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521. 国外适老型城市空间建设经验与启示:制度、措施与机制

    摘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契合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城市空间将成为学术界及规划界的热点议题.国外城市适老型空间的建设经验可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文章对美国纽约市、日本、新加坡三个典型案例的制度体系、建设实践与保障机制进行了剖析,认为其在制度上,强调法律和行动计划的引领作用;在措施上,倡导差异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建设理念;在保障机制上,突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作者:

    侯松岩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2. 国外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空间建设实践及其对广州的启示

    摘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结合当前推行的国土空间规划,如何落实国家农业政策,加强对农业空间利用,尤其对城市及城郊碎片化农田的利用成为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关注热点.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致使粮食种植减少、绿地减少、建筑密集、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当前,我国处于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以人为本,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成为城市目标.而将农业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模型,农业融入城市、人回归自然的城市化发展理念,符合当前国情需要.综观国内外,城市农田作为城市绿色景观空间,其社会交往、生活教育、休闲活动等功能被挖掘出来,成为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举措.文章通过对荷兰农业、英国份田复兴和美国都市农业案例总结,以期对广州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农业空间有所启发.

    作者:

    陈友浩;许靖涛;朱俊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3. 国外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为提升我国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本文对国外高密度城市的公共空间发展演变进行回顾,并归纳出三个方面的价值特征:(1)宏观层次协调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改善城市生态大环境;(2)中观层次为提高人们日常活动空间的质量,不断调整建筑与城市内部公共空间形态布局;(3)微观层次强化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衔接,以适应向城市高密度、立体化发展.进而提出我国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应对策略,强调在宏观上应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边界,最大可能释放外部自然环境;中观层次要规划合理的公共空间布局形态并对其进行有效配置;在微观上丰富公共空间的接驳方式使其多元化,同时重视公共空间环境绿视率和蓝视率以建设舒适、健康、便捷的公共空间.

    作者:

    刘懿;杨晓春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4. 国家级临空经济区的特征、问题及规划探索

    摘要: 临空经济区作为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功能区,依托机场枢纽实现了从要素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变.为详细了解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规律与不足,笔者以已批复的14个国家级临空经济区为研究样本,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利用网络数据和统计数据对其进行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的特征分析.全国层面,临空经济区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保持一致;城市层面,临空经济区规模体量与城市建成区和腹地城镇化率高度相关.其次,总结了临空经济区在实际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三大问题,包括产业进驻门槛低导致的临空指向性差、规划衔接不畅导致的空间难以落地、政府财政支撑不足导致的配套设施建设缓慢等.论文最后,结合14个国家级临空经济区的空间特征和问题,扬长避短提出了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存量时代背景下临空经济区在功能定位、空间选址和规划范围等方面的建议与思考.

    作者:

    胡定强;韩菁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5. 国际化活力街区规划浅析

    摘要: 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对外合作不断加强,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正需要新的国际化城市空间.除去外交工作争取到的国际化功能和政策的因素外,如何规划城市地区更能促使其能够吸引国际人口,具有国际化的活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北京、上海、深圳这三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及边缘地区国际化活力街区的数据分析识别、分布和分类分析,以文本提取关键词分析具体吸引力内容,以及新加坡金沙、日本池袋国际案例分析,从多个方面给出建议:环境设计品质至关重要,通常体现为特色风貌管控和城市与水绿空间融合的三种模式,即设计滨江公共空间,依托蓝绿空间组织城市和事件,人工景观水系营造,及其代表性案例;城市成为国际化目的地所需的属性和规划建议,即功能具有国际化生活方式普适性,却需要体现地域特色而非完全舶来,国际化产业和科研、外交功能、国际节事是良好助力,需要不可替代性,空间需要有良好品质、独特体验感;多主体协同的规划开发组织模式;临空国际化活力街区模式等.以期为此类规划提供方法借鉴与理论依据.

    作者:

    卢笛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6. 国际考核评价经验对我国人居环境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启示——以美国波特兰、英国伦敦、日本札幌为例

    摘要: 人居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有力抓手.伴随着人居环境质量研究日益全面、系统化,人居环境质量考核评价制度越来越多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相关部委在人居环境质量考评制度方面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现阶段仍然存在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动态化的考评机制、公共参与不足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中国人居环境质量考评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美国波特兰、英国伦敦和日本札幌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考评主体、考评方法、考评工具、考评周期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完善人居环境质量考评制度的启示与思考:(1)构建"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考核评价系统";(2)建立人居环境质量信息化动态考核评价制度;(3)完善人居环境质量考核评价的公共参与制度.

    作者:

    刘宏波;王佳文;张敬赛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7. 圈层与属性双维度下大都市地区乡村空间分类与发展特征——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 大都市地区的乡村腹地广阔、构成复杂,乡村类型多样但又同属一个治理单元,因此,对大都市地区乡村空间科学分类是高效治理、精准施策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提出以区域空间圈层与空间属性两大维度来划分大都市地区的乡村空间,将整个大都市区域的乡村空间分为10种类型.然后,利用南京市26个样本行政村/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大都市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空间在大地景观、产业发展、村庄外来人口、村庄建设管控、居民主要就业地点及公共服务获取便捷性6个方面的综合特征.通过对比发现,不同类型乡村空间的发展特征差异明显、面临问题亦不相同,表明该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后,结合乡村类型与特征提出引导策略.

    作者:

    赵立元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8. 土地制度改革下的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模式探索——以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碧头社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规划研究为例

    摘要: 深圳市历尽40年的改革开放,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中国一线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为世界其他城市建设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和提供了参考,但深圳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比其他城市更早遇到了一系列土地问题,深圳市也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做出了诸多探索,尤其是城市更新模式已经走出了深圳样板,发挥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但深圳市发展到目前为止,增量土地所剩无几,存量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不够,但困于深圳市土地权属和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单一城市更新模式已无法全力支撑深圳市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因此深圳市探索提出的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模式基于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两种模式的综合体登上了深圳市城市发展的舞台,但此模式发展时限较短,深圳市现实问题较多,政策弹性较大,各个项目处理方式均有差异,无法按统一手段和路径处理,为尽快使此模式适应各个区不同的问题,江碧项目作为目前深圳市较大面积的产业空间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案例,从留用土地指标测算、留用土地落位方式、三方征地企业处理等方面提出新的探索,为深圳市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模式参考.

    作者:

    许永梅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9. 土地发展权视角下的城郊村空间碎化现象初探——以武汉市桥梁社区为例

    摘要: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城郊村的一系列空间碎化问题,尤其涉及治理边界的破碎、混杂、失序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城乡空间品质的提升与城乡规划的实施.本文结合田野调查,尝试从土地发展权视角,以武汉市桥梁社区为例,尝试进一步认识城郊村空间碎化现象.首先借助景观分区度指数方法度量城郊村空间的碎化现象,着重对治理主体之间封闭度的统计分析;然后结合政策、管理、实施、利益主体等多种视角,解析空间碎化现象的成因,并阐释其影响.研究认为,城郊村空间碎化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益分配的锁定,综合性的规划和政府的协调机制在碎化的空间整合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

    王成伟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0. 土地发展权视角下集体建设用地减量路径研究

    摘要: 建设用地减量化是特大城市应对资源紧约束下用地矛盾的重要手段,而农村地区的集体建设用地因其规模不减反增、布局凌乱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减量化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土地发展权的角度切入,将建设用地减量化界定为现状或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减少,或伴随土地利用强度、效率的提高,其实质是土地发展权的转移.通过对比北京与上海在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化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了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关键,即构建减量化专项规划体系,设定合理拆旧与建新比例,建立指标交易平台,允许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减量化的主体.

    作者:

    居晓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1. 土地存量时代长沙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模式探讨

    摘要: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大城市已进入城市化稳定期,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土地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是城市土地存量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沙城市更新存在多种模式,拆除重建更新方式是盘活存量、提升效率、优化城市功能,适应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对城市更新概念和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对长沙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主要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广州、深圳拆除重建类更新政策及模式,并通过长沙拆除重建类不同模式背景下典型案例的剖析,对长沙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作者:

    龙铁牛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2. 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实施的内在逻辑分析——以深圳市大鹏新区布新社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为例

    摘要: 深圳市由于市域面积局限和生态保护底线约束,相对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更早的触摸到了建设用地发展边界,进入到土地存量发展时期.土地承载空间限制倒逼深圳市创新性进行土地二次开发制度设计,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应运而生.目前,城市更新在深圳的实践较多,政策体系相对较为完善,而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则实践较少,理论和政策设计都有待完善.本文从实践案例出发,重点解析土地整备利益统筹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问题解决的建议,以期该项制度设计的完善和其他城市的推广.

    作者:

    李亚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3. 土地整备思维下的实施性管控单元规划实践——以揭阳市榕江新城北部商务区为例

    摘要: 随着新时代城市发展战略方向的转变,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从增量发展走向存量更新.土地整备作为土地存量挖潜的新模式,为彻底解决城市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全新的工作路径,在促进规划实施、推动项目落地、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土地整备思维模式,从揭阳市空间资源紧张约束、现状用地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了当前揭阳市土地管理的问题和对策,探讨了土地整备思维下以实施性管控单元为模式的工作机制,以政策支撑为基础,构建了"划定单元范围—详细土地摸查—管控单元方案—征收补偿方案—土地整合储备—项目招商推介—出让条件制定"的"七步法"操作路径,并以揭阳市榕江新城北部商务区为例论述管控单元规划的总体思路及做法.

    作者:

    钟浩明;王秀兴;梁远玲;刘佳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4. 土地流转视角下的工业类建筑遗产保护方法探索——基于广州的案例研究

    摘要: 我国特大城市逐步进入到存量土地更新的时代,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更新,建筑遗产面临着物理空间改造和功能置换,并与城市更新中土地流转过程发生着紧密的关联.笔者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剖析广州工业类建筑遗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保护问题,为工业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作者:

    张振华;龙晓;孙永生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视角下我国交通建设的时空评价

    摘要: 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视角研究和评估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在学术界和实践界仍然鲜有尝试.本文尝试从交通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内在约束关系切入,综合评估中国交通发展对土地资源消耗情况,以交通用地、建设用地、适宜性建设用地三项指标构建结构性评价体系,并引入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以四象限法刻画各地区的交通用地特征和各异的发展模式,从而识别关键因素和问题,为下一步中国优化交通发展模式和空间格局提供经验支持和政策建议.

    作者:

    周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6. 在地老化理念下乡村社区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巷子湾乡村社区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空心化的加剧,乡村地区比城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乡村社区是血缘、地缘的凝聚共同体,其社会关系、生活习惯、居住形式与城市型有着较大差别.乡村社区聚落空间作为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部分存在针对老年人实际诉求重视程度不足、适老化建设较低等问题.本文以重庆市长寿区巷子湾乡村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结合村落的现状情况、发展趋势和村民意愿,解析社区空间方面存在的适老化问题,并针对乡村社区老年友好空间的更新要求,引入"在地老化"(AIP)的理念,在乡村共同缔造的目标下、从"安全与活力"的街巷空间、"全龄与共享"的公共空间、"认同与特色"空间文化氛围、"参与与互助"的社会空间等方面,提出针对巷子湾乡村社区空间的更新策略.

    作者:

    陈祎;徐煜辉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7. 地块出让前规划前期研究编制方法初探

    摘要: 在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把握城市发展方向,选择近期发展区域和出让地块,引领城市建设.由于原有控规对地块的控制具有不确定性,为多种规划方案提供了可能,因此需编制前期研究对原有指标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优选方案,为规划设计条件书提供依据.为规范经营性用地出让工作,不少地方探索在地块出让前进行规划前期研究编制,旨在进一步明确地块的控制指标,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本文对前期研究编制方法进行探索,明确前期研究的适用范围、技术路线、编制内容、成果要求.并通过对绍兴袍江新区某地块开展实证研究,检验方法的可操作性,提升其推广价值,为规划前期研究编制导则的制定及相关地块的出让提供参考.

    作者:

    彭俊;戚益朵;曹鼎臣;封琰;杨伟良;陈青;胡亚芳;谷正才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8. 地域环境影响下村庄分类建设导则编制研究

    摘要: 截止到2018年,中国共有244.9万个村庄,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如何针对性的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是乡村振兴能否实现的重要一步.济南市章丘区地理环境区分明显,独特的地形环境造就了共性之下差别化的村庄类型,结合地域环境特点的村庄分类建设导则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村庄建设实施,也有利于下一步村庄规划的编制.本文首先研究了章丘区地形特点以及600多个规划村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对村庄进行了整体分类.针对不同类型村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指引措施,涵盖了农房建设、环境治理、产业发展、风貌提升等内容,并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措施.村庄发展是具有时间特定性的,不同阶段村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作者提出了针对地域环境的层级性、过渡性的村庄发展模式,力求村庄的发展有目标可定,有建设可依.对章丘区村庄分类建设导则的编制进行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时对鲁东地区村庄的建设都有指导性参考价值.

    作者:

    赵吉星;黄磊;赵亮

    提交时间:2021-09-25

  • 539. "地方"与"空间"视角下的中国城市更新模式研究

    摘要: 本文引入人文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地方"与"空间",从"地方"与"空间"的差异和塑造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国城市更新实践的五种代表性模式.一是以广州林和村更新为代表的,抹去一切旧日痕迹,形成了去地方化的"空间";二是以成都大慈寺片区更新后的太古里为代表的,将地方符号化的"空间";三是以广州猎德村更新为代表的,为各使用群体定制"地方想象"的"空间";四是以上海新天地为代表的,将原有"地方"内涵重构,插入几乎未改变的空间形态,形成"伪地方";五是以厦门鹭江老城的共同缔造为代表的,形成了传承社会和历史脉络的真实"地方".本文认为,城市更新不应因追求经济利益而漠视"地方"特性,符号化、定制化或虚构文化,使城市这一充满意义的"地方"蜕变为形态和感觉相似、包含相同且乏味的体验的"空间",而应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特色保护、社会参与,推动"地方"的延续.

    作者:

    许永成;魏立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54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作者:

    刘犇;陈颖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