海;钟文辉;张建美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2. 办公街区形态因素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目标下的重大挑战.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要载体,消耗了全球终端能耗的60%,因此通过城市合理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低碳化发展逐渐成为共识.但是不同尺度规划要素如何影响建筑能耗水平高低的研究相对缺乏,尤其是街区是城市规划管控的最小单元,其相关成果可以于在规划设计的初步从绿色节能的角度给城市街区建筑布局相应建议.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武汉市的办公街区为例,选取了五种街区形态类型,以街区体型系数和建筑密度为自变量.通过量化分析和对比研究,探究形态参数对街区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表明:体形系数与街区能耗存在高度正相关性,体形系数越大,街区空调能耗越大;建筑密度与街区总能耗表现出正相关性,而与街区制冷能耗呈负相关.随建筑密度增大,建筑采暖能耗与照明能耗逐渐增加,制冷能耗逐渐减小;相同条件下,体形系数变化对街区能耗影响程度大于建筑密度变化对街区能耗影响.

    作者:

    崔子豪;徐燊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3. 功能复合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供给评价

    摘要: 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对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均有重要作用.现有公园对城市的供给研究中在指标因子选取上不够充分,因而聚焦于生态与社会供给功能的角度,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以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两方面作为评价准则,并选取景观斑块面积、景观破碎度、人均公园绿地、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公园绿地服务重复率、游憩可达性六项评价指标建立形成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综合评价体系,利用ArcGIS对研究范围内的城市公园绿地供给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两项整体优化策略与三类适应性优化策略,从而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以及在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中对城市公园绿地的优化提供指导意义.整体优化策略包括:大型综合公园结合小型综合公园的布置,并以500米服务半径进行均匀分布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率;点式综合公园结合线性综合公园的布置,不仅能有效降低景观斑块破碎度,有利于城市生态生境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园的游憩可达性.

    作者:

    张月明;高煜童;肖倩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4. 功能疏解后的都市圈治理与新城发展关系研究——以东京都市圈为例

    摘要: 为了缓解大城市病、促进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国内外都市圈普遍采用疏解大城市人口和功能、在周边建设新城的治理手段.该手段往往能够对大城市的过度集聚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未来功能疏解后的都市圈和新城发展该何去何从同样值得深思.中国部分大城市目前正处于功能疏解的初期阶段,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对未来进行预判.本文对东京都市圈治理与新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功能疏解时期与功能疏解后都市圈与新城发展的互动关系差异显著:功能疏解时期,在政府自上而下地主导下,都市圈内的人口和功能经历了从集聚到分散的过程,新城也由卧城转变为独立型城市,其发展基本按政府的计划执行;而在功能疏解后,都市圈经历了从分散到再集聚、再到对流初现端倪的转变,相应新城也经历了发展瓶颈阶段和个性魅力塑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更为显著,政府治理也进行了适度收缩.最后,结合中国当前都市圈治理和新城发展的情况提出思考,包括动态认识都市圈的多中心格局、理性看待新城的后续发展和科学进行适度的规划干预.

    作者:

    周亚杰;张莉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5. 功能—空间耦合导向下控规用地调整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E0302编制单元为例

    摘要: 控规用地调整是控规实施的"空间修正"机制,功能与空间的耦合趋近是"空间修正"的合理性体现.面向既定控规存在的规划前瞻不足、重视微观空间等问题,功能-空间耦合导向的控规用地调整思路有利于提高控规的科学合理性,减少控规的反复修改和调整.现以E0203编制单元为案例基础,探讨功能—空间耦合导向下的控规用地调整策略:分析区域功能格局的前提下,积极响应单元生活"人"的诉求,明确控规用地调整的功能导向;通过"节点—联系"用地调整,以"节点"用地夯实单元结构,响应区域功能格局构建,以"联系"用地强化"节点"功能系统,打造高品质单元."区域—单元"层面的功能性研究与"节点—联系"用地的空间性耦合,对于指导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

    朱俊华;卢晓涵;曾婕;周艺;喻贝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6. 功能联系视角下的上海五大新城建设成效研究

    摘要: 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居住-就业和居住-游憩两大功能联系,以独立性和综合性为目标,对五大新城建设成效进行研究和评估.首先,计算独立指数测度各新城就业与游憩的独立性;其次,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两大功能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并结合最后两大功能联系的方向性测度,对新城综合性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新城总体就业独立性更强,游憩独立性较弱.新城中游憩高值集聚规模远大于就业,新城总体的就业吸引较弱.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居住-游憩联系已出现较为均衡的强双向流动特征,上海市域已经出现游憩功能的多中心性;而居住-就业联系总体呈现单向性,上海市域的就业单中心性仍未打破.总体来说,五大新城的综合性尚未达到预期.新城距离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还有差距.针对以上发现,从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交通支撑几方面对新城建设提出规划建议.

    作者:

    张佳越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7. 包容性理念下的街道空间营造研究

    摘要: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展现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以效率为指向的城市街道建设大行其道,街道的社会价值、经济潜力和文化彰显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街道功能单一、活力贫乏.街道作为展现城市市民社会的关键空间,其包容性正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基于街道转型的包容性需求,结合包容性街道的理论、实践研究,提出保障城市可达性、促进社会关系再生产和注入经济就业新动力三大核心议题.并基于重庆市永川区的街道实践和国内外案例参考,构建了"核心议题—系统指引—空间落实—治理保障"的全链条包容性街道规划框架,探究包容性街道的"公共出行+生活景观+社会经济"网络系统建构方法、相应空间实施路径及"街景框架+街巷长制度"的弹性治理保障措施.

    作者:

    何依蔓;杨钧月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8.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对上海吴淞工业区的启示

    摘要: 吴淞工业区历经百年发展,近年来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是上海近期转型的重点区域.在全面实施"上海2035"总体规划、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调陆海统筹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两座港口工业区,解读北九州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发展历程,总结其由重工业中心转向循环型社会样板的先进经验,以探索吴淞工业区转型的可行性路径.在明确两座港口工业区具有的共性经历和污染问题,以及分析两者差异性的本底条件与不同时代机遇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吴淞工业区转型面对的具体问题,归纳形成吴淞工业区转型策略思考:进一步明确产业体系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及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创新性政策保障机制,促进机构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实现港—城空间融合发展的转型目标.

    作者:

    钱昆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9. 北京儿童友好型规划的体系设计与路径探索

    摘要: 在国家层面制定标准和机制大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同时,北京内部出现常住儿童占比提高、学位缺口扩大、儿童健康水平下降、市民对建成环境满意度评价不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出将儿童权益融入城乡规划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的北京思路——即自上而下的价值传导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相结合.一方面从满足儿童出行、玩耍、学习、交往等需求出发,建立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特定地区规划的空间要素逐级传导体系;另一方面从保障儿童生存与发展、受保护、参与等权利出发,形成规划教育——社区实践——评价监测——政策保障的闭环治理链条.从而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实现全方位促进儿童发展、全过程保障儿童权利.

    作者:

    邱红;杨浚;甘霖

    提交时间:2021-09-25

  • 26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