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21. 上海工业遗产的规划保护工具与更新现况分析
摘要: 上海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方面进行过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过规划保护工具对工业建筑的更新的影响尚有待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回顾总结上海在规划领域内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核心工具,认为将工业建筑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给予保护身份,以及将其所在街坊划为工业遗存型风貌保护街坊是两类核心的规划层面的保护工具.经过实地调研走访,对有保护身份的工业遗产的更新现况进行了统计,通过其分布、更新的时间与功能等方面,和规划保护工具划定的保护范围、以及正式公布保护名单的时间进行比较.发现工业遗产以单体保护与再利用为主,没能与城市的片状保护体系衔接,两类保护工具直接的联动性一般;规划保护工具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的身份可以保障其不被拆除,但对更新再利用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在2015年以来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的身份给予,以及工业遗存型风貌保护街坊的划定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对已完成了更新再利用的工业建筑所进行的保护身份的后补,而通过规划保护工具进行引导并在近5年内实现更新的案例极少.由此提出工业遗产应将单体保护身份与成片保护体系相衔接起到协同作用、激励与管控并举、公私合作等对策,对有保护身份的工业遗产优先进行政策倾斜,引导其尽快实现保护与再生,以期对中国各地工业遗产的保护方法与更新对策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22. 上海滨江转型后评估与绿色更新研究
摘要: 本文以上海滨江工业带为研究对象,基于近年来上海滨江的转型发展,以提高城市活力和品质为目标,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滨江工业带有机更新模式,通过"绿色生长,生态更新"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以评估对象、功能定位、改造方向三个维度转型内涵的滨江工业带转型后综合影响力评估体系,以杨浦滨江和徐汇滨江为试评案例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了以产业功能升级、建筑绿色生长、环境品质提升、工业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制定滨江转型发展绿色更新发展策略,为未来城市滨江工业带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23. 上海西南地区构建城市发展热点体系研究
摘要: 城市发展热点对于城市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向推动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以金山区为核心、黄浦江以南、金汇港以西、杭州湾北岸的西南地区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制约了上海全球城市经济能级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历史发展脉络和现状基础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历来都是上海城市发展热点区域,并且具有继续成为城市发展热点的基础.借鉴了国际城市发展热点构建方式,进而系统性地提出了西南地区"1个上海湾区的整体品牌形象"和"集小聚热、化冷酝热、转痛为热、潜中生热4大热点营造方式"的城市发展热点体系构建,重构区域空间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对于产业、生态、乡村和海洋等方面提出发展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24. 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工业遗产综合评价对比研究——以重庆工业博物馆、鹅岭二厂、重庆天地及国际创客港为例
摘要: 目前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逐渐增多,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产生的效益却也千差万别.通过重庆市沿江工业遗产——重庆市工业博物馆、鹅岭二厂、重庆天地与国际创客港四个项目的实地调研,从改造类型、运营模式、工业文化景观保护程度及公众参与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比总结,探讨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以及未来可持续更新发展策略研究,总结得到在工业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考虑结合多种更新模式比较分析,最终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25. 不同群体紧急避难场所选择与行为特征研究——以天津市填海造地社区为例
摘要: 紧急避难是填海造地区域灾害发生时的重要避难行为,避难行为的有效性是紧急避难是否合理的重要评判标准.不同居民群体的紧急避难行为特征是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填海造地区域缺乏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的紧急避难场所选择与紧急避难行为的研究.本研究从基本信息、避难认知和避难意向3个层面选取16个指标项问题,对天津滨海新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将居民群体特征指标分别与避难认知和避难意向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居民避难行为特征的6个主要指标要素,从避难行为、避难动机和场所选择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因子分析,归纳社区不同居民群体的紧急避难场所选择与避难行为特征,为社区紧急避难空间优化提供依据和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26. 不同配送情景的路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减少城市配送产生的碳排放对于环境治理越来越重要,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货车路径选择对环境的积极作用.目前不同情景的路径碳排放存在争议,且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增加碳排放的影响因子.本研究调查不同路线选择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据为全国某连锁零售企业在2018年5月为275家商店服务的3568条城市配送活动.由于缺乏GPS数据,通过高德平台提供的货车路线规划模拟不同情景路径,即最短时间、最短距离和最少收费路径,并分别计算它们的碳排放.同时,探究交通拥堵、配送距离等因素对于不同配送情景路径选择碳排放的影响.由此提出分片区设置配送中心,夜间高速对城市配送货车实行优惠政策,合理安排配送车型的建议,以减少城市配送的碳排放量.
提交时间:2021-09-25
27. 丘陵地区小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难点与应对策略研究——以古田县为例
摘要: 文章首先通过对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特征的梳理,指出小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划定的重要性.并以丘陵地区古田县为例,研究并得出丘陵地区小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难点在于地方发展诉求难明确、上下空间价值难统一及规划控制边界难落图三个方面.以此,针对性地提出划定诉求强度分区、存量空间再开发综合评价、注重空间结构引导和建立"两重要一平台"机制的应对策略,结合古田县案例实践,以期为小城镇开发边界的合理划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28. 丘陵地区总体城市设计方法的地域性探索——以张家界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对丘陵地区的地形地貌和脉状水系等城市地域"基因"造成巨大破坏,导致城市空间形态面临"量溢质低"的现实困境.本文以张家界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在解析丘陵地区地域性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丘陵地区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在城市整体格局控制上,提炼出结构式控制、边界式控制、分区式控制、路径式控制和通廊式控制五种控制手段,营建山-水-城的基本空间骨架;在三维空间形态控制上,结合城市整体格局控制的成果,构建开发强度引导和高度形态修正相结合的定量控制模型,实现"控量提质"的形态管控目标.最后对丘陵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保障机制提出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29. 东北地区老旧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探索——以哈尔滨市民安社区为例
摘要: 在国家实施社区治理创新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推动东北地区社区治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直面当前东北地区老旧社区治理中居民缺乏参与、权责不清、物质空间环境较差引起的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回顾东北地区社区治理发展历程,总结东北地区社区在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及转型发展等三个阶段的治理模式特征,从社区治理的主体、客体、环境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老旧社区治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基于哈尔滨市民安社区的现状调研及治理创新的困境,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提升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明晰社区治理的客体、综合提升社区治理的实体空间环境与文化软环境,形成"因地制宜、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进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区.
提交时间:2021-09-25
30. 东北满族传统村落地域适应性评价因子分析
摘要: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环境的保护更新越来越受重视,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保留本土化的乡村人居环境特征,从而使得中国传统的村落文化传承发展.本文以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研究,梳理东北传统村落地域性主因子特征,从村落形态、民居建筑特征以及营建技艺解析满族村落地域性特征.进而选取典型村落进行实地调研验证并对村民进行深度访谈,从村落形态适应、建筑空间适应、建筑造型适应、营建技艺适应四个方面细化完善评价因子.引入AHP层次分析法评估构建东北满族村落地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以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为主要方针,以期为东北地区传统乡村环境的保护更新提供地域适应性的基础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31. 东北边境口岸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与规划思考
摘要: 作为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中国采取了科学、迅速的防疫措施,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在几个月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多地依然出现零星病例及小规模暴发的情况.作为国家交往门户的东北边境口岸城市承担着非常大的境外输入风险,但多数口岸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较差.本文以中国东北边境口岸城市黑河市为例,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影响,探讨相关规划策略,并提出:提高边境管理效能,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空间有效使用;构建医疗服务体系,确保正常就医治病;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社区服务功能;运用新型数据技术,准确实时动态监测;多种渠道公众参与,信息准确迅速发布.
提交时间:2021-09-25
32. 东莞市公共服务设施节地措施研究
摘要: 东莞过去三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在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留下了巨大的"历史欠账",城市品质成为制约东莞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东莞面临土地供应短缺,人口规模却急剧增长的发展困境,为深入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完善公服设施配套建设,最大程度发挥土地价值和效益,在有限用地上为更多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节地措施研究成为东莞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立足东莞实际情况,在国内外学者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东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现状情况、主要矛盾和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同类城市的相关案例,从用地指标标准、用地承载力(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设施复合利用和管理机制等不同层面重点研究公服设施节地措施,进一步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节地建议,以期解决东莞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和用地紧张等矛盾,同时为中国同类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节地建设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33. "两高"导向下重庆城市更新中工业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重庆铜元局旧址为例
摘要: 国家所提出"两地""两高"的发展目标对重庆的城市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旧有单一的产业结构仍困扰着重庆城市更新的进程,旧有工业空间的合理化改造已迫在眉睫.本研究在对国家当前策略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对城市更新的概念进行解析,梳理了从开埠时期到1949年后重庆城市的演变过程与工业发展对城市肌理的影响,总结工业空间转型的现状困惑.以重庆铜元局工业空间改造为例,从历史传承和产业开发的角度阐述工业空间的转型定位.以期为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空间转型提供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34. 中国五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设计
摘要: 面向现代化的"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作为国家的引领性规划,五年规划的治理目标应该引起空间治理领域足够多的重视.尤其在规划指标设计方面,发展规划的经验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梳理.规划指标是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国民经济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评价以及相关空间治理研究的重要分析对象.本文综述了规划指标变迁、类型以及监测的相关研究,首次对规划指标的"纳入"、"保留"和"删除"进行了考察,并对规划指标的理解视角和监测方法展开了进一步讨论.主要内容包括:从主题演变、内容更迭、属性变化三个方面梳理规划指标变迁;按时间线总结规划指标类型及其内涵;依据递进关系划分三类目标实现程度评估方法;认为可以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和关系结构视角来理解规划指标的变迁和类型;建议指标监测方法在指标分解与产效评估方面可进行更为细分的探索.本文试图述评规划指标的基础性研究与事实性图景,以期为规划的编制、实施与评估,规划指标的实证研究,以及更好地拓展目标设置、绩效管理、政策执行等相关经典理论奠定基础.
提交时间:2021-09-25
35. 中国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摘要: 中国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可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现有研究对此关注不够.基于《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结合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中国城市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城市人口分布仍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特征,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较强.经济、社会、环境类别下8个指标因素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影响因素总体上呈现带状的空间分异模式,其中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人口分布的关系紧密,以经济基础和交通联系最为显著.影响中国城市人口分布的因素存在空间分异特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城市人口合理分布.
提交时间:2021-09-25
36.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
摘要: 传统村落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有助于提升对于传统村落的认识进而更好的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以前后五批共计681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平均最近邻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法对各批次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特征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聚分布,主要集中在内陆"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集聚区域多出现在省域交界地带;传统村落以贵州黔东南、浙江西南部和安徽南部黄山一带、山西晋城和长治一带为主形成了三大密集区域;各批次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延续性,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各批次传统村落的累计总体重心位置变化幅度很小,总体分布方向始终为东北-西南方向.
提交时间:2021-09-25
37. 中国台湾健康社区营造阶段特征及策略研究
摘要: 中国台湾健康社区治理于1999年开始,通过不断完善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本文以台湾地区为例,介绍健康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与实施机制,为大陆进一步推动社区健康营造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38. 中国大城市的设施共享与社区参与——对上海内城社区的实证研究
摘要: 以上海内城社区为例,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中国大城市的社区设施共享与社区参与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居民年龄和收入与居民社区参与意愿显著相关.与此同时,住房产权没有显著影响,意味着共同利益并不必然引发集体行动.单位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超过商品房社区居民,单位社区中的集体主义文化仍有影响.居住区内部设施通过物理使用、社会交往机会以及参与渠道,对居民的社区参与产生影响.由此提出,重视并发挥公共设施领域化对于社区共同体发育的积极影响,为形成社区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并通过培育社区归属感、增加邻里社会资本等促进社区参与.
提交时间:2021-09-25
39. 中国大学校园空间特征及其对社会空间公平性的影响
摘要: 校园与城市之间在学术研究和商业合作上不断变化的关系改变了城市的状况和结构.放眼全球,大学及其所在城市正在演变为"知识型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和企业园区不仅在城市的经济,还在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继承了"苏联模式"围墙式/封闭式校园模式,使得中国大学校园某种程度可以定义为一个大规模的生活社区.当人们关注城市空间的开放性,着力解决城市人口众多且社会空间及资源存在分布不均问题的同时,但没有对空间类型近似生活社区的大学校园讨论与研究其对城市社会空间问题的影响,这些空间又往往与周边城市空间环境的延续性上存在一定的割裂情况.该研究先通过对社会空间公平性的探讨,总结出了一定的量化标准.并通过案例研究,对比案例学校学生与周边居民至社会资源与空间的可达性,结合海内外学校的空间结构对比,来探讨国内高校在社会空间平等方面的状况,揭示国内城市大学校园的主要空间特征,并讨论其对城市设计的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4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