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801.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长沙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研究

    摘要: 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最早于2016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2018年7月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更是直接将"15分钟生活圈"概念写入国标,以解决当前居民生活需求与服务设施供给脱节问题.但目前国内15分钟生活圈规划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学术界研究多集中在生活圈划定、分类、现状评估、设施配置、规划实施等细分方向,缺少可操作、易推广、能实施的全流程应用框架.因此,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信令数据测度的居住人口,首先将社区边界作为生活圈划定基础,建立聚类与修正规则,得到生活圈单元.其次,以居民小区为评估对象,搜索小区15分钟步行范围内多维度POI设施点后,对搜索结果聚类并挂接降维至生活圈单元,筛选出需要优化配置的生活圈.最后基于粒子群PSO算法,参考反距离权重法并根据"居住人口、设施稀缺度、现有设施影响"三个因子构建设施辅助选址模型,将设施选址合理性的主观考量转换为设施最高适宜值的客观求解.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生活圈划定、评估与配置框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推广性,后续可拓展为规划辅助编制、管理及实施评估的专项模块集成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平台.

    作者:

    吴海平;孙曦亮;周健

    提交时间:2021-09-25

  • 802. 基于精准理念的城中村空间品质提升研究——以福州市上街镇青洲村片区为例

    摘要: 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要求,中国城乡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城中村空间品质提升的研究中,应深入剖析城中村面临的特色保护与发展机遇问题;探索城中村精准规划的要点,即"由蓝图规划到精耕细作,由大拆大建到存量更新,由功能城市转为人文城市"三要点.以福州市上街镇青洲村片区为例,研究"精准理念"在城中村空间质量提升中具体的运用,首先通过资料阅读、实地调研和访谈,按照"精准识别、精准保护、精准施策"的研究思路,对青洲村的历史文化特色进行评估,进而采取一系列自下而上的规划策略以提升青洲村生活空间、众创空间、共享空间等空间质量.城中村空间质量提升是一个综合的、渐进的过程,规划不仅需要兼顾其社会文化资源,也需要考虑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增长,进而推进城中村现代化、特色化建设.

    作者:

    贡玥

    提交时间:2021-09-25

  • 803. 基于精明增长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探索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乡规划也由原来粗放式慢慢过渡到了以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精明增长层面.虽然目前对精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介绍逐步深入,但大部分的精明增长都涉及城市的使用和分析,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的关注.故本文在分析现有精明增长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现状问题,以更新对象、更新问题到更新原则为思路,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思路——精明增长,以精明增长为核心,提出"弹性利用—多元重构—活态传承—微观更新"的"精明更新式"传统村落发展路径,从而引导传统村落向可持续更新发展.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更新提出策略性措施建议.

    作者:

    安纳;黄鑫;封健

    提交时间:2021-09-25

  • 804. 基于精细化思维的历史城区消防规划编制路径

    摘要: 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环节,新时代的历史城区消防规划编制应设立"文化价值保全"与"消防安全保障"的双重目标,强调规划成果的适应性、落地性、可操作性.文章梳理了历史城区面临的消防困境,结合浙江绍兴古城消防规划实践,探索了基于精细化思维的历史城区消防规划编制思路,包括:空间呈现、问题建立、分析评估、布局管控与治理体系五个方面.

    作者:

    丁浪;张开翼;朱浏嘉

    提交时间:2021-09-25

  • 805. 基于精细化治理的街道空间更新方法探究

    摘要: 精细化治理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方向及选择,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精细化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类型及现状更新问题的梳理,提出按照车行空间、慢行空间、建前退界空间进行街道空间层次划分.总结出部门协调、系统规划的精细化规划设计策略;整体设计、分类分期建设的精细化方案实现;长效管控、刚柔并济以及智慧管理、跟踪维护的精细化管理保障的街道更新设计方法.同时结合天津市津沽大街街道环境综合提升实践,有效展示街道空间更新的策略、方法及路径,充分展现精细化治理的空间更新方式,以期能够为当前的街道更新设计思路及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更好地激发城市街道活力.同时该研究还能为后续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奠定基础,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及街道环境品质,完善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引导街道空间向着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

    肖倩;高煜童;张月明

    提交时间:2021-09-25

  • 806. 基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探索——以湖南永顺段为例

    摘要: 以长征、长城、大运河为代表的线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的印发,正式拉开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序幕.本文以湖南永顺县规划建设实践为基础,着眼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无系统"、"无融合"、"无协同"的问题,提出"系统谋划"、"多元融合"、"多方协同"等规划路径,以期构建保护、传承、利用之间的良性循环,探索跨区域线性文化公园建设的地方经验.

    作者:

    刘立武;夏超;易维良

    提交时间:2021-09-25

  • 807. 基于织补理论下传统村落空间更新保护研究

    摘要: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是近年来规划研究的热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研究的重点组成部分,根据织补理论的发展与起源及国内外织补理论的综述,将织补理论运用于传统村落的空间更新保护中去.本文以丁李湾传统村落为例,首先对其现状问题进行总结,然后从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两方面进行空间织补,提出切实可行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优化策略,论证织补理论的可行性,为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和居民在保护更新丁李湾村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研究发现:将织补理论运用到传统村落空间保护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为其是从内部空间尺度入手,对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进行双重织补,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空间环境到立面空间环境的织补、从街巷空间到建筑本体空间的营造,在不同尺度、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上对传统村落空间进行了更新保护.同时采用的是丰富的实景数据而不是单一的面板数据,使其在实践保护中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

    胡超男;李通;许丽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808. 基于经开区转型背景的城市设计在地化探索——以上饶经开区滨江商务中心二期为例

    摘要: 本文以上饶经开区滨江商务中心二期城市设计为例,着眼于经开区转型时期的"在地化"城市设计与场所营造,将场地独特的功能需求(内)与空间环境(外)的塑造相结合,形成尊重场所精神的城市设计方法.在功能选择方面,探讨了"基于经开区转型经验""基于现状短板和转型发展诉求""基于服务人群需求""基于独特场地特征"的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功能提升路径;在空间设计与场所营造方面,基于"优环境,让绿色进入基地""定组团,让开发更有弹性""强核心,让服务提升品质""塑形象,让滨江更有魅力""重实施,让设计更可操作"五大空间设计策略,实现根植场地要素、尊重场所精神的城市设计方案.最终,以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为目标,探索了适应新社会经济形态、根植场地要素的在地化城市设计与场所营造方法,丰富和完善了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体系.

    作者:

    李梦柯;卢锐;周岱;王頔;冯真

    提交时间:2021-09-25

  • 809. 基于结构嵌入视角的共享单车网络化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 共享单车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载体,在给人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政府失责、市场失灵、用户失信等治理困境亟需一种新的更合理的治理模式来解决.本文基于结构嵌入的新视角构建了共享单车网络化治理的新框架,针对管理者、运营者、使用者、协调者和监督者五个利益主体分别阐述了各自在共享单车治理过程中的主要职责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关系,并以杭州市为具体案例检验该框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三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及其对应的行动建议.

    作者:

    孙婉香;朱凯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0.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街道空间品质感知评价

    摘要: 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公共空间建设呈现出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转变的新态势,并随之掀起了街道重塑的浪潮.为补充国内缺乏人本尺度下街道空间品质感知评价的研究,文章在结合过往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模型假设,假设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多样性的评价对街道空间品质最终评价具有正向影响.以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朗悦公园茂商业区周边街道为对象进行实例研究,对街道行人进行问卷调查,累积回收有效问卷336份,调查后将数据引入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对街道空间品质感知最终评价的因素中,人们对街道空间舒适性的感知影响最大,其次是街道空间多样性,最后是街道空间安全性,且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作者:

    闫一博;陈琦;段宇洲;张旭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1. 基于统筹功能片区整体开发的实施性规划编制体系重构

    摘要: 随着城市发展阶段和建设模式的变化,城市开发趋向于片区化和规模化,其实施主体、合作模式、运营逻辑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故具备引导城市发展和片区建设的城乡规划,有责任,更有义务去对标市场需求,发挥专业特点,从实施角度重新梳理规划编制体系,进一步明确概念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在各阶段承担作用、编制内容及相互联动关系,探索整体开发功能片区在规划主体、规划体系、编制内容及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合理路径.

    作者:

    龙骅娟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2. 基于网格分析法的城市建成环境对骑行路线偏好影响研究

    摘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建成环境在骑行者路线选择的路线选择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基于网格的分析方法,使用GPS设备收集到的482条骑行路线,对选定的各建成环境变量在最短路径和实际路径中的最大最小值、均值、方差进行t配对检验以探究其是否显著影响路线选择.同时为了找到最相关的空间尺度,每个建成环境变量的值都通过覆盖研究区域的网格的五种不同尺度的缓冲区来计算.结果表明,除了确定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外,不同的空间尺度对分析结果的强度甚至相关性的方向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最显著的关联主要出现在最小的缓冲区(15m).在计算的5个建筑环境统计量中,大多数建成环境变量的平均值与路径选择的相关性最强.此外,最大值和最小值在其中几个建成环境变量中也与路线选择相关.

    作者:

    苏静婷;张心怡;邹思聪;曹钟茗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3. 基于网络分析的地下通道对街区步行可达性影响研究——以广州天河新城为例

    摘要: 网络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构建的关系网络结构来理解和分析基于网络之上的系统运作模式和机制,进而寻找系统的优化方法.本文以广州市天河新城为例,将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以500米步行可达作为构建街区联系的标准,综合利用ArcGIS、MATLAB和UciNET分析软件,分别建立地面和地面地下两种街区步行网络,并通过对比和分析两种网络的网络结构、网络中心度和最优社区结构特征,探讨了天河新城地下通道对区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天河新城地下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区域的步行可达性,为区域带来了人口和活力,其影响基本符合建设初衷,但还应注意中轴线大尺度街区对区域步行联系的阻隔,增加区域北部以及东西向地下通道密度,以提高街区的可达性.

    作者:

    谢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4.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体育设施可达性研究——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

    摘要: 本文基于网络分析法,结合道路数据、体育设施以及居住小区兴趣点数据,以西安市雁塔区的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从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对各类体育设施进行最短可达距离分析与15分钟可达范围分析,寻找出体育设施布局的不足.其结果表明:雁塔区内电子城街道的体育设施服务能力较好,而鱼化寨街道与等驾坡街道的体育设施存在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型体育设施与中型(专项类)体育设施15分钟可达范围覆盖范围较广,使用便利;而老年类体育设施与青少年儿童类体育设施存在15分钟可达范围覆盖能力弱的问题.并且基于此研究结果,提出完善体育设施均衡布局与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需求的优化建议,希望此研究为其他城市与区域的体育设施布局优化提供技术参考与理论支撑.

    作者:

    王博;井晓鹏;伍眉函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5. 基于网络地图API的医疗设施布局供需特征研究

    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城市服务更加公平化、均等化.医疗服务对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至关重要,而医疗设施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传统基于地区人口统计数来进行设施布局的规划策略,缺乏从供需双方进行就医行为的真实解读,无法准确描述和反映地区的就医差异.本文基于网络地图API获取精确的地理空间数据,以居住小区作为评价单元,采用核密度计算、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等,分别计算医疗设施和居住人口的空间位置匹配关系以及考虑了真实出行阻抗的就医可达性,对南京市的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设施空间布局的供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多处基层医疗服务盲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的建设尚未完善,城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医疗布局特征差异明显.研究为正确认识南京市不同地区的就医条件提供了量化的基础,同时为地区实现更加公共公平的医疗设施布局提供了差异化的策略.

    作者:

    文鹏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6. 基于群体差异的农村人口迁移意愿研究综述

    摘要: 农村人口迁移意愿是研究人口迁移模式及其演化的重要内容.农村迁移群体多元分化为人口迁移意愿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目的是以群体差异下的农村人口迁移意愿为基础,构建新的人口迁移意愿评估框架.首先,本文辨析了人口迁移相关概念,接着总结了人口迁移意愿研究的趋势和主题,然后对迁移行为下农村群体进行划分、并分析各类群体特征,最后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构建了新的评估框架.迁移群体主要从流迁方向、迁移人员结构、迁移决策影响因素三方面推动了人口迁移模式复杂化和多元分化.农村人口迁移意愿研究的迁移群体具体可分为留守农村、往返流动、留居城市三类,主要包括留守老人、新生代农民工等.未来在传统方式和互联网新技术结合、多尺度与多视角构建研究体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从调查方法、研究内容上深化农村人口迁移意愿研究.

    作者:

    丁蔚;韩欣宇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7.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的社区步行环境优化研究——以哈尔滨市海城街社区为例

    摘要: 在全球老龄化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构建老年友好城市是当前热点之一,而构建适老性的步行环境是社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哈尔滨市海城街社区为例,采用资料搜集、现场勘察、问卷调研等方法,通过图表等可视化分析方法对社区内老年人日常行为方式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日常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以及探索老年人对于步行环境空间需求的规律.基于这些特征及规律,根据不同空间的特性对社区步行环境空间进行分类总结,针对社区现有的步行空间网络、步行空间路径及步行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为老年宜居社区的步行环境设计提供策略,以期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日常行为需求及心理的需求,为今后老年人社区的构建提出可借鉴的建议,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步行品质.

    作者:

    郭嵘;贺易萌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8. 基于老年人需求导向下的乡村养老设施自提升路径探究——以粤西地区A村为例

    摘要: 十四五期间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设施需求将随着老龄化加剧而不断增长.与城镇相比,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制约,在老龄化程度普遍更高、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老年人养老需求长期处于失衡和被忽视状态.鉴于此,本文基于笔者长期观察研究,以乡村老年人为主体出发,以广东省粤西A村为例,通过实地访谈和行为空间观察法等方式,对A村老年人的特征,养老服务现状和养老需求等进行分析,研究国内外养老方面的优秀案例,根据在地性、实用性、弹性性、可持续性的原则,以满足乡村老年人现阶段最迫切养老需求,提升乡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的,提出拓宽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养老设施的提升路径,以期推动各项养老服务政策法规的观念以及对中国构建具有在地性、特色化的乡村养老设施配置体系提供思路和参考.

    作者:

    梁嘉玲

    提交时间:2021-09-25

  • 819. 基于职住关系的上海新城空间优化建议

    摘要: 本文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测度了区域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上海郊区新城职住空间分布特征,包括新城居住者就业空间分布和新城就业者居住空间分布两个研究范畴,划分为城镇圈层面、市域层面、区域层面三个研究尺度,基于区位论中廊道和圈层的视角探讨新城职住关系差异,并给出空间布局和规划方法上的优化建议:青浦、南汇新城内部的职住空间关系还有待优化,建议将单一功能工业区转型为高复合城市功能区;郊区新城依然发挥着中心城区"卧城"的作用,应当发挥廊道优势、加强专业化功能培育,在区域层面实现更大范围的职住平衡.

    作者:

    林诗佳

    提交时间:2021-09-25

  • 820. 基于聚类分析的喀斯特地区农村宅基地整治策略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为例

    摘要: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亦称为群集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无先验知识的前提下根据样本数据进行自动分类,得到一定的规律.喀斯特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形成宅基地规模小、分布零散等特征,导致宅基地衍生较多的空间分布模式,因此精准研究宅基地空间分异规律,分类型、分区域的提出针对性整治策略是喀斯特地区宅基地整治的重要路径.本次研究采用GIS技术,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Moran I)分析、高/低聚类(Getis-Ord General G)、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nselin Local Moran'I)等方法对息烽县宅基地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宅基地潜力整理测算,从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基准地价界定、空间分类整治、整治时序等方面提出宅基地的整治策略.

    作者:

    李明雪;钟方薇;彭招铜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