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01.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智慧城市文化营销的新生

    摘要: 城市文化营销是城市营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城市文化营销为手段,吸引外部资源集聚,添加城市活力,已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方法之一.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营销的重心逐步从"纸媒"向"网媒"转变,为城市文化营销的开拓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密集的城市文化营销,也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城市文化营销,为促进城市前期高效建设与保障后期长效发展,已成为日前需要考量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采用定量数据和定性研究的技术方法,全面剖析了中国智慧城市文化营销的内容类型、成功原因和效益赋能.在总结出成功的营销城市,不仅在实现增加城市经济收益、促进城市产业发展、优化城市宜居空间、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乃至谋求区域协同发展等领域发挥积极效力的同时,分析了现今中国智慧城市文化营销的存在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调控方法,以期为未来中国智慧城市文化营销的成功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

    于果

    提交时间:2021-09-25

  • 102. 亚热带潟湖地区生态保育、多元共治的路径探索——以万宁小海为例

    摘要: 随着"绿色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田园综合体"等一系列对于乡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与空间利用的探索实践便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本文以和乐蟹生态养殖技术创新及在万宁小海片区的一次探索性实践为基础,从其发展所面临的生态恶化、产业凋敝、乡村空心等问题着手,探索生态修复、产业激活和民生改善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开创小海水环境及周边地区人居环境治理新模式,创新生态化养殖方式,鼓励自主经营,发展地方产业与文化,共创共治,达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共赢的目的,为全国亚热带潟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

    张璐瑶

    提交时间:2021-09-25

  • 103. 交互集成理念下新型产业地区空间规划探索——以无锡市宛山湖片区为例

    摘要: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研发实力等将成为城市产业地区未来发展转型的主要动力.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创新产业发展理论梳理总结,得出交互集成是产业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次分析国内外知名创新科技园区发展经验,总结交互集成理念在规划应用中的经验.最后无锡宛山湖产业地区为例,将交互集成理念应用在空间规划当中,提出片区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和空间规划策略.以期为面临相似产业转型挑战的地区提供规划经验.

    作者:

    韩朋序

    提交时间:2021-09-25

  • 104. 交通优势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摘要: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交通优势度是评价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其协调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关中城市群交通要素为研究对象,本文从区域交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出发,构建城市群交通优势度多维指标体系,设定符合关中城市群实际的指标和权重,探究关中城市群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交通优势度呈现从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类圈层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大体表现为从中间到两端城市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关中交通优势度与经济的关系呈现出西北低、东北低、中部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出绝大多数县市交通发展较好,交通对经济的正反馈作用为能充分显现.

    作者:

    欧月琴

    提交时间:2021-09-25

  • 105. 产业创新与空间演进——以深圳高质量产城空间建设为例

    摘要: 城市空间作为产业发展载体,随着产业演替持续产生适应性调整,历往三轮工业革命不断推进着城市功能演进与形态变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时代"的到来,城市空间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以深圳特区40年建设历程为例,探索产城空间互动发展特征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产城空间营建思路.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基于现有文献基础,探析"产业—空间"互动发展机制,和城市空间在产业作用下的演进特征;实践探索则聚焦深圳特区40年产城空间建设历程,分析四次重要产业转型与城市持续升级的相互关系,深度剖析城市"产业—空间"互动发展特征,并提出四点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产城空间营建思路.研究旨在通过客观分析特区40年产城空间"先行先试"建设经验,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产城空间"先行示范"探索思路,为更多处于产业空间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提供思路参照.

    作者:

    潘容容;盛鸣;孙铭

    提交时间:2021-09-25

  • 106.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策略探索

    摘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议题再掀热潮.本文总结了当前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进而确定乡村规划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提出:目标引领,构建"产业+空间"的发展平台;产业先行,培育乡村内生动力;设施更新,引导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协同规划,维护多元主体权益的乡村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村发展、空间及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提升整个乡村的价值.

    作者:

    尹嘉思;丁子夕;任婷婷;杨文霞;苗华楠

    提交时间:2021-09-25

  • 107. 产城融合下的存量地区公共空间提升设计初探——以深圳罗湖红岭片区为例

    摘要: 众多学者已对产城融合课题展开研究,但既有研究普遍从宏观层面出发,关注新建产业园区,而较少关注存量产业区.本文结合深圳罗湖红岭片区的实践,从人视角研究产城融合,从公共空间提升的角度分析产业与空间的关联,并分三个步骤提出红岭片区公共空间提升策略:首先在整体层面搭建"外街内巷"的公共空间骨架,保障城市空间连续性和产业功能的完整性;其次在微观层面提出"新增与激活"两大公共空间挖潜手法,通过精细化设计塑造"U"形公共空间;最后从造空间转换到营场景,以立体公共空间为标志性载体,打造抵达红岭都会中心的联通场景.本文在探讨公共空间营造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塑造高品质空间、吸引产业人才、导入重点产业的方法,最终实现存量地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作者:

    钟青颖;鄢鹿其;林辰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08. 产权视角下安顺屯堡旅游开发的问题与优化

    摘要: 长期以来,传统村落保护被理所当然地视作一种无关利益诉求的公益目标,但实际上历史遗产资源本身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的双重属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开发亦属于两个层面的命题.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应从现实利益出发,在明确各方利益分配和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寻求遗产保护的共识.本文着重关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中,被主流规划长期忽略的"产权制度要素",以安顺屯堡传统村落的旅游产权模式为例,引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对这一特殊传统村落的产权制度进行利弊探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对安顺屯堡乃至其他传统村落的开发模式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

    刘梦茹;伍芳羽

    提交时间:2021-09-25

  • 109. 产镇融合视角下工业型城镇空间重构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三教镇为例

    摘要: 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型城镇的发展态势迅猛,但在经济急速增长的背后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辨析"产城融合"和"产镇融合"之间的差异性,从"产业布局、城镇空间、镇村体系"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构建工业型城镇产镇融合的空间重构框架,并分别从集约高效导向下产业布局的契合、完善服务导向下城镇空间的缝合、就业类型导向下镇村体系的复合三个方向详细阐述产镇融合的空间重构策略.以全国重点镇三教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剖析当前城镇发展面临的产镇要素失调的困境,从产业、空间、体系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方法,以期为工业型城镇产镇融合发展思路提供借鉴.

    作者:

    张文杰;李和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0.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实施机制探索与思考

    摘要: 京张高铁作为北京冬奥保障工程于2019年底通车运营,其在海淀区内有约6公里采用地下隧道方式通行,被释放出的原有地面空间,为沿线地区的更新与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为加强保护老京张铁路的历史价值和发展印迹,合理利用高铁入地带来的机遇空间,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建设项目随之启动,原本被铁路线分割的城市空间将被缝合.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实施工作是一次政府统筹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沿线居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共创之举.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在工作组织、前期研究、公众参与、启动区建设以及国际方案征集等方面的探索和思考.面向城市更新中,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套具有探索和实践价值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设想.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搭建"一体两翼"的工作平台;强调"可实施性"的设计导向;形成"良性竞争"的协同机制;建立"应对变化"的保障体系等.

    作者:

    张喆;宋鑫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1. 京津冀地区农村院落布局探源及其空间治理

    摘要: 在京津冀全面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的空间发展正逐渐成为地区全面提升的关键环节.现阶段,北方绝大多数农村的布局形式都采用传统的行列式形式,这不但蕴含着由来已久农村生活交往的状态,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激发农村空间活力需要考虑的现实要素.本文针对京津冀农村院落布局形式探究溯源,首先列举了京津冀各地域的院落行列式布局类型,分析其不同类型的特点,以及其形式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然后对传统合院式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以及行列式布局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得出农村院落的行列式布局形式与传统院落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并针对不同的院落布局形式提出相应的街巷公共空间治理措施.这对传承地域民居特色,引导民居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汪梦琪;陈莹;李冬玥;邵伟建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2.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探究

    摘要: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事关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与经济模式的选择.本文着眼于区域与市域双重尺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实证,基于2005-2015年碳排放与GDP面板数据,运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各地市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状态由弱脱钩—增长连结波动变化逐步转变成稳定的强脱钩.2005—2012年,大部分城市处于弱脱钩状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而中部地区城市多处于增长连结状态;2012—2015年,区域整体脱钩状态较为理想,但是两极分化严重.超过50%的城市实现强脱钩,以北京为中心分布在中部和南部,近半数城市转变为扩张负脱钩,分布在北京市以北地区;京津冀控碳减排重点在于增进区域统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效率.

    作者:

    黄雅哲;张梦晓;胡佳慧;王睿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3. 人口收缩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疆博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 城市人口收缩与用地扩张并存现象已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常见现象,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形成了挑战.本文以西部边境城市博乐市为例,基于统计年鉴数据、遥感影像、三调数据和已有规划资料,利用人口变化率判定博乐城市收缩问题,并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结果表明,2014-2018年,博乐市人口不断收缩而空间持续扩张,城区建成率和产出率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针对问题,结合博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从四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贯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精明收缩理念缓解人地矛盾、通过三条控制线与指标体系的"图数结合"途径强化管控措施、运用"规划分区管控"与"城市更新单元"提升空间品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边境城镇引产聚人能力,为兴边富民和人口收缩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路径的探讨提供参考.

    作者:

    夏龙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 人口收缩背景下的县域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研究——以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 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镇地区发展成为当今的重要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村镇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品质与城市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村镇地区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市县(区)来说,人口收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给这些地区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本文回顾了中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研究基础,以人口收缩地区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人口收缩背景下的村镇居民行为特征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面临的问题,建立起"村镇圈-乡镇-村庄"三个层级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提出"区域统筹、差异引导"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区域统筹"指基于交通时距,以跨区域的"村镇圈"为单位布局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对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差异引导"指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基本保障型和品质提升型2个类别,基于乡镇职能和村庄分类,特色化配置乡镇和村庄的品质提升型公共服务设施.

    作者:

    李佳宸;吴虑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 人口标准与空间尺度的回归——生活圈视角下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

    摘要: 社区生活圈的提出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重识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思潮是推进住区建设重要提前.研究基于生活圈概念的历史源起和演变,解读其"以人为本、空间公平"的基本内涵.从生活圈的视角,梳理当前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内部结构模糊、配置与人口空间分布错位、公共中心服务功能同质化的问题,认为新的住区规划标准引导下"人口标准+空间尺度"的配置标准回归、交通组织的变革推动公建资源开发共享、高水平的城镇化进程要求包容多元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趋势.最后,综合考量人口和空间维度,提出以城市道路和公共空间定点定界、以人口规模定量重组设施配置的规划思路,从而构建"人口+空间"双体系并行的刚弹并济规划模式;提出以日常生活和社区交往为核心补充强化设施类别、构建生活圈生活公共中心的功能布局方式.

    作者:

    曾勤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6. 人本导向下大数据驱动的社区微更新方法探索——以长沙市文昌阁片区城市更新为例

    摘要: 伴随城市建设由增量时代转为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老旧社区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难点,由于涉及群体广,涉及问题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识别和把握使用人群的需求,导致更新往往得不到社区人群的认同.本文从人本主义出发,结合微更新理论,构建面向使用群体需求挖掘的识别-诊断模型,提出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老旧社区微更新方法框架.研究通过街景、手机信令、LBS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街道图片语义解析、空间句法等量化分析方法,综合挖掘人群的实际使用需求并进行诊断,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更新方法策略.研究基于多源时空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在大数据背景下为今后城市更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作者:

    姜沛辰;方立波;王柱;黄强;游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7. 人本需求导向下汉中一江两岸滨水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城市,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是新时代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滨水公共空间作为承载生态、文化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展示城市形象、汇聚城市活力的窗口.滨水公共空间的优化为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开放活力提供可行路径.为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人民的需求,本文以汉中为例,以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滨水休闲游憩带为目标,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紧扣市民、游客、专家、部门团体等多元主体公众参与的反馈信息,从用地、交通和设施三方面,提出"调用地、理交通、补设施"3类6项具体优化策略,以期为中国其他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作者:

    米炜嵩;杨萌;李欣格;郝思嘉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8. 人本需求导向的绿色生态城区诊断技术探索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区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重要抓手,以及高质量建设重要途径.当前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研究更多是基于对城区功能、性能导向进行了研究,"人本"需求导向性不够明确,因此急需构建一套基于标准的人本需求导向的诊断和预评价工具,以指导人本需求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使其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特色化,挖掘不同功能定位城区下的人本需求.本文通过对相关政策、标准指引以及新一轮总体规划研究分析,探索以人为本的需求库,建立基于儿童、青年、老人等不同群体需求的指标体系,指导生态城区规划,为现有生态城区评价体系提供人本需求导向的补充.

    作者:

    唐子轶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9. 人群使用视角下的南京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 城市中心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焦点所在,"人"对中心区的空间使用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为例,分析其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百度热力图数据,分析空间利用的时空分异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空间演变特征:空间形态上,以新街口广场为中心,依次向东、向北、向西、向南扩展;用地功能上,商业用地面积增幅最大、用地功能趋于混合;空间结构上,"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新街口地区空间利用存在时空分异现象,空间利用密集区具有明显的中心指向性,人群利用时间分布强度整体呈"倒U型"分布,主要影响因素为空间功能与业态、商业活动与临时性空间和交通通达性等.

    作者:

    王秀梅;施雯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