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741. 基于灾害响应过程的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
摘要: 韧性对于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已有城市灾害韧性研究的梳理,将城市遭受灾害事件影响下的响应过程划分为抵御、预警、反应、响应、恢复四个阶段,选取21个相关指标建立了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中下游流域最为频发的洪涝灾害为例,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对长江中下游76个城市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进行评价并分级.结果发现:2005年、2010年、2015年城市洪涝灾害韧性等级逐年提高且在2010年-2015年阶段城市灾害韧性得分平均提升水平高于2005年-2010年的城市灾害韧性得分平均提高水平.整体上,上海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水平领先于其他城市.各准则得分的最大值多集中在上海和江苏,最小值多集中于安徽、湖北以及江西和湖南省份的城市.上海和江苏、浙江城市准则等级较高,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省的省会城市等级大多高于省内其他城市.本研究从城市受灾响应阶段出发,考虑城市在不同阶段韧性的变化情况,构建了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提供了新视角,对于构建城市灾害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742. 基于烟羽模型对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影响程度的演变分析
摘要: 本文以合肥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选取合肥都市圈合作框架协议确立的十大领域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合肥都市圈发展现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合肥优势显著.为了探究合肥对其他城市的影响程度及时空变化,创新地引入并修正高斯烟羽模型,分析合肥对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在2009、2014和2019年三个时间的影响程度,最后发现合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随时间逐渐增强,但是部分城市由于交通原因,其受影响程度仍然不够.本文又根据影响程度的演变特征,对未来合肥都市圈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促进合肥都市圈的一体化建设.
提交时间:2021-09-25
743. 基于片区更新统筹的中观层面设计导控探索——以深圳横岗中心地区为例
摘要: 面向存量开发、精细化管控时代,城市设计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城市更新已成为深圳存量开发的核心手段,对于更新项目集中地区,迫切需要加强基于片区更新统筹的中观层面规划管控,以应对目前法定规划管控问题.一直以来,深圳都十分重视城市设计的开发指导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城市设计手段,在中观层面补充与加强对于更新项目的空间设计导控,将成为重要课题.本文试以深圳横岗中心地区城市设计项目实践为例,探索基于片区更新统筹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及导控方法,作为片区法定图则更新开发引导的必要且有益补充,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实现城市更新的城市目标和政策初衷.
提交时间:2021-09-25
744. 基于特征需求分析的山地交通适应性设计方法——以雅安市汉源县城为例
摘要: 中国城市建设地形复杂,其中一半左右为山地城市,因其地形地貌复杂,建设用地稀少,旧城建设限制等因素,山地城市建设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如何在适应山地条件,符合旧城保护背景的同时去满足现代交通发展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山地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为核心,融入适应性理论的思维方式,从宏观、微观、特色交通层面分析城市空间形态及交通特征,解读三大层次交通需求变化,最后提出山地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方法:从宏观交通耦合地形格局到微观交通协同台地层次,特色交通接驳系统转换三个方面.结合雅安市汉源县城为例探索山地城市交通营建法式,形成富有山地城市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人居环境,完善相关设计理论,指导山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
提交时间:2021-09-25
745.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山地城市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优化研究
摘要: 高架桥在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空间资源与人口之间矛盾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桥下失落空间,该类空间的合理利用成为存量规划阶段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本文从环境行为学理论出发,以重庆市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为例,建立城市设计层面的行为调查、需求分析及策略制定的研究框架,通过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外部环境与居民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空间环境评价关键指标和敏感因子确定使用者空间环境需求特征,最后从安全可行保障、空间美学提升、设施完备优化及场所意向营造四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山地城市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品质提升提供有益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746. 基于现有研究探讨未来社区规划编制发展趋势
摘要: 近年来随经济发展与城市更新,国内相关规划与编制体系在不断更新与探索中,城市是该类政策的计量单位与物质载体;从城市角度出发将规划范围进一步缩小至社区,研究近年来以社区为单位的规划发展政策,以回顾、总结国内社区规划发展历程为研究背景,结合由实践探索得出的经验,并基于现有成果与已发表文献对社区规划进行数据研究与分析,探讨未来社区规划新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通过回顾过去社区规划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与现有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数据分析,明确了中国在新时代发展之下社区规划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并基于可视化分析与具体规划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明确社区规划编制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优势.以建立完善的社区规划编制体系为目标导向,国内现阶段研究成果仍然不足,需要进行更多理论的研究与相关政策的更新、完善.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无论是社区规划还是社区治理,都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进行具体规划内容的制定与实施.
提交时间:2021-09-25
747. 基于现象学的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模式研究
摘要: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市空间是人民生活的物质载体,是最能体现华夏传统文化的地方.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华夏传统城市风格,这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哲学思想,对今天的城市空间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研究了大量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空间基础上,总结分类成三种传统营城模式:分散型——象天法地模式、集中型——传统礼制模式、自由型——因地就势模式.借鉴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思想,通过案例城市论述其空间规模模式特征及其社会精神文化特点,并分析其背后的哲学内涵.引入现象学思想理论,从东西方比较的视角,深入剖析地理环境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直接影响作用,旨在为未来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提供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748. 基于现象学的街巷空间活力与尺度关系研究
摘要: 重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蜿蜒曲折,大路之间的高差起伏大,因此诞生了许多充斥在街道中的小巷,而不同的街巷空间存在着不同的空间活力.本文研究以调研的具体街巷——陕西六巷为例,通过运用现象学分析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空间活力不足而导致的人流量少现象,并从尺度这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尺度作为人最直观的感受,与街巷的活力息息相关.本文提供了为丢失活力的街巷提供了尺度上的优化方案,对保护街巷意象提供理论基础.
提交时间:2021-09-25
749. 基于生命观的古城生命体"活力环境"营造研究——以舟山定海古城为例
摘要: 城市与生命体在很多方面的相似性为两个概念的连接奠定了基础,运用生命科学的相关理念可为历史古城所面临的活力单一与匮乏困境提供新的切入视角.本文引入了21世纪后基因时代下生命观念,分析了生命观念对城市的适用性,论证了古城生命体需要构建"活力环境".基于此,首先构建了古城生命体的层次结构与生命观念,其次分析了活力环境构建的三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系统观、进化观、生态观构建有序与无序、历时与共时、整体价值关联的古城活力环境构建策略.最后以舟山定海古城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750. 基于生境质量的生态重要性评价探索——以黑水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例
摘要: 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物种生存适宜条件的能力,生境质量评估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生物栖息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本文基于RS和GIS平台,结合landsat8遥感数据、TRMM降水数据、DEM等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分析黑水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生境质量,同时采用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两种生态功能进行辅助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两种评估结果均表现在保护区西北部和中部山区生境质量最适宜;西北边缘羊子岭地带和中部双岩窝、大蒜坪一带受海拔影响,植被丰度较低,生境质量较低,东南地区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境质量偏低;InVEST模型实用性较强,胁迫因子对结果影响较大,生境质量评估结果较准确,等级划分结果与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结果基本一致.生境质量评估可从限制人为活动范围的视角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解决人地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决策.
提交时间:2021-09-25
751. 基于生态修复的兰州市旱沟空间提质利用
摘要: 黄河在兰州蜿蜒而过,连同两岸错综复杂的河道共同构成兰州市特色的鱼骨状水系.兰州大部分河道常年处于旱沟状态,旱沟季节性有水及分布广泛的特点为解决兰州市公共空间短缺的问题提供了可寻之机,然而其目前却存在防洪隐患、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成为人人避之的消极区域,环境亟待改善.本文立足于兰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项目,依托详细调研归纳总结目前兰州城区内旱沟空间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及规划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旱沟生态修复相关策略,同时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基础上探寻旱沟空间提质利用的可行之道.旨在改善兰州水域生态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旱沟空间来增补兰州城市绿色公共空间,为建设宜居兰州出一份力.
提交时间:2021-09-25
752. 基于生态博物馆构建的传统村落活化研究——以贵州省鲍屯村为例
摘要: 传统村落是中国重要的历史留存,见证了民族的历史变迁.针对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诸如人口老龄化,人口外流,文脉断层、特色危机等现实问题与保护困境,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从过去的物质空间保护逐步转向到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重保护.本文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鲍屯村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博物馆理念,从"宜"境,"忆"境,"意"境三个方面构建基于生态博物馆的传统村落活化路径,通过梳理鲍屯村的现状特征,总结其文化特色与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从生态自然的保护与优化、传统工艺的保留与新生、民俗路径的保护与展现、历史遗迹的寻觅与活化、生活场景的复原与展示5个方面提出具体活化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今后发展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753. 基于生态安全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研究——以峨边县为例
摘要: 在新时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要求系统认知与整体统筹的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面向区域可持续化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是当前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其中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是当前生态修复中的经典研究范式,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峨边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践,研究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格局构建,指出县域生态修复应"上承格局、下引实施",提出"安全格局引领—核心问题甄别—分区单元治理"的系统化修复路径,构建保护与重点修复要素在空间集成的生态修复格局,并在修复单元内分区分类提出对应策略,以期进一步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力求实现县域国土空间的系统化生态修复.
提交时间:2021-09-25
754. 基于生态敏感性与MSPA的南昌蒋巷镇规划研究
摘要: 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都市区化的阶段,其外围城镇空间受中心城市辐射影响,深度参与到城市职能运转中,功能和空间结构都较为复杂.因此,构建都市区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统筹空间规划,促进外围空间的良性发展,有利于都市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以南昌蒋巷镇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Landsat数据,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得到研究区建设等级评估.通过"识别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廊道"的方法,利用MSPA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识别生态源地,最小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生态廊道,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结合构建蒋巷镇景观生态优化格局,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蒋巷镇的空间规划研究.规划立足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关系的交织共融,以原生湿地农林平原为基底,优化绿色大格局;内外相融,以点串廊,立足自身发展,承接都市区功能需求以复合多元的场景营建赋予场地发展活力;最终形成三带、三核、多楔、多点的规划布局.本研究可为都市区外围地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相关指引.
提交时间:2021-09-25
75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建设用地选址评价——以川渝高竹新区为例
摘要: 城市开发必然影响原有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原有基地与城市建设范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落实低影响开发、生态规划、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有重大切实意义.本文以川渝高竹新区为例,分析高竹新区和选定建设范围原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选定建设用地对全高竹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竹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为7.80亿元,从土地利用类型上来看林地对场地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度最大,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来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从服务价值类型来看,调节服务价值和支持服务价值所产出的货币价值占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84.68%,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绝大部分.选定城市开发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现状约为1551.33万元,占全场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1.99%,对高竹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小,且建设范围内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各方面均未对全区域造成较大影响,故该方案在生态服务价值层面是较为合理的方案.
提交时间:2021-09-25
756. 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生态型校园建设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为例
摘要: 通过整理盘锦城市特色风貌、地理特点、环境现状等基础数据资料,收集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建筑材料、节能技术、植物种类、能源利用等深度数据资料,对当前盘锦校区校园生态建设进行全面的分析.依据盘锦校区生态校园的建设模式,明确生态校园的概念,提出生态校园的建设内容、建设原则.从校园生态布局、生态技术、生态文化三个角度:通过生态布局的组织,总结景观规划、道路规划、布局规划、能源规划等生态校园构建的基本方法;通过生态技术的控制,形成健康、环保、节能、高效等生态校园发展的建设体系;通过生态文化的梳理,延续当地环境独有的文化特征,进而发挥生态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在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建设当中运用生态设计理念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行.
提交时间:2021-09-25
757. 基于生活圈理论的社区防疫网络规划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共健康的关注,也暴露出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的管理漏洞.社区作为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理应成为防疫的第一线.本文以健康社区为研究主题,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部分社区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学习,从而模拟出传染病疫情暴发期间健康社区的应急机制,试图构建"社区防疫生活圈"体系.该体系主要探讨物资仓库和医疗机构在社区防疫空间网络中的分级布局,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社区防疫举措,降低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风险.此外,选取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作为实验案例,尝试运用"社区防疫生活圈体系"的构建方法对该地区内的空间防疫网络进行分级布局,由此进一步探究该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提交时间:2021-09-25
758. 基于生活圈的乡村地区公共设施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 乡村作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实现城乡统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关注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解决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水平提升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已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虽然经历了多次提升与创新实践,但本质上仍是以城市价值为导向,以人口规模和行政职能为主导的等级划分模式缺乏对乡村地区复杂性、多样性的考虑,造成公共资源覆盖性和效率性的不足,因此提出一种兼具效率性及针对性便于乡村地区实施的公共服务配置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结合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分析,基于生活圈理念提出打破原有乡村地区单一化、行政化和固态化的设施配置策略,通过多因子叠加的设施配置适宜性分区和集合覆盖模型对设施配置中心进行精准识别,并依据可达性要素构建乡村生活圈.并以中部地区紫云镇为例进行分析模拟,构建乡村生活圈以优化设施配置布局,以期为乡村地区设施配建体系构建与优化提供有益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759. 基于用地效率的山地县域城镇空间扩展分析
摘要: 本文以绵阳为样本,从用地效益和空间表征两个维度,由表及里构建山地县域城镇空间扩展评价体系,并以绵阳为例,探索城镇空间扩展过程中空间与用地效率的适配机制.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获得绵阳各区县用地绩效体现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别是在灾后重建阶段,体现出明显的正U型阶段特征.空间评价结果现实绵阳各区在2000—2018年扩张迅速,在地形约束下明显带型特征,并由逐渐连片趋势.然而用地绩效和城镇空间发展过程呈现明显不适配性,不同城镇表现出应对城镇空间规模扩张的不同协调性变化.
提交时间:2021-09-25
76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