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541. 地类–要素–产业–景观全流程农业空间规划设计——以河源灯塔盆地为例
摘要: 农业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业空间的规划设计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但长期以来以开发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了对农业空间规划的忽视.本文以广东省河源市灯塔盆地为例,从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探索农业空间发展新路径,首先对灯塔盆地的国土空间现状用地进行细化分解,其次,研究以立体农业模式进行产业布局,提出发展农业种植-加工-科研-旅游全产业链,接下来从整体和长远谋划全域土地利用,通过点状用地、土地整治、规划预留等手段优化农业空间格局,最后提出以全域景观化的理念进行空间整体景观设计,提升农业空间人居环境质量.本文结论可为做好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542. 地级市市辖区空间管控问题及规划体系探索——以玉林市为例
摘要: 地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其中市辖区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核心承载,也是纵向的规划体系改革和横向的城市空间布局重构的焦点.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不断变迁和政区优化,如"县改区""区中设区"等,市辖区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管理机制,市辖区发展同时面临体制和空间双重障碍,研究市辖区空间管控机制对于城市空间布局重构以及空间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市辖区管理机制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对市辖区空间管控问题重新分类.其次,对各地空间规划中应对市辖区空间问题实践进行总结,提出市辖区管控体系重构的必要性.最后,本文结合玉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从市辖区空间管控的层级体系、管控机制,协调机制三方面,探讨了在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建立能够适应市辖区复杂管理特点的市辖区空间规划体系的逻辑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543. 地铁站点物业发展趋势及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对TOD理念的实践,城市地铁站点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公共活动的焦点,成为支撑现代城市运转的关键节点,地铁站点的建设受到了重大关注,地铁站点的开发建设面临转型重构的问题.研究首先对地铁站点的国外发展概况和国内发展趋势的重点进行解读,从规划层面、城市设计层面和开发运营层面三个层次提出了我国未来地铁物业建设发展趋势的重点;其次,对深圳市"双区驱动"背景下对地铁站点开发提出的新要求,并从功能、空间设计、交通换乘等方面对深圳市四个典型地铁站点物业开发存在的现状进行评估,总结其出现的普遍问题;最后,借鉴国际站点物业成熟的开发模式和站城一体化设计方法,为深圳市地铁站点建设策略提出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544. 场所性视角下的街道空间品质量化评估方法——以首都核心区为例
摘要: 近年来,街道成为城市研究中广受重视的一个领域,如何评价街道品质的好坏优劣是街道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基于人的需求,从场所性角度出发,构建了包括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活力性四大类22个指标的街道品质评价指标体系.以首都核心区为案例,基于街景图片、手机定位等多源大数据,利用计算机视觉和空间数据处理技术,计算了各个街道品质评价指标,并对各个指标反映特征进行了分析.考虑指标的独立性、全面性、准确性,对指标进行打分赋权,对核心区街道品质进行综合评估计算,分析街道品质总体分布特征,并基于街道指标对核心区街道进行聚类分析.根据高品质街道展现的特征,总结出高品质街道特征与建设标准和手段,自己低品质得分街道的提升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545. 场所理论和空间生产双重视阈下的网红街研究——以南京西桥为例
摘要: 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视觉景观的偏爱使城市空间趋向于网红化,进一步推动了空间更新.近年来多地涌现出的网红街更是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获得超高热度,成为街巷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城市新兴活力载体.经典城市理论无法解释空间网红化机制,空间生产理论又倾向于忽视空间与场所本身的特质.本文以南京西桥网红街为例,从场所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双重视阈深入剖析街道空间演进过程和网红化机制.研究发现,西桥自身长期积淀的场所特质为其网红化奠定了物质空间和社会文化基础,而自媒体、游客、政府通过媒介景观生产和物质景观再生产共同建构出新的场所,并相互叠加放大其网络传播效应.然而,网红经济下政府和资本对视觉景观生产的过度介入会导致原有特色丧失,更加复杂的多元利益主体关系也容易淹没居民的声音.如何将网络热度、线上社交等隐性活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具有独特场所感的显性活力将是未来城市更新的重点问题.
提交时间:2021-09-25
546. 场所精神视角下的淮阳老城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摘要: 老城,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和反映着居民的情感和文化认知,蕴藏着整座城的集体记忆.近年来,城市高速都市化发展和旧城改造更新导致老城传统风貌遭破坏、历史记忆和归属感缺失、市井文化淡漠.为了解决老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场所精神的缺失,老城传统布局与现代新功能需求的不匹配等问题.本文以淮阳老城为例,植入场所精神理念,通过对场所精神与老城空间关系的把握、对老城物质空间要素和人文精神要素的梳理,试图从勾勒和打造老城特色空间、重塑和延续老城场所领域、公民深度与全程参与等方面提出空间营造策略,以期重拾场所记忆,为居民提供具有依恋感、归属感、亲切感的积极场所,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老城活力空间,同时为老城更新保护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547. 场景理论视角下北京历史水系复建比较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逐步由"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城市文化和美学的要素正逐渐成为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此背景之下,场景理论从消费和美学的角度,为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建立了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目前对场景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领域,缺乏对场所营造的物质特征的精细化分析.因此本文以北京复建历史水系公共空间为例,在场景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下,构建了滨水公共空间物质空间营造指标评价体系,并且通过内容分析法、使用后评价(POE)方法,对滨水公共空间的场景符号意义的表达及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究了北京复建水系场景的物质结构-符号意义特征-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场景设计的角度对城市滨水地带的公共空间场所营造提供有益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548. 均等化视角下城乡学前教育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珠海市斗门区为例
摘要: 从空间规划角度看,教育设施均等化的重点是通过合理的空间设施布局,在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和空间可达的前提下,保障其享受相对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本文以珠海市斗门区学前教育设施布点为例,探讨如何确保城乡学前教育设施布局实现"均等化"的规划方法及优化策略.研究在提出地方特色的设施配置标准基础上,通过构建ArcGIS网络分析模型,从服务人口覆盖度、就学通行成本及设施承载力三方面评价现状设施服务水平,并结合2025年人口需求进行规划设施布点优化.通过评价规划设施服务水平,总结提出通过设施"扩容增量"、差异化配置及多路径强化公办配置资源的优化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549. "坚守正气·传承文化":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策略——以宝安凤凰古村为例
摘要: 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往往制约于城乡二元矛盾、城市化和空心化而陷入保护与发展的僵局,在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下成为徒有空壳的"文物".为此,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古村的传统村落保护为例,探讨了一种较新的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活态保护.本文在对凤凰古村衰败的原因与现存的矛盾进行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的基础上,通过数种活化策略,包括:①活态发展策略;②空间改造策略;③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对凤凰古村活态保护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提交时间:2021-09-25
550. 坚持文化自信,保护运河遗产——天津市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镇独流镇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沿线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镇,如何利用运河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在保护好运河遗产的同时发展建设好周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及村落,是我国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在保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独流镇位于雄安新区至天津滨海新区的大清河生态走廊与天津京杭大运河文化走廊的交汇处,是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当前地区经济转型与城乡统筹建设的核心节点,本文基于对独流镇历史文化遗产与空间肌理的研究,提出了贯通历史、全域联动的规划理念,希望对运河沿线相关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551. 坚持文化自信的历史保护规划的策略与方法——以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黑龙江段)为例
摘要: 历史保护是对各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则,培育全体国民的健康文化心理.坚持文化自信的历史保护规划,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以及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的主要途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新的要求,承载了新的功能,需要运用创新的思路和融合的理念来提升其价值.笔者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以保护为基础,以国土空间规划的"底图"为依据,利用"文化+"的形式进行创新的开发与建设,形成建设与保护的新空间.本文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文化传承、文化环境与氛围营造、城乡融合发展三个维度提出了新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探索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新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552. 城中型传统村落"整村统筹"保护发展策略——以广州南沙区塘坑村为例
摘要: 城中型传统村落是指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城乡功能已相互渗透的传统村落,其保护发展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较其他传统村落更为明显.通过梳理城中型传统村落的现实状况,认为被动式保护无法遏制文化的消亡,利益驱动下的无序建设导致人居环境恶化,传统伦理价值式微引发村落自组织能力丧失.针对性提出"整村统筹"保护发展策略,具体包括文化修复、权益统筹、"多主体+多模式"运作、协同治理等措施,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共同施策,实现城中型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553. 城中村"存续"改造前提下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模式与路径——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 在既往城市存量空间再利用过程中,"城中村"更多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追求最大化的土地价值增值,忽视其长期以来作为一种特有的流动人口聚居空间,满足低收入人口和住房夹心层基本住房需求的"保障性住房"功能.通过分析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空间供给面临的三重困境,从市场基础、政策支撑和规划引导三方面厘清深圳市城中村存续改造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政策逻辑,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市场操作中的城中村存续改造实现保障性住房供给的供给模式与潜在风险,针对同类型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提出了建立政策体系通道、强化政企合作及优化规划建设审批监管机制的对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554.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疆昌吉州小城镇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成熟阶段,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路径对于改善乡村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缩小逐渐扩大的城乡差距,进而逐步解决我国城乡经济方面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具有人口集聚、政治管理、产业聚集;文化传播、经济辐射、生活质量提升六大功能,结合当地实际推动小城镇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优化,进而加速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地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昌吉州是新疆经济、农业、能源和资源大州,近几年各项城市规划、建设等内容都以昌吉州作为试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8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新疆城乡一体化建设,自治区政府将昌吉州作为"城乡一体化规划"试点,州政府接到规划任务,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小城镇的不断成长对昌吉州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从昌吉州"州域范围内城乡一体化规划"试点工作出发,针对昌吉州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重点围绕昌吉州州域范围内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思路、发展路径和实践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提交时间:2021-09-25
555. 城乡一体化视角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活化路径
摘要: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又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薄弱环节.当前,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也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首先对平遥县所在的晋中地区传统城乡关系和社会文化结构进行梳理,得到了以驿道系统为基础的多尺度城乡网络和以传统文化意象为基础的多尺度空间理想再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京陕驿道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平遥县多尺度城乡网络联系为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策略,为具备特殊历史资源禀赋的乡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556.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摘要: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要求,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提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层级网络,以公共交通为依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可达性,以街道社区为依托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多样性"三项规划策略,为建设覆盖城乡空间网络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557. 城乡基础教育设施的资源效率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杭州富阳为例
摘要: 本文以杭州市富阳区为例,以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城乡基础教育设施的设施数量、服务能力、空间属性等方面的指标进行了数据收集、汇总与统计,随后利用因子分析的统计学手段,结合缓冲区分析、空间聚类分析、标准距离分析、平均距离分析等地理统计分析,对富阳各镇的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水平和服务效率分别进行分项构成分析与综合性评价,然后对资源-效率二者的综合水平协调性进行的剖析与解读,确定了富阳区目前教育资源-效率协调性的分布情况,并针对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的富阳区目前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存在城镇地区资源供应日趋饱和、乡村地区空心化的主要问题,分时序、分类型对全域基础教育提升与优化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558. 城乡"差异化"生活圈体系构建——以聊城新城为例
摘要: 为了提升城乡建设和发展质量,营造高质量人居环境,对目前我国城市及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生活圈划分及规划应用研究进行梳理,就缺乏城乡生活圈体系化研究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结构失衡等问题,基于生活圈概念创新性提出城乡15分钟-基本生活圈,10分钟-基础生活圈及5分钟-初级生活圈三级城乡"差异化"生活圈体系理论及构建方法,并结合山东省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案例展开探讨.案例运用GIS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对聊城市高铁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按照城乡"差异化"生活圈体系理论划分聊城市高铁新城生活圈,并以生活圈划分为依据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旨在为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新的规划形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559. 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体系构建策略与思考
摘要: 污水处理设施是系统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城市规划阶段,在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其体系的构建不仅是要满足于城镇污水处理的需求,还需考虑农村生活污水的合理处置问题.基于公平公正包容共享的原则,城乡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匮乏的问题为导向,结合国家、省市、地区近年来发布的相关政策要求,通过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及其处排放系统的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的识别和对现状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梳理,探究了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体系的构建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56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