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721. 从日常健康到"平疫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健康社区规划体系构建

    摘要: 在新冠疫情冲击背景下,研究梳理国内外健康社区内涵及规划体系的演变历程,发现存在概念泛化和只关注日常健康缺乏应急考虑等问题.研究借鉴危机生命周期理念,将健康社区内涵和规划体系在时间维度进行拓展,认为健康社区不是一种状态而更是一种流程的定义,将健康社区重新定义为:不仅可以促进日常健康而且能够紧急应对各类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平疫结合"的社区.并通过荟萃分析,构建涵盖空间干预和社区治理两层面,日常、传播、暴发、平稳四阶段,健康住宅、交通、…查看全部>>

    作者:

    梅磊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2. 从水岸割裂到水城共融的探索——以《北京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为例

    摘要: 北京市河流众多,且与城市建设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北京市典型的北方城市气候特征、地形地势、城市主导功能、规划建设体制以及相关法规规定等综合因素影响,形成了河道与滨河绿地、滨河建设用地之间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都存在较严重的割裂.本文基于北京市河道"水岸割裂"的现状情况,综合分析气候、地理、人文历史、资源禀赋、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关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全生命周期,提出了河道向高质量发展所需要做出的转变与突破,并提出了安全开放之河、生…查看全部>>

    作者:

    张义;王军;魏保义;张帆;周志华;刘超;刘晔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3. 从政府管理走向共同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社区设计师为例

    摘要: 随着广州市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时代,加强城市品质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成为了当前的核心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基层治理向精细化转型的过程.社区设计师制度作为应对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于2018年被正式提出来.广州在市、区、街道层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专业团队,在小微空间精细化营造、多角色引导公众参与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从专业团队全覆盖与协同创新、面向城市多元化需求的特色化服务、多角色引导公众参与等方面总结广州市社区设计师的特点,…查看全部>>

    作者:

    陈燕纯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4. 存量更新视角下城市遗余空间的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化发展导致了人口膨胀、土地匮乏等,继而出现了局部地区高密度环境的现象.城市快速化发展与土地规划之间的矛盾使得中国的城市发展趋势逐渐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规划",城市内存量空间活化利用问题成为各大城市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以城市中的遗余空间为对象,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价值功能.在对两者之间的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独特地形条件下产生的遗余空间为线索,探究不同功能的遗余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查看全部>>

    作者:

    邹一玮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5. 促进城市弹性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摘要: 后疫情时代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作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因素的重要手段,弹性适应越来越成为诸多城市规划编制的核心理念.然而,梳理研究与实践脉络发现,弹性并非追求一味弹性,需要在刚性的前提下适度弹性;弹性也并非到处适用,其核心策略与城市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由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先进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弹性手段,包括新加坡在存量发展中提出的白色用地、保留用地,深圳在存量发展中提出的系统化城市更新,以及上海应对增存并举下提出的战略留…查看全部>>

    作者:

    张振广;朱明明;马璇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6. 促进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保护管理与政策探索——以广州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为例

    摘要: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开展"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综述,梳理研究趋势和前沿热点.以广州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为案例,聚焦工业建筑遗产在活化利用中的困境和保护管理优化路径,探索机制疏导和政策鼓励,提出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实施路径和优化审批流程的建议.

    作者:

    张振华;龙晓;孙永生;刘华东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7. 村景融合视角下的湖区平原乡村规划实践研究——以南县罗文村为例

    摘要: 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景观风貌向乡村蔓延,造成乡村乡土景观的消弭和破坏.本文从乡村景观的内涵解读出发,总结当今乡村景观及洞庭湖区平原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认为"村景融合"的规划理念运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实践中将有利于乡村乡土景观的延续和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实施路径与乡村规划策略,并以洞庭湖湖区平原乡村——南县罗文村为例,对该方法进行说明,以期为湖区平原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作者:

    李超;王正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8. 村民活动特征及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策略研究——以春节期间X村为例

    摘要: 春节前后是中国人口流动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中国城乡人口交互由乡村流向城市转变为城市向乡村回流的短暂峰值期.对于广大乡村地域来说,春节期间是乡村地区人口最多最复杂、城乡文化交融最深入、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最丰富的时期.本文以X村为例,调研分析该时期乡村地域居民的公共文化活动的类型及特征,针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结合二者与公共诉求的耦合关系,揭示春节期间中国乡村地域在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特性,分别从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多样性、供给弹性和复合…查看全部>>

    作者:

    许丽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9. 存量背景下国企多宗用地统筹利用模式探究——以广州为例

    摘要: 随着土地供需关系逐渐紧张,广州进入了土地存量时代,本文以广物集团在广州市的20宗地块统筹利用方案为案例探索国企多宗用地统筹利用模式.此模式坚持统筹利用原则,以权益转移为核心,采用"政府收储+企业自主改造"模式,将政府收储地块(转出地块)收储补偿权益按等价值原则换算成拟自主改造地块(承接地块)的建筑面积(权益转移面积),转入拟自主改造地块.为确保模式顺利进行,政府成立了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在编制方案时同步进行规划调整,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力…查看全部>>

    作者:

    孙浙鑫;阎瑾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0. 存量更新背景下的总体城市设计转型探索——以杭州滨江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正在由增长扩张式的设计主题向内涵品质提升、存量发展为主的精细化城市环境营造主题转变.本文首先辨析了总体城市设计具有综合性、指导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并总结归纳了当前总体城市设计典型技术路径和当前实施困境;进而以杭州市滨江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特色研判、空间解析、空间塑造和管控传导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存量时代背景下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思路,并从设计目标制定、生态保护底线、风貌景观修补、产城活力社区…查看全部>>

    作者:

    顾祎敏;陈亚斌;刘曦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1. 存量阶段深圳龙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供给

    摘要: 深圳全面进入存量发展时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原特区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供给压力巨大.以龙华区为例,从现状城市用地结构、人口结构特征、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供给分析入手,剖析原特区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在存量建设阶段,应基于城市二次开发条件,识别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潜力空间.并通过推动公共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相结合的模式,拓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与供给途径.从而在存…查看全部>>

    作者:

    汤雪璇;胡恩鹏;周俊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2. 存量情景下低效工业用地空间治理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由高速增长转向集约高质量发展,存量情景下用地集约已成为现实需求,城市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也成为考验各地政府的一道难题.工业用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存量用地类型,普遍具有土地闲置率高、集约度低、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以城市低效工业用地为研究视角,系统梳理低效工业用地的发展背景、成因、现状问题等,并综合国内典型城市相关政策与案例分析,提出从空间-产业-治理环境三方面的治理策略.以渝北区创新经济走廊为例对现状问题进行挖掘,并通过腾挪空间…查看全部>>

    作者:

    张政;李和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3. 存量时代下的老旧小区居民停车行为特征研究——以西铁小区东区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更新提升工作逐渐被提上日程,成为存量时代下城市更新工作中最紧迫的内容.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是存量时代下城市更新的重点内容之一,老旧小区数量庞大、建设时间早、建设标准低,其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已不能满足当下城市生活的需求,其中缺少相应的停车空间是老旧小区目前最普遍的问题.车辆众多的现实需要与停车空间的有限供给之间构成了独特的居民停车行为特征,并且引发了侵占道路、破坏绿化、造成小区内部拥堵等社会现实问题…查看全部>>

    作者:

    王紫琦;成亮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4. 存量视角下较大面积产业空间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

    摘要: 高质量产业空间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存量时代,增量产业空间告罄、现存产业空间效益低下的现实问题制约着传统产业向集约、创新的高质量产业转型.尽管二次开发一定程度释放了新的产业空间,但项目规模较小,项目分散导致的空间分散使得新生产业空间难以集聚成片,因此亟待从片区层面探索统筹零散产业空间、盘活低效用地的路径与方法.文章深入剖析了现状产业空间的特征与困境以及影响产业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素,尝试构建片区层面促使产业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查看全部>>

    作者:

    姚璇;刘蓓蓓;许亚萍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5. 存量用地主导下产业园区应对市场需求的研究

    摘要: 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空间载体,产业园区由起步、成长、整合壮大到现今转型,经历了从增量到存量,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及供给侧改革和"放管服"的推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对产业园区不同阶段土地资源与市场需求关系的思辨,发现用地的有限性和粗放式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呈现一种背离状态.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长沙市金霞组团控规编制为例,在面向市场需求方面,提出了强化公众参与的钢弹性管控规则,建立近…查看全部>>

    作者:

    汤静;刘双意;雷旭升;肖婧;刘化高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6. 存量语境下成都市高架桥下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 高架桥在缓解城市日益沉重的交通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高架桥下空间资源的浪费.高架桥下空间指由立交桥顶板与地面所限定的半封闭空间,这类在过去被忽视的城市消极空间在存量发展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高桥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城市特色风貌的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成都市一、二环高架桥下空间为例,通过对其现状的调研分析和特点及类型的梳理,总结出成都市高架桥下空间的现状问题,并且对桥下空间利用的原则、目标、模式及具体的…查看全部>>

    作者:

    龙俊洁;马浩翔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7. 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盐城市便仓镇为例

    摘要: 江苏省围绕"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全力推进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结合"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政策利好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江苏省城镇化率逐渐提升,由此带领新一轮的城市空间重构与优化,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盐城市便仓镇为例,发现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由于区域交通条件的变化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影响,正由城市被动驱使转化为主动协同,忽视生态环境…查看全部>>

    作者:

    王艳春;张家豪;天宇;杨颖;姜超;唐果山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8. 公众参与导向下的鄂西偏远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研究

    摘要: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不断提升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偏远乡村的建设已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公众参与则是促进偏远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抓手.研究以鄂西偏远"L"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建立评价体系,将语言上的变量转换成数字上的变量,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全方位的了解公众需求,为鄂西偏远乡村的建设提供参考数据和建议,以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村落空间环境品质,美化乡村人居环境.

    作者:

    冉迪斯;陈岚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9. 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目标的现实反思与重构

    摘要: 对于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的评价,当前规划设计主要采用饱和度方法进行评价,在通行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会诱增新的交通需求,交通治理后,饱和度反而会提高,存在认知上的逻辑障碍.传统的交通拥堵治理存在着忽视了交通的本质属性、对空间行为组织认知的不全面性、评价指标和反馈路径的不科学性等问题.关注交通需求的派生性,关注空间组织而非交通组织,从空间组织绩效优化为目标,提出基于运输效率和基于用地特征的可达性指标为目标函数,采用非高峰时段可达性的方法进行交通…查看全部>>

    作者:

    靳来勇;王超深

    提交时间:2021-09-25

  • 740. 城市空间的社区属性研究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承载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只有当二者同时得到满足,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诗意的栖居".本文希望通过对社区属性的发展研究,更好的将这种"家"的延伸到城市各类空间,打破传统社区的桎梏,将城市更多单纯的场地功能升级到传递温暖、真诚、陪伴的精神枢纽,让所有关于美好的憧憬,于此慢慢酝酿、发酵.

    作者:

    闻雪浩;雷雪姣;温辉新;黎玉玲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