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661.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空间格局识别方法研究——以宿州为例
摘要: 以宿州市现状城区为例,提出了利用手机定位数据、POI数据、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三调数据)识别城市空间格局的方法.首先,使用移动通讯基站地理位置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汇总用户数量,运用核密度分析法生成用户密度分布格局图.其次,对手机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识别居住时段(1:00-4:00)、就业时段(8:00-11:00)、休闲时段(12:00-14:00)和高峰时段(17:00-18:00)四个典型城市功能活动特征时段.再次,通过人群活动密度格局确定城市中心的等级体系,结合POI和三调数据确定城市专业中心体系.最后,结合典型特征时段、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识别城市主导功能分区.
提交时间:2021-09-25
662.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研究——以北京老城为例
摘要: 街道是城市居民活动的空间载体,其品质的提升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石.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结合新数据新技术进行大尺度、精细化的诊断与分析逐渐成为趋势.本文从街道空间品质评价的角度出发,综合人的主观感受和街道客观物质特征,提出了一套集成城市视觉环境感知、城市街道功能、城市街道形态多维度的评价框架.其中,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人机对抗-迭代反馈"机制快速获得城市感知得分的方法.它顾及了公众的感知情绪倾向,体现了"公众参与"的新理念.同时,运用机器学习、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技术,结合街景图像、POI兴趣点、OSM路网等多源大数据对北京老城进行多维度测度,为城市微更新提供高效和精细化技术支持.该评价方法在实践中体现了良好的普适性和易操作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663. 基于多源数据分析学院路街道可步行性研究
摘要: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在整个城市建设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绿色出行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本文以步行友好的出行方式为视角,研究北京学院路街道空间可步行性.分析北京学院路街道步行化的主要问题,同获取的现场调研数据、城市业态POI数据、百度街景照片、调查问卷等数据,从连通性、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5个维度深入对学院路街道步行交通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北京学院路街道可步行性定量研究基础.总结出提升北京学院路街道可步行性的对策,以及为学院路街道的更新改造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提交时间:2021-09-25
664. 基于多源数据的上海市医疗设施可达性分析
摘要: 尽管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推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基本目标,然而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仍存在分布不公平的现象,医疗设施表现得极为明显.大城市作为各种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然而其医疗设施的可达性也存在着分布不均、服务不公的现象.既有研究对于医疗设施可达性的测度方法已较为成熟,但多集中于对综合性医院的研究,本文通过获取上海市所有与医疗服务相关的设施POI数据,将设施进行分类并按照其特点基于GIS平台采取了不同的可达性测度方法,结果表明上海市的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整体呈现出从内环向周围递减的圈层规律,中心城区表现较好,郊区及农村的可达性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同一圈层的不同方位也体现出不同的可达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665. 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和供需平衡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基于POI、夜间灯光等多源数据和GIS空间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重庆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和供需匹配度情况,结果发现: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整体呈现"主核心+多个次核心"的结构,与中心城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相符.设施布局与人口空间分布形态趋势相似,但设施的集聚程度更高,人口分布更为分散.教育、医疗、养老、文体游憩4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集聚程度有所差异,文体游憩设施集聚程度最强,养老设施集聚程度最弱.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失衡,设施供需匹配度"供大于需"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主、次核心,而供需匹配度"失配"的区域分散分布在主核心外围的内环线和绕城高速之间,与城市建设中新的人口大量聚集地区较为重合.文章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延伸讨论了供需平衡的目标导向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主要方向.
提交时间:2021-09-25
666. 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域选取
摘要: 针对公园城市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从人的感知和客观建设两方面开展公园城市现状建设基础评估,并考虑不同公园城市场景的差异化资源利用,建立不同公园城市场景下的现状基础评估体系.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对现状建设基础开展了综合评估,确定了全域公园场景的分类建设重点以及不同场景下的公园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区域.
提交时间:2021-09-25
667.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交通问题研究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段,反映了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工业革命以来,小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现代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历史街区空间格局、街巷尺度、交通设施已不能适应工业革命带来的改变,街区内部的交通需求和街区发展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交通问题的研究,不能再局限于以传统数据为基础,应引入多源数据进行研究,多角度分析交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文以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交通为前提,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从空间问题、设施问题两个角度对街区交通问题进一步分析总结.从整体到局部,从物质形态到素质能力为街区解决交通问题提出策略,希望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668. 基于多源数据的厦门泉州科创走廊发展研究
摘要: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新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空间模式,科创走廊是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发展的一种高效形态,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新范式,逐渐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中国目前已有多处科创走廊处于建设状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及G60科创走廊等科创走廊的建设.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加强创新型省份建设,厦门、泉州两市是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两大创新驱动城市,科学评判两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及创新协作态势,合理制定两市科创协同策略,对福建省增强创新发展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工商局企业注册数据、灯光数据、人口流动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对厦门泉州科创走廊发展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精准评估两市科创走廊发展情况,汲取国内外典型科创走廊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推动模式和发展经验,最终从空间布局定位及重要举措层面对厦门泉州科创走廊发展提出指引.
提交时间:2021-09-25
669.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产业空间集聚特征解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摘要: 在当前高密度建设的城市空间体系中,各类承载着商业商务活动与城市产业发展的产业空间作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备受关注.本文基于ArcGIS平台整理、分析与城市产业空间相关的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田野调查数据,通过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渝中区产业空间的特征解析,总结归纳高密度城市片区的产业空间特征,以期为后续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与城市产业空间的发展研究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当前渝中区产业设施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与面大量广的产业空间建筑总量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但因产业之间存在差异性,对产业空间的需求不同,渝中区的产业空间仍存在较为突出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产业需求与产业空间载体不对应的现象.
提交时间:2021-09-25
670.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公共空间配置研究——以天津市宝坻区为例
摘要: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居民获取幸福感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天津市宝坻区为案例,探讨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融合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用地、公共空间、交通、POI、问卷调查等与居民相关的多源现状资源条件数据,从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层级与业态三个维度,在整体层面上识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给出规划提升策略.结果表明:宝坻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商业服务业用地利用效率较低且分布不均、与城市开放空间没有形成合力、与住宅建设不同步,商业服务业层级不完善、传统业态占比较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公益性配套设施分布不均,尤其是居住区级公益性配套设施规模不足等失配与错配问题.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保持商业用地总量平衡、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完善商业层级,优化用地布局,营造市民中心;挖掘本土文化和特色,引导业态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完善居住区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对接国标优化补充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政策引导专科医院和三甲医院选址,补充卫生设施配置等规划提升措施.
提交时间:2021-09-25
671.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功能区混合度识别研究
摘要: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开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融合OSM路网与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及其混合度的识别方法:利用OSM路网数据划分基本单元,结合西安市主城区POI数据定量识别出城市用地功能区,并引入精细化网格尺度,对城市功能区混合度进行计算及可视化,并探讨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功能分区识别以单中心为显著特征,老城区及其周边功能混合度较高,城市建设强度大,未央区及灞桥区仍有较大的建设空间.经与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比分析,识别结果与西安市实际情况相符,小尺度格网的功能混合度测算对于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672.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夜间经济圈空间格局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鉴别城市夜间经济圈类型和规模,是精细化城市治理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基础工作.选择中国科技城—绵阳市为研究区,采用LJ1-01夜光遥感影像、POI和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索了研究区城市夜间经济空间格局、类型和规模.结果显示:绵阳市夜间经济在城区内高度集聚,但对于文化、体育、旅游类夜间经济打造稍显不足;绵阳市夜间经济存在两个高值区域,为城市市中心和商业中心,与绵阳市实际状况相符,中值区域分布于城市新城市中心和次级中心开发区,有成为高值区域潜力;夜间灯光和夜间经济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相似的空间集聚性,土地利用现状是影响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响应的优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673.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开发强度控制研究——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阶段,合理的控制城市开发强度进行开发建设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城市品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运用GIS技术探索多源数据在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管控中的运用.在宏观组团层面,通过构建开发强度基准模型,实现城市强度分区引导以及基准强度划分.在中观单元层面,根据产业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分布,分解城市总体指标,修正单元人口规模、建筑总量、强度等要素.在微观地块层面,通过"区位—交通—生态—地块规模"等要素的系数修正,强化对具体片区特征与地块开发诉求的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最终,从城市、组团单元及地块层面,实现对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科学确定并提出管控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开发强度管控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674.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通风承载空间综合优化策略
摘要: 随着城区建设的逐步完善,城区特别是商业中心呈现出明显热岛现象,表现为地区平均气温与极端高温天气均呈上升趋势,平均风速却缓慢降低.通过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改善局地通风环境成为城区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安徽省蒙城县为案例地,对城市现有风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研究.针对蒙城县气候变化的特点,以及蒙城县城市生态格局和城市安全格局,通过对城市的风场、风口与风道进行梳理与探测,进一步结合城市道路、水系等现有通廊结构,探寻建成区风环境优化方法,提出规划区风道控制引导措施.
提交时间:2021-09-25
675.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风貌评价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2020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突破60%,在此背景下如何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整体风貌成为规划设计需着重思考的热点问题.传统风貌规划往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化的研究,本文在探讨中观尺度下城市风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多源数据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量化评价广州中心城区城市风貌,解读研究区域内风貌评价结果并提出优化策略,为下一步城市风貌管控、城市空间治理等实践工作提供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676. 基于多源数据的存量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政务、网络等多源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存量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快速、量化的系统评价方法,为日益突出的城市发展空间紧缺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基于地理编码和栅格化的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土地生态位模型评价用地现状利用效率,运用聚类分析算法评估用地未来利用潜力,并结合现状与未来分析结果构建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模型. 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区集约利用潜力高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仙桥街道、梅云街道、揭阳大道揭东片区,面积占比35.51%,应最优先再开发利用;效率高、利用潜力高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仙桥、磐东街道,效率低、利用潜力低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梅云、仙桥街道,面积占比55.57%,用地效率与利用潜力相对匹配;集约利用潜力低的工业用地面积占比8.92%;仙桥街道工业用地面积最大,其工业用地低效用地占比均超过60%,而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也最高,该区域内大范围的再开发提质发展工作有待进行.创新点:地理编码及栅格化空间分析技术为政务、网络等多源数据的快速融合及街区评价提供支撑,结合用地现状与未来视角综合评价模型,在解决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问题上具有实施快速、分析综合、指导性强特征.
提交时间:2021-09-25
677. 基于多源数据的广州市旧城区空间活力评价
摘要: 本文基于城市空间活力的内涵,从基础环境、空间环境、活力环境三大维度构建涵盖21个指标要素的城市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对广州市旧城区空间进行活力评价.研究中运用"静态数据+动态数据"相结合的多源数据,对涉及人、空间、行为活动的基础环境、空间环境、活力环境三大维度分项进行量化评估,剖析其结果从而探索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综合各分项结果得到总体活力评价,发现广州市旧城区形成了"两大簇群、多点集聚、三横一纵"的空间活力分布模式.最后,基于活力的异质性、可塑性、不均衡性、触媒邻近性、周期性五大特性提出广州市旧城区空间活力优化举措.
提交时间:2021-09-25
678. 基于多源数据的广州市货运交通与物流融合适应性评估
摘要: 广州正在积极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加快完善交通物流网络体系,本次研究对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现状分析,重点对交通设施一体衔接方面开展相关评估.利用多源大数据包括用地、手机信令、互联网API获取出行时间、城市基础数据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量化分析,对货运交通集聚地开展5个维度评估:与城市用地匹配度、与货运枢纽衔接时效性评估、与公路货运站衔接时效性评估、与货运通道衔接时效性评估、物流配送点覆盖率评估.研究表明广州货运交通集聚区,位于现状非建设用地比例较高,物流交通经营活动空间有待优化引导;达到到达城市外围货运场站效率较低,特别是白云机场与南沙港口等主要货运枢纽时效性有待提升;5分钟内基本衔接高快货运通道,乡镇快递网点全覆盖率.
提交时间:2021-09-25
679. 基于多源数据的桂林古城滨水空间活力研究
摘要: 古城滨水空间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体现古城形象和特色的重要门户,提升该区域的空间活力具有特殊意义.大数据时代使得透过多源数据掌握人群活动规律,深入研究活力发生机制成为可能,因此本文借助多源数据的研究优势,选取桂林的古城滨水空间活力进行研究.笔者首先构建起古城滨水空间的活力评价体系,然后在此体系下通过百度热力图数据对活力表征进行研究得出不同区段活力高低,结合大众点评数据和百度POI数据探析活力时空差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简练提出"挖潜历史文脉,整合升级滨水资源""强化主题特色,差异化配置设施""注重江城联动,开放共享滨水空间"等活力营造策略,期望为未来同类型滨水空间活力提升提供新的视角与优化方向.
提交时间:2021-09-25
68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