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441. 过渡型村庄宅基地盘活带动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产生了大量处于城与乡转型期间的"过渡型"村庄,其普遍面临着村庄空心化、产业衰退、村民收入微薄等问题,城乡发展的矛盾也更为突出,过渡型村庄如何顺利度过转型期的问题亟待解决.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提出,为带动过渡型村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夏店村为例,发挥北京过渡型村庄区位和生态优势,承接城市溢出功能,从宅基地盘活的角度探索发展过渡型村庄产业的路径,提出了私人定制模式和特色民宿模式两种盘活宅基地的路径,并以其带动共享果园、养老服务和物业服务等其他村庄产业发展.旨在为过渡型村庄提供发展思路.

    作者:

    马景;张建;赵壹瑶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2. 运河古镇的创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天津市杨柳青为例

    摘要: 在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背景下,保护利用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运河古镇和繁荣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经济社会实践热点与难点.天津市杨柳青镇是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但如今面临着城镇历史空间肌理割裂、传统年画行业日渐式微、沽水而居的生态场景不复等一系列问题,传统文化亟需保护和振兴.因此,本文以杨柳青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物质-精神-社会"空间三方面梳理其千年历史及其文化价值,进行空间要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创意空间发展模式:"教育+社群"的社会空间模式、"事件+业态"的精神空间模式和"文化+场景"的物质空间模式,旨在形成新旧交辉、文景相映的运河古镇创意空间,发掘和重塑杨柳青魅力.

    作者:

    柴梅璇;刘树鹏;许熙巍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3. 近二十年我国社区更新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 社区作为城乡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和基础治理单元,其人居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幸福度.在中国进入了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的转型时期,社区更新的必要性则显现.在这一领域,国内的许多学者开展了长期、多视角、多层面的相关研究,并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实践经验.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内筛选2000年至2021年时间段内社区更新主题的文献,回顾中国2000年以来社区更新与改造的学术研究及实践历程.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图谱量化分析,从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图谱等分析结果入手,梳理相关文献,从社区更新导向、社区更新机制两大主要研究内容入手,对近20年的国内社区更新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热点研判,同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一定的展望,为社区更新领域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作者:

    贺彦卿;韩筱;段昀孜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4. 近十年儿童友好型户外游戏空间研究与实践评述

    摘要: 快速城市化之下,中国城市中的儿童人口不断增加,但其户外游戏活动则面临着空间挤占、去自然化等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潜在风险.户外游戏是提高儿童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户外游戏空间的建设是保障儿童基本空间需求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手段.为深入了解近十年国内外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发展现状,本文从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出发,聚焦近十年来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前沿理论,从"环境品质、环境安全性"两个角度开展深度的文献综述、分析借鉴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进而尝试提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建设的相关策略.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对于中国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进一步优化和"十四五"时期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借鉴参考意义.

    作者:

    关昊卓;曾鹏;李晋轩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5. 近十年国内外社区微更新研究的进展综述

    摘要: 十四五来临之际,中国需继续保障存量运行,社区作为社会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模式,是政府、社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主要载体.本文针对历年国内外文献和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国内外研究进程,挖掘国内外微更新的有效途径,分析探讨社区微更新的发展模式,为今后中国微更新的发展做出展望.

    作者:

    张鑫;任云英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6. 近郊型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探索——以亳州市十九里镇为例

    摘要: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三类"的确立,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文章梳理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并从区域、空间、城镇化发展等维度分析现阶段近郊型乡镇国土空间发展面临的特征与问题,提出近郊型乡镇需要把握的技术要点,并以亳州市十九里镇为例,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着眼于亳州市全局发展,从基于区域协调的城镇发展策略、面向城乡一体化的全域空间布局、引入策划理念的产业转型发展等方面,探索近郊型乡镇以高品质城镇空间引导城镇转型,全面融入中心城区的同时,保持小镇特色;全域空间的统筹布局下,以"乡村特色化"统筹引导村庄建设布局,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强化项目策划,深度挖掘特色资源.

    作者:

    黄欢;戴昳雯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7. 适应高质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商业中心布局时空变迁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商业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与发展受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商业中心布局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案例,以商业中心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布局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主要采用文献对比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归纳总结了呼和浩特中心城区商业中心演变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并细致分析了各阶段高质量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商业中心布局时空变迁的作用.最后基于历史演变规律,提出针对商业中心布局结构、内部结构、与外部有机联系、与城市其他功能区协调发展、"互联网+"下的创新发展模式、突出经营特色、培育特色商业街等布局优化策略.

    作者:

    姚建丽;杨永胜;张海明;司洋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8. 适度营建——复杂地域特征下的山地城镇特色塑造实践

    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山地城镇的自然地貌形态、社会人文生活、经济发展水平迥异.在不同地域条件下,设计关注点、策略及引导方式都应随之发生变化,以使得设计成果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地域空间特征.本文从复杂的山水生境条件与匮乏的地方管理能力等问题切入,通过精细空间设计与刚弹空间控导两大策略,寻找适合山地小城镇空间营造需要的"度".结合云南省盐津县设计实践,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特点的风貌塑造之路.

    作者:

    冯刚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9. 适老化街道边缘空间与老年人非正式公共生活

    摘要: 大多数的中产老年人本身的意愿以及经济等综合因素仍趋向留在原社区养老,这就给予原社区的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更大的挑战,现阶段的适老化城市规划与设计,仍然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的过程中.那些建设于自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社区,更多的聚居着依赖于单位而长期居住在此的老人.在这些老人中,中老与老年老人(70岁及以上)对原居养老的依赖性更高,而原社区的建设年代参差不齐,规划设计总体并没有考虑长远的适老化需求,大多数老年人自发寻找与自身生理与心理需求的活动方式与活动空间.这样的背景下,被偏好的临近的社区街道的路口的使用现状反映出更多的启示与思考.尤其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老年人的公共空间活动日益多元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并不仅要关注公园等正式空间,从微观角度出发,如何更好地将发掘的老年人,尤其行动不便的老人(或70岁及以上),对街道边缘公共空间的偏好与适老化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相结合,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缺.本文从老年人的行为偏好与聚集使用较多的街口区域出发,以Relph提出的场所感涉及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产生的意义探讨与老年人非正式公共生活的关系,强调街道边缘空间在适老化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启示.

    作者:

    廖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0. 适老化视角下深圳市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研究

    摘要: 立足于中国处于人口迅速老龄化进程和疫情期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老年人群为主这些现实,老年人能快速到达医院尤为重要.中国在有关医疗卫生和空间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对医疗设施的需求、利用状况和医疗保障政策上,近几年研究成果数量有所增加,但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医疗设施空间研究较为缺乏.故本文将从对适老化医疗设施的可达性角度出发,以逐渐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问题的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以现状数据的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基于现有医疗设施数据和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并利用ArcGIS技术手段,分析深圳市医疗设施空间布局和空间可达性情况,并针对不同距离阈值两种情形进行了空间可达性分布分析,对其现有医疗设施可达性的适老化情况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得出深圳这座高密度城市在适老化视角下的医疗设施可达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即部分地区空间规划布局欠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规划提供依据.

    作者:

    吕笑寒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1. 通勤视角下的产业园区就业者社会分异研究

    摘要: 本文以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探讨了产业转型背景下产业园区就业者的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并提出差异化空间治理手段.首先,使用百度定位数据与画像数据测度了不同通勤类型就业者的社会经济构成.其次,使用平均通勤距离与S指数测度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差异表现出的居住空间分异.最后,使用区位商指标计算不同类型就业者的居住空间偏好,进而探讨发生社会空间分异的原因.研究发现:就地通勤者年龄较大但收入低,内向通勤者年龄小、收入中等但通勤距离长,逆向通勤者年龄最大且收入最高;年龄差异相较于收入水平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低年龄者职住分离程度高;低年龄低收入就业者职住空间失配最为严重,通勤时间成本最高.针对漕河泾目前存在的"通勤弱者",从住房、设施、交通三个层面提出社会公正导向下的策略建议.

    作者:

    林诗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2. 道路网络中心性与公共交通布局的关系及应用

    摘要: 道路网络中心性可以反映出路段的拓扑结构,而公共交通的运营和发展则是以道路为依托,因此研究路网中心性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有其必要性.研究从道路网络结构的视角分析路网中心性与公共交通布局、客流强度等因素的关系,运用空间网络分析工具(sDNA)测度上海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网络和杭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网络的中心性指标,分别研究其与站点周边房价、公交站点数量以及路段客流量的关系,并利用STATA进行回归分析、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以验证其统计学的特征.结果显示,轨道站点的网络中心性与站点对周边房价的影响距离有关,网络中心性值高的站点对周边房价的影响距离较远.另外,道路网络中心性与公共交通站点密度成正相关,路网中心性值高的路段站点密度高、公交客流量大.路网中心性指标还可以结合GIS技术实现对杭州市临平区路网结构的优化,并为公共交通的布局提供参考.

    作者:

    王泽夏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3. 遗产廊道视角下河南纺织工业"织补"策略

    摘要: 京汉铁路是连通中国中部地区的南北交通动脉,对沿线城市的近代工业萌芽起着引领性作用,纺织工业是在京汉铁路通车后河南地区最早兴起的工业类型,也是最具代表的工业建筑遗产.近年来,后工业化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城市旧工业区逐渐走向衰落或者废弃,以"退二进三"、"三旧改造"为主的城市更新政策的推行,使大量位于市区的工业厂区被拆除.随着国内外对工业遗产价值研究的深入,工业遗产潜在的巨大价值开始被社会认可,河南地区的纺织工业遗产更是中原地区工业文明的瑰宝.本文从遗产廊道视角,将京汉铁路河南段沿线城市纺织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对纺织工业遗产资源进行调查和梳理并将其纳入同一遗产集合,基于现代工业遗产的价值评判标准,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思考并探索适宜的更新策略,希望有助于纺织工业遗产本体价值和京汉铁路线路整体价值的提升,更好的传承中原地区的工业地位和工业文明.

    作者:

    张好真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4. 遗产活化助力基层治理创新——以社旗县为例

    摘要: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基层治理机制与路径的创新也亟待理论和实践上的回应.文化遗产经常被当作文化资源来进行旅游开发,其治理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和挖掘.本文围绕文化遗产活化与基层社区治理的互动机制展开探讨,基于社旗县赊店镇的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对该县过往7届"关公文化旅游节"相关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梳理了该县通过遗产活化助力基层治理创新的四大策略: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调动丰富多元的参与主体,呈现兼收并蓄的活动内容.在高存量社会资本的乡土社会,社旗县这种依靠乡贤带动、基于公众参与的文化遗产活化行动,提供了一个基层社区治理主体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达成了治理主体各方的价值诉求,实现社区多元共治和社会资本的不断累积.同时,这一过程也实现了遗产的活态存续.由于文化遗产和高存量社会资本在基层社区广泛存在,因此,这种基于遗产活化的社区治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可推广性,是基层社区治理的一种可行模式.

    作者:

    李振宇;李晓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5. 遗产的时空观:重庆市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特征研究——基于市级以上文化遗产的整体考量

    摘要: 重庆作为中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直辖以来,大规模的城乡建设活动为历史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由于长期缺乏整体性的价值认知,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逝.鉴于此,文章首先从时间维度上系统梳理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若干重要历史时期,在此基础上重点选取了市域范围内具有市级以上保护价值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平台,对现有遗产保护价值在区域空间上的分布现状、不同历史时期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希望从整体时空关联的视角系统梳理现有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为当前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

    尹泺枫;王卓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6. 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国内中等收入阶层逐渐扩大、沿海和南海旅游资源的逐渐开发,国内邮轮母港建设发展的前景广阔.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是沿海港口城市发展邮轮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但目前国内存在一系列空间建设问题,且空间布局相关研究文献稀少.通过界定邮轮母港周边区域的范畴和空间布局模式的内涵,选取国内外15个著名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空间布局模式的一般规律.邮轮母港及周边区域的空间布局与该城市的水域陆域资源和港口发展地位息息相关:外部空间布局方面,邮轮母港可分为平直海岸型、双海岸型、海湾型、江河入海口型、双河岸型,也可分为港区被主城区包围型、港区毗邻主城区型、港区远离主城区型,适用于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方面,国内邮轮母港大多基于旧港建设或者另辟新区,并建设复合多元的功能区,最常用的空间布局为"圈层+轴线+多核心包围"形式.相比欧美,国内母港城市大多不是依托滨海发展起来的,港口普遍选址于远离主城区的入海口位置,建成环境不成熟,需要围绕母港来建设邮轮母港城或综合体,但优势在于可带动新片区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作者:

    李亮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7. 邮轮港口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空间策略研究

    摘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邮轮航线几乎全部停航,而船上隔离治疗方式遭到众多专家抨击,暴露出邮轮城市和公司缺乏对岸上卫生防疫的关注;目前国内外研究少有从空间视角对邮轮港口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空间策略总结,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和归纳.邮轮港口区作为人员集聚的重要旅游场所,会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其中以后者为主.本文结合邮轮港口区的空间特征、疏散救援需求、成功处置案例等,总结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空间需求,并从港口内部、港区组织、指示标识、交通疏散工具、交通路网系统、应急避难设施、空间布局形式、港口选址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空间规划策略:构建应急避难空间和快捷疏散通道;提升港口基础设施和实施人流量控制;重要场所增加防灾指示标志牌;增加大巴停车位和公交覆盖度;构建完善的疏散路网系统;采用分散式设施配置及平灾结合策略;采用组团单元式空间布局并预留建设用地;加强港区与相关防灾设施的选址联系等.未来邮轮旅游业会更关注健康和安全,以及快速科学地处置邮轮港口区突发公共事件,而阶段性的新冠疫情也不会改变全球邮轮产业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作者:

    李亮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8. 邻避设施选址中的公众参与模式研究——以济南市蓝光煤气液化石油气储配站迁址事件为例

    摘要: 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处于邻避设施选址的困境之中,由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发生.本文在此背景下,引用蓝光煤气事件案例对公众参与模式进行研究.笔者首先提出了"邻避设施"和"公众参与"的内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其次回顾蓝光煤气事件的全过程,并分析其中公众参与的博弈过程;再次,借鉴日本东京事件公众参与的成功模式,并与蓝光煤气事件进行对比;最后,结合笔者的考虑对事件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笔者期望能透过这篇文章给城市邻避设施选址提供启示.

    作者:

    卢恩龙;艾金彪;徐明智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9. 都市农业导向下杭州郊区农用地规划研究

    摘要: 本文在研究都市农业相关理论发展和杭州市城郊农用地和都市农业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都市农业的发展案例,分析规模化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科技设施农业等不同类型都市农业的空间需求,研究郊区农用地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发展趋势,结合杭州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和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对杭州郊区农用地未来的发展模式、服务功能和空间布局引导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分别就三类都市农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思路和政策建议,为都市农业产业增值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农用地规划引导策略,以优化农用地保护和利用体系、支撑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

    作者:

    江佳遥;倪彬;戎奕扬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0. 都市区协同思维下小城市高铁门户区一体化设计探讨——以浦江县高铁小镇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全面建设,更加高效和密集的交通流与信息流加快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发展逐步从县域经济走向都市区经济.在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小城市高铁门户区的高品质建设与活力营造,需要重视以都市区协同思维为指引,思考职能、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转型.本文以浦江县高铁小镇为例,分析面向浙江省大都市区发展背景下,高铁门户区的职能、空间与设计模式变化,并重点探讨交通视角、区域视角、空间视角、文化视角下的空间一体化设计策略,助推浦江融入都市区一体化格局.

    作者:

    冯真;李梦珂;卢锐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