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861. 多源数据结合的社区健康生活品质评价——以昆山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暴露出很多城市在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以社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多源数据着重计算与居民健康生活相关的评价指标并对社区现状进行评估.此外,本文通过多指标聚类方法划分出具有相似特征和问题的社区类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建议.结果表明,核心区人口集中且流动性强,需加强社区的人员流动管理,提前制定预警和应对机制;核心区以外地区的社区医疗设施普遍不足,配置有待优化;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和社区绿化率总体较好,但仍存在少数社区需要提升.本文综合利用多源数据从健康生活的角度评价、分类社区的方法,对形成易操作、可持续的社区健康生活品质监测、评估和应对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

    高湛

    提交时间:2021-09-25

  • 862. 多源数据融合下的大城市中心城区职住平衡测度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职住平衡空间分析是城市规划与交通研究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应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数据类型可以运用到职住平衡的测度中.本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百度热力图和POI数据综合测定城市不同空间尺度下职住平衡情况,借助GIS平台下的网格分析法、样方均值比例分析法以及特尔斐法,确定土地职住属性,再通过百度热力图统计不同街道和不同行政区下的职住比,并对武汉市中心城区职住空间特征进行总结.研究发现:武汉市中心城区总体职住空间匹配度较好,职住比异常的街道有明显地理和产业特征;个别相邻区域职住比分异明显,局部通勤特征显著.最后从道路布局、用地调整等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作者:

    曹政;任绍斌

    提交时间:2021-09-25

  • 863. 多维关联视角下寒地城市地域性特征分析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特色塑造需以城市地域性特征为基础,遵循地域特征形成的客观共性规律并保持地域个性.为了全面认知寒地城市的发展背景与环境基础,需从多维关联的视角提取寒地属性特征、梳理地域属性间的关联关系.本文以寒地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化的属性数据统计及对比分析,解读寒地城市地域属性特征与关系.研究从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三个方向挖掘寒地城市的地域要素,梳理以"气候严酷"、"生态脆弱"、"环境波动"为核心的多维度地域特征体系,为寒地城市空间地域性发展明确目标与方向.

    作者:

    陈石;安天一;袁敬诚

    提交时间:2021-09-25

  • 864. 多维目标导向下的儿童友好社区营造研究

    摘要: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堆积效应逐渐消退,为儿童提供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提高儿童福祉并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国际范围内儿童友好社区营造实践进行梳理和回顾,概括总结出了空间友好、制度友好、服务友好三个维度的国际儿童友好社区营造关注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长江紫都儿童友好社区营造提出了围绕"空间·服务·制度"多维复合目标的建设策略和设计方法,旨在为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作者:

    尤文涛;罗吉;高诗雯

    提交时间:2021-09-25

  • 865. 多维背景下山东省重点示范镇培育与发展研究

    摘要: 以城乡融合发展促乡村振兴,以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促城镇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特点.在国家下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当中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和产业强镇,为全省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较大的力量,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较多的特征和问题.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多维背景下,对这些强镇的发展路径和发展培育进行研究,对于山东省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城镇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李现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866. 多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评价研究——以荆州古城为例

    摘要: 近年来随着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古城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新一轮的结构转型与功能演替.对古城功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是进行功能疏解和功能转型的重要前提.本文在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的指导下,从古城定位、发展前景、古城保护、竞争优势、社会需求五个维度确定功能评价指标,并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了古城功能评价的模型.依据功能评价模型,结合荆州古城现状,根据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门类、POI数据分类方法以及功能现状特征,将古城内功能进行重分类.并依据模型,结合ARCgis平台,对古城内的40种功能进行了单个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分析.通过评价,识别了与古城发展不相符合的功能类型,作为指导古城功能疏解和转型提升的依据.

    作者:

    付君艳;任绍斌

    提交时间:2021-09-25

  • 867.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与实践——以醴陵市隆兴坳村为例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下,村庄规划逐渐向全域化、全要素、全过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转变,规划的理念、内容、方法都面临转型.本文从梳理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剖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内涵和新时代村庄规划的转型趋势出发,以醴陵市隆兴坳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为例,通过技术路径、规划理念、规划内容以及编制方法四个方面探索"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规划编制策略,为编制能用、好用、管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作者:

    张文;赖艳

    提交时间:2021-09-25

  • 868. "多规合一"提出以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综述

    摘要: 从"多规合一"探索阶段到"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系统构建,规划界及一些学者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讨论连绵不断.本文首先运用CiteSpace数据可视化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依据,对"多规合一"提出以来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其划分为探索试点阶段(2003-2012)、正式试点阶段(2013-2015)、深入试点阶段(2015-至今)三个阶段;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梳理为总体框架研究、范式与价值取向研究、用途管制机制研究、规划体系等四个方面;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在法律保障、规划间衔接融合、规划有效性等三个方面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不成器的小建议,希望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献言献策.

    作者:

    毛巧云;赵守谅;陈婷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869. 多重背景下大同古城历史文化展示体系构建初探

    摘要: 为了贯彻新时代关于历史文化展示的中央精神及文物保护利用的国家顶层设计,同时也为了衔接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整改的要求与任务,亟需把历史文化展示体系规划与古城保护、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谋求文化展示与古城建设的和谐关系.大同作为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下,从多维度、多视角系统认识大同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在此多重背景下,大同古城价值特色梳理与历史文化展示体系的构建正待与之承接.文章通过凝练中华文明历史脉络下的大同价值特征、构建显性遗产与隐性要素的全要素全时空保护路径、织补文化与城市功能综合发展的城市单元的策略,以实现"价值特征-价值主题"的表达,借助于不同的展示方式和具体手段,结合不同的城市功能需求,构建同"点线面"形态相呼应的"展示区+展示廊道+系列展示点"多层次体系.文章举例说明在不同层次下的展示策略与规划指引,以其未来面向实施层面的统筹与落位.

    作者:

    宋维卿;李磊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0. 夜间经济集聚区功能业态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摘要: 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作为夜间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提升夜间经济集聚区的吸引力有助于促进城市夜间经济良性发展.当前国内外城市均提议将夜间经济集聚区作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空间单元,同时在相关文件中建议提升功能业态多元化,增强吸引力.本文以促进成都市夜间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发展为导向,以伦敦、纽约、东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国内外大都市作为研究区,整合文献资料、夜间灯光、城市POI、路网密度等多源资料和数据,旨在明确夜间经济集聚区的内涵;刻画夜间经济集聚区具体边界;统计分析夜间经济集聚区的功能业态结构特征和多样性.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大都市夜间经济集聚区功能业态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梳理功能业态发展规律,研判成都夜间经济集聚区的优势以及短板,以期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提供定量、科学的建议支撑.

    作者:

    刘前媛;范梦雪;徐本营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1. 大事件背景下城市特色街道空间更新设计——以武汉汉口沿江大道更新为例

    摘要: 本文从经历"世界军运会"到"抗洪汛期"的武汉汉口沿江大道更新项目出发,回顾分析该项目在编制、实施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方法.从使用者多元需求进行研究,分类型多角度的对街道及街区进行综合改造提升,并基于实践提出共同缔造的创新实施工作机制,为类似的城市街道空间提升项目提供一定借鉴.

    作者:

    熊贝妮;闵雷;吴聪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2. 大事件视角下场馆区域交通治理策略——以"十四运"背景下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

    摘要: 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大事件下城市交通治理为典型案例,以交通资源需求与供给分析为基础,以保障道路通行权、缓解交通拥堵为核心,以信息化赋能为支撑,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主体参与的现代化交通治理模式.聚焦城市交通运行信息壁垒的破除与公交优先的现实困境.在厘清大事件交通流与城市日常交通出行的时空规律、大事件观众与非观众客流主体的通行需求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场馆集散区域不同时段路网的交通指数现状,设定交通指数运行标准,模拟交通流的集散路径.并提出结合大事件建立城市交通治理集成平台,以需求定供给,促使宏观政策与个人决策相结合,降低治理成本.

    作者:

    李周;刘姝琳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3. 大同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治理视角下的"微更新"内涵探讨

    摘要: 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城镇化的推进,给历史街区的治理带来挑战.以小规模、渐进式为特征的"微更新"为历史古城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理念.然而,历史文化街区治理视角下的"微更新",仍处于探索阶段,"微更新"的内涵有待丰富.本文以大同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治理为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的内涵进行了探讨.针对大同古城前期"大拆大建"治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基于微更新的治理体系,对大同古城进行多维度的保护.同时,结合保护规划实践,赋予"微更新"新的内涵,提出微更新应建立在对古城历史文化信息的全方位认知上;历史层积体系的构建和文化织补,是古城历史文化真实性保护的有效手段;微更新的目标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态体系,并充分调动社区力量形成推进式的迭代;实践中,规章制度的细化与落实是微更新推进的切实保障.本文不仅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城镇化转型背景下的"微更新"注入新的思考.

    作者:

    谭姝娟;庞书经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4. 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目标的现实反思与重构

    摘要: 对于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的评价,当前规划设计主要采用饱和度方法进行评价,在通行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会诱增新的交通需求,交通治理后,饱和度反而会提高,存在认知上的逻辑障碍.传统的交通拥堵治理存在着忽视了交通的本质属性、对空间行为组织认知的不全面性、评价指标和反馈路径的不科学性等问题.关注交通需求的派生性,关注空间组织而非交通组织,从空间组织绩效优化为目标,提出基于运输效率和基于用地特征的可达性指标为目标函数,采用非高峰时段可达性的方法进行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的评价,可达性提升值越大治理效果越好,建议土地开发在微观上关注站城一体,中观上形成职住走廊,宏观上强化网络化组织.

    作者:

    靳来勇;王超深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5. 大城市外围地区"B+R"停车设施布局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 "B+R(Bike and Ride)"是一种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在南京城市外围地区,"B+R"模式在地铁接驳交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潮汐式的交通模式导致大量非机动车辆停放在地铁站点周边,产生许多乱停乱放问题.为改善地铁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车问题,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便利,"B+R"停车场应运而生."B+R"停车场主要设置在地铁站点周边,通过合理划定停车区的范围,设置不同类别的停车设施,从而实现非机动车辆的有序停放,具有安全性、便捷性、高效性的特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南京市城市外围地区地铁站店周边"B+R"接驳情况及停车特征,发现通过合理规划停车场地,分区布局停车设施等措施可提高非机动车的周转率及停车便捷性,提出非机动车停车规范的建议.

    作者:

    刘安子;曹海峰;李佳澄;吴哲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6. 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盐城市便仓镇为例

    摘要: 江苏省围绕"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全力推进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结合"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政策利好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江苏省城镇化率逐渐提升,由此带领新一轮的城市空间重构与优化,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盐城市便仓镇为例,发现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由于区域交通条件的变化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影响,正由城市被动驱使转化为主动协同,忽视生态环境转变为注重生态优先,村镇工业化发展模式向区域城镇化转变,产业发展与空间结构发生重构,传统城镇发展路径和体系亟需优化,特此提出新时期城市边缘区小城镇规划建设路径,即坚守生态文明、控制城市低效蔓延、优化产业结构和交通互联互通等,提升城镇化品质,实现小城镇对城市功能的专业化承接,以期为其他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

    王艳春;张家豪;天宇;杨颖;姜超;唐果山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7. 大城市近郊生态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探索——以杭州南花园概念规划为例

    摘要: 生态型地区保护与发展的争议由来已久,这种矛盾冲突在大城市近郊生态型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既有研究与实践表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被动保护、1990年后严格管控等阶段后,大城市近郊生态型地区走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以杭州市南花园概念规划探索为例,剖析此类生态型地区的发展困境与诉求,提炼绿色发展与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并提出打造生态花园、文化花园、数字花园的绿色发展路径,以及共享绿心、外联内优、快到慢行的协同路径.最后,提炼出大城市近郊生态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方向,包括关注战略与问题导向、突出共同协商、强调上下联合、注重分时分类指引等.

    作者:

    张亢;张振广;梅佳欢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8. 大循环格局下乡村发展的"守护"与"更新"

    摘要: 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村镇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稳定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已被学者和专家证实应珍惜和守护,但由于它不能快速的适应城镇化的需求而不断的"消除-重建".为避免村镇的肌理形态在未来的乡村发展中流逝,基于康泽恩的平面格局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形状语法的理论方法挖掘村镇复杂形态下潜藏的规律,为探索村镇更新提供一种快速肌理设计方法.

    作者:

    张旭州;满兵兵

    提交时间:2021-09-25

  • 879. 大数据视角下城市交通网络优化策略研究——以湖南省龙山县城为例

    摘要: 为优化城市交通网络结构与布局,本文运用大数据、公众问卷调查等方法,全方位、多尺度、全覆盖的对湖南省龙山县城交通网络进行交通网络特征评估.分析可知,龙山县城现状交通网络存在交通流分配不均、组团间的联系通道较少、组团内部道路时常拥堵等问题.随着县城新区建设,老城"职"与新区"居"分离使得组团间交通需求凸显、加之居民出行多依靠私家车加重了交通压力,急需对县城交通网络优化.为此,本文提出基于OD分析划分交通小区,根据职住需求、合理预测各片区交通流量;基于交通流进行多方案比较,按需规划组团间联系干道、确定较优路网;基于公众出行需求,确定"小环+大环"的主干路、枝状次干路、网状支路的布局模式三大优化策略.本研究着眼于将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结合,为优化城市交通网络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及思路.

    作者:

    李林;钟鋆;谢凯

    提交时间:2021-09-25

  • 880. 大数据视角下广州中心城区的活力差异与成因探究

    摘要: 城市活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上,而忽略了职住活力的分类研究以及社会经济要素对活力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多元回归分析框架来研究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和社会经济要素对居住活力及工作活力的影响,选取了广州中心城区作为实证案例,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城市,其发展轨迹和活力分区对其他旧城中心区有一定借鉴意义.实证中采用了百度慧眼、开放式街道地图、POI等大数据来衡量城市活力及要素,运用13个指标量化了三类要素对职住活力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不同活力区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建筑密度、容积率、连接度等关键指标与居住活力呈正相关,交叉口密度、高收入人口密度、整合度等指标则与工作活力呈正相关,而不同的活力区受各指标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本研究为存量时代提升城市活力的规划实践及空间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

    邓昭华;朱雅琴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