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21. 从城乡资源视角论近郊文化村镇发展路径——以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为例
摘要: 从资源流动的视角看,要实现新时期对等城乡关系,振兴乡村,需要寻求村镇的内生吸引力,尤其是村庄与其临近镇区的共同发展.对于镇区与村庄临近的片区而言,形象与意象的塑造是其内生资源外向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上海这一类全球城市的近郊村镇,具有乡土特色的名片对乡村振兴有很大助力.浦东新区新场镇是上海近郊的特色水乡古镇之一,经历了古镇保护、打造特色小镇、开拓乡村旅游等发展措施,正处在整体品质升级的阶段.近年来,新场开发建设项目的核心放在古镇东南侧大田区域,统筹考虑古镇与乡村及其传统景观的发展关系,这也是新场镇整体形象塑造,对外形成特色"名片"的重要契机.通过对上海近郊镇区和村庄空间的资源特征研究,基于现阶段城乡资源主体需求的变化,以新场大田创意农耕体验园的规划为例,提出村镇名片塑造的主要路径,以期对提升村镇内生发展动力,振兴近郊乡村发展有所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22. 从"城市区域"走向"区域城市"——探讨佛山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摘要: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向网络化和都市圈化发展的过程中,节点城市如何强化要素流通、资源整合与存量再升级,由区域次级节点向高等级枢纽转变,承担更重要的区域职能,成为新一轮城市空间战略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城市-区域的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对比研究、"流空间+场空间"分析以及不确定性研究等技术方法,在归纳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剖析了佛山的区域发展现状与突出问题,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东进同城、南融内湾和中聚强心三大空间对策,以期对相关规划编制与实践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23. 从城市整体风貌"品质"到"形态"的高度导控探讨
摘要: 无论是规划发展的愿景,还是规划实施的发展结果,能吸引公众的城市重要地区整体的特色风貌,已逐渐成为城市高品质发展的标志与目标.利用城市"高度"指标在城市发展与规划中的可控性,作者探讨了城市地区整体风貌在三维形态与城市品质特色表征方面所呈现出的属性与规律,建构了从城市"街区高度"、"高度形态"到"风貌高度形态"的规划设计与导控的模式方法.本文以街区建筑高度为抓手,对城市建设发展品质最为突出的上海市陆家嘴地区的整体风貌,进行具有特色意向的高度形态模式方法分析尝试,为实现特色空间形态的导控探索提供依据,初步形成传统控规中的用地高度导控向风貌特色导控的方式转变,并将其运用到城市中需要特色发展的地段设计当中,实现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特色导控的意图化、过程化和协同化.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 从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解读到规划思考
摘要: 上海在2018-2020年间,推进了关于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在对于该项工作的跟踪调研及访谈基础上,从规划与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性角度提出对于该项工作的特点解读,包括其补短板特征、专项整治特征、多元参与趋势以及动态变化特征.并从精细化管理需求的角度以及规划对于城市空间配置的核心作用的角度,提出关于规划工作在此需求下的两点思考,面对精细化管理需求的编制工作的思考,包括对于管理需求的空间落地、对于管理变化的动态适应、对于存量空间的编制方法;对于不存在审批性建设或更新行为下,作为公共政策或专业支撑的规划角色的反思.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 从"城市边缘区"到"融城核心区"——生态视角下西安泾渭灞区域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日渐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优先的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指导当下工作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快速扩张的发展时期,城市边缘生态优越区域如何在生态文明前提下,融入城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研究以西安泾渭灞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典型的生态条件及区位特征,提出"一优两高,三级融城"的发展思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优先的核心价值观,以引领高质量发展和缔造高品质生活作为重要抓手,建构了"宏观全域生态管控、中观邻域功能联动、微观场域高品质建设"三级的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体系,以期对类似典型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 从大拆大建走向有机更新的规划探索——以《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编制为例
摘要: 城中村在深圳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中村风貌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目标已不匹配,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深圳市政府启动了《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提出引导城中村由大拆大建向有机更新的转型,为全国城中村发展提供了先行示范参考借鉴.研究首先对深圳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和价值进行梳理,总结过去深圳更新模式与城中村发展的主要矛盾,结合规划实践对城中村发展模式的转型做出总结,以期对国内其他城中村更新模式提供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 从工业建筑到创意经济下的大华1935转型研究
摘要: 通过对大华1935的建筑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工业建筑转型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潜能和新方向,揭示工业建筑的转型和经济效益提升之间的特征,并对其产业模式发展的构建进行探讨,提出创意经济产业的植入,为大华1935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路径,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为探索工业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128. 从建构秩序、触媒开发到行动计划:论城市相邻开发区的协同策略——以池州市为例
摘要: 各级各类开发区近年来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同质化竞争、建设用地蔓延失序等发展困境,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干预去协同并整合相邻开发区功能和空间布局,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关系着城市经济能否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是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池州市"三区协同"为实证案例,提出建构新的空间秩序、采用包括EOD、SOD、TOD在内的多元触媒的开发模式,以及科学安排近期行动计划等规划策略,将原先各自为政、低效扩展的市经开区、高新区和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整合成为园-城-产-湖一体的滨江现代城市新区,制定了一条从规划到落地实施的合理可行路径,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高品质居民生活和高水平空间治理提供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29. 从政府管理走向共同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社区设计师为例
摘要: 随着广州市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时代,加强城市品质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成为了当前的核心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基层治理向精细化转型的过程.社区设计师制度作为应对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于2018年被正式提出来.广州在市、区、街道层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专业团队,在小微空间精细化营造、多角色引导公众参与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从专业团队全覆盖与协同创新、面向城市多元化需求的特色化服务、多角色引导公众参与等方面总结广州市社区设计师的特点,并以维新横路老旧小区、同和北9号大院、盐运西老旧小区为例,阐述广州社区设计师在市级、区级、街道级三个层面的运作模式.面向更加多元化、集约化的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载体必将从建筑单体向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转变,城市发展的方向从传统的物质空间建设向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念影响转变.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 从日常健康到"平疫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健康社区规划体系构建
摘要: 在新冠疫情冲击背景下,研究梳理国内外健康社区内涵及规划体系的演变历程,发现存在概念泛化和只关注日常健康缺乏应急考虑等问题.研究借鉴危机生命周期理念,将健康社区内涵和规划体系在时间维度进行拓展,认为健康社区不是一种状态而更是一种流程的定义,将健康社区重新定义为:不仅可以促进日常健康而且能够紧急应对各类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平疫结合"的社区.并通过荟萃分析,构建涵盖空间干预和社区治理两层面,日常、传播、暴发、平稳四阶段,健康住宅、交通、环境、设施、社区组织、基层赋能、宣传教育、智慧管理八要素的"平疫结合"健康社区规划体系.以期为中国健康社区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再读方塔园
摘要: 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出发点,在阐述格式塔审美心物场、视觉力场、知觉组织与异质同构理论基础上,对方塔园的设计进行解构分析.从方塔园视觉效果、园林的意蕴与园林中景观建筑小品三个角度,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相关知识,对方塔园中景观设计的细节处理、整体园林布局、移步换景与景观的布局作用等进行解释.希望通过分析方塔园中景观设计与布局带给人的心理效应,能够给如何设计出迎合大众内心需求的城市公园、提高公园景观质量等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32. 从水岸割裂到水城共融的探索——以《北京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为例
摘要: 北京市河流众多,且与城市建设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北京市典型的北方城市气候特征、地形地势、城市主导功能、规划建设体制以及相关法规规定等综合因素影响,形成了河道与滨河绿地、滨河建设用地之间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都存在较严重的割裂.本文基于北京市河道"水岸割裂"的现状情况,综合分析气候、地理、人文历史、资源禀赋、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关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全生命周期,提出了河道向高质量发展所需要做出的转变与突破,并提出了安全开放之河、生态健康之河、文化魅力之河、宜居活力之河、智慧创新之河五大愿景目标、同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以及实施保障建议,通过凝聚社会共识、综合施策,打造功能复合、开合有致的河道与滨水空间,促进水城共融.
提交时间:2021-09-25
133. 从空间到资产:新的街道治理机制——厦门市沧林路的实证研究
摘要: 街道作为一类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其治理机制历来是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话题.与基于物质形态空间导则进行街道治理的传统城市规划理念不同,探讨了一种新的城市街道治理机制,即通过引入公共空间有偿使用机制将街道公共空间转变为城市的公共资产.首先从空间使用权利和长效治理机制两方面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街道治理过程中的突出共性问题;其次,基于对市场化配置街道空间要素的理论分析,提出将街道空间要素资产化是目前应对中国街道治理问题的抓手;最后,结合厦门市海沧区沧林路的案例,较为具体地说明了街道空间要素资产化的策略方法和路径;并依据相关数据指标,测算出在新的治理机制下,街道治理能够满足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要求.
提交时间:2021-09-25
134. 从粗放到精细的海岸退缩线划定探索——以珠海市为例
摘要: 海岸带是陆海统筹的关键区域,而海岸退缩线是对海岸带建设进行管控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对海岸退缩线的划定已有一定的实践探索,但尚未有统一的划定技术思路或标准.国际上大都从防灾减灾角度出发,根据岸线侵蚀速率确定退缩距离,国内则还有根据岸线类型或管控分区采取分类退缩的思路.上述划定方法大都直接指定退缩距离,忽略了现状建设情况和城市未来发展诉求,精细化程度不足,导致管控措施落实困难.因此,本文将尝试提出精细化的海岸退缩线划定思路,即在分类退缩的基础上初步划定海岸退缩线,进而结合城市功能、防灾减灾、生态保护三大方面要素,对滨海空间被划入海岸退缩线的必要性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与现状建设情况的清退可能性,对海岸退缩线进行调整.本文以珠海为例对上述技术思路进行了实践,有助于为海岸退缩线划定和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出台摸索经验.
提交时间:2021-09-25
135. "从认知到体验"——当涂县城特色空间塑造研究
摘要: 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是中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现阶段城市设计实践中存在着对于城市特色"认知难"与"体验难"的双重困境,"认知难"实则是对地方文化的忽视,城市特色塑造有赖于树立"文化引领"的城市规划理念;"体验难"是指规划中的特色与居民实际感受之间存在差距,特色塑造需要"以人文本".本文以当涂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特色认知"角度,通过对当涂县城特色文化资源梳理,提炼具有普遍认知的当涂特色意象,解析地方文化与城市特色空间塑造的内在逻辑,分层次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在"特色体验"层面,以强化文化认同、便于居民特色体验为导向,构建慢行依托的多样化特色体验路径,探索城市特色从"认知"到"体验"全程全域性空间彰显设计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136. 从韧性能力、过程和目标三维度探索老城区社区韧性规划的思路与重点
摘要: 近年来社区韧性的研究不断升温,目前学界对社区韧性的研究多侧重概念、指标体系、韧性模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对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研究方向较少,使得社区韧性理念、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存在局限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解析学界对社区韧性作为能力、过程和目标这三大概念所包含的内涵侧重,以老城区社区这类具有相对稳定社区结构和社区资源的对象为主体,全面探索韧性运用于社区规划的思路、要点,真正将社区韧性的理论研究与规划运用接轨,旨在系统性地提升老城区社区韧性水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137. 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街道设计管控体系初探——以沣东新城街道设计导则为例
摘要: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传统的道路交通设计模式着重关注于道路的交通性功能,对街道的人行空间关注较少,城市道路有"道"无"街"的情况普遍出现.在"低碳出行"理念的倡导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设计要求下,本文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为例,借鉴国外街道设计理念及国内上海、北京等地市的政策和理论经验,明确了街道设计的管控对象和街道设计的管控要素,构建了街道设计管控体系,旨在优化街道设计理论体系,优化街道的人行空间和界面,一体化管理城市街道空间,营造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提交时间:2021-09-25
138. "以人为本"的工业区规划方法创新探索——以珠海市富山工业园龙山组团控规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促进,工业园、产业新城和开发区等也伴随城市发展过程中遍地开花.工业园在实施建设中往往面临着和城市中心城区不一样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规划方法对工业园开发会有一定的不适用.本文选取珠海市富山工业园的龙山组团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索已建设多年的工业园区在规划方法的创新,在用地整理、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景观风貌、市政设施、园区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实施,形成了实实在在的解决企业发展诉求和指导规划管理的成果,是一次紧密围绕企业、员工和村民发展诉求的规划编制实践.希望通过本项目研究给国内类似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将规划建设工作将更多的由服务"城市"转换为服务"人",共同推进对城市非核心区域和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度.
提交时间:2021-09-25
139. 以人民为中心引领下的美丽城镇生活圈配置实践与思考——以慈溪市周巷镇美丽城镇建设为例
摘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提出以人为根本、以生活圈建设为抓手,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分级配置,实现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本文以慈溪市周巷镇为例,针对《浙江省美丽城镇生活圈配置导则》确定的四级生活圈体系框架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通过周巷镇美丽城镇生活圏配置建设实践,为其他美丽城镇生活圈配置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4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