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81. 乡村振兴视角下点状供地实施机制研究
摘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然而,若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亟需要解决乡村地区用地难的问题.点状供地政策最早在浙江省"坡地村镇"中提出,既可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也可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各省市也在积极探索点状供地的相关政策,为乡村开拓新的发展路径,随着各地点状供地项目的实施,也暴露出规划难衔接、建设不规范、实施进度慢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各城市点状用地项目、配套政策进行梳理,从规划体系、建设管理、用地审批和实施监管4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建立点状供地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土地审批-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闭环式的实施机制,以期对乡村地区开展点状供地项目提供经验,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
提交时间:2021-09-25
82. 乡村未来社区实施评价研究——以浙江衢州市为例
摘要: 浙江省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的提出意味着乡村社区已进入探索如何围绕"人"以及"人的需求"进一步引导乡村特色化、多元化和融合化发展的阶段,本文以浙江省衢州市六个乡村未来社区试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现场踏勘评价和访谈评价,从中发现乡村未来社区实际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由于乡村未来社区提出时间较短,目前没有较多文献,本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理论参考.在对衢州乡村未来社区六个试点的现状建设情况以及建设运营机制效率进行评价后,本文对各试点的建设工作提出优化建议,并从中国传统乡村价值、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政策要求、当前衢州市各试点九大场景营造情况三部分总结提炼乡村未来社区营造的五个共性场景:文化、生态、产业、数字、服务、治理场景,针对各试点的特色对特性场景营造提出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83. 乡村治理视角下乡村规划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对昆山市六如墩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的反思
摘要: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乡村治理的内涵与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解读了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其次从乡村规划的困境、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之间的积极影响作用等角度切入分析了乡村规划中引入乡村治理的必要性.随后以昆山市六如墩村为例,分析了其乡村规划中存在着规划定位脱离实际、建设内容缺乏特色、产业运作模式单一等问题,并在乡村治理的视角下,从机制创新、空间提升、产业提振三个方面提出多主体共谋乡村未来发展、明晰乡村空间特色、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乡村规划发展路径,以期为今后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84. 乡村治理视角下山地村庄的内生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振兴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推进,探讨因地制宜的振兴策略愈发重要.在秦巴山区村庄调查实践中,内生发展被认为山地村庄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此展开山地村庄内生发展模式的探究:首先论述了村庄内生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联,山地村庄内生发展的必要.继而基于秦巴山区村庄调查研究,论述了山地村庄在生态文明时期内生发展制约因素——人地关系失衡、村民多维贫困、乡村治理僵化.最后结合案例村庄研究,提出了包括监督调控生态承载力的生态治理子系统、村民多维发展的社会治理子系统的双螺旋系统,同时多元主体参与在另一个维度进行制度保障治理,三部分共同形成周期性双螺旋上升治理格局.具体实现路径为利用村庄生态盈余,进行人地系统治理、村民多维发展治理、达成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实现山地村庄内生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85. 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探索——以泗水县的实践为例
摘要: 随着城市社区生活圈相关工作的广泛开展,乡村社区生活圈也正逐渐展开.本文通过泗水县村庄布局规划中对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践,从乡村社区生活圈构建的必要性出发,探究乡村社区生活圈与城市社区生活圈的区别.论述县域整体层面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构建和对各类生活圈的具体引导,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差异化引导方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解读乡村社区生活圈.
提交时间:2021-09-25
86. 乡村空间治理研究现状——国内外对比的视角
摘要: 乡村作为村民各类自组织社会活动的空间容器,易与各种外来力量产生挤压、碰撞,造成诸多发展问题,如乡村空间的无序乃至滞后建设.近年来,随着城乡共荣理念的逐步深入,以乡村空间治理为抓手以实现乡村振兴逐步成为大家的研究热点.基于此,为理清国内外乡村空间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帮助利用空间治理促进乡村发展寻找切入点,本文首先辨析乡村及乡村空间的概念,进而梳理其空间治理的范畴.其次,理清国内外各自研究发展脉络,通过分类和归纳,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寻各自关注重点.最后,总结提取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共性问题并进行比较,提出中国乡村空间治理未来研究方向优化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87.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测度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以西安市7个典型村为例
摘要: 从乡村资源产出经济价值的功能入手,测度乡村利用自身各类资源产生的经济收益所能承载的乡村人口规模,揭示乡村资源与乡村人口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探讨对乡村振兴的启示.在解析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西安市7个典型村为例,测度不同乡村资源经济收益情景和乡村人均收入标准方案下的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在现有乡村资源禀赋的条件下绝大多数乡村没有承担其现状人口的资源经济承载力,乡村存在大量超载人口,尤其是农业主导型乡村的人口超载情况严峻.仅仅依靠有限的乡村资源难以支撑数量仍然巨大的乡村人口持续增收并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收入水平,无法满足乡村居民对生活富裕的渴求.在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强约束下,乡村振兴必须置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架构中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协调推进,其关键和难点仍在于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先,要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从"农内"和"农外"两方面促进农民增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带动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乡村人口承载压力,城镇化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更是必由之路.此外,还需顺应乡村人口大幅减少趋势,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合理配套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为乡村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的空间载体和设施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88. 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空间变化、问题及治理策略
摘要: 乡村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建设的第一步,对于建设现代治理体系至关重要.当前乡村空间组织失序、公共空间混杂、景观空间消失等现象的出现使得空间治理成为乡村研究一大热点.在面临乡村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基础上,将乡村空间分为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分别简述乡村空间的变化过程,从乡村空间的时间变化中寻找到发展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外生因素入侵、乡村规划模式化、治理主体不明晰、治理体制不足与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并对其问题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及反思,进而从治理工具、治理手段、治理主体等方面寻出新时期具有创新性的行动策略,为"十四五"时期乡村空间治理策略制定提供建议和参考,以期支持乡村空间高质量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89. 乡村集市活化策略研究——以保定市下闸村为例
摘要: 中国的集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是货币流通、人类互相交往、文化互相碰撞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乡村的颓败,集市文明也即将消亡.本文选择乡村集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集市的文化特点,来探究集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尝试提出乡村集市在当代社会下的活化策略,希望通过集市的活化,进一步激活城乡之间买与卖的货币交易,减缓城乡之间经济差距,并且满足城镇居民想重新体验乡村集市文明的情感需求.
提交时间:2021-09-25
90. 乡村韧性提升的"三生"空间路径探索——以云南大理市绿桃村为例
摘要: 韧性乡村作为新兴的乡村规划研究议题以及乡村振兴新方向,对于探究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解决乡村的不稳定性、脆弱性有着重要意义.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中国传统乡村单一发展模式无法支持乡村进行自我革新,导致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缺乏足够韧性,面临的问题突出紧迫.本文以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传统村落绿桃村为研究对象,基于韧性理论,从乡村"三生"空间路径入手,挖掘村落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空间韧性、技术韧性、过程韧性的乡村韧性框架,探讨在地性的乡村韧性发展策略,进一步筑牢抵御突发风险的防线,让农业乡村更有"韧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91. 乡野之境优化路径研究——以安顺鲍家屯为例
摘要: 再野化是恢复特定地区生态系统自主运行的一种生态修复的理念.乡野之境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长期契洽过程中形成的包括文化主体、文化及其所依赖的文化空间在内的乡村文化生态系统.本文以贵州安顺鲍家屯为例,首先梳理出鲍家屯文化认同感降低、传统文化的现代"不适应性"与文化独立性削弱等现状问题,其次以再野化理念为指导,形成鲍家屯乡野之境优化路径,即重建文化主体认同感、建立城乡互哺机制和修复文化触媒空间,以期为乡村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发展以及城乡文化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92. 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路径探索——以湖南衡南县宝盖镇为例
摘要: 在充分认识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乡镇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应遵循特色导向、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三大思路,以基础评估、底线管控、生态保护、特色发展为编制重点,引导乡镇传导落实县市规划、创新镇区空间用途管制方式和统筹引导详细规划编制.本文结合《衡南县宝盖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的编制实践,探索乡镇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编制重点及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93.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存量土地指标挖潜研究——以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由传统增量扩张型规划转为指标存量发展型规划,对存量土地指标的挖潜成为当下规划转型期的迫切需求.文章首先对研究对象存量土地指标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对城乡建设用地实施评估是存量土地指标挖潜的基础.本文以正在编制的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对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存量土地指标挖掘体系构建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刚性挖潜要素和弹性挖潜要素的技术方法,构建了以秉持当地政府全过程贯穿、根据评估结果差异化挖潜、为镇村发展留足空间为原则的存量土地指标挖潜体系.最后提出了存量土地指标挖潜后应重点投放于坚持乡村全面振兴,补齐民生"短板"、推动镇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预留部分存量土地指标不落位,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等.
提交时间:2021-09-25
94. "二代城中村"的发展困境与更新改造路径初探
摘要: 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联动城镇化进程、影响城乡和谐发展的复杂工程."二代城中村"是已经经历过一轮拆迁却仍保有集体土地性质,再一次被城市建成环境包围的新型农村社区,它保留传统城中村人口复杂性、文化异质性、管理交叉性的特征,也具有布局合理性、用地混合性和生存顽固性的独特属性.通过对"二代城中村"形成发展内因的探索和外在特征表现的归纳,本文揭示了其当前面临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空间环境品质较差、商业发展秩序混乱和城市融入性不足的发展困境,并以问题为导向,初步提出了基层治理模式升级、环境品质综合提升、商业空间结构优化和自我融合与融入城市的更新改造路径,推动"十四五"背景下"二代城中村"的城市化转型和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95. 云南山区国土空间划定研究——以施甸县为例
摘要: 国土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云南山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矛盾突出,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以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云南山区国土空间划定方法及多适宜地块修正规则,拓宽国土空间划定研究思路.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以维护国土空间基本格局为基础,借鉴"反规划"理论思想,进行国土单适宜空间识别.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个方面研究评价云南山区国土空间适宜性.符合山区农业县的国土空间划定规则有生态保护原则;协调建设原则;适宜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避免细碎化原则.多适宜地块的划定应以现状土地利用特征为参考,将其划入现状优势国土空间类型,凸显地理空间内部差异化的思想理念.
提交时间:2021-09-25
96. 云南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风险评估探索
摘要: 国土空间保护开发风险评估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如何定量分析存在的风险是风险评估的核心内容.本文在总结前人国土领域风险评估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中重要指标构建发展动力-发展潜力-底线约束力指标体系,运用三维风险矩阵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开展云南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风险评估,分析评估了云南省3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和41项三级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云南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风险等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发展动力较强区呈"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特征,发展潜力较高区域集中在四大区域,发展潜力较低区域呈现"三区多点"特征,底线约束力较弱区呈现"四区四点"分布特征;云南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风险等级高区域集中于四个带状连片区,滇西北高黎贡山带、滇西南镇康-沧源-西盟-澜沧沿边开放带、滇南哀牢山-元江干热河谷带、滇东北金沙江干热河谷带;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在滇中地区、大理-祥云-巍山(大理城市副中心)、滇西隆芒瑞、滇西南思茅-景洪区域四个主要城镇建设和人口集中区;基于动力-潜力-约束力的三维风险矩阵分析法能够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评估云南省各县级行政单元的面临的风险和风险等级.
提交时间:2021-09-25
97.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大理州130个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总体类型为集聚型.从各市县来看,各市县分布体有不均衡性,但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形成了一个集中片区、三个中心、四个组团的格局,整体上形成了"大集聚,小分散"的特点.结合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文历史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水源、地形、交通通达性、民族和南方丝绸之路等因素有显著关系.总的来说,大理州基于其"山-坝"格局、垂直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多元一体"等独特特点,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区域的传统村落分布格局如大理州以坝区、高原山区和商贸沿线分为三类传统村落类型;绝大部分的村落并不具有边缘化特征;形成了多民族村落;并提出其生态环境脆弱,相关规划保护内容应包含物质实体要素、周围物质实体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并独立展开对族际共生空间的研究.
提交时间:2021-09-25
98. 云南省道路密度空间分异与聚落分布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和道路交通网络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道路交通是城乡建设用地的重要连接载体,道路交通密度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等要素的活跃程度,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云南省为例,选取2019年高精度遥感影像监督分类解译用地数据为基础,5km×5km的规则网格为研究单元,通过密度分析、加权叠加、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分析模型,分析云南省道路交通网络加权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现状、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并研究道路交通密度和建设用地以及地形地貌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云南省道路加权密度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带状分布特征,密度较高区域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二横四纵"结构;云南省道路加权密度整体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显著空间自相关关系,"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区域、大理-丽江-保山-瑞丽区域,"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区域;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回归系数来看,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对道路加权密度具有正向作用,局部地区呈现负向作用,作用程度存在地区不均衡性,作用较强区集中在滇西北和滇南沿边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对道路加权在滇西南和滇西北区域呈现副作用;云南省道路密度总体空间分异与地形地貌空间耦合较好,坡度对道路密度整体表现为正相关作用,即"低坡度、高密度",空间分布呈"块状聚集、均匀分布";局部六个区域表现为负相关作用,呈现出"高坡度、高密度"特征.
提交时间:2021-09-25
99. 互联网时代下外卖店铺空间布局特征研究——以成都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 互联网时代下,外卖逐渐成为流行的消费趋势.本文基于互联网开放数据,结合实地考察,采用GIS和SPSS技术手段,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不同空间尺度下外卖商铺的布局特征.研究表明,宏观视角下成都市主城区外卖店铺的空间布局呈显著的集聚态势,外卖店铺数量与密度由市中心到外围地区逐渐下降,呈现多核心的布局特征;微观视角下外卖店铺的空间布局呈现出远离传统商业中心和主要道路交叉口,并在可达性较低的街道再集聚,部分的外卖店铺呈现偏离临街区位,向地块内部渗透的特征.该研究为探索城市空间结构安排、土地功能混合利用、开放街区建设等的规划提出了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0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