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721. 基于易获数据的城市群发展格局识别方法探究

    摘要: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城市群将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经济建设的极核载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规划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实践中需要借助更科学、更便捷的技术方法分析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的目的、实现路线和实施效果.针对当前研究中常用识别方法数据获取难、使用门槛高、结果有局限的不足,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基于易获数据的城市群发展格局识别方法,并以长江经济带三大沿江城市群为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客观记录,计算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采用易获统计数据对经济体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经济体吸引力,通过对引力模型的变形利用,计算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成本,识别城市群发展格局,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与此同时,本研究希望通过聚焦评价要素选择和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的创新,为政府决策、规划编制等实际工作提供一种操作易实现、数据易获取、结论能参考的评价方法,提高决策科学性、准确性.

    作者:

    邓秋池;周宏庆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2. 基于景观信息链理论的传统村落整体特征研究

    摘要: 景观基因是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景观基因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维度.当前针对贵州安顺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选取安顺鲍家屯村为实证对象,首先基于景观信息链理论,借助特征结构提取法识别提取鲍家屯村的景观基因,绘制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景观信息链.其次从景观信息链的四个维度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点、景观信息廊、景观信息网分别分析鲍家屯的整体景观风貌特征,研究发现:鲍家屯景观信息元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但未来传承情况令人担忧;鲍家屯景观信息点数量较多但类型较少,部分价值较高的公建现已消失,未来可以考虑重新恢复;景观信息廊依托街巷网络和水系分布,特点鲜明,保存完整,但彼此联系不足;鲍家屯整体可分为传统建筑片区和现代建筑片区,二者之间缺少风貌协调区域.最后针对上述特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挖掘景观基因,重塑历史记忆,建立景观廊道,定位文化形象的途径加强鲍家屯的文化景观保护.

    作者:

    龙彬;熊梦琦;彭一男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3. 基于景观视廊视角下的城市第五立面管控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为加强城市第五立面的系统管控,构建彰显首都风貌、大国形象的北京城市第五立面特征,基于景观视廊视角,在明确城市第五立面、景观视廊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第五立面与景观视廊的辩证关系,针对北京市城市第五立面现状特征及问题,构建了基于景观视廊的城市第五立面重点管控区域,围绕不同重点管控区域景观视廊特征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般地区的分区、分类管控引导要求,从整体上形成重点突出、格局明晰、价值彰显的城市第五立面体系.

    作者:

    汪瑀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4.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摘要: 绿道是沿着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供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系统.绿道选线受到地形、水体、居民点分布、人工构筑物等多重因素影响.绿道建设中如何以最小的建设工程投入、最小的自然生态干扰、最大化绿道系统的社会经济价值,是绿道选线实践工作中的难题.本文以深圳市松子坑森林公园绿道选线工作为例,总结了复杂自然和人工环境条件下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绿道选线方法.结合文献和现场调研,选取坡度、水源保护区、铁路、水域、现状土地利用类型5个阻力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构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并在确定源和汇点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生成最小阻力路径,最后结合现场踏勘推荐绿道选线.该方法通过定量评价指导绿道选线,可为具有多重限制性条件下的绿道选线提供参考.

    作者:

    刘娟;黄晓冰;李庆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5.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建研究——以韶山市为例

    摘要: 全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系统,引导乡村产业升级,对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现阶段全域旅游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及案例介绍等方面,对如何构建全域旅游国土空间格局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相关构建技术与实施途径研究相对缺乏.为此本文结合最小阻力模型,探索县域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建技术和实施路径,并以韶山市为例,结合GIS核密度分析识别全域旅游核心"源",模拟确定全域旅游廊道.其次在韶山市国土空间规划中进行落实,通过打造"一主两次,一环多廊"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建全域旅游一图一表,确保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希望对不同地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建设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作者:

    贺晓满;李仁旺;夏超;夏奇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6. 基于模型评估的雨水资源化实施利用评价

    摘要: 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对于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与小区的雨水资源化也不断推进,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凸显.针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未得到有效定量计算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降雨产流与蓄水设施蓄水耦合模型,系统研究蓄水设施规模、小区规模大小与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提出建筑与小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的精确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评估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对雨水资源化实施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孔赟;张彬;冯博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7. 基于步行友好的生活性街道步行设施优化研究——以重庆市沙正街为例

    摘要: 机动化背景下车本位的发展模式引起街道空间失序、尺度感迷失及传统生活退隐等诸多危机,步行友好作为低碳和绿色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重塑街道活力和建设步行友好城市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国内外现有研究为基础,建立生活性街道"调查—分析—优化"研究框架,通过实地调研、层次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重庆市沙正街生活性街道现状步行设施分析并诊断,总结出亟待改善的设施并给出规划反馈:优化相应设施配置、增加相应设施数量、提升设施服务水平及维护管理,以期为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提升和步行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

    郭冲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8. 基于步行可达性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构建

    摘要: 以步行尺度的"15分钟生活圈"作为核心,对社区服务范围和公服配置进行精细划定,是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步行可达性是保障居民便捷、高效使用社区公共资源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城市社区生活的品质.山地城市中,特殊的地形条件所孕育的步行环境,对慢行系统的客观运作和居民的主观感知都产生了独特的影响,故适用于平原城市生活圈的构建模式在山地城市中难以开展实施.基于山地社区中步行可达性的分析,文章从空间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两个维度,探讨步行可达性对居民活动限定与行为引导的作用,梳理步行可达性与生活圈构建的互动关系,为山地生活圈"范围划定"与"布局操作"提供构建策略,实现对山地社区生活群的优化和完善.

    作者:

    康梦琦;胡纹

    提交时间:2021-09-25

  • 729. 基于步行可达的绿色开敞空间便捷度评价——以成都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为例

    摘要: 绿色开敞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基于步行可达的便捷度评价可以反映生活圈角度的绿色公平性,可为合理布局优化提供参考.本文通过百度API接口获取步行等时圈数据,结合POI、地理国情监测等多源数据,基于FME工具和GIS平台,构建便捷度评价模型,从小区尺度和街道尺度进行便捷度评价.首先,结合各类标准定义绿色开敞空间分类及分属步行等时圈层;其次,从人的角度出发,选择引入等时圈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可达性指标以及选择机会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归一化处理后综合两项指标最终获得便捷度指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为例进行模型验证,可以发现研究区域内绿色开敞空间的分布存在明显的聚集特点,各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呈现东部优于西部的趋势,并且锦江区、高新区和成华区相对便捷度较高.其次,整体可达性一般,存在较多的人口与绿色开敞空间分布不匹配区域,可通过插缝见绿、剩余空间挖潜缓解不均衡的现状.另外,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型城市公园对绿色开敞空间的便捷度影响较大,大部分便捷度高的街道均离城市公园较近.

    作者:

    舒蕾;高雨瑶;彭雪雪;胡菲;丁一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0. 基于民俗资源的滨海渔村旅游策划与空间优化——以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镇旺渔村为例

    摘要: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民俗以其独特的人文特色,受到众多旅游者的喜爱.而中国目前的滨海渔村旅游普遍同质化严重,运营效果不佳,亟待发掘自身特色.本文以保留着独特疍民民俗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镇旺渔村为例,探讨滨海渔村依托民俗资源进行旅游策划与空间优化的路径.通过综合分析村内民俗特色与市场需求,筛选适合开发的民俗资源,提出由旅游功能布局、旅游路线组织及重点旅游项目组成的旅游策划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功能更新、线状空间营造及重要节点改造三个层面的空间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能够为国内滨海渔村在旅游开发中延续民俗特色,优化空间环境提供参考.

    作者:

    苏若溪;蒋峻涛;马航;杨希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1. 基于水系连通性的城水共生空间规划方法优化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水共生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面对城市化过程中水文循环受阻与城水分治造成的水环境问题,构建水系连通性评价的方法体系可有效地促进水环境生态修复.本文在整合水系连通性多维多尺度评价要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水系连通性为一级指标,水面率、河网密度、水系弯曲度、水系分枝比、水系连通度为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水系连通性提出了水系结构优化、多维连通性优化、城水空间连通性优化的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与部门协同、蓝线分级划定、全周期管理的实施保障制度,实现了规划思想由"单一学科"向"学科融合"、"平面形态"向"水体品质"、"规划设计"向"全周期管理"的转变,对绘制城水共生的城市发展蓝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

    胡歆悦;王世福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2. 基于流域治理理念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策略研究——以栖霞市为例

    摘要: 流域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的概念,而是在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互相影响中形成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系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流域作为特定区域应编制专项规划,说明流域治理已经成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进行高水平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胶东半岛重要的水源地栖霞市为研究对象,在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基于流域治理理念,提出建立"流域控制单元-流域特征小区"两个层级的空间治理单元.以六大水体集水范围划定六个流域控制单元,以自然垂直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划定流域特征小区,并从总体格局优化、乡村振兴、生态修复治理三个层面因地制宜地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作者:

    胡剑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3. 基于"流空间"理论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以滇中城市群为例

    摘要: 城市研究学者对城市区域的研究范式逐步从注重物质实体的"场所空间"转变为基于流动要素的"流动空间"研究,本文选取滇中城市群的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城际每日长途客运班次、两市共现网页数及百度指数,以及半年间人口流动数据作为两地间交通流、信息流及人流的替代数据,通过交通流模型、人口流动模型及度中心性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昆明与滇中城市群各市均形成较强关联,其余各地市间的关联强度普遍较低.滇中城市群以"核心-边缘"模式组织空间布局,昆明作为城市群的核心枢纽地位清晰,曲靖、玉溪正逐步形成区域副中心城市,有望逐步推动滇中城市群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变.

    作者:

    朱子谦;杨熙尧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4.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径流污染控制体系构建

    摘要: 径流污染是导致雨天城市河道污染的主要原因,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韧性",对于径流污染削减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慈城新城在国家海绵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落实海绵城市指标,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了从源头地块到片区的径流组织路径,有效控制并削减了片区径流污染,提升了片区水环境质量,增强了城市应对自然不确定扰动的适应能力.

    作者:

    杨文辉;姜玮;王雅薇;王翔;国小伟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5. 基于深度学习的村庄分类方法研究——以西安秦汉新城为例

    摘要: 合理的村庄分类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也是编制村庄规划的关键.面对现有乡村分类方法主观性强、划分随意等局限性,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训练计算机自主学习,融合多元信息,综合判别村庄类型的方法.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分类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卷积神经网络和全连接多层感知机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能同时处理卫星图像和数据信息,归纳分析出多元信息与村庄类别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经过训练后的模型可使计算机自主对村庄进行分类.本文选取西安市秦汉新城110个行政村进行方法验证,秦汉新城处于大都市边缘区和秦汉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地,且邻近区域大型交通站点,能全面覆盖村庄类型.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分类精度高,分类过程客观性强,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村庄分类方法.可用来指导编制村庄规划,同时为未来城乡规划理论研究提供新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

    作者:

    陈嘉璇;井晓鹏;王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6. 基于港城协同的机场港前地区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中国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空港与临空经济的融合取得了成效.然而标志着区域经济高度与机场相关的航空大都市区在中国迟迟没有出现,港产城协同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对此,本文将辨析港产城协同发展困境,并借鉴国内外航空大都市区的规划建设经验,以广州白云机场港前地区规划为例,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交通构想、开发运营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港前地区的建设策略,为解决中国枢纽机场港城协同发展问题提供参考.

    作者:

    叶宸希;李文龙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7. 基于潜力—约束模型和FLUS模型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以乐陵市为例

    摘要: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其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规划编制意义重大.本文以乐陵市为例,综合考虑了经济、交通等潜力因子和地质、河流等阻力因子,构建潜力-约束模型分析评价乐陵市城镇建设适宜性;采用FLUS模型模拟未来乐陵市城镇空间扩展,并对两种模型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底线要求导向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弱约束、均质化区域指导性不强;乐陵市中心城区向西、向东南发展潜力较大,城区、杨安镇、铁营镇、郑店镇等"一城三镇"建设潜力突出;两种模型对乐陵市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正向思维的空间拓展和反向思维的本底约束双向结合,满足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精细化要求,对乐陵市城镇建设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作者:

    李霄雯;韩帅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8.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济南市城市承载力评价

    摘要: 通过筛选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构建评价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确认各项权重,建立土地、水资源、环境、交通四个评价子系统,计算2007-2016年济南市城市承载力得分,利用GM(1,1)模型预测未来各子系统发展状况,得出以下结论:各子系统中水资源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土地、环境、和交通承载力.对于单项指标来说,人均水资源量所占比重最大,民用汽车拥有量所占比重最小.济南市城市承载力在2007-2016年整体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各子系统承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济南市2017-2026年的承载力整体存在上升态势.预测中只有土地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其它三种都呈现上升趋势,这其中交通变化幅度最大,而水资源变化幅度最小.

    作者:

    段金馈

    提交时间:2021-09-25

  • 739. 基于灰色关联的中小城市"返乡"吸引力评估——以湖北省中小城市为例

    摘要: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流动、迁移的景象不断上演,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中小城市作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支点,中小城市若想实现人才返乡回流,提升城市自身"返乡"吸引力则变得尤为重要,同时城市的吸引力也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长期竞争力.因此,对于中小城市的"返乡"吸引力评估也成为必要.本文基于截面数据,对中小城市"返乡"吸引力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构建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组的中小城市吸引力评估模型及方法体系,同时选取湖北省十个中小城市,利用该模型进行吸引力评估并分析.

    作者:

    郑晴

    提交时间:2021-09-25

  • 74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