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421.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渐趋紧,传统粗放的建设用地资源配置模式难以持续,探索能够实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建设用地资源配置模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资源环境约束为出发点,根据资源环境指标划分资源环境紧约束和一般约束地区,并按照约束情况从发展需求、用地绩效等方面分别建立差异化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的指标体系,并以A市为例进行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模拟.本文研究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方法体系,为地方新增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配置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实现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作者:

    孙卫东;隋玉亭;傅幸之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22. 资源视角下存量空间增值类型识别与优化——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摘要: 全面小康的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和盘活存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空间增值以经济发展主导下综合效益提升为导向,成为存量时代有别于传统城市更新的新优化目标.而当前,全国大量城市的规划方法和政策机制还停留在增量发展模式,亟待一套有普适性和在地可实施性的优化方法.本文从资源视角出发针对存量空间展开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研究对象,共划分外部刺激、双向平衡、内部激活三种存量空间增值类型.通过构建存量空间识别体系、存量空间增值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共识别渝中区可增值存量空间2.61平方公里,外部激活型片区11个,双向平衡型片区6个,内部激活型片区17个.并对其从空间功能更新路径与开发建设运作模式两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以期对其他相似问题区域提供一定经验和借鉴意义.

    作者:

    赵之齐;李和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23. 资金平衡导向下城市更新优化策略研究——以永州湘江西岸更新改造为例

    摘要: 城市更新改造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内在要求,城市老城空间因其特殊的区位及历史文化资源,使得其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当前的城市更新中,由于老城区内部面临着用地权属复杂以及更新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现有的城市更新项目进展缓慢,未能达到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的目标.本文以资金平衡为研究切入点,首先分析得出城市更新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使用上的不均衡以及空间收益的不平衡等困境;其次,对产生城市更新现有问题的背后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从时间、空间及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全周期管理模式下实现时间上的资金平衡、片区整体开发模式下达到空间上的资金平衡、多方协同共建下解决主体间的资金平衡等三大优化策略,以期对未来其他的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作者:

    谢庆龙;姚龙;周逢武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24. 赋能非正规经济:公园社区生活消费场景营造

    摘要: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以人为本的规划和治理方式尤为重要,这里的"人"是要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包括城市底层人民.稳就业保民生,非正规经济是尊重和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生存方式和生活需求、营造社区多彩生活场景的关键元素.本文聚焦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以非正规经济提质赋能为抓手,在公园社区"服务所有人"、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美好生活零距离的特点下,运用场景理论重新诠释空间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绣花功夫"将就业生机与民生愿景融入社区场景营造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本文以简阳市筒车路社区这一安置房集中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其作为中低收入人群聚集区典例的社区空间的现实困境和规划诉求,探讨以"人本"为核心,以"提升空间品质改善社会生活"为路径的非正规经济提质赋能、公园社区零距离生活消费新场景的营造范式.

    作者:

    胡艳妮;陈星余;李洁莲;张利欣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25. 赤水河酱香酒产区国土空间共轭格局的演变特征分析

    摘要: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流域一级支流,流域内发达的酱酒产业与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相互联系、制约,形成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共轭掣肘的国土空间格局.厘清区域国土空间中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区域三类空间的共轭机制与识别评价模型,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乃至国土空间永久可持续利用具有关键意义.通过选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动态度指数,空间转移矩阵进行分析,揭示赤水河酱香酒产区的三类空间共轭格局演变特征,并提出主要的优化路径.为实现区域国土空间优化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区域的国土空间开发与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方案参考.

    作者:

    褚杰俊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26. "超低生育率陷阱"风险下区域中心城市的规划应对——基于哈尔滨市的实证研究

    摘要: 近年来国内低生育率问题这一"灰犀牛"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规划学界对此鲜有研究,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以期填补国内空白.首先,分析国内城市面临的超低生育率表征及其外溢风险;然后从收缩压力、设施配置、规划惯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超低生育率衍生的规划挑战;最后,以哈尔滨为例,从转变规划理念、振兴市内产业、紧凑发展城区、培育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区域中心城市的规划应对策略.

    作者:

    莫梓豪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27. 超大型城市近郊地区副中心的发展建设探索——对上海的借鉴

    摘要: 多中心发展格局已经成为超大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结构,中心体系随着城市扩张而拓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中上海提出在近郊地区兴建多个城市副中心.新一批副中心与中心城距离远、联系弱,与早一批副中心有较大区别,如何在远郊地区发展城市副中心成了上海新一轮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梳理伦敦、东京公共中心体系和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位于近郊地区的副中心建设的共性特点:空间上,结合老城边缘布局与既有城区保持充分互动;支撑上,通过公共轨道交通与中心城紧密联系;品质上,强调公共开放空间塑造地区环境品质;时序上,保障公共服务先行,有序引导地区集聚人气.

    作者:

    陈佳丽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28. 超大城市核心区域设施配置时空共享研究——以北京和平门地块为例

    摘要: 减量发展时期,超大城市核心区域迫切需要寻找协调有限空间资源和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有效路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创新性提出"公共事务用地"的概念,同时指出设施配置时空多元共享是促进公共事务用地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本文在对公共事务用地的概念内涵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核心区域现实特征,形成时空多元共享的设施配置模式.并以北京西城区和平门地块为例,进行具体设施配置规划实践,注重公益类设施近远期动态调整和全时段复合利用相结合,统筹兼顾地块内部及周边公益性需求.本研究是核心区控规批复后在公共事务用地方面的一次深入探索,为研究超大城市核心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政策机制提供思路和借鉴.

    作者:

    戚一帆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29. 超大城市疏解背景下的乡村住房租赁治理研究

    摘要: 超大城市对人口和产业疏解不仅有利于圈内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的成长,也为周边乡村地区的振兴带来了发展契机.城镇边缘乡镇不但有望吸纳部分外溢的人口和产业,其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有助于吸引城市精英下乡创业和生活.但与城市房屋租赁相比,乡村住房租赁仍然存在法律规范不足、监管薄弱、缺乏正规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难以与本地公共服务对接,以及遇到纠纷时难以保障承租人的合法权益等问题.因此,尽快将乡村住房租赁纳入多层次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乡村住房租赁管理机制和人居环境标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人口疏解背景下的北京乡村住房租赁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乡村规划和乡村治理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促进乡村住房租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作者:

    廖含文;陈雪;刘泽;张建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0. 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视角下的街道治理路径——深圳街道品质提升的实践

    摘要: 街道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市容环境日常维护与管理治理的关键区域.目前此区域面临着空间资源紧张、安全保障性差、整体品质不良等问题,然而在城市街道环境治理过程中,往往存在多头管理、各方利益冲突、提升方案方法与实施管理体系错位等问题,导致治理工作统筹协调难、任务难分解、工作效果差,而高质量的城市发展要求更具品质意识与绣花精神的街道治理能力与治理路径.由此,本文结合深圳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的工作实践,深入分析超大城市街道品质提升问题与治理困境,并基于街道发展理念共识与发展趋势的解读,发掘共识与趋势背后的意识形态与践行策略,最后提出应转变思维,将规划设计工作立足点应从设计导向转为治理导向;应创新管理,搭建标准框定与弹性引导结合的治理要求,以此形成适应中国现阶段城市治理逻辑的超大城市街道精细化治理路径.

    作者:

    王海洋;赵增霖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1. 超大城市边缘区艺术引领型村庄绅士化进程及空间演变

    摘要: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尤为迅速,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在近20-30年经历了剧烈变化,并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譬如土地利用严重碎片化、村庄空心化、居住人员高度混杂、产业无序发展、环境污染和人居环境品质低下等.在此过程中边缘区村庄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空间现象——绅士化,并对这些村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北京市草场地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调研制图等方法,对草场地村乡村绅士化的演化过程、空间特征和发展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发现,草场地村绅士化进程总体可分为初期、发展期与稳定期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草场地村的人口结构、经济产业、景观风貌、乡村空间以及地域文化均呈现出新的特征,且与理论研究的绅士化带来的结果有所差异,表明草场地村乡村绅士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发展机制.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乡村绅士化的现有认识,探索超大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演变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特征和规律,为大城市边缘地区乡村发展开拓新的视野和路径.

    作者:

    杨婷婷;钱云;马俊杰;李诗尧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2. 跨城候鸟集聚区实有人口研究与规划管理策略——以广佛同城核心区佛山南海为例

    摘要: 受经济集聚效应不断加强、交通系统不断完善等因素影响,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内跨城人口流动性日益加强.高频往返城市间的候鸟人群、短期商务、旅游和就医人群规模庞大且空间活动复杂,在增强区域人口活力的同时也为跨城候鸟人群集聚区的交通、医疗、住房、市政等设施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在中国由人口红利期向人力资本红利期过渡的背景下,跨城候鸟集聚区如何充分吸纳实有人口中的人才资源为本地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交通、市政、公服等设施配置的区域协同以满足市民的服务需求,是城市规划和管理者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广佛都市圈核心地区的南海为例,采用多源数据分析实有人口的规模、结构、与行为特征,结合南海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案例为跨城候鸟人群集聚区提出面向实有人口的规划与管理应对策略.

    作者:

    周小天;吴婕;李晓晖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3. 跨越"中等陷阱":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内涵、瓶颈及应对

    摘要: 空间规划改革事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转型升级,初步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新时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价值取向与基础框架,但其具体内涵仍有待明晰.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逻辑变迁,认为当下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本质内涵就是通过理念和路径的整体重构来跨越一定发展水平下空间规划面临的"中等陷阱";基于理论和实践,剖析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中四方面的瓶颈和误区——开发和保护的平衡悖论、纵向治理的自洽难题、工具或人本的内涵选择、整体推进和局部探索的尺度把握等.厘清并合理应对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的空间规划与治理,最终促进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

    胡航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4. "轨道上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阶段

    摘要: 高度发达的铁路交通体系既是城市群发展的必备要件也是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化产物,而其反过来又会对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带来深刻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建设历经了三个阶段:1.0阶段,依托"两条国家大动脉+两条省域大动脉+两条疏港铁路"的线路格局形成一批商贸物流中心,推动珠三角地区加速城镇化;2.0阶段,以高铁为主导的网络化城际铁路加快建设,依托高铁站点打造的新城新区引导城市群格局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四向"区域铁路通道的形成更促使大湾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获批,支持大湾区"三极三轴放射"空间格局的铁路网加快建设,大湾区迎来轨道建设的3.0阶段,广覆盖、均衡化、多层次的铁路网络,以及分工合理、高效开发的铁路枢纽将进一步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

    作者:

    王果;武鹏;罗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5. 轨道交通影响下北京市边缘区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摘要: 城市边缘区轨道交通市郊线的建设,加速了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本文从市域、边缘区以及市郊线沿线区域多尺度视角,运用人口密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重心模型、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及偏移份额模型,对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显示:轨道交通带动了人口在单核心、圈层递减的基础上向边缘区的逐步转移,边缘区的人口分布聚类性更加明显;市郊线沿线区域人口分布更加均衡和分散;对沿线人口的增速与沿线开发的成熟度及用地类型相关,可大致分为三类:全线路区段沿线人口增速均高于区域平均值,核心区区段高于平均值、边缘区区段低于平均值,以及全部区段人口增速低于平均值.

    作者:

    傅雨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6.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引导体系研究——以沈阳市地铁为例

    摘要: 本论文借鉴国内发达城市地铁规划建设实践经验,结合沈阳地铁建设及规划情况,以地铁9、10号线为研究对象,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与交通换乘一体化的角度,针对地铁站点区位特征和功能特征,从两个不同的空间层面进行优化研究,在站点影响区空间层面,划分站点管理单元类型,提出用地结构、开发强度、换乘设施、路网细化、步行体系六要素,并对不同功能单元,进行一体化引导和控制;在区域空间层面,根据老城区、新区、新城区不同单元区位特征,对不同区位的站点单元提出一体化的引导和控制要求,最终形成差异化和针对性的"功能分类"引导体系和"单元分区"引导体系,以有效促进沈阳地铁后续地铁开发建设.

    作者:

    郭大奇;王亮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7.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综合开发研究——以海南三亚至乐东段轨道交通改造开行公交化旅游化列车项目为例

    摘要: 本文借鉴国内外TOD理念和相关实际案例经验,结合三亚和乐东轨道站线和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国家海南省三亚市乐东县发展政策、上位规划、专项规划、站线现状情况、区域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综合确定轨道站线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站点周边用地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确定各轨道站点的综合分类,通过各轨道站点周边用地控规方案的道路交通评估、功能布局、经济估算等多种方法优化规划方案,合理细化各项控制和引导指标,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用地功能多元复合,提升用地价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未来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并为未来建设预留战略余量,引导城镇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

    张天东;郑欢欢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8.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正义问题研究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正义缺失问题日益显著.本文先从西方国家的城市危机和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谈起,梳理出空间正义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内容.然后分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下存在的空间正义问题,即城乡发展不平衡、空间剥夺、空间隔离、空间资本化,认识到转型时期中国城市更新的目标是空间资源分配的均等化和多元主体参与.接着从公众参与、混合居住、非正规经济、环境正义和文化正义五个涉及空间正义的热点话题,结合中国城市更新转型的背景,提出自己的思考.文章最后先根据城市规划史和科幻小说中的一些概念,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角度对城市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之后结合《新城市议程》,提出转型时期中国应将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正义作为重要课题,以实现包容性增长.

    作者:

    唐旭东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39. 轻轨桥侧沿街建筑及人行街道空间的优化策略

    摘要: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大城市成为人流的主要集中地,城市交通的要求更加严峻,此时,城市轻轨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轻轨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轻轨走线沿线带来负面影响.在人性化、以人为本思想兴起的背景下,如何减少解决解决轻轨对桥侧空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显得重要和迫切.本文主要基于人本主义思想,分析了轻轨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周围建筑以及人行街道的影响特征,阐述了在噪声、振动、人群心理的相关预防、缓解和治理措施.在保证沿线活动的正常运行下,研究轻轨对于沿线建筑影响的解决措施以及人行街道空间的针对性改变、人群活动的活性策划.

    作者:

    程普;赵守谅;陈婷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0. 辽宁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因受到人类社会的干扰,承载力这一概念的范畴已愈加广泛,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已演变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后又进一步延伸至生态系统承载力.本文利用自然断裂法,以县(市、市区)为单位,将辽宁省划分为四类区域:高承载区、较高承载区、一般承载区和较低承载区,并通过构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辽宁在自然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承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研判区域国土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优劣势,为辽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作者:

    张洵;孟浩;林柄全;李王严;吴婧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