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61. 伦敦年度监测报告对我国城市体检的启示
摘要: 新的规划体系下,城市体检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研究的话题.城市体检更侧重过程监督、指标检测和及时反馈,其符合国家顶层政策的要求.为了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国内逐渐启动城市体检的探索工作.伦敦的城市体检在国际可谓最为完善和科学.本文将分析伦敦15个《伦敦规划年度监测报告》的年度变化,总结其年度动态监测的变化特点及原因,为国内城市体检的技术框架、指标体系、数据收集等多个方面提出借鉴意义与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
162. 低碳导向下的城市设计手法初探——以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为例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加剧,中国提出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城市规划行业也作出积极响应,但从城市设计角度探讨"减碳增汇"的研究与实践不甚丰富.本文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为例,从交通减排、绿色碳汇两个角度探讨低碳导向的城市设计手法,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实践提供参考.在促进交通减排上,宏观层面提出以下两个策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减少出行里程;增强土地利用与低碳交通系统耦合性,完善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微观层面提出完善慢行系统路网、提高慢行系统安全性与舒适性的策略.在增强绿色碳汇效能上,从"增量"的层面提出三维扩容,增加绿地面积占比与立体绿化率的策略;从"提质"的层面提出提高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均衡性与合理配置植被单元结构的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63. 低等级、形态特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路径探索——以深圳观澜碉楼为例
摘要: 碉楼是中国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产物,是研究客家文化、粤东南近代建筑史最直接、最有价值的财富.深圳观澜现有碉楼140余座,分布着深圳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碉楼群落,但由于保护等级低、建筑形态特殊等原因,大多数碉楼被闲置或因年久失修损毁,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利用.同时,伴随快速城市化,部分碉楼被划入城市更新范围,是保护还是拆除,究竟如何保护、凸显价值,成为摆在观澜碉楼面前的难题.本文从碉楼面临的实际困境出发,借鉴开平碉楼保护利用经验,从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全流程技术管理、落实指标管控、扩大价值影响、创新利用模式、提升区域品质、促进多元保障等方面探索低等级、形态特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路径,观澜碉楼保护与文脉传承谋划方向.
提交时间:2021-09-25
164. 佛山老城街区空间活力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 老城区是城市发展的原点,承载着本土历史文化记忆,研究老城街区活力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有利于延续城市文脉,焕发老城区新活力.在开放互联网数据的支撑下,本文利用宜出行定位数据,分析佛山市老城区的时空活力特征,并依据活力与街区空间物质形态与社会功能属性的相关性,基于OLS模型与GWR模型建立空间回归模型,测度老城街区活力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佛山老城区活力呈现"两热点一冷点"的空间格局,时间维度上多中心与双中心结构交替出现,活力中心呈现融合与分离的现象,城市活力的影响因素上,建筑密度、容积率、POI设施数量、功能密度与城市活力均为正相关关系,平均建筑高度与功能多样性则为负相关关系.为老城区的活力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16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东莞市村镇工业园转型升级政策与制度研究
摘要: 近年来,中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要求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东莞市村镇工业园是改革开放以来"低廉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外来资本"生产要素投入发展模式的微型空间缩影.随着国际形势上高端制造回流、低端市场分流的"双重"挤压难题,村镇工业园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入手,深入研究东莞市村镇工业园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分别通过分析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和制度要素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村镇工业园转型升级的政策与制度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66. "供给—赋能—营销"协同的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摘要: 城市更新愈发注重城市活力的塑造和提升.如何还原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兼容多元城市人群和城市生活,从而提升建成区的活力,成为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基于城市活力的构成及其空间影响维度,提出构建"空间供给-空间赋能-空间营销"协同的建成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框架:首先呼应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层次,构建"起讫点-路径-面域连通性"完整互联的公共空间系统;其次以公共空间的可体验性和包容性提升为基点,拓展空间使用场景;最后通过塑造空间可识别性提升空间影响力与功能联动性,形成社区精神.将此策略框架应用于半淞园社区的更新实践,以期为同类型的更新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67. 供需平衡视角下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
摘要: 随着市民对城市绿地的游憩需求逐渐增加,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在绿色空间规划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在供需平衡的理念下,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采用POI大数据法、可达性方法和实地调研法,分别分析小型公园空间供给与人群需求的匹配度、小型公园空间设计与人群活动需求的匹配度,并以此评价服务水平公平性、人群使用公平性.结果表明:金牛区小型公园的服务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整体呈现从城区中心向外部逐渐增强的特征,五块石、凤凰山、西安路、荷花池和驷马桥街道因居民需求大、小型公园数量少,导致该区域供需失衡严重、服务水平公平性较差;大多数小型公园的设施配置、空间管理和景观设计不佳,未能契合居民的使用需求,人群使用公平性结果不理想.根据研究结果尝试提出"增量提质"的建议,旨在响应需求优化小型公园规划设计.
提交时间:2021-09-25
168. 供需视角下伦敦住房建设空间引导策略研究及其规划启示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住房建设成绩斐然.但长时间、高速度的城镇化进程也使得中国城市住房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地矛盾突出,开始显现出住房供给结构与居民实际需求匹配失衡、住房空间分布失序、职住分离严重等问题.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伦敦在世界城市中率先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于二战后开始对住房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空间引导,其发展经验对中国特大城市具有较强借鉴意义.本文在系统性回顾伦敦住房空间引导策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最新版本住房空间需求和供给潜力的评估方法进行剖析,以揭示伦敦中宏观层面住房空间引导策略制定的核心机制和运行特征,总结对中国特大城市住房建设空间引导的经验和启示,以期为中国住房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69. 供需视角下西方城市更新发展演变研究
摘要: 城市更新过程是由社会经济需求与城市空间供给之间关系推动的,供需视角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研究认为供需视角下城市更新主要有4个阶段:1950年代前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开展的以物质性空间供给为主的阶段;1950-70年代为城市复兴的经济需求而开展的以功能性空间供给为主的阶段;1980-90年代以满足社会公平的需求而开展的以设施性空间为主的阶段;1990年代后围绕文化、科技、生态等多样需求而展开的特色挖掘、智慧城市、健康城市为主的多元空间供给阶段.最后针对中国当前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务和问题,提出若干启示和建议:关注不同群体合理需求,扩大利益覆盖面;科学合理预测需求,实现供需平衡;改善沟通交流机制,促进供需要素匹配.
提交时间:2021-09-25
170. 促进城市弹性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摘要: 后疫情时代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作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因素的重要手段,弹性适应越来越成为诸多城市规划编制的核心理念.然而,梳理研究与实践脉络发现,弹性并非追求一味弹性,需要在刚性的前提下适度弹性;弹性也并非到处适用,其核心策略与城市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由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先进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弹性手段,包括新加坡在存量发展中提出的白色用地、保留用地,深圳在存量发展中提出的系统化城市更新,以及上海应对增存并举下提出的战略留白与弹性开发边界等.其次,围绕弹性类型划分、层次划分、策略时序三大维度,提出分类型、分层次、分时序的城市弹性发展优化框架.最后,基于杭州案例进行实践探索,在预判杭州处于仍有一定增量、但增速变缓的时期的基础上,提出总体规划层面重点加强总量、规模及结构布局引导,详细规划层面重点加强用地混合、审批时序等功能弹性引导,专项规划层面重点加强城市系统化更新等专项规划中的弹性引导.
提交时间:2021-09-25
171. 促进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保护管理与政策探索——以广州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为例
摘要: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开展"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综述,梳理研究趋势和前沿热点.以广州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为案例,聚焦工业建筑遗产在活化利用中的困境和保护管理优化路径,探索机制疏导和政策鼓励,提出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实施路径和优化审批流程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72. 信息时代下城市轴线空间品质提升研究——以南京为例
摘要: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媒介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兴起,网络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互映射,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策略带来新的方法与思路,轴线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既是虚实空间交汇的关键节点,也是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对象.本文以南京市代间演进特征表性的老城区中山路轴线、河西新城的江东路轴线为研究对象,基于规划资料与携程点评数据,从轴线发展历程、空、虚拟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对城市轴线的多维度空间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城市轴线具有转向空间精细化治理、与城市空间互动增强、公众感知意象多元化的特征,老城区中山路轴线呈现出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感知意象特征,江东路轴线则更加偏向艺术、生态与网红打卡等意象.最后,本文将上述分析结果应用在镇江官塘创新社区城市轴线设计实践中,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序列结构与虚实互动策略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73. 修补型TOD模式下中心区站点空间设计研究——以重庆沙坪坝高铁综合交通枢纽为例
摘要: 作为中国高密度地区代表的城市中心区而言,特别是伴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而成为中心区或者由于交通需求而建设了轨道交通枢纽的中心区,其站点空间的现实条件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人文都亟待改善,由于区域空间建设的不协调和滞后而存在着公共空间割裂、活动空间衰退等问题.本文以研究构建轨道交通枢纽和中心区站点空间的联动开发模式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国内首个高铁TOD项目——重庆市沙坪坝铁路综合枢纽,从公共空间维度的区域范围、功能有机、形体塑造和交通流线等因素剖析基于修补型TOD模式下的中心区站点空间更新修补方式及原则.基于此,探索实践城市中心区与高铁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空间联动发展的方法,为建立适应新社会经济形态的城市更新与场所营造方式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74. 俯瞰视角下唐顺陵地景格局特征展示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大遗址展示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如占地面积"大"、陵寝类遗址内部礼制格局信息严肃、文化地景注重山水空间整体性关系等特点.如何完整领略遗址格局风貌,使人们更好的体悟文化魅力,是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新课题.本论文以唐顺陵为例,探索大遗址展示景观规划设计在如何基于遗址合理展示的基础上适应俯瞰观览的需要.用现代遗址公园中的景观设计方法,帮助当代人从俯瞰视角下感知到遗址公园最关键的格局特征信息——遗址规划色彩和肌理形态.丰富大遗址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符合当代人有强烈视觉感知力的审美需求.
提交时间:2021-09-25
175. 假日经济型片区发展策略研究——以金洲新城为例
摘要: 受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影响,人们对旅游、消费等假日经济行为有了更为强烈的欲望,因而造就了假日经济的持续刷新,人们对大城市周边的休闲、度假、购物等内需扩大,国内国际双循环模式将常态化发展,这就为假日经济型片区的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宁乡市金洲新城南片区为例,分析其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加速、湘江新区扩区研究等国家级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挖掘自身的特征,剖析深处的痛点,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的研究与分析,提出"生态文明示范、空间格局开放、假日经济强化、综合交通构建、城乡一体融合"等五大策略,以期为其他假日经济型片区提供参考与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76. 健康公平视角下山地医疗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摘要: 通过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设施实保障人们获得健康资源的公平性,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健康公平视角,以山地城市重庆永川区为例,运用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表征医疗服务设施的数量以及空间分布特征,从供给角度考虑医疗设施的空间服务效率,从使用人群的年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解读医疗设施的需求情况.将健康公平的内涵分为地域公平、空间公平、社会公平三个维度,结合山地地域特色,建构山地城市医疗设施配置公平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衡量永川医疗设施配置的公平性,并针对评价结果,对山地医疗设施配置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发现,永川医疗服务设施呈现中心-边缘的单核化特点,设施供给数量和人口分布协调性较好,各行政单元供需匹配水平比较均衡;、从医疗设施15分钟覆盖用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整体服务效率低下,地区间服务效率的均衡度也有待加强;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面向老年群体的服务效率低于青少年,医疗设施规划应给予特殊关怀.
提交时间:2021-09-25
177. 健康城市理念下后湖街区环境评价及优化研究
摘要: 回顾过去,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探索试点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和系统完善时期.当前正处于完善发展的阶段,街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其环境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街区居民生活的健康水平十分重要.本文立足于推动健康城市发展的视角,以孝感市后湖街区为例,从配套设施、建筑、道路交通和景观四个方面进行现状调研,分析其当前环境现状;其次通过问卷调差和随机访谈调研后湖街区的居民需求,并重点针对与健康相关的指标进行满意度评价,得出后湖街区整体满意度评价等级为"一般",进一步分析评价结果后,提出了后湖街区优化更新的相应策略,包括整体健康策略以及从生理、心理两个角度分别提出的策略,以期在帮助提升该街区环境改善方面做出一点贡献.
提交时间:2021-09-25
178. 健康城市理念下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研究——以北京回天地区为例
摘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快健康城市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北京市昌平区近年的统计资料及回天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相关的POI数据,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可达性分析法,基于不同交通出行方式对北京市回天地区内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回天地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呈现出与居住区聚集度高度相关的分布特征,居住区密集公园绿地数量相对较多;公园绿地布局集中在道路交通网络相对完善的区域;回天地区公园绿地的自行车行可达性明显高于步行可达性,公交车行可达性与非机动车行可达性较为相似.综上,居住区聚集度、人口分布情况和交通路网完善情况是影响公园绿地可达性的重要因素,公交车行对区域内公园绿地可达性影响较小.
提交时间:2021-09-25
179. 健康城市背景下西安碑林区社区医院建设研究
摘要: 社区医院不仅是城镇医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医院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居民就诊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区医院的建设发展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取西安市碑林区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碑林区内的社区医院建设质量,通过SD法评估居民对社区医院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从理想服务范围、有效服务范围等多个角度评价了社区医院空间布局合理性.最终研究发现,西安市碑林区的社区医院科室不全、医疗资源数量不足、家庭医生服务不健全以及社区医院布局与居民分布之间的空间不匹配是社区医院建设现状的主要问题.社区医院规划建设不仅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还应调整社区医院空间布局、数量和规模.
提交时间:2021-09-25
18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