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481. 长株潭城市群"三生"空间动态演化与功能测度
摘要: 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的协调,已成为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通过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三生空间"功能评价体系与功能指数,探究长株潭城市群从1995-2018年以来的"三生"空间分布与功能指数的动态演化,并揭示研究结果在空间上产生分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995—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生产空间分布于长沙市西部、湘潭市大部以及株洲市中部地区,空间变化相对较小;生活空间位置大体上符合长株潭三市中心城区的位置,面积扩张明显;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于株洲市南部、长沙市东部的浏阳以及长沙市、湘潭市西部离建成区较远的地区,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长株潭城市群"三生空间"功能性水平整体呈降低趋势,功能指数(PLESI)均值由2.37降低至2.33;在自然基底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快速的城镇化的作用下,长株潭城市群"三生"空间布局与功能出现了地区上的分异,同时带来了三类空间的竞合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图为化解长株潭城市群"三生空间"矛盾、促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1482. 长株潭都市圈多层级规划协同研究
摘要: 都市圈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三类"中特定区域的专项规划,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融合、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是深化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国家及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蓝图.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针对都市圈不同层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和一体化等问题,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提出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区和发展示范区四个圈层结构,针对四个圈层的不同的发展需求,构建城市群层级三生空间战略协同化、都市圈层级底线约束协调一体化、都市区层级空间融合集聚同城化和示范区层级要素统筹引领化的多层级发展模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1483. 长江主轴时代下武汉滨江空间保护开发策略
摘要: 在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要求下,武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启长江主轴建设新时代,滨江地区作为展现长江主轴世界文明的景观窗口和带动城市发展的热点区域,应以区域生态条件、资源环境禀赋为基础,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塑造尊重自然、有机复合、弹性适宜的城市特色空间.文章紧抓长江主轴建设及滨江城镇空间更新机遇和挑战,以高质量发展、保护开发与修复治理并举为理念,依托现有蓝绿生态脉络,保护生态廊道,完善基础设施,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通过优化交通防洪等限制因素,有机改善交通防洪等限制因素实现滨江景观最大化利用,提出空间重塑的五大设计策略,缔造生态和谐、多元共生的滨水区空间,为其他长江沿岸滨水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484. 问题导向型的张家界市城市设计导则研究
摘要: 张家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失去特色,出现了山体天际线遮挡、建筑轮廓线乏味、滨水河岸线呆板、公共空间不足和建筑风貌混杂的现象.本文基于问题导向型的工作思路,运用"绣花功夫"的城市设计思想,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力求从城市设计总则、城市设计通则、城市设计细则和城市设计控制图则四个方面科学合理地解决张家界的城市问题,塑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总体形象,保护张家界的自然山水格局,延续历史文化,强化城市空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提升与优化城市环境品质,形成一套覆盖全面、目标清晰、操作便利的城市设计空间管控编制标准与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风貌控制引导,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实施管理的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1485. "附近性"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长沙西长街片区为例
摘要: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人口市民化逐步推进,人民正切实感受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改革红利.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同样面临着个人生活空间的"附近性"消失的问题,亟待进行创新治理和创新发展.本文以长沙西长街为研究对象,从"附近性"视角切入,通过对西长街的物质空间、人群活动、业态分布等方面的分析,识别西长街的附近性现状,针对附近的不可选择性、空间具体性、感知多维性、主体多元性提出城市更新策略来重塑西长街片区居民的附近性.试图以重构"个人+附近+城市"模式来探索旧城空间的未来发展,为城市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486. "陆海统筹"视角下的渔业港口规划实践——以青岛市为例
摘要: 渔业港口是推动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渔业强国"的重要支点,是进一步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渔港经济区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渔业港口建设普遍滞后.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陆海统筹"规划理念的确立,渔港规划面临内部和外部建设环境的变化,传统的规划方法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规划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本规划尝试以青岛市渔业港口为例,立足"陆海统筹"指导思想,明确规划发展目标和策略,研究形成基于"陆海统筹"的渔业港口发展预测模型、空间布局模型,实现规划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对涉海基础设施进行评价与布局体系的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提交时间:2021-09-25
1487. 降低跌倒风险的城市设计干预策略
摘要: 跌倒伤害的发生率高,后果严重,造成跌倒的危险因素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各层面的城市设计、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执行相应的设计策略有效降低跌倒的风险.本文通过检索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政策、标准及系统评估对造成跌倒伤害的环境因素进行研究并结合城市实践提出设计响应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488. 隐匿于食品文化产业链中的城市活力空间及其营造策略
摘要: 在当今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城市中传统产业化大生产的食品工业体系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新命题.随着都市农业运动的发展,食品文化产业链重新回归城市系统,并成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是引领健康生活的能量来源,食品文化产业链衍生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公共交往活力空间,包括生产型空间、分配型空间、食用型空间及其他功能与空间.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之上,借鉴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提出城市食品文化空间的活力营造策略,即在城市整体层面上,构建系统一体化的都市食品活力空间体系,耦合蓝带绿廊构成的城市慢行系统;在场地层面上,构建多元混合的社会交往空间、塑造可感知的文化体验空间、打造吸引力的配套设施空间,通过空间营建转变人们的食品文化观,塑造有活力、可感知的城市食品空间.
提交时间:2021-09-25
1489. 隐性制度土壤:产权视角下历史街区内在权利图景研究
摘要: 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协调多元利益图景、维持脆弱的活态人文环境,与历史街区的产权制度密切相关.本文从产权制度土壤对更新实施的隐性影响出发,以产权视角分析了初始状态下历史街区的产权体系构成,探究了产权制度作用下更新参与者关于激励与约束、外部性内在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行为—权利"图景.通过研究指出立足历史街区当前的产权土壤,有助于剖析更新中的矛盾,并实现更有效的产权更新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0. 雄安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研究
摘要: 在中国面临城市规划转型改革的大背景下,雄安新区作为重点建设的国家级新区,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划创新的实践.通过解读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案例,探寻雄安的规划创新,并探讨其作为一套转型期规划改革样本的作用和影响.基于雄安建设的这套经验或将对中国"十四五"城市规划改革创新及未来中国城市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1. 集体土地入市下的乡村振兴试验——一种新型城乡融合地区的规划探索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在集体土地入市政策驱动下,中国逐渐涌现出一批不同于传统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新型城乡融合地区.本研究通过梳理全国试点地区的项目实践,总结出该类型城乡融合地区具有"区位融合、规模优势、功能复合、带动力强"四大空间特征.结合特征与需求,以浏阳市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规划实践为例,构建"上下结合谋共识、资源整合定空间、有机融合促创新、需求契合聚人气、综合治理强示范"的新型城乡融合地区规划路径,从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创新系统、风貌形象、综合治理等方面,深入探讨集体土地入市驱动地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形成兼顾城与乡双向需求的目标定位、资源综合利用的空间格局、三产高度融合的创新系统、科技范与田园风有机结合的特色人居环境、产业与乡村社区相互促进的综合治理模式.并结合集体土地入市的特点,探索适应新型城乡融合地区的规划编制管理与实施机制创新.以期为新时期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和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2. 集体土地入市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策略初探
摘要: 随着以地缘为界限、血缘为纽带的小农社会逐渐解体与《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城与乡出现了分离.此后的100年间为适应不同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分合阶段"、"承包阶段"到"流转阶段"的三次重大的改革.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城乡间的极化关系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提出使得乡村振兴又有了新的途径与活力.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梳理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颁布至今的土地制度变迁状况,分析了其变迁特征与当下困境,并讨论了集体土地入市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聚焦集体建设用地在哪里、用于什么建设、具体怎么做等三方面内容,提出该视角下的乡村活化策略,以期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模式探析——以杭州市项漾村试点为例
摘要: 各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模式也存在不同的适宜性,笔者在杭州市项漾村进行田野调查得出,项漾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模式是以存量土地为来源,村集体为主导的项目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强有力的村集体和充足的市场需求为保障.从目前来看,该模式有效激发了土地入市潜力,盘活了低效用地;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缓解了住房供需的矛盾.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4. 青岛历史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及成因探寻
摘要: 青岛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及著名海滨旅游城市,历史城区内公园绿地有其特殊分布特点及成因.本文通过Arcgis软件将现阶段青岛历史城区公园绿地统计后进行现状描述及其成因探寻.总体而言,青岛历史城区内部公园绿地面积可观,但存在种类及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大型公园及小型绿地分布较为集中,且其数量差距较大.其形成原因可从自然要素、城市功能演变、历史成因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青岛历史城区的特殊丘陵地势与山海景观特色为公园绿地的形成提供天然条件,德占、日占及民国时期等规划奠定青岛历史城区公园绿地分布基础,城市功能用地分区导致了大型公园及小型绿地在其中的分布差异.本文对于青岛历史城区公园绿地规划保护提供了客观资料.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5.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实施机制研究——基于政府、企业、民众多方实施主体互动的实践
摘要: 随着历史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的要求亦日益提高.实施机制作为名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重要环节,十分具有研究意义.本文以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为案例,从实施机制这一环节入手,聚焦探讨"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实施主体的互动逻辑,其中政府作为基础保障实施主体,起到了"定规则、定底线、兜底保障"的作用;企业作为规模实施主体,代表了高质量、高品质的实施标准;民众作为个体实施主体,更具市场敏感性与灵活机动性,是检验政府相关政策传导效果的试金石.青岛市在三方互动的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带动,企业、民众相互补充并动态反馈的实施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探讨,为青岛名城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基础性研究,为其他城市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6. 青岛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影响
摘要: 本文基于累计机会模型,对青岛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轨道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种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特点,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解析.研究结果显示,青岛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呈现明显区域不平衡性,市南区和市北区、李沧区中南部、崂山区西部、城阳区的中部片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轨道交通可达性水平高,可达性水平低的区域集中在城阳区东部和西部、崂山区的东部.此外,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影响可达性测算的因素,解释了路网形态、路网密度和连接性对可达性的影响.最后,本文针对青岛主城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征,提出了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轨道交通可达性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7. 青岛市崂山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摘要: 在国家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指导村庄发展的详细规划,是城市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开展空间开发活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法定依据.本文以青岛市崂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规划研究为例,针对发展受限于景区保护的村庄,探索如何在平衡景区保护和发展建设两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策略,以期为中国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更多元、更灵活的思路与方法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8. 青年友好型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珠海市为例
摘要: 青年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印发标志着国家对青年发展越来越重视,许多城市也通过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吸引青年人才.现有研究主要重视对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政策探索,尚未建立起青年友好型城市的评价体系.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青年发展的要求,从就业创业、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交通出行、人口活力六大维度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珠海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青年友好程度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同时评价结果有效地展示了不同功能区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明确未来发展重点,指导青年友好型城市的规划建设.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9. 非典型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策略探讨——以湖北省罗田县为例
摘要: 非典型历史风貌区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特定时期的产物.虽然这类风貌区的历史遗存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及历史文化街区,但对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存城市历史记忆仍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辨析了非典型历史风貌区的定义,并归纳了当前这类风貌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保护范围难界定、历史要素难明晰、管控政策不精准、实施机制不完善.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本文通过罗田县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案例,探索非典型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路径,从明确保护范围,聚焦重点风貌区;梳理历史要素,"背景"要素实现自然保护,"表层"要素实现文化延续,"内部"要素实现有机生长;分区分类管控,划定核心保护区、控制发展区及环境协调区,实行三级保护与控制;健全实施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的非典型历史风貌区提供经验和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500. "非辖区"中小城市融入区域中心城市策略研究——以东阿县为例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区域城镇化趋势明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初步形成,小城市依附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也成为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举措.文章解读了目前中国行政区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系统总结了目前"非辖区"小城市融入中心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小城市融入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领域,并以东阿县为例,从战略协同点的捕捉和系统协同两个方面探讨其融入济南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当前趋于融入区域中心城市的"非辖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