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461. 都市圈城乡融合路径研究——政策设计与政策评估

    摘要: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新时代发展的一大命题,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不均衡的现状与"半城市化"、农村"空心化"的窘境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在当前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都市圈作为一种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的发展区域将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基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针对都市圈城乡融合的国家意图、工作难点以及现实困境,遵循现代公共政策理论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以产业调整为核心政策,以土地与人口政策改革为主要支撑,以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以及生态环境整治为辅助政策的政策体系,并采用专家打分法对该政策体系进行实施有效性、外部相容性以及实施风险评估,为现代都市圈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作者:

    付晓萌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2. 都市圈次级中心城市的区域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镇江为例

    摘要: 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从生产空间、创新空间和消费空间三个方面,分析都市圈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包括:生产空间更加强化都市圈内的垂直整合一体化,创新空间更加聚焦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统筹布局,消费空间侧重建设城乡融合的消费网络与支撑体系.结合近年来南京都市圈颁布的系列规划和政策,分析认为新发展阶段下,南京都市圈融合发展呈现五个方面的新趋势:空间融合体现为从向心集聚到双向均衡、制造融合体现为从轴向拓展到廊道提升、创新融合体现为从在地转化到产研分工、生态融合体现为从空间管控到服务供给、交通融合体现为从互联互通到直连直通.选取镇江作为案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空间、产业、创新、生态、交通等方面探索都市圈次级中心城市的区域融合发展策略,共塑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作者:

    刘畅;高洁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3. 都市圈节点城市独立功能强化研究——以横滨市中心业务核设施集聚区建设为例

    摘要: "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提出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推进五大新城建设,更加重视新城在区域中的节点作用.而在东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业务核都市建设,优先培育东京地区以外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增强区域节点城市的独立性,推动东京单中心极化的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本文基于横滨市市中心业务核设施集聚区的建设历程研究,总结市中心强化策略导向以及其与横滨独立功能强化之间的关系,以此对上海新城建设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

    姜紫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4. 都市圈视角下江南水乡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以湖州市南浔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环太湖地区溇港纵横、水乡地理地貌特征突出,孕育了"水城相依、人水共融"的良好人居环境.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急剧扩张、土地的低效利用造成了江南水乡城市人居环境恶化、水乡特色风貌丧失等问题.本文以《湖州市南浔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以凸显生态文明和人本思维为设计原则,基于都市圈时代背景下南浔中心城区的发展现状及空间需求变化,重点围绕区域定位、蓝绿生态格局、滨水活力、地域文脉、城市个性、社区生活等方面提出相应设计策略,通过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优化和特色重塑,进一步明晰南浔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独特价值,提升其在区域中的城市吸引力,以期为江南水乡同类型地区的城市空间营建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

    叶青;缪洁;苗璐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5. 都市圈远郊城市与中心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以山东省莱阳市为例

    摘要: 在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区域发展重心的阶段,"与谁相连,怎样相连"已经跃升为城市实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中小城市而言,距离大城市越近,能够获得的各类要素辐射越多.近年来,高速铁路在全国层面的快速推进逐步构建起高速交通网络,其开始产生巨大的时空收敛作用,将很多原本与大城市距离较远的中小城市有效的纳入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范围内,为这些中小城市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山东省青岛都市圈外围的莱阳市为例,分析历史上主导莱阳兴衰的主导因素,分析莱阳与中心城市青岛的关系,以重大基础设施的谋划为契机,从生态协同、功能协同、交通协同等多个方面系统化制定协同发展的城市战略,调整城市发展方向与结构,为面临类似情况的中小城市提供思路与借鉴.

    作者:

    王勇;丁勇;郭伟红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6. 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长株潭模式"探讨

    摘要: 长株潭一体化在实践探索中行进三十余载,历经从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区再到如今都市圈时代的洗礼与成长,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问题同样突出.本文旨在探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基于对过往的反思和未来发展的迷思,通过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搭框架、落抓手、明行动,探索一条有利于长株潭都市圈发挥自身优势和特性、提升区域价值,具有一定推广和示范意义的未来之路.

    作者:

    张瑞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7. 都市旅游背景下的社区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山城巷为例

    摘要: 都市旅游追求在原真性城市场所获得沉浸式旅游体验,城市社区的在地性与真实性特征使其成为都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的到来催生了社区服务业态的提档升级和社区环境品质的改善,侧面带动了自下而上的、市场化的社区更新.但市场化导向的社区更新如果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就会引发资本介入的负面影响:市场资本以低廉成本攫取社区资源,大量植入旅游服务业态,冲击社区原有社会关系网络,消陨社区原真性.那么,社区如何借助都市旅游的发展契机,在实现社区品质改善的同时规避更新可能带来的"绅士化"效应呢?本文以重庆市渝中区山城巷更新实践为例,提出都市旅游背景下的社区更新应具有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基本立场:将旅游商业营销与社区文化活动相组合,将旅游业态植入与社区文脉保护相契合,将物质空间更新与回应居民诉求相结合,通过打造活力触媒强化社区与城市的关联,建立服务当下、面向未来的动态更新机制.

    作者:

    杨新旗;王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8. "里山"模式下的山地乡村振兴策略研究——以金秀瑶山滴水村为例

    摘要: 山地乡村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对象.本文通过引入日本"里山"的概念和乡土实践经验,结合金秀滴水村的案例分析,提出了针对中国山地乡村的乡村振兴策略.山地乡村具有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符合"里山"的内涵所指,即"人-自然"复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里山"模式所提倡的与生态自然保护相结合的乡村发展对于山地乡村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以滴水村为例,生态文明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应充分重视生态环境的维育,在全面的调查与评估基础上进行系统性规划与设计;产业发展方面,应探寻生态环境在经济效益上的可能性,提升现有产业的生态附加值;乡村治理方面,应扶持和培育村民自组织,提升村集体自主决策和发展的能力,从脱贫期的外援式发展转向内生式发展.

    作者:

    董慰;杨亚妮;李罕哲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9. 重庆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摘要: 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1995-2015年重庆市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演变的集聚与扩散特征以及驱动力.研究发现:重庆市20年来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长,各个区县空间扩展强度和中心集聚性不断增强;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即主城区明显优于外围区县、"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的区县强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重庆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水平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以永川区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演变的特征与驱动力,探讨重庆与永川之间的空间继承性与分异性.对重庆市及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驱动力进行分析,为重庆大都市区一体化和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

    潘提提;李旭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0. 钱塘江沙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摘要: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钱塘江沙洲治理正是顺应生命共同体语境下完善环境保护的具体体现.杭州市由"跨江发展"时代迈入"拥江发展"时代,沙洲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受到关注.本文在沙洲现状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保护控制体系,以分类控制、分级管制为原则,制定保护通则,以此为基础作为沙洲利用的前置条件.同时从相关规划背景、建设条件(保护稳定性、防洪排涝能力)、生态价值、环境功能等多因子出发,对洲岛进行功能定位、整体保护和分类导引.以期为破解沙洲发展困境,寻求开发与保护的最大限度平衡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引.

    作者:

    张文琦;沈炜彬;邱梦雨;程思超;陈盛达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1. 铁路遗产适应性再生模式的量化比选研究——以粤汉铁路武汉段为例

    摘要: 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铁路线路逐渐被包裹在中心城区内,似一道垝垣将城市空间割裂,对城市空间整合与经济效益带来消极影响.本文基于适应性再利用理论,结合粤汉铁路武汉段改造,根据铁路沿线的土地利用与建成环境特征,利用多源数据,从区位条件、土地价值、历史价值、交通条件、职住密度以及景观条件六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商业旅游开发、轨道交通和公园绿道三个铁路遗产再生模式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再利用模式进行比选,明确与城市建成环境更加适宜、协调的铁路遗产再生模式.最终结论为公园绿道模式最适宜该段铁路,局部适宜采用商业旅游开发模式,并对具体的改造策略做了进一步探讨.为铁路遗产的更新与再利用模式提供了量化评价的手段,使得铁路遗产再利用方式选择更加科学化,同时为铁路遗产更新改造项目的开发建设时序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

    韩叙;赵丽元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2. 镇域尺度下空心村协同治理策略与路径研究——以秦岭地区洛南县保安镇域为例

    摘要: 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重视的不断加深,乡村发展成为当前热烈讨论的话题,空心村作为中国乡村发展历程中所特有的现象,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镇域尺度探讨了空心村治理所遇到的资源要素、村庄管理、土地、产业、主体等五个方面的困境,解析了协同治理与空心村整治进行的耦合机制,提出在镇域尺度进行空心村治理的五大协同治理策略.并基于保安镇的镇域村庄规划实践,在解读镇域村庄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镇域尺度的空心村协同治理路径,以纾解空心村在镇域层面治理的困境,为区域层面治理空心村提供新思路.

    作者:

    苏站站;张志慧;余侃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3.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以太浦河"沪湖蓝带"为例

    摘要: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是新时期中国探索和落实生态文明发展、区域协同共建等城镇化发展新理念的"先行军".本文以其中保护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太浦河"沪湖蓝带"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GIS水文地理模型、水动力模拟、景观生态格局模拟等技术手段,首次厘清太浦河的流域范围并提出流域整体分析的关键视角,在此基础上探索太浦河"沪湖蓝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在生态保护方面,首先要保持流域开放以保障区域水安全,同时要着重加强流域协同治理,尤其要重点提升太湖上游来水水质以及加快全流域纺织企业提质升级,此外强化对区域关键生态网络格局的管控可使生态保护工作事半功倍;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要在坚持"黑-白-灰"三类空间管控的总体格局基础上,以"优"流域空间布局、"美"沿河特色活力带、"活"特色产业及功能三大策略持续凝聚活力、激发动力.

    作者:

    柳巧云;谷鲁奇;孙心亮;翟玉章;刘春芳;赵晔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4.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次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东台市为例

    摘要: 区域次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和培育恰当的区域次中心城市有利于城市群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江苏沿海地区的不断崛起,以及较好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东台已经具备建设成为沿海城镇轴上促进南通北部和盐城南部振兴的区域次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要继续强化自身优势和特色,坚持高质量、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将面向区域的服务职能和区域旅游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核心战略,打造滨水见绿的开敞空间和聚集人气的特色活力空间,不断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软实力,全面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作者:

    刘伟奇;吴新纪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5. 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变特征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两大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依托发明专利数据,从城市的内部技术结构、城市间的创新联系结构出发,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动态分析框架,刻画了2010—2015年、两大城市群技术创新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相对城市内部创新合作,城市群内跨城市创新合作的重要性有所上升.在城市间合作强度方面,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极化程度相对下降;长三角―多中心、层级化的合作空间格局趋势加强,而珠三角则呈现―东西两岸、分片集中的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在城市技术结构方面,两大城市群城市间技术相似度普遍上升.在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变趋势方面,长三角城市以协同合作趋势为主,珠三角城市以细分合作和趋同竞争的趋势类型为主.据此,得出对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启示.

    作者:

    詹佩瑜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6.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群落的空间格局及其演替——基于环淀山湖地区的案例研究

    摘要: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治理的基础环节,但是从现实的人地冲突、规划实践的"全域全要素全过程"要求来看,乡镇研究应从城镇空间延伸到全域空间,以丰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引入生物群落概念及生态位的理论,提出"小城镇群落"的概念,量化研究小城镇群落的空间格局.以长三角环淀山湖地区的4组小城镇群落开展实证研究,发现小城镇群落的空间格局分为人居主导型、均衡发展型、生态主导型三类,空间演替分为初始、过渡、成型、协调四个阶段.在规划实践中,建议乡镇上级政府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小城镇群落,并深化探索适合规划管理的群落分类方法和协调内容.

    作者:

    黄银波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7. 长三角地区空铁联运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高铁和民航运输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优势互补关系促进空铁联运这一新兴综合运输组织模式的发展.作为推进综合交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发展长三角地区空铁联运将进一步提高地区交通设施运行效率,增强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分析空铁联运的运作条件,归类整理长三角地区空铁联运的发展条件及现状,并试图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本文通过对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实践的总结决策略.

    作者:

    沈端木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8.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展示规划策略研究——以宁夏段为例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益重视,而在2019年审议通过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战略部署,更是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工作开启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标识展示作为展示阐释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较高的宣传效率与阐释能力可满足展示的多种需求,是常见而又实用的具体展示方式.文章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整体研究背景出发,对进行标识展示规划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随后对其遗址整体格局、资源构成要素进行概述,并对现状标识展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提出构建系统化的标识展示的相关策略,为帮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更好更优地建设实施提供助力.

    作者:

    罗伊;权东计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79. 长城景观风貌管控体系性方法初探——以河北长城为例

    摘要: 长城作为中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其遗产保护区外可视范围的景观风貌管控对遗产沿线整体风貌特征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背景下以河北长城为例,构建并运用GIS空间数据库,探讨城乡、荒野等空间类型中长城景观风貌管控体系性方法.从问题导向出发,发现河北长城沿线景观风貌主要特征及问题;提出"城乡建设区—农田荒野非建设区"的分区管控理念;制定了由"纵向分区+横向视廊评估"构成的面向全域的景观管控方法;最后,从管控传导、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景观影响评估制度三方面初步提出动态持续的管理机制.

    作者:

    吴奇霖;王攀;张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80.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要点探究——以遵义为例

    摘要: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遵义段的规划建设为主要研究范围,以建设新气象、新风貌、深内涵的新时代长征路为导向,阐述了当前遵义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现状资源优势以及面临的发展瓶颈及问题,并从加强保护传承、把握精神内涵、建设历史步道、深化文旅融合、突出多元体验五个方面探讨了以遵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城市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要点及解决举措,以期为后续其他地区及城市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规划思路指引及方法参考.

    作者:

    周扬;郭伟;杨磊;廖恩霞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